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5 16:03:25

文档简介

⑦袁相舟端着杯子,转脸去看窗外,广阔的溪滩,坦荡的溪水,蒸发着体氵

像雾不是雾,像烟云,像光影,又都不是,只是一片朦胧。
⑧见景生情,袁相舟突然想起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于是想出了好招牌,拍桌而起。
⑨袁相舟趁着酒兴,提笔蘸墨汁,写下六个大字“鱼非鱼小酒家”
⑩0写罢叫溪鳗过来斟酌,溪鳗认得几个字,但她认字只做记账用,没有别的兴
致。略看一眼,她扭身走到那男人面前,弯下腰来,对着歪歪扭扭划的线,笑起来说
“划得好,真好。”其实是和哄一年级小学生一样。说着平伸两只手在男人面前,含
笑说了声:“给。”那男人伸手抓住她给的手腕子。溪鳗又说了声:“起。”男人
慢慢被拉了起来,溪鳗推着男人的后背,走去看新写的招牌。男人的脸仿佛一边长
一边短,一边松动一边紧缩,他一只手拳着,一半边身子僵硬。他直直地看了会儿,
点着头:“鸣啊,鸣啊,啊
①溪鳗“翻译”着说:“写得好,合适,就这样……”一边让袁相舟还坐下来喝酒,
又推着男人坐在袁相舟对面。溪鳗淡淡笑着,像是跟自己说话:“他说好,他喜欢,
他要贴起来,贴在哪里?他说贴在里屋门口,说贴就要贴,改不了的急性子……”
⑩2三十年前,这个男人是矮凳桥的第一任镇长,后来被放到渔业队里劳动。
不多几年前,队里分鱼,倒霉镇长看见鱼里有条溪鳗,竟有两尺长,实在少见。就
要了来盘在竹篮里,盖上条毛巾,到了黄昏,挎着篮子回家去。劳动地点离他家有
七八里路,走着,天黑了。
③3那天没有月亮,黑得和锅底一样。倒霉镇长把这走熟了的路,不当回事。忽
见前边一溜灯火,这里怎么有条街?这条街上有楼?走到什么地方来了?只见人影
晃晃的,人声嗡嗡的,细一看,看不清一个人模样,细一听,也听不清一句人话。
倒霉镇长吃惊不小,把篮子紧紧搂住,忽觉得毛中下边盘着的溪鳗,扑通扑通地跳
动,镇长一哆嗦,两手麻木了,篮子掉在地上,只见盘着的溪鳗,顶着毛中直立起来
和人一样高。说时迟,那时快,那麻痹也下到腿上了,倒霉镇长一滩泥一样,瘫在桥头。
④一时间,这成为茶余酒后的头条新闻。溪鳗从卫生所把这个男人接到家里来
男人瘫在床上屎尿不能自理,吃饭要一口口地喂。现在这个样子算是养回来了,像
个活人了。
⑤呜啊,里屋门一开,跑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直奔后窗,手脚忙不迭地
爬上凳子,扑出身子看外边的溪滩,人都来不及看见她的面貌。溪鳗三脚两步,风
快走到女孩子身后,说:“怎么?怎么?”女孩子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说:“妈妈,
鱼叫,鱼叫。”
⑩溪鳗楼住女孩子,那鸭蛋脸贴着孩子的短发,眍眼窝里垂下眼皮,嘴唇嚅需嚅的,
像是念咒了:“呸,呸,鱼不叫你,鱼不叫你。呸,呸,鱼来贺喜,鱼来问好。女儿,
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1.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材料一原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共享性”是非遗的特性,“会促进”是非遗特性带来的结果,而选项将结果说成了原因,可见A项因果颠倒。
B.“申遗的总数”说法不对,材料一原文是指成功申遗的总数;“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准确,原文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可见B项以偏概全。
D.“正是我国非遗的定力和凝聚力之重要表现”,不合文意,材料二原文是“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而选项将“一个文明体系”偷换为“我国非遗”,张冠李戴。
故选C。
2.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已不再是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错误。由原文“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可知,“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并未排除“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3.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一阐述了非遗的共享性与作用以及我国非遗保护成绩,重点分析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论证了“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观点。
A项属于非遗传播、保护与传承方面,B项是非遗传承措施,C项属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都
可以作为论据;D项主要讲的是追求经济效益,且老房子、寺庙等古建筑文化遗产不属非遗范畴,因而不能作为论据。故选D。
①对比论证,从载体、传承和状态等方面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比以强调非遗的优势。②比喻论证,以静水喻非遗从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非遗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③举例论证,列举了书法等非遗实例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④引用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说明:任意答对两种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手法,作答本题要掌握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从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说明。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
①“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具有能动性的物质为载体,通过物的传递进行传承,是不能发展和创新的静态的东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载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它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或口述表演、身体示范或表演、综合示范或表演等进行传承,传承人既是遗产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它的‘文化财富’是活态的、不断被发展和创新的。”文段从载体、传承和状态等方面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非遗的优势。
②“非遗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将非遗比喻为静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非遗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③“书法遗产中揄扬‘疏体’,抑压‘密体’都是传承人对书法遗产实施的改造和拨转,累积成今天厚重的书法遗产,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书法如此,其他非遗门类及亚类如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等概莫能外。”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了“非遗传承人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遗产中最精华部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了“要实施统筹分类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观点,通过引证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①同:都谈到了非遗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都谈到了非遗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非遗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②异:材料一论及了非遗在增强民族(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和成为群体共同身份标志的作用;材料二则强调了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以及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作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两则材料中有关非遗作用和意义的文字,再分析比较其异同点。
