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编
第八讲明清时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1368年-----1644年)
纲要上
?
政治:P72废宰相,设内阁,票拟,
批红,宦官专权,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选一P5、6、23、32、46、100、102
?
民族关系;①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明朝前期,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戚继光平倭浙江台州九战九捷;与福建广州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后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选二P69+选三P52
②P74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重新修筑了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P78明末,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③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④明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选一P62、65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
P83经济:①农业:明后期,一些新
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提高粮食产量;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选二P8、9、35
②手工业: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商业:自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举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选一P87、92、98+选二P36、37、38、55、58
?
思想领域的变化P85:明朝中期,王
守仁在南宋陆必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明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明末清初,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选三P3、8
?
文学艺术: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
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清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昆曲长期流行,清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
P86科技:著作;医学:李时珍《本
草纲目》选二P81、83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天工开物》地理和地质学《徐霞客游记》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选三P9、80
P69《蒙古秘史》在明初年被译为汉语,当时称《元朝秘史》。
选必一
1.
P5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宰相制度终结。后来,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臣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2.
P6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3.
P23张居正改革(原因、内容、作用)
4.
P32选官: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举人)会试(贡士)与殿试(进士)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衽南北卷制度)
考核: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监察:明清时期,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5.
P46法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厅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教化: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
6.
P62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进行交流。
7.
P65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8.
P87货币: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从战国到元朝,贵金属金、银也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9.
P92赋役: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10.
P98户籍: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11.
P100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渡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P102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选必二
P8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2.P9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P10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3.P35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P36晋商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地域性商帮之一。(山西平遥)
P37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4.P38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5.P55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明朝汉口镇兴起}
6.P58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主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7.P69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中国已经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8.P81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9.P83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选必三
1.
P3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然则,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
P8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3.
P9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同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4.
P52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P80明清两代出现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和体表。
清朝(1616--1636---1644---1912)
纲要上
?
政治:P77①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选一P5、6、32、47、100、102
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广阔(疆域四至)
奏折制度: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造成文化的严重摧残。
②疆域的奠定:1662年,收复台湾1663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1689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并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从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化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设理藩院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时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选一P63、65
③统治危机初显:康乾后期,由盛转衰,嘉庆道光时,衰象更为明显: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政治腐败,贫富矛盾,农民起义,西方列强侵略,闭关自守等。
?
经济:参看明朝+选一P87、92、99+选二P8、9、35、36、37、38、39、55、58、83
?
思想:参看明朝+选三P3、9、80、81
?
文学:参看明朝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选必一
12.
P5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同军机大臣直接秉承处理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13.
P6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14.
P32选官: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举人)会试(贡士)与殿试(进士)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P38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变革: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实行新政,设大小中学,并设蒙养学堂。、、、1906年废除科举制。
考核: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监察:明清时期,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15.
P47法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教化: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16.
P63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17.
P65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下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拒绝了英国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18.
P87货币: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宝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19.
P92赋役: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摊丁入亩”从此,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10.P99户籍:沿袭明制,得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11.100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P102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选必二
1.
P8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2.
P9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3.
P35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4.
P36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5.
P37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6.
P38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标性质的庄票。
7.
P39到了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
8.
P55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9.
P58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主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10.
P83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选必三
5.
P3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然则,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
P9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7.
P80明清两代出现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P81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