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谢谢你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谢榛《四溟诗话》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篇要新颖、简洁,迅速入题。元代乔梦符提出作文“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是说作品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1.开篇点题法 就是文章开头不转弯抹角,直截了当地点明写作主题。这样的开头讲究要言不烦,片言明旨,寥寥数语即能概括全文内容,明题旨,摄魂魄。如《我的老师》这样开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蔡芸芝先生。”《背影》这样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运用修辞法 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充沛,极富感染力;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新颖别致;设问句,则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产生阅读兴趣。总之,运用修辞法设置文章的开头,使读者开篇即能体味到飞扬的文采。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
3.摘言引语法 引用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能引起读者广泛而丰富的联想,体现作者积累的广博和思想的厚度。例:马克 吐温说过,“你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4.设置情景法 传神逼真的场景刻画,可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这样开启文章,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迅速地进入阅读的氛围之中。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鲁迅 要短小精悍:
例:茅盾《海南杂忆》:“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12个字便交代清楚了所游地点,为下文由所见所闻引起对历史的追忆开路。 )
例:陈国凯《雾》“清晨,大雾。” (开头仅四字白描,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又暗示了故事结局,含义深刻隽永。)
清音有余味无穷
回眸一笑百媚生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结尾要简洁。首尾呼应,凸显主旨。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1.反问结尾法。
在文章的结尾针对文章的中心或内容,故意设置反问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疑问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疑问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有利于激疑促思,启发读者联想和探究,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增强雄辩气势。
例:冰心的《万般皆上品……》:
“真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吗?”面对这两个孩子,我心头翻涌着异样的滋味。
【简析】
在曾经风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华夏大地,教授子女却不想上大学。原因不是考的不好,相反他们考得不错。这念头并非来字别处,恰恰是目睹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的窘处而滋生的。这个反诘,实际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识贬值、知识分子贬值的值得人们深思忧虑的社会问题。但作者没有直说,而让读者去咀嚼“个中滋味”。含蓄巧妙,意蕴无穷,突出了中心。
2.点题结尾法。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在文章结尾用精彩简练的语言点明主题或中心。有的篇末点题,要求文章结尾扣到标题上;有的卒章显其志,虽不要求结尾点扣标题,但要点明主旨,使读者受到某种启发或教益。
例:杨朔的《香山红叶》:
也有人觉得没有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简析】
结尾点出作者写的“香山红叶”是指老向导,给读者许多启发和教育,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背影》中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呼应了开头,但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却又比开头深刻多了。
3.升华结尾法。
将文章的主题提炼升华以作结尾。有的从对一个人精神的赞颂上升为对集体群众或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品质精神的讴歌;有的将旧有矛盾取而代之以新的冲突。这种结尾使所表现的范围扩大了,程度加重了,高度提升了,深度入骨了,主题加深了。
例:莫泊桑的《项链》:
“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值不上五百法郎……”
【简析】
玛蒂尔德夫妇为了赔偿项链,饱经十年苦工才还清巨额债务。作品至此完全可以结尾了,而作者却另辟蹊径,宕开一笔,写女主人公意外发现她当年所借项链原来是赝品,于是项链得与失的矛盾又被真与假的冲突所代替。刚从还债重负中解脱出来的女主人公,再次陷入了更深刻更猛烈的精神将欲崩溃的危机中。文章戛然而止,而又悬念环生,在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可悲命运与揭露统治阶级社会的腐朽和反动性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从而深化了主题。
4. 引用结尾法。
在结尾适当引入现成的成语、谚语、诗文、歌词、故事、名人名言、作者的话或主人翁的话做文章的结尾。隐寓个人感受社会,揭示中心思想,增强说服力,能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受到启迪或产生联想。
例:鲁迅的《狂人日记》:
“救救孩子……”
【简析】
这是战斗的呐喊,黎明的响箭,它催人奋进,热血沸腾,去消灭吃人的豺狼虎豹,推翻腐朽制度,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被压迫者。用作者的话结尾,措辞简洁有力,感情丰富深沉,能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强烈共鸣。
5.双关结尾法。
双关本是一种修辞格。在一定语境中,利用音义条件,有意使语境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有四种:谐音双关、语意双关、音形和音形义双关。
例: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夜更长,路也正长……”
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贺的。”
【简析】
鲁迅的“路”和革命道路的“路”,音形义相同,指革命道路。用一语双关的方法结尾,可以收到意蕴深厚,鞭辟入里,一箭双雕之效。
“司徒雷登走了”标志着美国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白皮书来了”这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的极好的反面教材;“很好,很好”表现了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蔑视鄙弃;“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贺的”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无情讽刺,而且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6. 抒情结尾法。
用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赞颂感叹作结尾,把作者的独特情感、主观感受抒发出来,以感染读者,烘托景物,拓宽意境。
例:柯岩的《船长》:
我讲了一个船长的故事,可绝非只为了船长……,那么我是为了谁呢?是你呵,我的祖国!呵,我的亲爱的、经历了巨大欢乐和痛苦的祖国;我的正在向四个现代化前进,而又困难重重的祖国!我是为你而讲的,你听见了么?呵,我的祖国,生我养我的祖国呵……
【简析】
作者用抒情语句表达了深深的爱国之情,拳拳赤子之心。抒情式结尾,可以运用递进抒情、感叹抒情、排比抒情、哲理抒情等方法,但要有感而发,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合拍。作者往往把自己炽热的情感溶入笔端,并以丰富的联想、呼告式的语调,启发读者去想象、思索、领略和品味。
7.议论结尾法。
作者直接在结尾对人物、事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对形象的特征或事件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学创作的议论不同于科学论文中的议论,不运用逻辑推理,而是从形象思维的实际需要出发,作为形象描写的辅助手段,往往与抒怀、描写糅合在一起。
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仅仅是这六十一个被夺回生命的阶级弟兄沐浴着党的光辉吗?不,六亿五千万人身上都沐浴着党的光辉!“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简析】
在叙述事件后用直接议论结尾,揭示出事件所包蕴的巨大意义,深化了主题,激起读者情思上的强烈共鸣。
8.比喻结尾法。
在结尾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浅显通俗的道理来描绘与它迥异的陌生事物或表达比较深奥的道理。这可使形象鲜明生动,或使道理通俗易懂,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简析】
作者在结尾把自然化作一幅淡雅秀丽、美好多姿的风景画。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启发联想,耐人寻味。
9.象征结尾法。
在结尾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含蓄有味,启迪读者。
例:鲁迅的《药》: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进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析】
由于当时环境所迫,鲁迅不便直说:虽然夏瑜死了,但是他的同志们正在前仆后继地把斗争继续下去。于是,鲁迅不惜用了曲笔,便在夏瑜的坟头平添了一个花环,象征着尽管黑夜漫长,但革命力量是扼杀不了的。结尾含蓄凝重,独具匠心。
10.描写结尾法。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形象、心理、动作,或对事件、环境、现场、景物的描写来结尾,使全文收到借景寓意,生动具体,自然感人,照应题意的效果。
例:鲁迅的《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花,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了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简析】
结尾浓墨重彩强化描写“祝福”气氛,与祥林嫂之惨死形成强烈对比,强烈对照,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又在结构布局上照应开头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