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50001139190000
3 千姿百态的地形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的冲刷
C.?内力作用是主导,所以任何地方都占有优势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该地区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D.?任何地形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引起地貌变化的作用角度理解应属于 ( )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D.?以上都不对
4.龙脊是温州市大罗山的著名景点(如图),它是1.2亿年前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凝形成的地貌。龙脊的岩石类型和其形成的主要能量分别是(??? )
A.?沉积岩、内力作用?????????B.?沉积岩、外力作用?????????C.?岩浆岩、内力作用?????????D.?岩浆岩、外力作用
5.下列选项中,由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的形成??????????????????????????????????????????????????B.?喜马拉雅山脉中发现鱼化石???????
C.?太原西山有贝壳化石的存在????????????????????????????????D.?荷兰的填海造陆
6.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侵袭????????B.?过度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C.?长年干旱,赤地千里????????D.?地壳运动频繁
7.甲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2000米,比乙地低1000米,则( )
A.?甲地海拔1000米???????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1000米???????C.?乙地海拔1000米???????D.?甲地海拔3000米
8.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平原的颜色一般是( )
A.?白色?????????????????????????????????????B.?黄色?????????????????????????????????????C.?蓝色?????????????????????????????????????D.?绿色
9.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B.?冰川?????????????????????????????????????C.?风力?????????????????????????????????????D.?生物
10.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小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谷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11.甲地高出乙地500米,乙地的海拔是1000米,则甲地的海拔是( )
A.?1000米???????????????????????????????B.?1500米???????????????????????????????C.?500米???????????????????????????????D.?2000米
二、填空题
12.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________(选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下同)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________而形成的。
13.某校学生于6月14日至17日在我国甘肃敦煌研学,研学时拍摄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如图所示。
(1)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研学期间当地昼夜长短的特点是________?。
(3)骆驼的耳孔内布满绒毛,睫毛长而密,可以防止风沙的进入。驼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这些结构和生理特点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三、解答题
14.“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________。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因为________。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________(选填数字)。
15.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
(1)图中A地位于D地的??????????? 方向。
A.北方
B.西北方
C.南方
D.东南方
(2)对图中山体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A.A地为鞍部
B.B地为陡崖
C.C地位于山脊
D.D地位于山谷
四、实验探究题
16.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________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 (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主要是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根据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放射元素衰变所释放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活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来自太阳辐射与策略势能.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一种方式.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内外力共同存在、共同作用.一个。
【解答】A、内力作用是的地标变的高低不平,A符合题意;
B.雅鲁藏布江是因为内力作用抬升,由流水作用侵蚀城峡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内外力作用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C不符合题意;
D.不管是珠穆朗峰还是其他地方都是同时作用和外力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内容简单。
【解答】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的内部,故不正确。
B.内力作用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故不正确。
C.外力作用时刻在进行,不存在先内力作用后外力作用,故不正确。
D.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 B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区域平坦.
【解答】“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指在水滴重力作用下使得石块穿透,属于重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故选B.
4.【答案】 C
【解析】【分析】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 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解答】火山喷发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而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种海陆变迁主要是 人类活动的结果。
【解答】A.台湾海峡的形成与强烈的地壳运动有关,故不正确。
B.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不断隆起成为高山,至今还在上升,故不正确。
C.太原西山的成因也与地壳运动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故不正确。
D.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典型案例是荷兰,荷兰是世界上著名的填海造陆的国家。故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黄土高原成为荒山秃岭原因的分析,这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堤毁于蚁穴,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等。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和长期掠夺式开发等原因,变成了荒山秃岭,表明人(物)对环境(黄土高原)影响。
故答案为:B。
7.【答案】 B
【解析】【分析】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是相对高度.本题考查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学习中同学们容易将海拔和相对高度混淆,是一道易错题目.
【解答】解:甲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2000米,比乙地低1000米,则甲地海拔为2000米,乙地的海拔为30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 D
【解析】【分析】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该题主要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促使地形发生变化的外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根据图中给的信息来看,属于风沙的侵蚀地貌,又叫雅丹地貌,与风力有关。
故答案为:C。
10.【答案】 D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A、①图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大,A不符合题意;
B、分式或比式的看分母,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因此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B不符合题意;?
C、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C不符合题意;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 B
【解析】【分析】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一般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据此完成本题.只要熟悉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此类问题即使有些变化也不易出错
【解答】解:读题可知甲地比乙地1000米的海拔还要高出500米,故甲地的海拔为:1000+500=1500米.
故选:B.
二、填空题
12.【答案】 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解析】【分析】地表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13.【答案】 (1)风力(作用)
(2)昼长夜短
(3)自然选择(选择)
【解析】【分析】(1)影响地形的外力因素有:风力、冰川、流水、生物等;
(2)根据6月份甘肃的昼夜长短的特点进行解答;
(3)骆驼能够适应沙漠的环境的生理结构和特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1)沙漠地形的形成的外力因素是风力(作用);
(2)6月份甘肃的昼夜长短的特点是昼长夜短;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结构和特点是自然选择(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风力(作用);(2)昼长夜短;(3)自然选择(选择)。
三、解答题
14.【答案】 (1)山脊
(2)30
(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4)②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所以图中B为山脊线。
(2)由地形图可知比例尺为1:1000000。图上1cm对应实际1000000cm及为10千米。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30千米。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较缓。由地形图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地面坡度较缓,因此登山容易。
(4)泥石流顺着山谷向地处活动,遇到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移动。①和④方向不对,③在山谷内。故应向②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山脊;(2)30;(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4)②
15.【答案】 (1)B
(2)B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解答】(1)图中A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向,B符合题意。
(2)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由图发现B处等高线重合因此为陡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1)实验一模拟的是流水对该地区的地形影响;
(2)实验二模拟的风力对沙砾的影响;
(3)由图可知,这是沙漠地区特有的石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4)上述实验模拟的是流水、风力对地形的影响,都是外力作用;
AC、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板块张裂形成,内力作用导致;故AC符合题意;
B、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内力作用导致的;故B符合题意;
D、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是风力导致的;故D不符合题意;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故E符合题意;
F、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F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