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
一、现代文阅读
1.(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文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干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2)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干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言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答案】(1)D
(2)B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1) D.与升华并非毫无关系。 故选D
(2)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以偏概全,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故选B
(3) A.“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B.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D.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故选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二、文言文阅读
2.(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迁户部尚书,进位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周文,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
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谨乃深相结纳,敦长幼之序;瑾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街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粱朝珍玩。”周丈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 “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①、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乎江陵功,进爵为公。
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刘史,历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史称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旬,进迁四职,措绅咸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宗伯,谥曰方。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著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遗子刊、者,并境桷②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
瑾次子令则,性好篇章,兼解音律,丈多轻艳,为时人所传。天和初,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大象中,官至乐部下大夫。仕隋,位太子左庶子。皇太子勇废,被诛。
(选自《北史·唐瑾传》)
【注】①投杆之疑:比喻无事实依据的谣言造成的疑虑。②境垧(qiāoquè):土地坚硬瘠薄。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长幼之序 敦:重视
B.唯见坟籍而已。 坟籍:古代典籍
C.所留遗子孙者,并境桷之地。 遗:遗留
D.明其不以利干义。 干:触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周文叹异者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谨乃深相结纳。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C.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军中谋略,多出瑾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瑾容貌魁伟,年少时就博涉经史,喜好写文章,周文听到他的名气,就写信给其父唐永让唐瑾入朝,任命他为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中文书,大多由他掌管。
B·唐瑾学行兼修,燕公勋高望重,两人相互敬重,就禀告周文帝希望两人能同姓,并结为兄弟,周文叹异很久,就赐给于谨姓万纽于氏。
C.唐瑾作为元帅府长史,平定江陵时,军中的计谋策略大多出自他。在退军时,许多将领通过掳掠,获取了很多财物,而唐瑾一无所取,仅得到两车书。
D·唐瑾性格方重,喜好施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常常拿来散发给宗族,对于那些特别贫穷的人家,甚至会把自家的好地好房子拿来帮助他们。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
②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
③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
【答案】(1)C
(2)D
(3)B
(4)①唐瑾观察他们的才能品行,只要是有一些长处的人,便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救的人很多。②有人对周文帝说:“唐瑾有大批物资,都是梁朝珍贵的玩赏物品。”③(唐瑾)遇到疾雷暴风,即使是晚上已安然睡下,也一定会起来,穿戴好衣帽双手捧着笏板端坐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遗,应是“给予”之意,故选C’
(2)A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第二个位代词“这”B第一个“乃”为于是,就得意思,第二个为才的意思。C第一个“以”为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因为的意思。故选D
(3)原文“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故选B
(4)注意重点实词的直译。
【点评】(1)(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译文】唐瑾字附璘。父亲名永。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壮美。十七岁时,周文听到他的名声,就赠送唐永一封书信说:“听说你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军事才能;一个叫唐瑾,仪态大方通晓艺文礼乐。可以一起派遣进入朝廷,我想将文武的重任交给他们。”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跟随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与制定。升户部尚书,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他禀告文帝,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希望子孙继承他的宏论,有益于做人之道。文帝久久感叹认为奇异,又赐唐瑾姓万纽于氏。唐瑾与他深深结交,注重长幼的次序;于谨也在厅堂罗列子孙,行弟侄的礼仪。他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晋爵为临淄县伯,调任吏部尚书。量才授官,很有鉴别各类人的能力。他因为父亲去世离职,不久起用命令他治理政事。当时六部尚书都是一时的俊秀,周文自称得到人才,号为“六俊”。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