材料一:
第一段——“对群体内部而言,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第三段——“不论是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持续推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材料二:
“我们要……发挥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辐射效果,保持个性并增强国际话语权。”
可见,两则材料都都谈到了非遗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非遗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同时,材料一直接点出了非遗有提升民族自豪感的作用;而材料二则说让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是间接反映了其在提升民族自豪感方面的作用。这些是相同点。
材料一还论及了非遗在增强民族(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和成为群体共同身份标志的作用;材料二则强调了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以及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之作用。这些是差异处。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
“毫不关心店名”说法不准确。溪鳗并非完全不关心店名,只是不太在意店名的具体内涵。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补叙”的说法错误,应为“插叙”。
溪鳗是一个厨艺高强、勤劳坚韧、美丽善良、有情有义的女人。(“厨艺高强”“勤劳坚韧”“美丽善良”“有情有义”各1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人物形象鉴赏和概括能力。
文章的第四段,写溪鳗“做的鱼丸鱼饼,又脆又有劲头,有鱼香又看不见鱼形”说明她厨艺高强;文中说溪鳗“是个正派女人,手脚也勤快,很会做吃的。”而且准备把这个店在热闹的街道开张起来,足以说明她的勤劳坚韧;照顾倒霉的镇长和从“溪滩上抱回来”“女儿”可见她的善良美丽、有情有义。
9.“无话则长”表现在:①对矮凳桥街道热闹的详细描写;②通过袁相舟的眼睛花了许多笔墨详写他取店名,用魔幻的手法写镇长如何瘫在桥头都体现了无话长说的特点。(2分)
“有话则短”体现在:①对这个会做鱼丸鱼面的女人有种种稀奇的传说和为什么有个古怪的外号没有详细的交代;②对镇长为什么受伤,溪鳗为什么把镇长接到家里(溪鳗和镇长的关系)没有交代、女儿的身世也没有做详细的描写,这些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思考,体现了有话则短的特点。(4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事风格的理解,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本文情节并不复杂,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表面看情节叙述“随意”,但每个情节的选择都是精心筛选,所以“无话则长,有话则短”就体现在情节的叙述上。
10.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
可采用排除法。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结婚”前还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众四万余人”后面要不要断开。第一处“解仇结婚”是“相与”的宾语,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D,第二处重要是对“众”的理解,这里“众”是“聚集”的意思,理解了这个就不难理解“众四万余人”之后要断开了,所以排除C,选择A。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谪”是贬官的意思。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从第一段“鲜卑闻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可知,应是“鲜卑人”不敢接近边塞。
①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
翻译要点:“斗”,使……相斗;“待我以恩信”状语后置;“内”,通“纳”,接纳。
②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
翻译重点:“爱惜”,爱戴;“旦夕”,早晚;“耻”,以……为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邓训用恩德信誉对待胡人。(1分)在胡人遭受攻击的时候,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1分)邓训制止胡人病重时自杀的行为,为他们治愈疾病。(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只要找到文章相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从“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可以归纳出“邓训用恩德信誉对待胡人”;“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可以归纳出“在胡人遭受攻击的时候,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从“胡俗耻病死……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可以归纳出“邓训制止胡人病重时自杀的行为,为他们治愈疾病”。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很高兴,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1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题为“梅花落”并不是实意的梅花凋落,“梅花落”是汉乐府曲名。“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三句实则在写杂树,是说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16.①本诗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梅花霜中开花、露中作实的秉性来体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自己不同于世俗的高洁追求。
②本诗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杂树的怯寒零落与梅花的不畏寒冷对比,衬托出梅花傲霜的美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贞品性的赞美之情。
③本诗运用比拟手法,杂树不服气的质询“问君何独然”,然后诗人爽快回答了爱憎的缘由,回答了自己“偏为梅咨嗟”的原因,一问一答,构思巧妙,更足以体现诗人赞梅花抑杂树的磊落胸怀。
(任答两点得6分,答案需包含手法、分析、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17.(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内”“簇”“壑”“嫠”。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能力。
根据前语境“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枝巨大史笔。”可知,主语为“他”与前文更加一致,排除以“历史”为主语的A、C两项。根据上下文,应先说“身后的那枝巨大史笔”投射的“正义目光”,后说“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的文明延续,故排除A、B两项。答案选D。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使用了拟人修辞,把“中华文明”比拟为人,以“潇洒”“看成”赋予其人的形态。
A.借代修辞,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B.互文修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手法。C.拟人修辞,把“青鸟”比拟人,“殷勤”“探看”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D.通感修辞,通过听到笛声,仿佛看到梅花落。故选C。
20.
