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七)
一、选择题
1.(2017·珠海模拟)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荣膺/赝品 占卜/哺乳期 寻思/循名责实
B.殇逝/滥觞 雅/孺子牛 款识/博闻强识
C.忐忑/袒露 赶场/干细胞 寂寥/眼花缭乱
D.超擢/着想 睥睨/庇护所 哮喘/惟妙惟肖
2.(2017·珠海模拟)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信笺 落寞 综合征 毁家抒难
B.坐阵 吹拂 策源地 器宇轩昂
C.怄气 浏览 蜂窝煤 扶正祛邪
D.瞭望 寒暄 口头蝉 优哉游哉
3.(2017·珠海模拟)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 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②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 ,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③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 ,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
A.提议 情节 极限 B.提倡 情结 极致
C.提议 情节 极致 D.提倡 情结 极限
4.(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C.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人们不禁要问: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5.(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面对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
B.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
C.在文学发展的路途上,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汇与交织的趋势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D.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二、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三、古诗文阅读
7.(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 ”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 尊秦乎 ”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 爱秦乎 ”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 ”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 ”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 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 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 ):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患之所从来微 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伤:妨碍
C.倍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
D.齐南割楚之淮北 割:攻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也卒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
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②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③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8.(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9.(2017·珠海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
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四、语言表达
10.(2017·珠海模拟)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①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
②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③黎明的曙光射出万只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
④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
11.(2017·珠海模拟)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春日的竹笋、 、出水的芙蓉;年轻是 、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年轻是轰然出山的瀑布、 、大漠风沙中的战旗;年轻是金, ,年轻是生命中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12.(2017·珠海模拟)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五、阅读理解
13.(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2)下面的文字,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①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
②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
14.(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借口”,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yīng/yàn bǔ xún
B.shāng rú zhì
C.tǎn gǎn/gàn liáo
D.zhuó pì/bì xiào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字音。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项中“抒”应为“纾”。
B项“阵”应为“镇”。
C项正确。
D项“蝉”应为“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自己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写也不查字典,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这类题只能多写多记。注意一些形近字和生僻字。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①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建议供大家讨论。提倡: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根据语境,应选“提倡”。②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由语境,应选“情结”。⑧极限,最高的限度;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前者侧重机能与功能,后者侧重精神境界,由语境可知,应选“极限”。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近义词区别一般有词义程度的轻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词义使用的对象不同。要明白每个词语的意思,放句子里通读,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正确词语。
4.【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大快朵颐”,指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用在此处恰当。
B项“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
C项“如影随形”意为“比喻两人常在一起,十分亲密”,不合语境。
D项“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多指国家工农业不发达,文化科技水平不高。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要明白每个成语的意思,放句子里通读,选择合适的成语。
5.【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项句中“这”指代不明,热捧的对象不清。
B项为成分残缺,缺少“搜集”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心理”后加“信息”等。
C项为句式杂糅,应删去“地存在着”。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6.【答案】(1)D
(2)A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美美与共