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经平定,世族、士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当时的议论都赞许他。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文帝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文帝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罢了。就叹息说:“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评论他平定江陵的功劳,晋为公爵。
六官建立授任礼部中大夫,出任为蔡州刺史。历任拓州、陕州,所在之处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称赞他。调任荆州总管府长史。召入任吏部中大夫,历任御正、纳言中大夫。未到百日,连升四职,士大夫以之为荣耀。过了很久,任司宗中大夫,兼任内史。不久在任上去世。追赠小宗伯,谥号为方。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遇上急雷烈风,即使在寂静的夜晚安逸地睡觉之时,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系上官带端正笏板正襟危坐。又喜好施舍给予,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撰著《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共二十多万字。
唐瑾次子唐令则,性格喜好文字著作,兼晓音乐,文章多有纤柔艳丽之辞,被当时的人传诵。天和年间,以齐驭下大夫身份出使到陈。大象年间,官职做到乐部下大夫。在隋朝做官,任太子左庶子。皇太子杨勇被废,他也被杀。
3.(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列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未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2)本词最后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历代称颂,你认为这四句有何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以爱情的失意断肠,寄托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起首三句写美人住处,说明其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下片着重写作者的忧思。把愁苦之情抒写得极为委婉深切,结尾作者用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具体物象来烘托浓重的闲愁。
(2)这四句主要使用了设问和博喻的修辞方法(或化虚为实的手法)以景写情。
首句设问,后三句作答,但答案全以写景的比喻出之,景物的布局也很有层次。①“试问”句呼起,“一川”三句并用作答。②地上---如烟春草,比喻愁之广大;天上---飘扬柳絮,比喻愁得纷乱;天地之间----迷蒙梅雨,比喻愁得无休无止。
三个比喻,既写景,又写情,景情俱佳。它多方面地江南暮春梅雨季节的烟雨图,又出色地烘托喻衬了词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作者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全面地反映了所喻事物的总体特征,把抽象的闲愁化作具体的视觉形象。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准确把握。(2)重在考查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感情的能力;(2)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景物的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4.(2017·珠海模拟)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③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④ ,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 , 。(范仲淹《渔家傲》)
⑥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⑧鹿门月照开烟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答案】惠风和畅;多于在庾之粟粒;白帝城高急暮砧;忽魂悸以魄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料峭春风吹酒醒;揾英雄泪;忽到庞公栖隐处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阅读理解
5.(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转身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散文》2008年第1期)
(1)分别用一句话概述文中几个转身的情景画画(每个画面概述不超过25字)
(2)本篇散文的语言既有优美的描写,又有深蕴的议论和抒情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②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楼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
(3)试从散文的选材构思或主旨立意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看
(4)文章结尾如“投石击水”荡漾开去,扩大到自然万物、生活世事的转瞬即逝,最后作者
发出“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的诘问。你认为“转身消失的,能否再转回来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理由并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答案】(1)①火车站文雅的年轻人转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②秦岭深处纯真小女孩转身消失在中苍翠山色里。③南大街褴褛的中年乞丐转身消失在寒冷的大街上。④丁字路口孤独的老年乞丐转身消失在文明的街头。
(2)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连用比喻),描写河水清静、纯净、温柔亲切。分别从水质、水色、水声三个角度突出秦岭溪流的自然清纯之美。为后文写自然清纯的女孩作环境的渲染和铺垫。②运用拟人和呼告的修辞,表达作者渴望进入物质文明之后,我们更应该关心帮助那些孤苦的人,从而构建温暖和谐的文明社会。运用形象的动词和发人深思的问句,表达作者对贫苦之人的同情,充溢了悲悯的情怀。
(3)答案示例一:选材构思。作者精心选取几幅转身的画面中,从年龄层次上看:有年轻人、小孩儿、中年人;从内容上看,有他人对“我”的关爱,有“我”对他人的关爱;从性质上看,“转身”之际充满着真善美。作者聚合时空,精心打造这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转身”画面,使文章选材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二:主旨立意。①深刻:这是一篇兼具抒情性和哲理性的散文,虽然写的是“转身”,但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更在“转身之前”。 作者通过本文呼唤高速生活节奏下的人们,放慢脚步,细心体悟和感受生命中的遇见,珍重这美的存在。②新颖:光阴如箭似梭,过去的事物、美好的瞬间总是一闪而逝。作者将回味往昔,珍惜眼前,珍爱生命的美好赋予人们常见的转身动作之中,视觉独特,具有不同凡响的新的寓意。
(4)答案示例一:“转身”消失的不能再转回来。因为光阴如梭,逝者如斯,过去的对光,消逝的青春,消亡的事物总是不可追回。所以,我们美好的事的、善良的人性、真实的生活应当倍加珍惜。在珍爱生命与热爱生活中定好眼下的每一步。作者的意图正是要呼唤忙碌于现代生活的人们回味珍爱“转身”前的美好.提高人生真善美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转身”消失的还能再转回来。因为正像苏轼所说“逝者如斯,而来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宏观看万物生生不息,而终究没有消失。例如文中转身消逝的年轻人、小女孩、老年人仍然能在彼时彼地再次见到,而且为逝去的英烈仍然活在人们心中,怎能说不可追回?所以我们不必仅仅珍爱过去的美好,为逝去的东西惆怅;要相信真善美的光辉一定照亮未来!
