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08 15:19:28

文档简介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二)
一、选择题
1.(2017·珠海模拟)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胄(zhòu) 犒劳(ɡào) 川流不息 金榜提名
B.捭阖(bǎi) 商贾(gǔ) 受益匪浅 重蹈覆辙
C.长铗(jiá) 债券(juàn) 披沙捡金 呕心沥血
D.愀然(qiǎo) 戛然(ɡá) 钟罄齐鸣 谈笑风生
2.(2017·珠海模拟)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会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了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3.(2017·珠海模拟)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恐韩症”。
B.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大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
C.成都叫停“奥数”等用来规范办学的举措,曾引起过广泛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有效实施。
D.“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
4.(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形成危害的物种。
B.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的。
C.近年来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目前正在加快高铁设备的出口规模。
D.美韩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反应强烈,这使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形势日趋紧张,世界和平前景堪忧。
5.(2017·珠海模拟)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B.《战国策》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经西汉刘向整理,属国别体。
C.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背影》、《荷花淀》等。
D.《国语》以“国”为目,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属国别体史书。
二、古诗文阅读
6.(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廉之,果枉 廉:查访
B.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御: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平:平息
D.帝为饬光禄官 饬:整顿
(2)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前殿决事,或震怒 帝或告以振恤
B.帝恻然,投箸起 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帝曰:“何为?” 且医何能活人
D.民家为子弟延师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极力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诗 人 贪 求 好 句 而 理 有 不 通 亦 语 病 也 如 袖 中 谏 草 朝 天 去 头 上 宫花 侍 宴 归 诚 为 佳 句 矣 但 进 谏 必 以 章 疏 无 直 用 稿 草 之 理 再 如 唐 人姑 苏 台 下 寒 山 寺 半 夜 钟 声 到 客 船 句 则 佳 矣 其 如 三 更 不 是 打 钟 时。(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7.(2017·珠海模拟)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②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氓》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前赤壁赋》
⑤凌余阵兮躐余行,   。   ,援玉枹兮击鸣鼓。《国 殇》
⑥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琵琶行》
8.(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2)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150字左右,8分)
三、现代文阅读
9.(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2)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10.(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乐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2)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合—分”的读书过程。
(3)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作用。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4)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20字左右)
四、作文
11.(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理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请你以“储蓄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犒劳kào 金榜题名 C债券quàn 披沙拣金 D戛然jiá 钟磬齐鸣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解答本题首先要明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组词语,先看字形,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确定字的读音。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结合具体语境,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故选A
【点评】近义词辨析应注意几个方面: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3.【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难能可贵: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珍惜。不能修饰时间。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词语。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
4.【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生物入侵就是------物种,搭配不当。B究其原因,主要是-----造成的,句式杂糅。C加快------规模,搭配不当。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5.【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A
【点评】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
6.【答案】(1)C
(2)A
(3)C
(4)A
(5)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 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再如唐人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其 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C 平应为公平合理,故选C(2)A两个“或”均为有时的意思,B 第一个“然”应译为“的样子”,第二“然”应译为“然而”C第一个“何”译为“什么”第二个“何”译为“如何”D第一个“为”译为“给”第二个译为'制定故选A
(3)不符合文意故选C
(4)原文“辄随事微谏”,故选A
(5)根据文意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虚词及断句的能力。
参考译文: 太祖孝总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仁爱慈善且聪慧明辨,喜欢史书,勤心于内治,空闲时就讲求学习古人风范。