【解析】【分析】(1)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内容的论述,与选项进行辨识,做出判断。A项表述不正确,原文在文章第一段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足各有千秋”;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表述不正确,文章第四段“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选项“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所以选D。(2)此类题,首先要找到这句话在原文的段落,然后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语句的意思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A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表述不正确,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无“极端仇视西方”的信息和内容。所以选A。答题时可根据文章第四、五段内容推断出,如“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3)此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点评】(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表述不正确,原文在文章第一段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足各有千秋”;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表述不正确,文章第四段“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选项“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本题可根据文章第四、五段内容推断出,如“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3)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7.【答案】(1)A
(2)D
(3)C
(4)B
(5)①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
②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
③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A.微:隐蔽、不明显。
(2)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被动” ;
B项“也”分别为“助词,句中表提顿”与“语气词,表商榷语气” ;
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与“连词,表修饰关系” ;
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3)①是齐王对苏代的发问;④是苏代为齐国进攻宋国游说秦王;⑥是苏代对秦昭王分析秦齐联合的大势,从而侧面印证齐国攻打宋国的必要性,均与“释帝”无关。
(4)B.“齐王认为”属于张冠李戴,且“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为主观臆断。
(5)①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称”译为称帝,“安”安定,“后”译为晚。
②这个句子中“以为”译为以……为,“所谓”译为就是所说的,“以……为”译为由……变为。
③这个句子中“患”译为担心,“从”译为合纵,“衡”译为连横。
故答案为(1)A(2)D(3)C(4)B(5)①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②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③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点评】(1)此题考查实词。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2)此题考查虚词。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3)此题考查筛选。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4)此题考查文言文整体阅读筛选信息能力。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5)此题考查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六年,齐缗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齐王说:“嘿,好啊,您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了帝号,您认为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大王对臣的提问太仓卒了,而祸患的产生常常不明显。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况且在争称帝名时表示谦让,也没什么妨碍。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他,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况且天下并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 ”缗王说:“尊崇秦国。”苏代说:“如果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 ”缗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苏代说:“东西两帝订立盟约进攻赵国有利,与讨伐宋国的暴君,两个相比哪个有利 ”缗王说:“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苏代说:“盟约是均等的,可是与秦国一起称帝,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了帝号,天下就会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拢天下人心,背弃盟约,归附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低.大王要利用这个时机攻下宋国。占有宋国,卫国的阳地也就危急了;占有济水以西,赵国的阿地以东一带就危急了;占有淮水以北,楚国的东部就危急了:占有陶、平陆,魏都大梁的城门就被堵塞了。放弃帝号而用讨伐宋国暴君的事代替,这样,国家地位提高,名声受人尊崇,燕国、楚国都会因形势所迫而归服,天下各国都不敢不听从齐国,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义举呀。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缗王三十八年,齐国讨伐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爱宋国和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齐国的韩聂和我是朋友,可是却进攻我所爱的地方,为什么呢 ”苏代为齐国对秦王说:“韩聂进攻宋国,就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再有宋国的辅助。楚魏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国,这样,大王不用一兵,不伤一卒,不用费事就会使魏国割让安邑,这就是韩聂告求于大王的。”秦王说:“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的情况能让齐国都知道吗 齐国进攻宋国,它知道侍奉秦国应该有万乘之国的力量辅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国,宋国也就不会安定。中原那些白发的游说之士都绞尽脑汁想离间齐、秦的联合,那些驾车纷纷向西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和齐国交好的;那些驾车纷纷向东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同秦国交好的。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不想让齐、秦联合。为什么三晋与楚那么聪明而齐、秦那么愚蠢呢 三晋与楚联合一定要商议进攻齐、秦,齐、秦联合一定要谋划进攻三晋及楚。请大王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行事吧!”秦王说:“好吧!”于是齐国就去攻打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在南方攻占了楚国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边侵入了三晋,还打算吞并周室,立为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邹、鲁等国的国君都向齐国称臣,各国诸侯都很恐惧。
8.【答案】(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一二句写诗人黄昏出游,飞帆驶入澄静的太湖。“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奇美的境界,绚丽多姿的晚霞在西山上空飘浮,清风徐吹,帆船轻轻划破水平如镜的湖面,这景象,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了豁然阁,凭窗远眺。阁窗直对湖面,湖光映照得十分明亮。他赞叹这窗开得巧,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当幽暗的夜的帷幕缓缓下降的时候,湖景倍加奇丽,映照水面的明月射出淡淡的白光,朦胧而又神秘。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破坏了平静,把如璧的湖月撕得粉碎,仿佛沉人了湖底。
(2)全诗翻译:云霞坠落西山,飞帆轻拂着天镜。谁开一窗风景,纳入千顷寂静。天上的明月渐渐淡白,湖中的明月被雨点划开。忽觉自己邀来竹林之友,又似王子猷雪夜访戴。一叶扁舟返回北城时,只隐隐听到钟磬之声远远传来。七八句概述诗人的志趣。他时而邀朋聚会,这些朋友志趣高尚,如同晋代的竹林七贤;他又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全凭兴趣。结尾二句写乘舟返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返回北城,途中隐隐约约听见清脆悠扬的钟磬声发自附近的庙宇。诗人隐隐流露了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画面。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9.【答案】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春光融融;风雨凄凄;)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重点字的书写。