【知识点】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应通读全文,抓住表中提供的信息,根据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梳理情节,概括情节有关信息点,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此题为赏析语言的艺术特色,赏析过程中,应注意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和对余军内容的准确把握。
(3本选题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重点语段的艺术特色C级。(3)本题考查考生的探讨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四、语言运用
6.(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受到广泛争议,今年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加分政策的监管。我省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目前尚未公布,但据了解,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门坎将继续提高,部分加分项目或被删除,或分值有所降低。
B.无论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芜湖的萃铁成钢,还是明朝汤天池创立的芜湖铁画,或是当代芜湖人利用改革契机,创造的奇瑞轿车、海螺、方特欢乐世界等一个又一个神话,自古而今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彰显出这块土地的神奇。
C.作为一名博客作者,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我喜欢以丰富多彩的文本进行自由表达,这些道德依据源自中华文明的珍贵传统,比如“己所不欲,勿使干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
D.数码像机普及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对像片的修改变得极其随意,照片作假的成本更低。不断爆出的摄影比赛获奖作品造假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B‘萃”应为'淬",C‘使’应为'施"D“像”应为“相”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字形的能力。
7.(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省发生!了秋冬春三季百年不遇的旱灾,据2月7日统计,越冬后沿淮淮北地区受旱面积达2200万亩。目前各级政府给力,农民抗旱的积极性如火如荼;上下齐心协力,争取战胜旱魔的全面胜利。
B.“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先后建成并开放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两个“国字号”博物馆。同时,马鞍山市、宿州市等11家综合性博物馆:日继开馆。专题馆、特色馆与各类综合性展馆三足鼎立,共同促进我省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C.网页木马是被动式的工作,没有固定的目标,往往不会主动出击。如果利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近年来网络文学泛滥,出现一些观点奇诡、情节荒诞、格调低俗的作品,真可谓奇文共赏,点击率非常高,批评的热帖子也比比皆是。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B三足鼎立.指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C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类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故选D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8.(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0年央视秋晚相中了美丽的中国江滨城市——安徽芜湖作为举办城市,全球华人通过晚会领略到浓浓的中华情。这个中秋的美好记忆,注定在全球华人心中难以磨灭,
B.大自然哺育了人民,人民非常钟爱大自然。在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中,安徽人民最喜爱的是省树黄山松,省花皖杜鹃,省鸟灰喜鹊。
C.55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实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2010年央视秋晚相中了美丽的中国江滨城市——安徽芜湖作为举办城市”句式杂糅,B“非常钟爱”赘余重复。D"锻炼'与"精神'搭配不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9.(2017·珠海模拟)把下面的六句话依次插入到横线处,构成语意完整、符合逻辑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也耍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①但我对语言规范也有一些个人意见②语言规范既要发挥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③也要尊重公众的语言习惯④语言规范既要发挥规范、引导的作用⑤语言规范应该遵循的原则,我想至少应包括如下两条⑥语言规范的意义自不待言
【答案】⑥①⑤④③②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进而确定补写内容,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①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10.(2017·珠海模拟)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和相关文字,按要求做题
漫画作者:木悲卿《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1日
据《长江日报》报道,201 0年1月13日、24日两天,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其中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家长的关注。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71.1%受访者建议将语丈课列为大学必修课。
(1)为该漫画拟一个题目; (6个字以内)
(2)你对漫画内容或有关报道有什么看法,写——则短评。(50字左右)
【答案】(1)瘸/瘸腿综合症 语文偏瘫症 畸形发育 学科歧视 歧视母语 汉语的危机 救救语文 捍卫语文等
(2)答案示例一:漫画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讽刺学科歧视的现象;长期下去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下降,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捍卫语文。
答案示例二:报道用事实和调查数据,真实反映高校普遍存在学科歧视现象;这样势必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因此必须拯救语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漫画类的表达运用能力。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其特点①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②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③运用夸张、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其构成主体:是画面各因素的构成情况。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可以没有)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可以没有)
【点评】做此类题目应注意
1、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
2.找准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3.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画面—社会生活,物—人,人一一类人)
3、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联系生活,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就事论事。
4、要语言简明,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11.(2017·珠海模拟)发挥你的想象,把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的诗句“鸟歌花舞太守酢”扩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在比喻、比拟、排比、反复、反问中任选两种修辞,不少于50字。
【答案】惠风和畅的春日里,鸟儿们如同欢乐的孩子,亮起喉咙唱起了动听的歌曲。有的唱得婉转圆润,有的唱得明快单纯,有的唱得高亢嘹亮,有的唱得温柔缠绵;直唱得花儿动了情,撩起各种色彩的裙裾跳起了舞,跳得酣畅淋漓,展现着自己的妩媚风姿。鸟儿唱得太守醉了,花儿舞得太守醉了;醉了,醉了,彻底地醉了;醉翁之意在于酒吗?不,因为这里的景色太迷人!
