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表达
1.(2017·自贡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据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介绍,暴雨预警信号有蓝、黄、橙、红,分为四个等级,强度由低到高,都是① 。气象学上,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1~100.0毫米的降雨被称为暴雨,所以,相同的雨量下,如果降雨的时间越短,② 。根据以上原理,气象部门制订了相应的预警信号,并随着暴雨强度的变化随时调整。那么收到不同颜色的预警,普通人应当如何防范?专家指出,③ ,防范手段也要不断升级。
2.(2017高一下·怀远期中)下面是我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3.(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注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4.(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3)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分析。
5.(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航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2)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6.(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
(节选自《新唐书 杜伏威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②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
四、诗歌鉴赏
7.(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①
孟郊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②碧云。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
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
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薰③。
【注】①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②零,落。③兰茝:皆香草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
B.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
C.三,四句以辽阔的“千山”与微小的“一叶”对比,突出桐庐山环境的寂静。
D.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
E.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
(2)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
8.(2017·自贡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以及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气势。
②杜甫《登高》“ , ”两句,从困苦不断、容颜变化等方面具体表现了诗人的潦倒情状。
③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 ”。
六、选择题
9.(2017·自贡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群众关于净化信息环境、保护网民权益的合理诉求是无可厚非的。
B.今年,中央巡视组继续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与中央八项规定南辕北辙的顶风违纪行为。
C.在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上海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左右逢源,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D.特朗普入主白宫一个多月以来的表现,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还算差强人意,尽管一些主流媒体对他多有微词。
10.(2017·自贡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宜宾筠连县1月28日发生的4.9级地震造成该县18个乡镇的房屋、公路、通信、电力、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受损,两万余人受灾。
B.2017年世界媒体纷纷关注中国春节,在全球刮起的这场“红色旋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影响力的关注和认可。
C.全国公安机关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强力推动了公安系统改革向纵深的发展,而且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D.荷兰内政大臣普拉斯泰克宣布,荷兰大选放弃电脑计票而拟用人工计票是因为据评估报告显示,电脑计票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11.(2017·自贡模拟)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生活在党争酷烈的北宋中后叶,一再因文字受累,因群小告讦遭祸,动辄得咎,进退失据,其生存环境之凶险,实非常人所能想象。对于自己历尽坎坷之由,苏轼曾有过冷静的反思。 。 。 。 。 。 。
①苏轼深爱陶渊明《饮酒》一诗,称“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
②于是,“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便成了苏轼的最终选择
③所谓“不谋而合”者,即世人皆与世推移,而自身与世俗并不谐合
④因此,不愿违背自己心愿的苏轼,“吾驾不可回”,其人格理想不可逆转
⑤正是这种勇气与品格,给苏轼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⑥苏轼乃性情中人,“性不忍事”的坦率性格因其人格的自觉而无可更改
A.③①④⑥⑤② B.③①⑥④②⑤
C.⑥①③④②⑤ D.⑥④①③⑤②
七、材料作文
12.(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秋季开学不久,某大学组织大一新生,选择“家书”这一古老而温情的方式,为父母呈上“大学里的第一封家书”。校方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传承家书文化,就算微信、QQ等再快捷方便,对父母来说,也抵不过一封孩子亲笔书写的家书,家书的价值不能被埋没;同时,学生们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中秋节即将到来,这也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件事引发热议。大家认为感恩教育是必要的,家书是交通不便时代的产物,对用家书的方式,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包括许多家长。有人将这件事传到网上,又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暴雨强度;那么暴雨的强度就越强;随着暴雨强度不断加大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句依据前文,可知要补写的内容是预警未来的暴雨情况,即“预 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暴雨强度”。②句根据前文“所以”后面的内容,和关联词“如果”,可知应填结论,即“那么暴雨的强度就越强”。③根据空前空后的句子提示,应填“随着暴雨强度不断加大”。