10.【答案】①③④②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①描写在日出前的心理活动,故首句,由“黎明的曙光”“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可知,在时间顺序上,先③后④,遥望远方的帆船,表明了时间为白天,故最后为②,正好与下句内容“朝阳、自帆、碧空,”相吻合。
故答案为:①③④②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11.【答案】草原的新绿;初升的太阳;暴风雨中的闪电;年轻是银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根据“春日的竹笋”“出水的芙蓉”“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写出空缺的句子。
【点评】此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出被仿句子的句式特征,运用被仿句式造句。如果要求与被仿句子构成排比或其他意义相关的一段话,则要注意仿句与被仿句之间的意义联系。
12.【答案】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谁干了什么。“谁”指“央视”,“干了什么”指“首播寻人启事”,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多写内容。
故答案为: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压缩语段。概括压缩类试题,概括的是事物的特点,此类试题一般要抓住对事物特点介绍的说明性或评价的议论性的关键语句或词语来压缩概括。
13.【答案】(1)①设计的“局”绝;②偷盗的人绝;③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
(2)①运用肖像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的老辣凶悍。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演技高超。
(3)头写故事发生地“人头极杂,邪事横生”,暗示故事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开头写青年男女刚刚搬来,“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为下文邻居们袖手旁观埋下了伏笔;老头子三人“面色都凶”为下文揭示三人身份埋下伏笔。
(4)同意删去。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删去之后故事结构仍然完整,而且删去之后能给人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余地,以小两口没找到“爹”结尾更具有讽刺意味,更能体现其“绝”。
不同意删去。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加入了作者的议论评价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1)以“绝盗”为题目,“绝”在设计的“局”绝;偷盗的人绝;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
(2)运用了肖像和语言描写。
(3)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4)最后一段: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删不删掉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3)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要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作用和个性化阅读。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14.【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分析本材料,可得出“借口”这一关键词,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定位于管理、规范、规则方面,提出“拒绝借口”、“借口是自我欺骗”、“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就是推卸责任”、“莫让借口成为习惯”等观点,可以写出立意比较“保险”的文章 “没有任何借口”,它强化的是每一个人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不找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不找任何借口”就是要我们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完美的执行能力,有一种直面现实的诚实态度,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无论你是谁,在人生中,无需任何借口,失败了也罢,做错了也罢,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丝毫的用处许多人生中的失败,就是因为那些一直麻醉着我们的借口。作文参考立意:拒绝借口,没有借口,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点评】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1 / 1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七)
一、选择题
1.(2017·珠海模拟)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荣膺/赝品 占卜/哺乳期 寻思/循名责实
B.殇逝/滥觞 雅/孺子牛 款识/博闻强识
C.忐忑/袒露 赶场/干细胞 寂寥/眼花缭乱
D.超擢/着想 睥睨/庇护所 哮喘/惟妙惟肖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yīng/yàn bǔ xún
B.shāng rú zhì
C.tǎn gǎn/gàn liáo
D.zhuó pì/bì xiào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字音。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2017·珠海模拟)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信笺 落寞 综合征 毁家抒难
B.坐阵 吹拂 策源地 器宇轩昂
C.怄气 浏览 蜂窝煤 扶正祛邪
D.瞭望 寒暄 口头蝉 优哉游哉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项中“抒”应为“纾”。
B项“阵”应为“镇”。
C项正确。
D项“蝉”应为“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自己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写也不查字典,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这类题只能多写多记。注意一些形近字和生僻字。
3.(2017·珠海模拟)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 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②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 ,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③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 ,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
A.提议 情节 极限 B.提倡 情结 极致
C.提议 情节 极致 D.提倡 情结 极限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①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建议供大家讨论。提倡: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根据语境,应选“提倡”。②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由语境,应选“情结”。⑧极限,最高的限度;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前者侧重机能与功能,后者侧重精神境界,由语境可知,应选“极限”。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近义词区别一般有词义程度的轻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词义使用的对象不同。要明白每个词语的意思,放句子里通读,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正确词语。
4.(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C.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人们不禁要问: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大快朵颐”,指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用在此处恰当。
B项“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
C项“如影随形”意为“比喻两人常在一起,十分亲密”,不合语境。
D项“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多指国家工农业不发达,文化科技水平不高。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要明白每个成语的意思,放句子里通读,选择合适的成语。
5.(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面对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
B.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
C.在文学发展的路途上,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汇与交织的趋势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D.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项句中“这”指代不明,热捧的对象不清。