【知识点】扩展语段;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扩写时应注意诗句提供的意境,准确运用修辞。
【点评】"扩展语句”的方法: 主要有四种:①添枝加叶法;②定位填补法;③拆分组合法;④巧用修辞法。
添枝加叶法: 添枝加叶法是给句子主干分别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使之形象丰富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基本上不用发挥想象,只需找准句子的主干,在句子的主语前加定语,在谓语前加状语,在宾语前加定语,使句子丰满起来。
定位填补法: 定位填补法是根据题干所给的内容,确定句式模型,排好句内成分位置,填补定语或状语等修饰语的一种方法。
拆分组合法是把所给信息按照要求分拆后再加以改造组合,使之完美的一种扩展方法。
巧用修辞法是根据原句,巧用修辞方法,使语言更趋完美的一种方法。
五、写作
12.(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上帝捏出几个泥人,便歇了手。有两个泥人脸现愠色。
上帝不悦,说:“你们由泥巴变成了人,还不满足吗 ”一个泥人说:“人而无骨,其为人乎 ”另一个抢着说:“总该有个壳,对付冰雹、冷枪和暗箭吧 ”上帝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你们各选一种吧”。 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取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 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却没有脊梁骨。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 请白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对比材料,考生要有思辨能力,可以从正面立意,谈人要有骨气、品格、立场、原则等;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批驳媚俗、软骨、耍滑头等现象;或者两者结合,人既要有骨气,也要有生活的智慧。总之,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层面,都有广阔的写作空间。
1 / 1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
一、现代文阅读
1.(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文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干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2)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干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言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2.(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迁户部尚书,进位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周文,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
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谨乃深相结纳,敦长幼之序;瑾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街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粱朝珍玩。”周丈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 “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①、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乎江陵功,进爵为公。
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刘史,历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史称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旬,进迁四职,措绅咸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宗伯,谥曰方。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著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遗子刊、者,并境桷②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
瑾次子令则,性好篇章,兼解音律,丈多轻艳,为时人所传。天和初,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大象中,官至乐部下大夫。仕隋,位太子左庶子。皇太子勇废,被诛。
(选自《北史·唐瑾传》)
【注】①投杆之疑:比喻无事实依据的谣言造成的疑虑。②境垧(qiāoquè):土地坚硬瘠薄。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长幼之序 敦:重视
B.唯见坟籍而已。 坟籍:古代典籍
C.所留遗子孙者,并境桷之地。 遗:遗留
D.明其不以利干义。 干:触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周文叹异者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谨乃深相结纳。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C.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军中谋略,多出瑾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瑾容貌魁伟,年少时就博涉经史,喜好写文章,周文听到他的名气,就写信给其父唐永让唐瑾入朝,任命他为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中文书,大多由他掌管。
B·唐瑾学行兼修,燕公勋高望重,两人相互敬重,就禀告周文帝希望两人能同姓,并结为兄弟,周文叹异很久,就赐给于谨姓万纽于氏。
C.唐瑾作为元帅府长史,平定江陵时,军中的计谋策略大多出自他。在退军时,许多将领通过掳掠,获取了很多财物,而唐瑾一无所取,仅得到两车书。
D·唐瑾性格方重,喜好施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常常拿来散发给宗族,对于那些特别贫穷的人家,甚至会把自家的好地好房子拿来帮助他们。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
②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
③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
3.(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列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未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2)本词最后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历代称颂,你认为这四句有何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
4.(2017·珠海模拟)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③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④ ,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 , 。(范仲淹《渔家傲》)
⑥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⑧鹿门月照开烟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阅读理解