“历史使命”和“历史兴趣”交换位置;在“文明”后面加上“群体”或者将“成为”改为“成就”。
改为“司马迁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或改为“司马迁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就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熟悉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划线句子“司马迁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使命、历史兴趣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中“历史使命”和“历史兴趣”语序不当,交换位置;“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中“民族成为文明”搭配不当,在“文明”后面加上“群体”,或者将“成为”改为“成就”。
21.
①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②后来家道中落③冷峻中包裹着热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能力以及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第一空根据所知文学常识和前句语境“《儒林外史》被视为洞察世态人情的教科书”,可整合得出空处应该写“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第二空根据前语境“出身富贵人家”,以及后语境“吴敬梓和曹雪芹的‘家道中落’又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可判断,此空需要找到吴敬梓和曹雪芹在经历上的相似之处,而联系两人人生经历可知,两人都有从富贵之家遭遇变故的经历,所以此处应该填“后来家道中落”。
第三空根据后语境“是鲁迅最欣赏的内热外冷的风格”确定答案,此空应该写《儒林外史》的风格,所以空处应该写“冷峻中包裹着热情
”。
22.
②两书作者都盛世家道中落但原因不同;③两部名著都关心社会生活但重点不同;④两部名著同为写实但风格不同(对一处2分,两处4分,全对5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并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弄懂文段内容并弄清作者思路,概括主要意思。通过阅读并分析,总结文段主要从作者经历、名著内容和名著风格三方面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进行对比。而在对比中主要从两者的相通相似处出发,落脚于两者的不同之处。三个段落从结构上来看又属于并列关系,所以三段概括意思最好字数、句式相同,故分别概括为“两书作者都盛世家道中落但原因不同,两部名著都关心社会生活但重点不同,两部名著同为写实但风格不同”。
思路导航:
材料一是一则热点新闻。主人公的身份是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他送外卖的行动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要亲身体会外卖骑手行业的辛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倾听劳动者的心声,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材料二是一位媒体人走基层后的心得体会,媒体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创造接地气、受群众欢迎的作品。不难看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深入底层,体验践行,才能了解实际情况,促进工作。除了材料中的为政、宣传,推及开去,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等都需要深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立意参考: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
作文评分细则:
(一)
一类卷:切合题意(48~60分):完成任务,即全面深刻厘清“知与行”的关系,阐明为什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达到动员的目的,身份意识、读者意识、文体意识鲜明,表达得体而且流畅,符合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格式完整。
(二)二类卷:符合题意(42~47分):对“知与行”的关系阐述蜻蜓点水,阐述参与社会实践的理由说服力不够。表达生硬,身份意识、读者意识不强,缺少互动交流。演讲稿的格式不是完全符合。
(三)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36~41分):能够围绕“知与行”来写,但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较为浮浅;演讲稿的写作要求体现不充分。
(四)四类卷:偏离题意(25~35分):只是开篇点到实践或亲身体验,或者从材料引出实践,之后就撇开写作任务,置写作任务而不顾。
(五)五类卷:完全偏离题意(25分以下):和社会实践毫无关系,完全自说自话。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3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残篇评定
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400到600字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和错别字分。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和错别字分。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和错别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