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14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14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3 20: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14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11·四川文综·T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结合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再现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备选项。
【精讲精析】选A。主义图片中的时间“1980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的。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图片材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路点拨】本题土地制度入手,通过上海历史的变迁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属于容易题。
【精讲精析】选D。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
3、(2011·全国文综·T23)23.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
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
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把握时间、论据、结论及其历史意义。
【精讲精析】选C。因为A、B两项不符合史实,故应予以排除;C项与1985年以来的我国政策、经济情况吻合,符合题意;D项之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与题目时间不合。
二、非选择题
4、(2011·重庆文综·T37)(32分)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斯大林时斯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4分)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4分)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避免泛泛而谈。
【精讲精析】第(1)题,材料一给出了清代在文化方面的两方面举措,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二是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然后从这两方面回答影响。第(2)题,特点应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得出,影响应从对苏联科学文化事业的破坏分析,根源可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这一重要信息分析。第(3)题,思想和动机可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概括得出,影响要结合材料三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这一信息概括得出。第(4)题,从材料的主旨——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