5.(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转身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散文》2008年第1期)
(1)分别用一句话概述文中几个转身的情景画画(每个画面概述不超过25字)
(2)本篇散文的语言既有优美的描写,又有深蕴的议论和抒情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②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楼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
(3)试从散文的选材构思或主旨立意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看
(4)文章结尾如“投石击水”荡漾开去,扩大到自然万物、生活世事的转瞬即逝,最后作者
发出“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的诘问。你认为“转身消失的,能否再转回来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理由并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四、语言运用
6.(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受到广泛争议,今年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加分政策的监管。我省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目前尚未公布,但据了解,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门坎将继续提高,部分加分项目或被删除,或分值有所降低。
B.无论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芜湖的萃铁成钢,还是明朝汤天池创立的芜湖铁画,或是当代芜湖人利用改革契机,创造的奇瑞轿车、海螺、方特欢乐世界等一个又一个神话,自古而今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彰显出这块土地的神奇。
C.作为一名博客作者,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我喜欢以丰富多彩的文本进行自由表达,这些道德依据源自中华文明的珍贵传统,比如“己所不欲,勿使干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
D.数码像机普及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对像片的修改变得极其随意,照片作假的成本更低。不断爆出的摄影比赛获奖作品造假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7.(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省发生!了秋冬春三季百年不遇的旱灾,据2月7日统计,越冬后沿淮淮北地区受旱面积达2200万亩。目前各级政府给力,农民抗旱的积极性如火如荼;上下齐心协力,争取战胜旱魔的全面胜利。
B.“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先后建成并开放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两个“国字号”博物馆。同时,马鞍山市、宿州市等11家综合性博物馆:日继开馆。专题馆、特色馆与各类综合性展馆三足鼎立,共同促进我省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C.网页木马是被动式的工作,没有固定的目标,往往不会主动出击。如果利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近年来网络文学泛滥,出现一些观点奇诡、情节荒诞、格调低俗的作品,真可谓奇文共赏,点击率非常高,批评的热帖子也比比皆是。
8.(2017·珠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0年央视秋晚相中了美丽的中国江滨城市——安徽芜湖作为举办城市,全球华人通过晚会领略到浓浓的中华情。这个中秋的美好记忆,注定在全球华人心中难以磨灭,
B.大自然哺育了人民,人民非常钟爱大自然。在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中,安徽人民最喜爱的是省树黄山松,省花皖杜鹃,省鸟灰喜鹊。
C.55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实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9.(2017·珠海模拟)把下面的六句话依次插入到横线处,构成语意完整、符合逻辑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也耍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①但我对语言规范也有一些个人意见②语言规范既要发挥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③也要尊重公众的语言习惯④语言规范既要发挥规范、引导的作用⑤语言规范应该遵循的原则,我想至少应包括如下两条⑥语言规范的意义自不待言
10.(2017·珠海模拟)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和相关文字,按要求做题
漫画作者:木悲卿《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1日
据《长江日报》报道,201 0年1月13日、24日两天,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其中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家长的关注。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71.1%受访者建议将语丈课列为大学必修课。
(1)为该漫画拟一个题目; (6个字以内)
(2)你对漫画内容或有关报道有什么看法,写——则短评。(50字左右)
11.(2017·珠海模拟)发挥你的想象,把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的诗句“鸟歌花舞太守酢”扩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在比喻、比拟、排比、反复、反问中任选两种修辞,不少于50字。
五、写作
12.(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上帝捏出几个泥人,便歇了手。有两个泥人脸现愠色。
上帝不悦,说:“你们由泥巴变成了人,还不满足吗 ”一个泥人说:“人而无骨,其为人乎 ”另一个抢着说:“总该有个壳,对付冰雹、冷枪和暗箭吧 ”上帝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你们各选一种吧”。 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取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 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却没有脊梁骨。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 请白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B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1) D.与升华并非毫无关系。 故选D
(2)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以偏概全,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故选B
(3) A.“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B.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D.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故选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2.【答案】(1)C
(2)D
(3)B
(4)①唐瑾观察他们的才能品行,只要是有一些长处的人,便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救的人很多。②有人对周文帝说:“唐瑾有大批物资,都是梁朝珍贵的玩赏物品。”③(唐瑾)遇到疾雷暴风,即使是晚上已安然睡下,也一定会起来,穿戴好衣帽双手捧着笏板端坐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遗,应是“给予”之意,故选C’