太祖皇帝(术元碎)在前殿处理事情,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皇帝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解。皇帝的性格虽然严苛,但因马皇后劝阻而减克刑罚的事有很多次了。参军郭素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发说郭景祥的本子拿着槊想杀郭景祥,皇帝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别人告发的事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皇帝调查后,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卫严州;杨宪诬告他不遵守法律,皇帝想召他回来。马皇后说:“严州,是面临敌境的地方,随便的更换将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向来贤明,杨宪的话可以相信吗?”皇帝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李文忠后来最终为国建功。学士宋濂因为孙慎的事情而获罪,被抓来定为死罪,马皇后劝解说,“普通百姓家为孩子请老师,尚且自始至终奉行尊师之礼,何况是我们天子之家呢?况且束深住在家里,吕定不知道实情。”皇帝不听。正好赶上皇后侍奉皇帝吃饭,马皇后不饮酒,不吃肉。皇帝问原因,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皇帝内心感到凄然,于是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第二天皇帝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皇帝曾经命重刑犯筑造城墙。马皇后说,“通过罚劳役来赎罪,这是国家对重罪囚犯最大的恩惠,只是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施加劳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皇帝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非常生气地责备宫人,马皇后也假装生气,让人拘捕宫人送到宫正司定罪。皇帝说:“为什么?”马皇后说:“帝王不周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处理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的较公平合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
一天,马皇后问皇帝说:“如今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定吗?”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过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关下人的母亲,孩子们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过问!”每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皇帝有时把赈灾救济时事情告诉皇后,皇后就说:“赈灾救济不如事先存积蓄准备好。”朝廷官员上奏完事情,在宫廷中聚餐,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食物来自己先尝一尝。味道不好,就告诉皇帝说:“作为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贤能应该丰厚。”皇帝为此整饬了光禄官。
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度。”皇后坚决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然而有时谈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个月马皇后卧病在床。群臣请求祈祷祭祀,访求良医,马皇后对皇帝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给医生吧?”病情加重时,皇帝问他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寻访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当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7.【答案】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8.【答案】(1)B
(2)宁静宏大,繁荣和平安定,浓郁的异地风情。
(3)感慨人生短暂,但不甘平庸,立志建立功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肠堪断”,形容琵琶声音乐动人。故选B
(2)分析诗歌景物特点
(3)对诗歌主旨进行创造性理解。
【点评】’ 近年来,诗词赏析题已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出题的最爱。做这类试题,考生除了真正熟练掌握诗歌的内涵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现把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9.【答案】(1)C
(2)“和谐”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因事设宜”的差异性;“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互补性;“高者抑之,低者举之”的平衡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
【解析】【分析】(1)“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错。原文是说“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故选C
(2)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答案】(1)A;C
(2)分:选择读什么书。 合:深入读书;有自己的体会。分: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3)作用:①本句含义是虽然普通的蚊香与龙涎香的作用不同,但作者体会出的读书乐趣与古
人是相同的。②紧扣文章主题。③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现出自己陶醉于读书时快乐愉悦的心情。
(4)略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1)“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错。结尾处是作者自己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AC.
(2)考查概括文意。(3)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点评】(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2)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D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表述不准确的错误。
11.【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新课标提出了“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写生活、人生就成了作文考查的主要宗旨。从近年作文试题看,命题者多以关注人文素养与引导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因此,“储蓄人生”的话题就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训练重点。要写好此话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心灵的感悟。材料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储蓄资金,以备急需支出的重要性,启发作者感悟生命同样需要储蓄。例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谚语,说明生命的孕育需要积累;而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更需要一步一步的培养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开掘要深”。本话题的写作应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实质,由实就虚,由具体到抽象,要从人生意义上去挖掘精神富矿。
二、独特的视觉。王蒙谈到写作独特的视觉时,称之为“亏他想得出来”。意思是说:个性化的写作,它的切入角度和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新颖别致。“储蓄人生”的话题,包含的写作题材和提炼观点的视觉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从增长知识的角度,可以感悟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等;从事物形成和积累情感的角度,可以感悟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心的成长或一个事物的某种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长年累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得从现在开始多积累经验,多经受磨炼。只要我们的经历是独有的,感悟是独到的,我们笔下的作文就是“独特的”。
三、哲理的思辨。懂得哲理思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哲理,通常指“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即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要看到它的反面以及多维面。那么,对于“储蓄人生”的话题,如何辩证地分析呢?那就得在认识和处理好“储蓄”与“人生”二者的关系上做文章。“储蓄”是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储蓄”的时间越长,数量就越多,由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如果说漫长而艰辛的“储蓄”过程是数量上的变化,那么精彩辉煌的人生就是储蓄之后的质变。当然,此话题应该从褒义的角度正面取材,以肯定为主。
四、表达的方式。根据写作提示中“文体自选”的规定,可以从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体裁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如写记叙文,最好写成像作家许地山《落花生》那样的散文:由整理荒地、刨地播种、精心管理写到收获花生,谈论落花生等情节,生活化、哲理化,清新自然,卒章显志;如写议论文,最好采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总之,不管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文体一定要分明,不同文体的基本要素要分清。例如,记叙文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议论文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点评】这是一则话题作文,此类作文应注意:一把握文体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段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1 / 1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二)