2.【答案】示例:徽标由汉字“乡”、数字“0”和燃烧的蜡烛组成。“乡”又像数字“3”,它与“0”组成数字30.整体图形构成汉字“师”,代表乡村教师从教30年。弯曲的“乡”和燃烧的蜡烛,寓意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无私奉献。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写出该徽标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仔细观察荣誉徽标可知徽标由汉字“乡”、数字“0”和燃烧的蜡烛组成。“乡”又像数字“3”,它与“0”组成数字30.整体图形构成汉字“师”,代表乡村教师从教30年。寓意要联系活动主题,指出其普遍意义。
3.【答案】(1)B
(2)C
(3)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不合文意,原文第3段是说“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选项故意遗漏了信息。(2)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错,原文只是说“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3)A“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错,原文只是说“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点评】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是对原文第4段内容的概括,原文是说“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并非选项所说的“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可知选项概括错误。
4.【答案】(1)B
(2)D;E
(3)①心术正的人,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不会迷失自我,蒙文通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往,他择友坚持做人要堂堂正正,保持了学者本色;②心术正的人,在面对邪恶势力时,能坚守、不屈服,蒙文通被川大解聘,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③心术正的人,能直面矛盾,坚持学术求真,蒙文通因此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成为一代大师。
【知识点】传记类
【解析】【分析】(1)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只是客观叙述蒙文通朋友圈子广,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与他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2)A项形象与“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没有必然关系;B项分析原因错误;C项“反对自己老 师的做法无法苟同”错。(3)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蒙文通的话“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没有大成就,换言之即 “心术正的人做学问能取得大成就。”本题要从传主蒙文通在学术成就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例进行分析,抓住传主的言行,理清主要事件,例如:“蒙文通被川大解聘,仍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坚持学术求真”。
5.【答案】(1)A
(2)①能给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悟的到达。
(3)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回忆和遐想。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 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从表达效果看,赋 予夜航船 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
【知识点】散文
【解析】【分析】(1)B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C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错。D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应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审准题意,抓住题干中“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然后浏览文本,筛选信息,圈定范围,相关信息在第4、5、6三段,抓住语段开头句、结尾句和概括评价句。本题主要抓住“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等语句 ,稍加概括即可。(3)本题要求分析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分析文章标题可以从结构安排、主题表现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加以分析。首先要了解标题的作用一般有:线索、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概括文章内容、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等。解答时分点作答。
【点评】对于文章标题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点明写作对象,如果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线索: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如《背影》。最后不要忘了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如果是比喻等修辞或者运用了句式,要还原。)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无论如何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本题从主题表现和结构安排和表达效果三方面分析即可。
6.【答案】(1)D
(2)B
(3)A
(4)①(杜伏威)曾经周旋救护众盗,出行他做向导 , 收兵他殿后,因而那些党羽爱戴信服他。②杜伏威带着十个亲信将领携带牛酒拜见,命令辅公祏严整兵马以观事变。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新唐书 杜伏威传》 作者:宋祁、欧阳修 年代:北宋.(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杜伏威派人劝导强盗的话语,故可抓住名词代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天下”“杜伏威派”“公”“吾”;谓语动词:“苦”“兴”“合”“从”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了礼俗、官职等。B项,“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错。(3)归纳内容要点这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A项“聚众起义”错,对应原文第一段,应是“聚众为盗”。(4)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①导:向导,殿:殿后,爱服:爱戴信服。②引:带领,勒:命令,严兵待变:严整兵马观察事变。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导”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引导”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殿”“爱服”“勒”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附参考译文】
