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5 明清时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5 明清时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3 20: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5 明清时期
1、(2011·四川文综·T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 )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再现历史史实。
【精讲精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联系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应该是在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张居正实行赋役征银、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2011·重庆文综·T16)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 )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准确再现明代丝织业的史实,得出正确答案。
【精讲精析】选A。明代时手工业进步,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明代使用新式“纱绸机”,故答案为A。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是唐代;开始培育八辈之蚕是魏晋时期的吴国;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是在汉代。
3、(2011·全国文综·T13)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从材料中商品经济发展、租贷关系发展进行说明。
【精讲精析】选D 。因为材料强调“好米换取银钱自用”、“称贷(借高利贷)完官”,从而分析出商品经济发展、国家一条鞭法以来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佃户商品意识增强,由此判断D 正确;B、C项体现了政治关系,与题目材料不符; A项不能说明白银流通为大众流通的原因,与材料无关。
4、(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思路点拨】本题通过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C。古代中国使节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 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
5、(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思路点拨】本题以陆王心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A。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6、(2011·上海单科·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思路点拨】本题以乾隆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精讲精析】选A。选项B、C、D都是康熙皇帝治理边疆的措施,只有选项A是乾隆皇帝的作为,故选A 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