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中考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3 18: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学案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 民族政策(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方式上看:
1、和亲:
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东汉时,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北匈奴。
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3、册封
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
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影响: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不同地区看:
西藏
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
新疆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④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⑤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
3、台湾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中共制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东北:清军入关时,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2、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3、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5、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记》;对外港口
6、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 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 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因素
1 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如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外政策。如隋唐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对外交往,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影响了中外交往。
2 经济:经济发展是对外交往的物质基础。如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是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如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对外交往则以南方海路为主;
3 文化:科技发展。如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外交往。
4 人物:杰出航海家的作用。如明朝郑和。
四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 唐朝:①对外贸易繁荣;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称中国人为“唐人”
3宋朝: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②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
4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5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五 对外政策
1对外开放: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便利;
(3)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设广州一地作为对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它阻碍了同外国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国内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时,它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3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点拨】: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侵略的说法。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
3、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入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专题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训练
一、选择题
1.“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此皆无丝漆,不铸铁器”。这一情况得以改变是在 ( B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2.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C )
A.这是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属于防御性的战争
C.是反对掠夺反对奴役的战争 D.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3.秦汉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其重要表现不包括 ( D )
A.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中国 B.丝绸等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直接的贸易往来
4.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B )
A.民族融合的推动 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西晋短期统一的促进作用 D.北方政权力量弱小,无法抵挡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C )
A.避免北方其它民族侵扰 B.洛阳城繁华异常
C.接受汉族文化,控制黄河流域 D.提高鲜卑贵族的地位
6.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了 ( B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朝政府的册封 B.吐蕃同唐朝联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同汉族长期融合,已没有区别
7.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唐朝时期“海内存知己” ( A )
A.“回鹘衣装回鹘马” B.“唐凤洋溢奈良城”
C.玄奘西游 D.鉴真东渡
8.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 ( C )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传教士 C.阿拉伯商人 D.中国的航海家
9.下列选项与蒙古和元朝的关系相似的是 ( D )
A.隋朝和唐朝 B.契丹和辽 C.北宋和南宋 D.后金和清朝
10.下列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D )
①岳飞 ②文天祥 ③戚继光 ④郑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贸易活动是 ( C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D.为了满足各国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要
12.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 )
A.维护了国家主权 B.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D.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13.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 B )
①今新疆境内 ②河西走廊 ③西亚 ④大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4.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15. 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D)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16.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的是( D)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7.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B.元朝时,我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C.明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18.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某班要出一期“历代政府对西藏的管辖”黑板报,下列材料可供选择的是(C)
①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清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③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④新中国设立西藏自治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B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20. 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 D )
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 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
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21. .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 C )
A.《西游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记》
22.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B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3. 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了 ( D )
A.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 B.汉族被少数民族所同化
C.民族交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24. 假如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D )
A.到赵州桥上散步 B.阅读《金刚经》
C.看阎立本作画 D.到东京城内的“勾栏”看演出
25.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朱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⑴唐太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这句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尺带朱丹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这种亲戚关系确立所依据的相关史实是什么?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⑶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⑶正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才有了“合同为一家”的局面,所以两则材料是存在着因果关系。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也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摘编自《走进盐城》
材料二:1757年,乾隆帝下令将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并对商品的出口加上种种限制。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
——摘自《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Ⅱ》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
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加强两国交流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3分)
“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另一方面,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基于材料三的认识,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名称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2分)
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或未能实现“自强”的目的)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吸收)
28、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二:右图
材料三: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西藏;册封达赖,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会同达赖和班禅监理西藏事务,并监督达赖和班禅圆寂后的转世程序。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你认为藏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4分)
(3)达赖集团制造的拉萨暴力事件是分裂祖国的行为,必定不会得逞;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行使民族自治权,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29、所谓古代中外关系是指历代中原王朝与其他国家、地区联系和交往。它既包括和平状态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交流,也包含敌对状态下的冲突和战争,中外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请写出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有关的两个历史事件。(4分)
设置西域都护;张骞出使西域。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汉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特点:对外交往以北方陆路为主;交往地区主要以中亚、西亚和欧洲为主。
材料二: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这条装载着无穷秘密的古沉船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3)从材料二可以反映出,和汉朝相比,宋代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2分)。
特点:对外交往以南方海路为主。原因:指南针的广泛应用、造船业发达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结合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分析一下:如果这艘船从泉州港出航,船上可能装载着哪些货物?(注意:至少列两项)(4分)
只要能答出宋代的重要产品就可以,可以是丝绸、茶叶、瓷器等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化方面的,如活字印刷的书籍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