(2)A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第二个位代词“这”B第一个“乃”为于是,就得意思,第二个为才的意思。C第一个“以”为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因为的意思。故选D
(3)原文“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故选B
(4)注意重点实词的直译。
【点评】(1)(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译文】唐瑾字附璘。父亲名永。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壮美。十七岁时,周文听到他的名声,就赠送唐永一封书信说:“听说你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军事才能;一个叫唐瑾,仪态大方通晓艺文礼乐。可以一起派遣进入朝廷,我想将文武的重任交给他们。”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跟随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与制定。升户部尚书,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他禀告文帝,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希望子孙继承他的宏论,有益于做人之道。文帝久久感叹认为奇异,又赐唐瑾姓万纽于氏。唐瑾与他深深结交,注重长幼的次序;于谨也在厅堂罗列子孙,行弟侄的礼仪。他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晋爵为临淄县伯,调任吏部尚书。量才授官,很有鉴别各类人的能力。他因为父亲去世离职,不久起用命令他治理政事。当时六部尚书都是一时的俊秀,周文自称得到人才,号为“六俊”。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
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经平定,世族、士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当时的议论都赞许他。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文帝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文帝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罢了。就叹息说:“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评论他平定江陵的功劳,晋为公爵。
六官建立授任礼部中大夫,出任为蔡州刺史。历任拓州、陕州,所在之处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称赞他。调任荆州总管府长史。召入任吏部中大夫,历任御正、纳言中大夫。未到百日,连升四职,士大夫以之为荣耀。过了很久,任司宗中大夫,兼任内史。不久在任上去世。追赠小宗伯,谥号为方。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遇上急雷烈风,即使在寂静的夜晚安逸地睡觉之时,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系上官带端正笏板正襟危坐。又喜好施舍给予,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撰著《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共二十多万字。
唐瑾次子唐令则,性格喜好文字著作,兼晓音乐,文章多有纤柔艳丽之辞,被当时的人传诵。天和年间,以齐驭下大夫身份出使到陈。大象年间,官职做到乐部下大夫。在隋朝做官,任太子左庶子。皇太子杨勇被废,他也被杀。
3.【答案】(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以爱情的失意断肠,寄托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起首三句写美人住处,说明其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下片着重写作者的忧思。把愁苦之情抒写得极为委婉深切,结尾作者用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具体物象来烘托浓重的闲愁。
(2)这四句主要使用了设问和博喻的修辞方法(或化虚为实的手法)以景写情。
首句设问,后三句作答,但答案全以写景的比喻出之,景物的布局也很有层次。①“试问”句呼起,“一川”三句并用作答。②地上---如烟春草,比喻愁之广大;天上---飘扬柳絮,比喻愁得纷乱;天地之间----迷蒙梅雨,比喻愁得无休无止。
三个比喻,既写景,又写情,景情俱佳。它多方面地江南暮春梅雨季节的烟雨图,又出色地烘托喻衬了词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作者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全面地反映了所喻事物的总体特征,把抽象的闲愁化作具体的视觉形象。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准确把握。(2)重在考查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感情的能力;(2)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景物的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4.【答案】惠风和畅;多于在庾之粟粒;白帝城高急暮砧;忽魂悸以魄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料峭春风吹酒醒;揾英雄泪;忽到庞公栖隐处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5.【答案】(1)①火车站文雅的年轻人转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②秦岭深处纯真小女孩转身消失在中苍翠山色里。③南大街褴褛的中年乞丐转身消失在寒冷的大街上。④丁字路口孤独的老年乞丐转身消失在文明的街头。
(2)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连用比喻),描写河水清静、纯净、温柔亲切。分别从水质、水色、水声三个角度突出秦岭溪流的自然清纯之美。为后文写自然清纯的女孩作环境的渲染和铺垫。②运用拟人和呼告的修辞,表达作者渴望进入物质文明之后,我们更应该关心帮助那些孤苦的人,从而构建温暖和谐的文明社会。运用形象的动词和发人深思的问句,表达作者对贫苦之人的同情,充溢了悲悯的情怀。
(3)答案示例一:选材构思。作者精心选取几幅转身的画面中,从年龄层次上看:有年轻人、小孩儿、中年人;从内容上看,有他人对“我”的关爱,有“我”对他人的关爱;从性质上看,“转身”之际充满着真善美。作者聚合时空,精心打造这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转身”画面,使文章选材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二:主旨立意。①深刻:这是一篇兼具抒情性和哲理性的散文,虽然写的是“转身”,但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更在“转身之前”。 作者通过本文呼唤高速生活节奏下的人们,放慢脚步,细心体悟和感受生命中的遇见,珍重这美的存在。②新颖:光阴如箭似梭,过去的事物、美好的瞬间总是一闪而逝。作者将回味往昔,珍惜眼前,珍爱生命的美好赋予人们常见的转身动作之中,视觉独特,具有不同凡响的新的寓意。
(4)答案示例一:“转身”消失的不能再转回来。因为光阴如梭,逝者如斯,过去的对光,消逝的青春,消亡的事物总是不可追回。所以,我们美好的事的、善良的人性、真实的生活应当倍加珍惜。在珍爱生命与热爱生活中定好眼下的每一步。作者的意图正是要呼唤忙碌于现代生活的人们回味珍爱“转身”前的美好.提高人生真善美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转身”消失的还能再转回来。因为正像苏轼所说“逝者如斯,而来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宏观看万物生生不息,而终究没有消失。例如文中转身消逝的年轻人、小女孩、老年人仍然能在彼时彼地再次见到,而且为逝去的英烈仍然活在人们心中,怎能说不可追回?所以我们不必仅仅珍爱过去的美好,为逝去的东西惆怅;要相信真善美的光辉一定照亮未来!
