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3 20:2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1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11·北京文综·T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16—17世纪的英国国情分析。
【精讲精析】选D。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故③④正确。①实现与18世纪,②开始与18世纪下半期,故①②与材料时间矛盾。
2、(2011·海南单科·T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的时间“1707~1754”入手,结合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
【精讲精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英国此时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人们因此谋取与之对等的政治地位,因此C项是出现材料这一状况的原因。贵族阶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就不断没落,且不是构成题干中状况的原因,A项错误;B项阶级斗争说法错误;D项产业革命尚未开始。
3、(2011·海南单科·T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的时间“1870年”入手,再现有关史实分析。
【精讲精析】选D。1870年在英德法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了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进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快速扩张,A、B、C是对外扩张的具体手段。
4、(2011·山东文综·T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1600—1913年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四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解答本题时应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
【精讲精析】选B。解答本题实际上抓住一个时间点“1913年”即可判断,此时美英等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一,因此①为美国,②为英国,可再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进一步验证这一判断。
5、(2011·海南单科·T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从题干中的时间点入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精讲精析】选C。从材料的时间看,德国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的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来临。这种变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A项军国主义政策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可排除;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是工业革命,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
6、(2011·广东文综·T38)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古代中国的“古代中国政治”,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维新思想”,近代世界的“文艺复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现代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引导考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洞察力
答案:(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7、(15分)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4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近代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
【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从政治保障、劳动力、资金、市场和技术的角度概括作答;第(2)问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英国代议制,材料三反映了贵族控制议会的特征,另再从权力中心、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程度方面概括其特征;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并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概括作答;第(4)问从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相互关系来回答。
【参考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8、(2011·上海单科·39)工业年代
材料一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 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印度 24.5 17.6 8.6 0.7
材料三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两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趋势,考查学生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图片反映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阶段。第(2)题,注意从材料中的中印和英国在“1830年”、“1900年”时间点的对比,以及英美在“1900年”的对比即可分析论证。第(3)题,可从材料中“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概括出“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的外销”等。第(4)题,回答“看法”可从“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等角度思考问题。
【参考答案】
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1分)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其他答案。(0分)
39. (2)
答案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6分)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2: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一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3分)
·20世纪初英国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1分)
·英美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9.(3)
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2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0分)
39.(4)(15分)
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