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3 15: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2) ,材木不可胜用, 。 《寡人之于国也》
(3)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劝:劝告
C.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简:选择
D.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散:分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天下云集响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所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2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有人认为“江风引入雨舟凉”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2)两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从“实”与“虚”的角度,任选一首进行鉴赏。(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家》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B、“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和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
出嫁前的一天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也深爱着鸣凤,但因为时候未到,不便公开与鸣凤的关系,就请求推迟两天,把她遣走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投湖自尽。
C、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头倩儿去给冯乐山做妾。
D、鸣凤得知自己被选中要嫁给冯乐山之后,苦苦地哀求太太,但是老太爷的意思没有人敢违抗。绝望的鸣凤来到觉慧窗下,她鼓起勇气敲了几次窗,但觉慧正在专心写稿,丝毫没听到。当她决定要跑进他的房间时,房内的灯却熄了。无奈之下,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E、琴写了一篇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刊登在《黎明周报》上,她的同学许倩如第一个剪掉了头发,并劝她也这么做。琴想向倩如学习,也把头发剪掉,但又怕辛苦养育自己的母亲遭到亲戚、社会的嘲笑。回到家后,琴试图征得母亲的同意和支持,但遭到她母亲张太太的坚决反对。
8、简答题。( 任选一道题,100字左右) (5分)
(1)《家》中的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形象,请分别举例说明他的这两个特点。
(2)简述“瑞珏之死”的情节。
选做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注释】 (1)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2)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1) 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陈亢就猜想,也许孔子因为血亲关系对伯鱼有特别的教诲。
B、“尝独立”前被省略了的主语是伯鱼。
C、在生活中,孔子对学生注重进行“礼”的教育,对儿子也一样。
D、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这是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
(2)选段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
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
陈卫平
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无疑是以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为基础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哪些儒家学者足以代表儒学传统。谁最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学传统 唐代韩愈提出了“道统”说,他编撰了自尧舜以来至孔孟的“道统”,并认为自己继承了孟子之后所中断的“道统”。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接过韩愈的“道统”说,但把韩愈撇开,称他们是继承孔孟道统的。从“五四”以来的早期现代新儒家,直到如今的海内外新儒家,大体上是赞同“道统”说的。
这样的揭示和呈现是有偏颇的。因为儒学传统的全部并非如此,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杜国庠先生就指出思想的发展,“其间实有一脉之潜通。但无道统的独霸”,而是贯穿着与之抗衡的“异端”。他和侯外庐等撰写的《中国思想通史》进一步系统地发掘了被“道统”所排斥的“异端”思想.指出“有正统思想的‘法度’化和庸俗化,就会产生反抗正统思想的‘异端’”。他们所着重彰显的“异端”,有相当部分是儒家。就是说,他们揭示和呈现的儒学传统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道统”说的正统儒学和“异端”的非正统儒学。这样的揭示和呈现是有依据的。
其二,儒家典籍的论述是否等于实际的儒学传统。我们现在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的重要途径是引证典籍得出结论,而由此得来的只能说是“典籍”上的传统,并不能等同于实际存在的传统。某些典籍上倡导的传统,并没有为人们普遍接受而成为实际的传统。就研究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而言,把握实际的传统更为重要。
对于当代中国实际产生影响力的儒学传统,基本上不是静滞在典籍中的东西,而是经过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淘洗,其内涵整合了异质文化尤其是西学,在动态的自我更新中获得了与现代价值的相匹配性。
10.作者认为“这样的揭示和呈现是有偏颇的”,不属于这一说法的依据的是( )(3分)
A.考证儒学发展的历史,并非只有所谓正统的“道统”,而是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B.儒学传统虽一脉相承,但并非道统独霸,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与之抗衡的非正统儒学。
C.当正统思想被“法度”化和庸俗化之时,被斥为“异端”的非正统思想就会应运而生。
D.非正统儒学在当代亦有价值,“五四”开创新文化的重要历史凭借便是这种非正统儒学。
1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儒学传统,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才有可能。
B.对谁最能代表儒学传统这一问题,韩愈做出了系统而明确的回答。
C.程朱陆王继承了韩愈之说,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孟子之后所中断的道统。
D.学界揭示呈现的儒学传统,基本上是“道统”之一脉相承的历史。
12.请指出典籍上的儒学传统与实际的儒学传统的不同点。(3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尔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尔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3、文章第④自然段说“诗人拒绝根的存在”,句中的“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3分)
1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⑤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超过5个字。(3分)
15、作者在第⑥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
什么?(4分)
16、文章结尾说“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文章第③自然段说“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结合全文,从李白与唐朝的关系上,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7、仿写下面句式并为其写总结性句子:(6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
18、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一边是“民工荒”,一边则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北上广的人多势众,一边是我国乡村城镇的人烟 。在中国,拥有一技之长的复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却无用武之地,其结果远非因社会分配失调而造成的。眼高手低,与社会严重脱节的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以致被社会所遗弃。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复旦硕士沦为流浪汉,背后的心酸谁来“负担”?自身、家庭、学校、政府都应该通过反思来负担责任。
(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处的词语读音是diāo líng,请写出这个词:_________(1分)
(2)文中有个成语使用有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_________ _改为_________ _(2分)
(3)文中有个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70分)
19、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70分)
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鲜红圆硕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他想不能自行摘去,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他先是愤怒地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们:“我是不是狮子?我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草!” 动物们众说纷纭:“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改换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 的驴叫声。
其实生活中的人们,也往往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或指责、诬陷、罪名等标签,你怎样认识这个“生活的标签”问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
ycy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