【知识点】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应通读全文,抓住表中提供的信息,根据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梳理情节,概括情节有关信息点,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此题为赏析语言的艺术特色,赏析过程中,应注意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和对余军内容的准确把握。
(3本选题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重点语段的艺术特色C级。(3)本题考查考生的探讨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6.【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B‘萃”应为'淬",C‘使’应为'施"D“像”应为“相”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字形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B三足鼎立.指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C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类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故选D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8.【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2010年央视秋晚相中了美丽的中国江滨城市——安徽芜湖作为举办城市”句式杂糅,B“非常钟爱”赘余重复。D"锻炼'与"精神'搭配不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9.【答案】⑥①⑤④③②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进而确定补写内容,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①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10.【答案】(1)瘸/瘸腿综合症 语文偏瘫症 畸形发育 学科歧视 歧视母语 汉语的危机 救救语文 捍卫语文等
(2)答案示例一:漫画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讽刺学科歧视的现象;长期下去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下降,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捍卫语文。
答案示例二:报道用事实和调查数据,真实反映高校普遍存在学科歧视现象;这样势必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因此必须拯救语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漫画类的表达运用能力。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其特点①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②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③运用夸张、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其构成主体:是画面各因素的构成情况。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可以没有)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可以没有)
【点评】做此类题目应注意
1、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
2.找准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3.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画面—社会生活,物—人,人一一类人)
3、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联系生活,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就事论事。
4、要语言简明,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11.【答案】惠风和畅的春日里,鸟儿们如同欢乐的孩子,亮起喉咙唱起了动听的歌曲。有的唱得婉转圆润,有的唱得明快单纯,有的唱得高亢嘹亮,有的唱得温柔缠绵;直唱得花儿动了情,撩起各种色彩的裙裾跳起了舞,跳得酣畅淋漓,展现着自己的妩媚风姿。鸟儿唱得太守醉了,花儿舞得太守醉了;醉了,醉了,彻底地醉了;醉翁之意在于酒吗?不,因为这里的景色太迷人!
【知识点】扩展语段;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扩写时应注意诗句提供的意境,准确运用修辞。
【点评】"扩展语句”的方法: 主要有四种:①添枝加叶法;②定位填补法;③拆分组合法;④巧用修辞法。
添枝加叶法: 添枝加叶法是给句子主干分别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使之形象丰富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基本上不用发挥想象,只需找准句子的主干,在句子的主语前加定语,在谓语前加状语,在宾语前加定语,使句子丰满起来。
定位填补法: 定位填补法是根据题干所给的内容,确定句式模型,排好句内成分位置,填补定语或状语等修饰语的一种方法。
拆分组合法是把所给信息按照要求分拆后再加以改造组合,使之完美的一种扩展方法。
巧用修辞法是根据原句,巧用修辞方法,使语言更趋完美的一种方法。
1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段对比材料,考生要有思辨能力,可以从正面立意,谈人要有骨气、品格、立场、原则等;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批驳媚俗、软骨、耍滑头等现象;或者两者结合,人既要有骨气,也要有生活的智慧。总之,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层面,都有广阔的写作空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