B项为成分残缺,缺少“搜集”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心理”后加“信息”等。
C项为句式杂糅,应删去“地存在着”。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二、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答案】(1)D
(2)A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美美与共
【解析】【分析】(1)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内容的论述,与选项进行辨识,做出判断。A项表述不正确,原文在文章第一段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足各有千秋”;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表述不正确,文章第四段“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选项“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所以选D。(2)此类题,首先要找到这句话在原文的段落,然后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语句的意思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A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表述不正确,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无“极端仇视西方”的信息和内容。所以选A。答题时可根据文章第四、五段内容推断出,如“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3)此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点评】(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表述不正确,原文在文章第一段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足各有千秋”;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表述不正确,文章第四段“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选项“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本题可根据文章第四、五段内容推断出,如“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3)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三、古诗文阅读
7.(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 ”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 尊秦乎 ”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 爱秦乎 ”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 ”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 ”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 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 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 ):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患之所从来微 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伤:妨碍
C.倍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
D.齐南割楚之淮北 割:攻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也卒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
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②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③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答案】(1)A
(2)D
(3)C
(4)B
(5)①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
②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
③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A.微:隐蔽、不明显。
(2)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被动” ;
B项“也”分别为“助词,句中表提顿”与“语气词,表商榷语气” ;
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与“连词,表修饰关系” ;
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3)①是齐王对苏代的发问;④是苏代为齐国进攻宋国游说秦王;⑥是苏代对秦昭王分析秦齐联合的大势,从而侧面印证齐国攻打宋国的必要性,均与“释帝”无关。
(4)B.“齐王认为”属于张冠李戴,且“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为主观臆断。
(5)①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称”译为称帝,“安”安定,“后”译为晚。
②这个句子中“以为”译为以……为,“所谓”译为就是所说的,“以……为”译为由……变为。
③这个句子中“患”译为担心,“从”译为合纵,“衡”译为连横。
故答案为(1)A(2)D(3)C(4)B(5)①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②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③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点评】(1)此题考查实词。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2)此题考查虚词。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3)此题考查筛选。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4)此题考查文言文整体阅读筛选信息能力。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5)此题考查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六年,齐缗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齐王说:“嘿,好啊,您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了帝号,您认为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大王对臣的提问太仓卒了,而祸患的产生常常不明显。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况且在争称帝名时表示谦让,也没什么妨碍。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他,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况且天下并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 ”缗王说:“尊崇秦国。”苏代说:“如果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 ”缗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苏代说:“东西两帝订立盟约进攻赵国有利,与讨伐宋国的暴君,两个相比哪个有利 ”缗王说:“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苏代说:“盟约是均等的,可是与秦国一起称帝,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了帝号,天下就会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拢天下人心,背弃盟约,归附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低.大王要利用这个时机攻下宋国。占有宋国,卫国的阳地也就危急了;占有济水以西,赵国的阿地以东一带就危急了;占有淮水以北,楚国的东部就危急了:占有陶、平陆,魏都大梁的城门就被堵塞了。放弃帝号而用讨伐宋国暴君的事代替,这样,国家地位提高,名声受人尊崇,燕国、楚国都会因形势所迫而归服,天下各国都不敢不听从齐国,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义举呀。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缗王三十八年,齐国讨伐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爱宋国和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齐国的韩聂和我是朋友,可是却进攻我所爱的地方,为什么呢 ”苏代为齐国对秦王说:“韩聂进攻宋国,就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再有宋国的辅助。楚魏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国,这样,大王不用一兵,不伤一卒,不用费事就会使魏国割让安邑,这就是韩聂告求于大王的。”秦王说:“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的情况能让齐国都知道吗 齐国进攻宋国,它知道侍奉秦国应该有万乘之国的力量辅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国,宋国也就不会安定。中原那些白发的游说之士都绞尽脑汁想离间齐、秦的联合,那些驾车纷纷向西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和齐国交好的;那些驾车纷纷向东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同秦国交好的。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不想让齐、秦联合。为什么三晋与楚那么聪明而齐、秦那么愚蠢呢 三晋与楚联合一定要商议进攻齐、秦,齐、秦联合一定要谋划进攻三晋及楚。请大王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行事吧!”秦王说:“好吧!”于是齐国就去攻打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在南方攻占了楚国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边侵入了三晋,还打算吞并周室,立为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邹、鲁等国的国君都向齐国称臣,各国诸侯都很恐惧。