一、选择题
1.(2017·珠海模拟)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胄(zhòu) 犒劳(ɡào) 川流不息 金榜提名
B.捭阖(bǎi) 商贾(gǔ) 受益匪浅 重蹈覆辙
C.长铗(jiá) 债券(juàn) 披沙捡金 呕心沥血
D.愀然(qiǎo) 戛然(ɡá) 钟罄齐鸣 谈笑风生
【答案】B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犒劳kào 金榜题名 C债券quàn 披沙拣金 D戛然jiá 钟磬齐鸣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解答本题首先要明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组词语,先看字形,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确定字的读音。
2.(2017·珠海模拟)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会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了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结合具体语境,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故选A
【点评】近义词辨析应注意几个方面: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3.(2017·珠海模拟)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恐韩症”。
B.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大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
C.成都叫停“奥数”等用来规范办学的举措,曾引起过广泛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有效实施。
D.“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难能可贵: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珍惜。不能修饰时间。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词语。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
4.(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形成危害的物种。
B.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的。
C.近年来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目前正在加快高铁设备的出口规模。
D.美韩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反应强烈,这使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形势日趋紧张,世界和平前景堪忧。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生物入侵就是------物种,搭配不当。B究其原因,主要是-----造成的,句式杂糅。C加快------规模,搭配不当。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5.(2017·珠海模拟)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B.《战国策》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经西汉刘向整理,属国别体。
C.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背影》、《荷花淀》等。
D.《国语》以“国”为目,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属国别体史书。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A
【点评】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
二、古诗文阅读
6.(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廉之,果枉 廉:查访
B.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御: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平:平息
D.帝为饬光禄官 饬:整顿
(2)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前殿决事,或震怒 帝或告以振恤
B.帝恻然,投箸起 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帝曰:“何为?” 且医何能活人
D.民家为子弟延师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极力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诗 人 贪 求 好 句 而 理 有 不 通 亦 语 病 也 如 袖 中 谏 草 朝 天 去 头 上 宫花 侍 宴 归 诚 为 佳 句 矣 但 进 谏 必 以 章 疏 无 直 用 稿 草 之 理 再 如 唐 人姑 苏 台 下 寒 山 寺 半 夜 钟 声 到 客 船 句 则 佳 矣 其 如 三 更 不 是 打 钟 时。(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答案】(1)C
(2)A
(3)C
(4)A
(5)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 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再如唐人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其 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C 平应为公平合理,故选C(2)A两个“或”均为有时的意思,B 第一个“然”应译为“的样子”,第二“然”应译为“然而”C第一个“何”译为“什么”第二个“何”译为“如何”D第一个“为”译为“给”第二个译为'制定故选A
(3)不符合文意故选C
(4)原文“辄随事微谏”,故选A
(5)根据文意断句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虚词及断句的能力。
参考译文: 太祖孝总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仁爱慈善且聪慧明辨,喜欢史书,勤心于内治,空闲时就讲求学习古人风范。
太祖皇帝(术元碎)在前殿处理事情,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皇帝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解。皇帝的性格虽然严苛,但因马皇后劝阻而减克刑罚的事有很多次了。参军郭素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发说郭景祥的本子拿着槊想杀郭景祥,皇帝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别人告发的事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皇帝调查后,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卫严州;杨宪诬告他不遵守法律,皇帝想召他回来。马皇后说:“严州,是面临敌境的地方,随便的更换将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向来贤明,杨宪的话可以相信吗?”皇帝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李文忠后来最终为国建功。学士宋濂因为孙慎的事情而获罪,被抓来定为死罪,马皇后劝解说,“普通百姓家为孩子请老师,尚且自始至终奉行尊师之礼,何况是我们天子之家呢?况且束深住在家里,吕定不知道实情。”皇帝不听。正好赶上皇后侍奉皇帝吃饭,马皇后不饮酒,不吃肉。皇帝问原因,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皇帝内心感到凄然,于是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第二天皇帝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皇帝曾经命重刑犯筑造城墙。马皇后说,“通过罚劳役来赎罪,这是国家对重罪囚犯最大的恩惠,只是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施加劳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皇帝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非常生气地责备宫人,马皇后也假装生气,让人拘捕宫人送到宫正司定罪。皇帝说:“为什么?”马皇后说:“帝王不周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处理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的较公平合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
一天,马皇后问皇帝说:“如今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定吗?”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过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关下人的母亲,孩子们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过问!”每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皇帝有时把赈灾救济时事情告诉皇后,皇后就说:“赈灾救济不如事先存积蓄准备好。”朝廷官员上奏完事情,在宫廷中聚餐,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食物来自己先尝一尝。味道不好,就告诉皇帝说:“作为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贤能应该丰厚。”皇帝为此整饬了光禄官。
