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
二
历
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
A.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
C.华夏认同日益增强
D.楚国寻求争霸中原
2.“月旦人物”是品评人物的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这实质上反映了
A.读书人极重视名声
B.独尊儒术风气浓厚
C.门阀士族开始形成
D.察举制社会影响大
3.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
A.平定“七国之乱”
B.协调中央地方关系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
4.继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人高欢建立的北齐政权出现了“反汉化”的鲜卑化运动,许多被孝文帝禁止的鲜卑旧俗重新恢复。这实质上反映了
A.政治重心的北移
B.民族交融的深化
C.华夷之防的影响
D.汉化政策的失败
5.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废除
6.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下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
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7.据《新编中国史》记载,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其时“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纸墨装潢精美,备受后人珍视。这一记载表明
A.活字印刷技术精湛
B.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得以改进
D.雕版印刷盛行于宋朝
8.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政治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9.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没有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10.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
B.弘扬程朱理学
C.注重民族团结
D.破坏乡村自治
11.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人
物
评语
郭士立
(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
梁启超
(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
李少军
(当代北大教授)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宜”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历史评价受不同人的学识影响巨大
B.《海国图志》充满对西方偏见
C.时代与视角影响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评价历史著作受政治因素影响
12.某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西方列强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等要求。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C.轻视经济发展重视政治地位
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13.下表为1861年—1891年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企业数量对比(单位:个)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类型
1861年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军事工业
1
11
16
30
民用工业
0
1
14
53
A.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
D.核心内容发生质的变化
14.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商办企业
A.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
B.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D.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
15.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B.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C.清廷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
D.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16.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社会群体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现代化的角度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汉、唐选官制度](14分)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⑴根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8分)
⑵概括材料二中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主要弊端。(6分)
18.[先秦、西汉儒家思想](14分)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6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8分)
19.[太平天国研究](12分)
材料一 (简又文是少数在战乱时期就对太平天国历史进行过深入、广泛学术研究的学者,1949年以后移居香港,后移居海外)他认为:“客观上”“在吾国全部历史中,若连内乱外患合计,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太平军三次攻破扬州,使“扬州因死尸堆积如山,不堪其臭……官军埋尸,有一二里之长。”占领南京后,“有仓卒路遇者俱被杀,城初破,尸横街巷皆满。”太平军“每至一处,即肆意掳掠,必招本地无赖为眼目,就富家大小,以次搜索。有预为埋藏者,亦十不免一。”太平军攻湖州,“其田之无水者,则稻子早被贼割去,居民处无以为食”。
——摘编自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
材料二 (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一代宗师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革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⑴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位学者的观点。(6分)
⑵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同为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为何得出的观点绝然不同?面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观点,对此谈谈你的建议。(6分)
20.[19世纪历史年表(部分)](12分)
时间
事件
19世纪中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70年代前后
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材料为19世纪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鄂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D
3.C
4.B
5.A
6.D
7.D
8.A
9.B
10.A
11.C
12.B
13.B
14.D
15.A
16.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4分)
(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分)
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举荐为主、考试为辅。(4分)
(2)弊端: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选拔官员主观性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中正官成为贿赂和疏通关系的对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6分)(答对3点得6分)
18.(14分)
(1)核心内容:仁政,重民,富民。(2分)(答对2点得2分)
原因: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民本”思想。(4分)(答对2点得4分)
(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4分)
政治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4分)
19.(12分)
(1)简又文: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无数民众死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
罗尔纲:赞扬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高度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6分)
(2)原因:两位学者看问题的视角和历史观不同;运用史料对历史进行解释各有侧重。(3分)
建议:保持客观理性,做到论从史出;重视史料实证,论证严密,合乎逻辑。(3分)
20.(12分)
评分说明:
(1)论题:(2分)能拟出论题,即可得1—2分。没有论题,不得分。
(2)史实论证:(8分)以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本题涉及中外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论题进行论证。(注意:作为论据的史实必须正确;史实必须有利于论证自己所拟论题,须紧扣论题展开论证。)
(3)总结:(2分)进一步对论题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
高二历史质量监测试卷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