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课件(共36张PPT)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课件(共36张PPT)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09: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景光的热爱是想通的,细细品味,我们总可以通过山水花木发现人生的影子,读出作者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胸襟,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还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登飞来峰》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意境。
2、抓住关键词,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当宰相时,在北宋宋神宗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称作“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则擅长说理与用典,风格遒劲(jing)有力。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登飞来峰(七言绝句)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朗读方法:1、把握节奏 2、以声传情
译读诗歌,读懂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⑴飞来峰: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
只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
抓关键词,理解深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关键字:“千寻”(夸张手法,“千”虚写,极言塔之高)
“闻说”虚写破晓可以看见旭日升起的景象,侧面衬托塔的高
赏析 (角度:修辞、写作手法、画面)
修辞:诗句中的“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山上的古塔 之高,写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画面:一座千寻高的古塔矗立在飞来山上,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写作手法:诗句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极言塔之高耸,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诗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作用:这两句诗通过写景,写出作者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的前两句写景,极言塔高,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三四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千古名句,是这首诗最亮的点,那么它的独特魅力在哪儿呢?让我们逐步来分析。
关键词:“浮云”“最高层”
补充资料
汉 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障白日也”
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抱负不得施展,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浮云:古代诗词中,经常指代奸邪小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层含义:运用“浮云” 的典故,意思为我不怕奸邪小人挡住我远望的视线。诗人在这里面对 “浮云”,果断地说“不畏” 表现了诗人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点:
用典:指诗词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好处: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增强作品的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人写诗,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读懂诗人的心声。还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
背景链接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i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表达宽阔情怀。但是当时他只是一个县令,怎么可能是最高层呢,就算登上飞来峰的千寻塔,也不能一整天在塔上待着。其实这里是个“比喻”,意思是我的理想永远在最高层,所以呢,我不怕什么浮云遮望眼。即使是长久地遮望眼,历史也会证明我是正确的。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大志向大抱负。再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这首诗就可看作是战斗的宣言。
千寻塔的最高处
远大的政治理想
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含义:因为我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我不害怕奸邪小人遮挡我的视线。这两句诗充分的表现出诗人的思想境界和巨大魄力。
赏析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常见的赏析诗句的角度:修辞、炼字、表现手法、哲理、画面等)
这两句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这两句诗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遮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用典来抒发情感,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不惧怕困难和危险的大无畏精神。
这两句名言,一直为人们所赞叹,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诗人触景生情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更在于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你从中得到什么人生哲理呢?
哲理角度: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的远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抱负不凡,具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这两句诗的魅力一直感染者后人, 并为后人反复引用,结合现实生活,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出的哪些新意呢?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的最高。
衍生新意: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运用典故,即景说理,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立志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小结
哲理诗的学习方法:
1、读懂诗歌的表面含义。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3、联系诗人经历背景,把握深层情感。
4、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诗中事理。
走进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小李白”之称。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也就是公元1167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 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品读感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份他们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
首联中的“足”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莫笑”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渲染出一种怎样的气氛?
一个“足”字。既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又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氛,写出了农家人热情、淳朴、好客的特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色红艳。所以用“明”
诗意: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六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青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益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想象描绘画面
前人的描摹
白居易: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王安石: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1、实写西村当地的景象
2、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思考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莽莽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新天地。
我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明确: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的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诗意:箫鼓的乐声接连不断,春社日已经临近了,村民们穿着简朴,保存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作者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诗意:从今以后,如果能允许我趁着月夜闲游,我会随时拄着拐杖,半夜前来敲门。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慨,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请你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是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优美的景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淳朴的风土人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主题概括
这首诗赞美了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秀丽清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哪种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非常深刻哲理,只要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的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教师寄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