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3 20:2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关注“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精讲精析】选A。“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等举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标志维新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
2、(2011·上海单科·24)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历史常识题,关键在于理解何为历史评价,从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精讲精析】选B。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材料的核心是说的中国共产党的有关历史,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
3、(2011·广东文综·T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省份农会会员数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年6月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000
1927年6月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 284 360 245,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的发表
【思路点拨】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归因的能力。要注意如何分析图表材料,关注材料提供的时间、地点。
【精讲精析】选C. 由图表中,农会会员数大幅增加的省份为湖南,湖北,江西,再配合时间,1926年到1927年正好是北伐胜利进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反映了大革命期间,国共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推动了农民运动发展的状况,所以选C。A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不符合时间。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D《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的发表是毛泽东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势中考察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动后发表的,不可能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
4、(2011·浙江文综·T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 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
【精讲精析】选C。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5、(2011·安徽文综T16)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远征军开辟国外战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滇面公路国际交通线。
【精讲精析】选B。材料提供的地图是中国抗战时期远征军路线图,当时中国派远征军,主要是保护滇缅公路,便于国际战略物资对中国的供应,故判断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C项是1944年打通的,当时谈不上切断;D项当时开辟时是1942年而日本投降是1945年。
6、(2011·上海单科·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思路点拨】本题从抗日战争入手,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精讲精析】选B。扣住关键词“滇西”主要在中缅交界,另从“岛寇”、“十荡十决”等角度综合分析概括可知是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的抗日活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主要在黄河流域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11·江苏单科·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抓住“1938年4月”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分析备选项。
【精讲精析】选C。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发生于“1938年4月”的该事件处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故①有误。该事件发生在中心城市武汉,说明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②正确。“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故③正确。“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故④正确。故答案为C
8、(2011·天津文综·T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魇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
【精讲精析】选B。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和平建国,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故B正确。A和D在重庆谈判中没有解决。C不是重庆谈判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9、(2011·浙江文综·T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规范解答】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10、(2011·北京文综·T39)(2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图12,回答第(1)题。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颁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8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重点考虑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第(1)题从材料中的图片可以总结革命根据地的变化。第(2)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等。
【参考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