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8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一、选择题
1、(2011·全国文综·T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
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潇潇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
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
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从章太炎的身份和“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进行判断。
【精讲精析】选D。因为“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是其中的代表)主张民族革命、排满兴汉的一项内容,由此判断D正确;A项“反清复明”没有真正揭示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C项宣扬传统文化与此无关,因此排除C项;由于革命派反对保皇派斗争主要发生在1902年——1906年,故排除B项。
2、(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思路点拨】本题以《天演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
【精讲精析】选A。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和阶级斗争来推动的,而不是单纯看竞争来实现的,但《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仍可挽救,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故选A。该书未能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排除。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不是革命派,排除。该书出于1897年,比林则徐、魏源介绍西方的著作要迟很多,不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排除。
3、(2011·四川文综·T17)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思路点拨】本题背景材料是一则漫画,读懂漫画内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左侧人民与右侧清政府(注意是一大一小2个)在高度上进行比较。
【精讲精析】选C。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末“新政”骗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理解为 “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所谓“民智未开”即应该用专制制度来统治人民。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2011·重庆文综·T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深刻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结合其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对照备选项,得出答案。
【精讲精析】选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内容,BD两项属于这一内容,“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内容,C项属于这一内容;“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的内容,即以民国取代君主专制的国家,因此A项符合这一思想。
5、(2011·上海单科·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思路点拨】本题以学者的呼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精讲精析】选D。从题干的信息看,是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可以判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A项求强求富、B项变法维新、C项共和革命分别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6、(2011·全国文综·T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准确解读相关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说明。
【精讲精析】回答第⑴题时要从材料中、教材中提取出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然后归纳出这种民本思想的理想政治。第⑵题要求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学生应先提炼材料二、三的有效信息,然后对共同点、不同点分别进行归纳。第⑶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原因),解答时请注意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以及教材知识之近代民主思想(注意不是民主共和思想)兴起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的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