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学案
专题概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上,不同的国家改革异彩纷呈,境遇迥然。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这两国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巩固统治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改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运动,如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改革如果不适合本国国情,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解体,如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落后哪里就离不开改革!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一、古代重要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国国君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赋税;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3.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事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2.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雅典的民主改革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四)查理.马特改革
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五)日本大化改新
1.时间:七世纪中期。
2.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变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 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作用: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二、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2.时间:1898年。
3.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办了 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变法触动顽固派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5.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二)俄国1861年改革(又名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农奴制改革)
1.原因: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
2.时间:1861年。
3.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在解放时有偿获得一块份地。
4.意义: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5.局限性: 不彻底 、保留了 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日本1968年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意义: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5.局限性: 不彻底 、保留了 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四)美国罗斯福新政
1.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1933年。
3.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国家以工业实行调整。重要措施:兴建公共工程。
5.效果和影响:美国经济回升,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苏联改革:
1.1954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2.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是没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进行政治方面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三)东欧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虽然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就,一度被称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各国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
1.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开端。
3.时间:1978年
4.内容:①改革——首先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②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
经济特区(4+1个):广东的有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有:厦门。
分类归纳
按时间划分
19世纪中后期: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从改革程度上看:
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
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商鞅变法
从性质上:
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封建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商鞅变法
资本主义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从结果上:
成功的: 日本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商鞅变法
失败的: 苏联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戊戌变法
五、推动改革的重要人物:
1、中外古代改革:①商鞅变法:商鞅、秦孝公;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③日本大化改新:孝德天皇、中臣镰足;④雅典的民主改革:伯利克里;
2、中外近代改革:①俄国农奴制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②日本明治维新:明治天皇、③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3、中外现代改革:①苏俄新经济政策:列宁、②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③苏联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④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
思维拓展
1、比较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都是本国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发动者:都是本国君主,俄国是亚历山大二世,日本是明治天皇。
③过程:都颁布了变法法令。
④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⑤结果: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成为本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⑥局限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包括保留了君主。
不同点:
①原因:日本改革的外因是遭受西方列强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俄国则不是。
②内容: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俄国则没有。
③影响:日本强大起来后,走上了侵略扩张的资本主义道路。
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入侵,面临民族危机②领导阶级相同,都以最高统治者为首③性质相同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的实力不同,中国的皇帝没有实权②国内的形势不同,中国当时顽固派势力力量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为变法扫除了障碍③结果不同:中国变法仅103天就失败了,而日本取得了成功,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列举20世纪苏、中、美三次成功的改革,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危机、政局不稳情况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改革体现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三位历史伟人从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史明智
1. 中外成功改革所具备的主要因素。
①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②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③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 对中外改革的感悟:
①任何国家和制度要想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②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或民族重新焕发生机,推动社会的发展。
⑤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
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B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2. 下列内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是( C)
A、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B、朝廷中禁止使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C、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D、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3. 下列哪些是在雅典伯里克利时代可以看到的情形( B )
① 成年男性公民在公民大会上讨论决定国家大事 ② 学校学生与著名的学者进行辩论 ③ 成年妇女积极参加选举 ④ 男孩七岁后必须在军事学校接受统一的军事训练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4. 从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可以看出,中国哪一时期对它影响很大?( C)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5. 下列改革,就性质、结果和影响而言最为相似的是( A )
①日本大化改新 ②俄国农奴制改革 ③中国戊戌变法 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6、改革变法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促进社会发展。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D)
①商鞅变法②洋务运动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明治维新⑤罗斯福新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7. 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最显著的特点是( D)
A、有利于社会的进步B、走上资本主义道路C、资产阶级性质 D 、保持了国家的独立
8.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有( B )
①前提都是维护现有制度 ②都是成功的探究,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③都未改变社会性质 ④都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 《全球通史》中写道“(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文中“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 B )
①废藩置县 ②西方技术 ③欧美学制 ④欧美生活方式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的相同之处是( A )
①使人民生活改善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③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④引起国家的各种矛盾突出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 罗斯福在一次著名演讲中称:“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 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新政”采取的最重要手段是: ( D)
A、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B、稳定农产品的价格C、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12. 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最深远的是( C)
A.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3.光绪帝、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的共同点是( D)
A.大力提倡和发展近代教育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
C.主张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D.进行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4.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A )
A.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D.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15. 改革就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产物,最早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是 ( B)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1861年改革
16.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 ( D)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④苏联模式失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19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与以上述描述有关的事件是( C)
A.俄国十月革命 B.赫鲁晓夫改革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18. 下列是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C)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④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根本出发点在于( D)
A.巩固工农联盟 B.改革土地的所有制C.发展乡镇企业 D.解放农村生产力.
20. 下列文献中颁布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权力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21. 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下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体现时代发展主流的是 ( D)
A、美国南北战争 B、俄国1861年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中国洋务运动
22. 苏俄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 A )
A、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先河
23. 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 B )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强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24. 罗斯福总统为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而采取的核心措施是 ( D)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
C、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D、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25.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D)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C.解放农奴提供自由劳动力 D.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用花费。”
——扎伊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它却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处于新的危难困境之中。
(3)面对材料三所说的“危难困境”,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通过上述材料和回答,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①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②改革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灵活应变;③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本国国情。(答出第①点,②③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5月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中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央视网消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政治改革”,是参照隋唐制度进行的。那么,最著名的一次改革的名称是什么?它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大化改新;影响:大化改新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或答: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中,日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吸收了西方哪些先进文明成果?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从两则材料看出,日本因为善于学习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请回答1~2条)
① 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② 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大胆创新。
③ 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等。
28、历史探究。
材料一 研读历史,纵横中外古今。学好历史,知兴衰而明智。
解放思想,敢为开路先锋。改革开放,再创中华辉煌。
[古人的足迹]
材料二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活动。
[中国的崛起]
材料三 30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胡锦涛2008年4月12日的演讲
材料四
材料五
请回答:
(1)简要说明商鞅变法起到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图一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图二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说说小岗村、深圳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图三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图四深圳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