《怀疑与学问》测试题
九年级 班 姓名:
一、集腋成裘:(共10分,得分: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 ) 程颐( ) 譬如( ) 虚妄( ) 墨守( )
懒惰( ) 塾师( ) 停滞( ) 盲从( ) 大儒( )
2.下列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凶险 脑筋 腐草为荧 改为 ?
②视查 墨守 国难危急 改为 ?
③流俗 锻练 不打折扣 改为 ?
④作风 大儒 明辩是非 改为 ?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 ?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辨伪去妄: ?
4.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疑与学问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塾(shú)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rǔ)。
B.否则便是盲(máng)从,便是迷信。
C.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段(duàn)炼出来的。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mó)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置(zhì)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谁墨守成规,不思创新,谁就会被淘汰。
B.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美国的谎言不攻自破。
C.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公安的严厉打击下,彻底被粉碎。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
7.下列复句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条件复句)
B.不信它,因为它“非”。(因果复句)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辦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递进复句)
D.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条件复句)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_____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常常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A.怀疑 辩论 修正 评判 B.评判 辩论 怀疑 修正
C.怀疑 辩论 评判 修正 D.修正 辩论 评判 怀疑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怀疑与学问》选自《宝树园文存》,作者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B.文章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谈“怀疑”的重要性。
C.“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D.文章主要论述了一切学问都来自于怀疑。
9.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的作文大赛组织有力,从命题、决赛、海选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到颁奖,规范公平。
B.十九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民生,普通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C.“泰安教育大阅读”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全市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D.央视最近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充实,收视率再创新高。
二、含英咀华 (共10分,得分: )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④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这段文字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B.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C.做学问也是这样 D.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2.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给这段文字分层,最正确的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能作为选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实事求是是做人做事及做学问的第一要义。
B.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C.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D.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对下列复句类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做学问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已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转折复句)
B.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承接复句)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辦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递进复句)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条件复句)
2.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怀疑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怀疑精神,有助于做学问
3.下列说法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对于传说的话,我们都要通过怀疑,将其否定。
B.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唯一条件。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书本。
D.怀疑可以使我们思索过去的知识,有利于创新新学说。
4.选文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5.从整体来看,对本文论证结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分 B.分总
C.并列 D.递进
(三)阅读课文3-5段,回答问题。
1.以上三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 )
A.怀疑是做一切学问间的基本条件。
B.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D.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2.文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基本”二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
A.“基本”能删掉。“基本”只是“基础”的意思,删去后不影响表达。
B.“基本”不能删掉。“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
C.“基本”不能删掉。“基本”是指一般的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
D.“基本”能删掉。“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但是也影响不大
3.选文第1自然段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B.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C.做学问也是这样。 D.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4.对“那本书オ是自己的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本书オ真正被自己占有,不是别人的书
B.那本书才真正为自己服务,成为自己的书。
C.那本书オ真正符合自己的心意,书中的知识才能被自己所接受。
D.那本书才真正读通学懂,书中的知识才真正被自己所掌握。
三、他山之石: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 ⑧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1.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3.阅读文章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2分)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2分)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一、集腋成裘:(共10分,得分: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 虚妄( ) 墨守( )
懒惰( ) 塾师(shú) 停滞(zhì) 盲从( ) 大儒( )
2.下列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凶险 脑筋 腐草为荧 荧 改为 萤 ?
②视查 墨守 国难危急 查 改为 察 ?
③流俗 锻练 不打折扣 练 改为 炼 ?
④作风 大儒 明辩是非 辩 改为 辨 ?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辨伪去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
4.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怀疑与学问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塾(shú)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rǔ)。
B.否则便是盲(máng)从,便是迷信。
C.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段(duàn)炼出来的。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mó)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置(zhì)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谁墨守成规,不思创新,谁就会被淘汰。
B.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美国的谎言不攻自破。
C.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公安的严厉打击下,彻底被粉碎。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
7.下列复句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条件复句)
B.不信它,因为它“非”。(因果复句)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辦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递进复句)
D.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条件复句)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_____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常常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A.怀疑 辩论 修正 评判 B.评判 辩论 怀疑 修正
C.怀疑 辩论 评判 修正 D.修正 辩论 评判 怀疑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怀疑与学问》选自《宝树园文存》,作者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B.文章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谈“怀疑”的重要性。
C.“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D.文章主要论述了一切学问都来自于怀疑。说法太绝对
9.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今年的作文大赛组织有力,从命题、决赛、海选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到颁奖,规范公平。
B.十九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民生,普通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C.“泰安教育大阅读”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全市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D.央视最近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充实,收视率再创新高。
二、含英咀华 (共10分,得分: )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④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这段文字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 C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B.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C.做学问也是这样 D.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2.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给这段文字分层,最正确的应是( A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能作为选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 )
A.实事求是是做人做事及做学问的第一要义。
B.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C.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D.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对下列复句类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B )
A.做学问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已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转折复句)
B.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承接复句)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辦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递进复句)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条件复句)
2.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D )
A.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怀疑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怀疑精神,有助于做学问
3.下列说法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D )
A.对于传说的话,我们都要通过怀疑,将其否定。
B.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唯一条件。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书本。
D.怀疑可以使我们思索过去的知识,有利于创新新学说。
4.选文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D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5.从整体来看,对本文论证结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A.总分 B.分总
C.并列 D.递进
(三)阅读课文3-5段,回答问题。
1.以上三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 A )
A.怀疑是做一切学问间的基本条件。
B.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D.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2.文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基本”二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B )
A.“基本”能删掉。“基本”只是“基础”的意思,删去后不影响表达。
B.“基本”不能删掉。“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
C.“基本”不能删掉。“基本”是指一般的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
D.“基本”能删掉。“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但是也影响不大
3.选文第1自然段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 C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B.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C.做学问也是这样。 D.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4.对“那本书オ是自己的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那本书オ真正被自己占有,不是别人的书
B.那本书才真正为自己服务,成为自己的书。
C.那本书オ真正符合自己的心意,书中的知识才能被自己所接受。
D.那本书才真正读通学懂,书中的知识才真正被自己所掌握。
三、他山之石: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 ⑧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1.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2.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3.阅读文章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2分)
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2分)
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答: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