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3 20: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1·四川文综·T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
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在明白材料所指后,对照备选项,分析判断得出答案。
【精讲精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可以判断,清廷的意图不是收回通商口岸,而是广开通商口岸,A项符合题意。“欲图商务流通”体现出了要发展民族经济,“隐杜觊觎”体现出要维护国家主权,挽救国家威望的意图。
2、(2011·重庆文综·T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再现这些事件的时间,然后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精讲精析】选C。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巨野遇害。德皇威廉二世在得知这一消息的当天(11月6日),就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11月14日,德国舰队驶入胶州湾,15日占领了胶州城。同日就巨野教士案提出六项要求。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清政府一味退让。德国最后直接提出要租借胶州湾。在德国的威胁和讹诈之下,清政府被迫屈辱妥协。德国以租借名义,强索海港,驻扎军队,实行赤裸裸的殖民统治,为别国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2011·全国文综·T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
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
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
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从“清末”、“光绪朝”恢复“乡试会试”切入,分析相应时代特点决定。
【精讲精析】选B。因为材料提出恢复科举制,废除经济特科,从而分析知为百日维新失败之时的(太后)懿旨,由此判断B正确;A项维新变法的内容与题目矛盾,错;C项、D项都是20世纪初的事,时间不符。
4、(2011·上海单科·3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思路点拨】本题从对康有为评价入手,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最大提取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属于难度较大。
【精讲精析】选B。从关键句“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说明作者认为谨慎是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是导致改革拖后十三年并失去最佳时机的关键,否则“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所以作者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总之,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最佳时机应该在1895年中法战争胜利后就进行,而不应该放到1898年中国在经历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时再改革,这时候中国国力进一步削弱,不是改革的最佳时期,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A、C两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排除;D项理解错误,作者批判康有为谨慎的性格,排除。
二、非选择题
5、(2011·四川文综·T39)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致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走,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地,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3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概括。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可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如:“木材短缺”、“ 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等信息概括;第二问原因可从材料中“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和18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得出。第(2)题,结合材料中信息“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开采煤矿,以济军需”再结合洋务运动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
【参考答案】
(1)表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
(2)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