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7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6 09: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
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
平民居住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良渚古城墙,2019年成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170万年前—BC2070年
奴隶社会
BC2070年-BC476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建立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发展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强盛
春秋:前770-前476年
衰亡
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神话传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
两汉(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279年)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发展
明清前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国家巩固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古代中国
封建社会
BC475年--1840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征;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商周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作用及其特点
概念阐述: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术语。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元谋人、北京人)。
2.中石器时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
3.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出现早期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文明曙光初现
---旧石器时代到来
旧石器时代
定义: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1
3
2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1.旧石器遗址的分布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门齿化石
196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就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情境在线】
1989年9月,元谋县建起了元谋人陈列馆,展厅内陈列分“人类的起源”“元谋古猿”“元谋史前文化”三部分。你认为在“人类的起源”陈列展厅中能够认定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的关键遗迹是什么?
提示:发现最早的制造和使用过的打制石器。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
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群居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
会使用火
打制石器
2.基本特征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以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为例,据考究,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
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文明奠基时期
---新石器时代前期
新石器时代
定义: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会使用陷阱捕捉猎物。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龙虬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
1.新石器遗址分布
(1)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主要栽培作物是粟。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房屋是泥草混合形式,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博物馆
由于仰韶文化内涵丰富,分布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参照学术界传统看法,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六区、五段、19个类型(或遗存)
典型类型举例:
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主要建半地穴式房屋;普遍地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培育出了粟。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聚落生活的特点,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2)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为龙山文化的源头。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
(3)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主要作物是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特征:
数量众多
分布范围广
集中在大河流域
2.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和基本特征
概况: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北临河东岸的台地上,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居住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古代先民群体,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美好生活。
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代表有山东的龙山文化、江浙的良渚文化、四川的宝墩文化等。其中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龙山文化曾经在4000年前进行过一次扩张,将自己的文化风格扩展到了整个中原地区。良渚文化,是目前发现的最先进的新石器文化,它已经开始向城市国家过渡了,站在了文明的门槛。
1、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
典型文化遗址:
两城镇遗址(日照)
黑堌堆遗址(商丘
永城)
陶寺遗址(山西
襄汾)
尧王城遗址(日照)
藤花落遗址(连云港)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青岛城阳遗址
2、红山文化: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玉猪龙
3、良渚文化
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神徽”像
4、石器时代的演进历程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
仰韶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原始
人群
母系氏
族公社
父系氏
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黄河中下游:
龙山文化


上游:
红山文化


下游: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的基本情况:(请连线)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4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良渚文化
燕辽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灿若星辰
多元一体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
生产力发展,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私有萌芽逐渐产生,男性地位高,部落为主要组织,一夫多妻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5、文明的曙光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明的产生
---从部落到国家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1、三皇五帝的传说
坂泉之战炎黄联盟
涿鹿之战融合东夷
平定苗蛮国家出现
中华民族早期融合过程
三步曲
黄帝部落
炎帝部落
东夷部落
苗蛮部落
中华文明脉络清,炎黄始祖奠功勋!
黄帝陵公祭大典
轩辕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自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三月三拜轩辕的活动。
2、有禅让到世袭
思考:如何评价夏朝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评价:
这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阶级对立的产物,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同样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陶寺遗址六大“最”:
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
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
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
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陶寺遗址古城曾一度是国内最大史前城址,如今其规模仅次于浙江良渚城址和陕西神木石峁(mǎo)古城。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3、夏朝建立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礼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材料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启遂即天子之位,称为“后”……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史记·夏本纪》
思考:阅读材料,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1.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2.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最基本政治关系。
《礼记·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文明的初步发展
---商和西周
1、商抄的建立(BC1600-BC1046)
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1
2
3
4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测吉凶,决定行止。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2.商代的政治形式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①受部落联盟传统的影响
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③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3.商朝政治特点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未尝有嫡庶之别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族权与政治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结合。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凤鸣岐山、武王伐纣
西周政治形式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克商第二年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起兵反周,史称“三监之乱”,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4.分封制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三: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目的:
巩固政权,稳定秩序
(2)内容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先代贵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②分封的同时获得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
③各诸侯要承认周王权威并承担相应义务
④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根据材料概括出诸侯有何权利义务?
权利:
义务:
爵位世袭,独立性大,设置官员,再分封,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服从天子政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觐述职、交纳贡赋。
本质:土地——义务关系
(3)分封制对周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积极:
消极:
诸侯独立性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血缘关系松弛,诸侯国实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削弱了周天子权威,最终导致分裂割据。
(1)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周王朝统治
(2)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4)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统一多民族文化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
(2)政治上: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崩溃表现:
田氏伐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
  材料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出现了什么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问题: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本质:分封制崩溃。
5.宗法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产生于夏代,经商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已经相当完备。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1)宗法制的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思考: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按父系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2)宗法制的内容:
嫡子亦写作“适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观察下表:周天子年老了,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谁有资格继承王位?
妻妾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3)宗法制的作用
积极:
①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保证各级贵族享受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
②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消极:
①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转型
②不利于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探究】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积极:(1)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尊宗敬祖、祭祖……
(2)注重家庭,浓厚的亲情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宗敬祖、家谱、家族祠堂……
(3)构建和谐社会
消极:(1)特权思想严重
,等级制度森严
(2)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
(3)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4)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6、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于西周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属于周王所有,不得买卖的转让,缴纳一定贡赋。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集体耕作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01
02
03
04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工商食(si)官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即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7、商周时期的文化
03
《尚书》与《周易》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是三代时期的历史文献即传说资料的汇编。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
《周易》:是周朝时形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其内部记载了许多阴阳矛盾的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02
青铜器
从夏朝至春秋末期,我国的青铜铸造艺术逐渐成熟,前后历时十五个世纪。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04
天文立法
天象观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夏朝立法:《夏小正》
干支纪日:商朝
04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OPTION
01
甲骨文
商朝时出现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朝的占卜记录,记录了商王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
课堂小结
你掌握了吗
文化
文明
遗址
国家
原生性
多元性
一体性
私有制
等级
阶级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中华文明的特点
①多元一体
②源远流长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世袭王权,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
②奴隶制国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⑤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2.《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B.西周的分封者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
3.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
B君主独裁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D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
?
4.西周时期小宗或者异性都可世袭为家臣,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
A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B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血缘政治完全瓦解
D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
5.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来看,青铜器
A明显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
B铸造和使用都与战争有关
C是权利和财富的重要象征
D是明确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