8.(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答案】(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一二句写诗人黄昏出游,飞帆驶入澄静的太湖。“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奇美的境界,绚丽多姿的晚霞在西山上空飘浮,清风徐吹,帆船轻轻划破水平如镜的湖面,这景象,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了豁然阁,凭窗远眺。阁窗直对湖面,湖光映照得十分明亮。他赞叹这窗开得巧,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当幽暗的夜的帷幕缓缓下降的时候,湖景倍加奇丽,映照水面的明月射出淡淡的白光,朦胧而又神秘。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破坏了平静,把如璧的湖月撕得粉碎,仿佛沉人了湖底。
(2)全诗翻译:云霞坠落西山,飞帆轻拂着天镜。谁开一窗风景,纳入千顷寂静。天上的明月渐渐淡白,湖中的明月被雨点划开。忽觉自己邀来竹林之友,又似王子猷雪夜访戴。一叶扁舟返回北城时,只隐隐听到钟磬之声远远传来。七八句概述诗人的志趣。他时而邀朋聚会,这些朋友志趣高尚,如同晋代的竹林七贤;他又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全凭兴趣。结尾二句写乘舟返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返回北城,途中隐隐约约听见清脆悠扬的钟磬声发自附近的庙宇。诗人隐隐流露了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画面。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9.(2017·珠海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
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春光融融;风雨凄凄;)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重点字的书写。
四、语言表达
10.(2017·珠海模拟)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①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
②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③黎明的曙光射出万只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
④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
【答案】①③④②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①描写在日出前的心理活动,故首句,由“黎明的曙光”“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可知,在时间顺序上,先③后④,遥望远方的帆船,表明了时间为白天,故最后为②,正好与下句内容“朝阳、自帆、碧空,”相吻合。
故答案为:①③④②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11.(2017·珠海模拟)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春日的竹笋、 、出水的芙蓉;年轻是 、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年轻是轰然出山的瀑布、 、大漠风沙中的战旗;年轻是金, ,年轻是生命中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答案】草原的新绿;初升的太阳;暴风雨中的闪电;年轻是银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根据“春日的竹笋”“出水的芙蓉”“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写出空缺的句子。
【点评】此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出被仿句子的句式特征,运用被仿句式造句。如果要求与被仿句子构成排比或其他意义相关的一段话,则要注意仿句与被仿句之间的意义联系。
12.(2017·珠海模拟)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答案】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谁干了什么。“谁”指“央视”,“干了什么”指“首播寻人启事”,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多写内容。
故答案为: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压缩语段。概括压缩类试题,概括的是事物的特点,此类试题一般要抓住对事物特点介绍的说明性或评价的议论性的关键语句或词语来压缩概括。
五、阅读理解
13.(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2)下面的文字,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①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
②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设计的“局”绝;②偷盗的人绝;③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
(2)①运用肖像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的老辣凶悍。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演技高超。
(3)头写故事发生地“人头极杂,邪事横生”,暗示故事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开头写青年男女刚刚搬来,“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为下文邻居们袖手旁观埋下了伏笔;老头子三人“面色都凶”为下文揭示三人身份埋下伏笔。
(4)同意删去。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删去之后故事结构仍然完整,而且删去之后能给人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余地,以小两口没找到“爹”结尾更具有讽刺意味,更能体现其“绝”。
不同意删去。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加入了作者的议论评价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1)以“绝盗”为题目,“绝”在设计的“局”绝;偷盗的人绝;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
(2)运用了肖像和语言描写。
(3)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4)最后一段: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删不删掉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3)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要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作用和个性化阅读。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六、作文
14.(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借口”,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分析本材料,可得出“借口”这一关键词,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定位于管理、规范、规则方面,提出“拒绝借口”、“借口是自我欺骗”、“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就是推卸责任”、“莫让借口成为习惯”等观点,可以写出立意比较“保险”的文章 “没有任何借口”,它强化的是每一个人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不找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不找任何借口”就是要我们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完美的执行能力,有一种直面现实的诚实态度,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无论你是谁,在人生中,无需任何借口,失败了也罢,做错了也罢,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丝毫的用处许多人生中的失败,就是因为那些一直麻醉着我们的借口。作文参考立意:拒绝借口,没有借口,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点评】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