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节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课标要求:
了解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
第一节
神圣的宗教组织—天主教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会地点现场转播。
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会和人类大家庭。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2005年4月2日因病在梵蒂冈去世。
一 、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1.基督教的发展
问题:
基督教是怎样产生的 天主教和基督教是什么关系?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历程
基督教(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
天主教
新教
1054年第一次分裂
16C的第二次分裂
392年,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路德教
英国国教
加尔文教
一 、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1.基督教的发展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1)舆论准备:提出”双剑说” “太阳月亮说”
2)内部改革
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
4) 封建王权势弱;
5)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教权凌驾于王权的原因:
教会积极谋求统治欧洲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1.基督教的发展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2)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
一 、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二、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
1.天主教的思想基础:
信仰高于理性
2.主要教义:
1)一神说和神创说;
2)原罪说和救赎说;
3)末日审判说;
4)禁欲说。
社会生活上:
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2)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
(4)社会生活上: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三、天主教的堕落与残暴
(1)表现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19世纪
出售赎罪券
华丽的祭坛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当时德意志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年财政收入的20倍左右。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也极大地恶化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思考:
从以上材料, 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理解材料: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结论:
——摘自《西方宗教史》
教士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四、野蛮的宗教裁判所
火刑是中世纪典型的刑罚,把人绑在柱子上烧死,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炮烙之刑。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在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问题:从以上材料,大家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加紧思想控制,设立宗教裁判所,野蛮排斥“异端” 。
五、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
(2)天主教面临的挑战: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天主教形成威胁。
②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③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各国王权得到加强,国家体制逐步完备
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
成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宗教改革的背景
2.天主教的堕落与残暴
(1)表现
(2)影响: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3.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2)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
(4)社会生活上: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1.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日益成为欧洲发展的障碍。
2.欧洲社会的新变化要求变革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圣地与信徒的蹂躏,实际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参加东征的封建主、商人是为了掠夺土地与财富。因参加者都在外衣上缝有十字为标志而得名。从1096年—1291年近两百年间,共进行了八次东征。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绝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赦免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许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否定天主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以上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
2、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入手)
相同:⑴强调《圣经》的权威⑵主张简化教会仪式,
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
马丁·路德
加尔文
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1、说“加尔文更多是一个建造者”主要依据有哪些?
建共和式长老制.政教合一政权
思考: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⑴领导和方式:
⑵内容:
⑶影响:
由国王领导,自上而下进行
宗教改革是加强英国的封建专制
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保留了天主教的教义和教规;
亨利八世
宗教改革
背景
代表人物
开始
主张
结果
影响
马丁·路德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人的灵魂得救靠自己的虔诚信仰;
2. 人人有权读《圣经》直接和上帝沟通
创立了路德教
1.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使西欧人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3.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1.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2.罗马天主教廷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
3.1517年,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