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度。”皇后坚决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然而有时谈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个月马皇后卧病在床。群臣请求祈祷祭祀,访求良医,马皇后对皇帝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给医生吧?”病情加重时,皇帝问他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寻访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当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7.(2017·珠海模拟)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②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氓》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前赤壁赋》
⑤凌余阵兮躐余行,   。   ,援玉枹兮击鸣鼓。《国 殇》
⑥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琵琶行》
【答案】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8.(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2)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150字左右,8分)
【答案】(1)B
(2)宁静宏大,繁荣和平安定,浓郁的异地风情。
(3)感慨人生短暂,但不甘平庸,立志建立功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肠堪断”,形容琵琶声音乐动人。故选B
(2)分析诗歌景物特点
(3)对诗歌主旨进行创造性理解。
【点评】’ 近年来,诗词赏析题已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出题的最爱。做这类试题,考生除了真正熟练掌握诗歌的内涵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现把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
9.(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2)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C
(2)“和谐”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因事设宜”的差异性;“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互补性;“高者抑之,低者举之”的平衡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
【解析】【分析】(1)“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错。原文是说“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故选C
(2)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乐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2)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合—分”的读书过程。
(3)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作用。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4)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20字左右)
【答案】(1)A;C
(2)分:选择读什么书。 合:深入读书;有自己的体会。分: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3)作用:①本句含义是虽然普通的蚊香与龙涎香的作用不同,但作者体会出的读书乐趣与古
人是相同的。②紧扣文章主题。③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现出自己陶醉于读书时快乐愉悦的心情。
(4)略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1)“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错。结尾处是作者自己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AC.
(2)考查概括文意。(3)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点评】(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2)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D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表述不准确的错误。
四、作文
11.(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理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请你以“储蓄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新课标提出了“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写生活、人生就成了作文考查的主要宗旨。从近年作文试题看,命题者多以关注人文素养与引导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因此,“储蓄人生”的话题就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训练重点。要写好此话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心灵的感悟。材料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储蓄资金,以备急需支出的重要性,启发作者感悟生命同样需要储蓄。例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谚语,说明生命的孕育需要积累;而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更需要一步一步的培养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开掘要深”。本话题的写作应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实质,由实就虚,由具体到抽象,要从人生意义上去挖掘精神富矿。
二、独特的视觉。王蒙谈到写作独特的视觉时,称之为“亏他想得出来”。意思是说:个性化的写作,它的切入角度和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新颖别致。“储蓄人生”的话题,包含的写作题材和提炼观点的视觉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从增长知识的角度,可以感悟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等;从事物形成和积累情感的角度,可以感悟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心的成长或一个事物的某种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长年累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得从现在开始多积累经验,多经受磨炼。只要我们的经历是独有的,感悟是独到的,我们笔下的作文就是“独特的”。
三、哲理的思辨。懂得哲理思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哲理,通常指“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即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要看到它的反面以及多维面。那么,对于“储蓄人生”的话题,如何辩证地分析呢?那就得在认识和处理好“储蓄”与“人生”二者的关系上做文章。“储蓄”是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储蓄”的时间越长,数量就越多,由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如果说漫长而艰辛的“储蓄”过程是数量上的变化,那么精彩辉煌的人生就是储蓄之后的质变。当然,此话题应该从褒义的角度正面取材,以肯定为主。
四、表达的方式。根据写作提示中“文体自选”的规定,可以从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体裁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如写记叙文,最好写成像作家许地山《落花生》那样的散文:由整理荒地、刨地播种、精心管理写到收获花生,谈论落花生等情节,生活化、哲理化,清新自然,卒章显志;如写议论文,最好采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总之,不管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文体一定要分明,不同文体的基本要素要分清。例如,记叙文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议论文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点评】这是一则话题作文,此类作文应注意:一把握文体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段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