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年轻时强横放荡,不治产业,与同乡人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盗窃姑母家牧养的羊赠送杜伏威。县里跟踪追捕紧急,于是一道逃亡做了强盗,当时十六岁。杜伏威狡猾多计谋,每次抢劫时,众人使用他的计策都能奏效。曾经救护众盗贼,出则开路,进则殿后,因此同伙都很敬爱佩服他,共同推举他做头领。
隋朝大业九年,进入长白山,依附贼人左君行,不得志,离他而去,转辗到淮南抢掠,自称将军。下邳强盗苗海潮拥兵抢掠骚扰,杜伏威派辅公祏烕胁劝导説:“天下都厌恶隋朝的统治,豪杰纷纷起义,但势单力弱不相统属,如果合并成强兵,那么就不用事奉隋朝了。公若能做主帅,我就跟随你,不然,就决一死战。”苗海潮害怕,立刻率部下归属杜伏威。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率军捕杀,杜伏威与他交战,假装败退,引诱宋颢掉进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顺风纵火逼他们陷进泥泽,步兵骑兵几乎都被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説杜伏威兵力很少,轻视他,召杜伏威要合并兵力。杜伏咸率亲近将领十人携带牛酒前去拜见,命令辅公祏严阵以观事变。赵破阵带杜伏威进入幕帐,设置酒宴,召全部酋长首领举行盛大宴会。杜伏威突然斩杀了赵破阵,众人都惊呆了,来不及救。又杀了数十人,部下全都害怕顺从。
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稜率精兵讨伐他们,陈稜不敢出战,杜伏威给他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信上称呼他陈姥,来激怒他们。陈棱果然率全军出击,杜伏威迎出挑战,陈棱的军将射中了他的前额,杜伏威发怒説:“不杀你,誓不拔下箭!”于是骑马冲入陈稜军阵中,大喊着前后冲击,众人惊慌溃散,抓获射箭的将领,叫他将箭拔出来后,斩杀了他,提着他的首级来到陈棱军中示众,又杀掉数十人,于是大败,陈稜逃跑幸免。
进军攻下高邮,带兵渡过淮水,攻打历阳,攻占后,自称总管。分派军队进攻属下各县,全部拿下,江淮群盗争相归附。杜伏威挑选敢死军士五千人,号称“上募”,对他们的待遇非常丰厚,与他们同甘共苦,每次攻城略地,必定率先登城,战斗结束,查出背部有创伤的人就杀掉。抢掠来的东西一定要分给部下,战死的士兵,让他们的妻子殉葬,所以人人争先奋战,所向无敌。宇文化及任命他为历阳太守,不接受。迁到丹杨,自称大行台。开始进用士人,修缮磨利兵器,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旧习,为非作歹的平民以及受贿官吏,即使很轻微,都要杀头不予赦免。上表给越王杨侗,杨侗任命他爲东南道大总管,封爲楚王。
这时,秦王正讨伐王世充,派使者招抚,杜伏威于是投诚。高祖授任他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进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李氏,名字列入宗室谱籍。武德七年二月去世。
7.【答案】(1)B;C
(2)五六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佳志士”称李明府,又说他无人可匹敌,直接赞美李明府;七八句用典,李明府让我产生了去读读楚辞的冲动,他的衣服 经过兰草熏蒸,赞美李明府的文采和高洁情操:最后四句,虚实相生,表达出对李明府的 高度赞美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化静为动”错,C项二者不构成对比。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题目要求简析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而且是暗考。仔细阅读理解诗歌后四句,逐一分析不难看出,五六句直抒胸臆、七八句用典。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可。
【点评】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8.【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摧”“金鳞”“繁霜鬓”“潦倒”“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9.【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A项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句子强调诉求合理,应该用“无可非议”。B项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句强调违纪行为,不合语境。C项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此处误用褒贬。D项差强人意:尚,略,还;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符合句意。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公路”与“交通”并列不当,不合逻辑;B项正确;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面内容互换位置;D项句式杂糅,改为“是因为……”或“据……显示”。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划分句子成分法、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逻辑意义分析法、标志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面内容互换位置;D项句式杂糅,改为“是因为……”或“据……显示”。
11.【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选项,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⑥总叙苏轼性格使然,紧承前面反思,故排在最前面,⑤是反思的结果,应放在最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再根据关联词“因此”“于是”,④②是说苏轼的选择,应相连,故选C。
12.【答案】【参考例文】
手写第一封家书的内涵与外延
写信,在手机、电脑风靡的当下,你还干过这事吗?10月9日《现代金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中秋节宁波大学阳明学院2015年级的2907名新生分别给自己的爸妈写了一份家书,算算时间,这份家书也应该到家里了。只不过,这途中发生了一点不怎么愉快的事情,至今已有50多封信,又辗转被退回了学校。不禁让人疑惑,这仅仅只是95后的学生不会写信吗?还是当下不少人的通病?
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都不由得扪心自问,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写信了?我们还会写信吗?
家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写信时的一笔一划,联想起父母家人的一颦一笑,落笔时的语句斟酌,既可以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从中体味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国人羞涩于语言表达,第一封家书给了大学生们倾诉心声的契机,犹如一把打开亲情之门的钥匙,让百般宠溺的孩子第一次摩挲亲情的温度,反思自己的孝心,因而才有了写家书时的感触、喟叹甚至哭泣。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书法、礼仪、邮政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映照着人间的绵延亲情,《傅雷家书》、《曾文正公家书》、《留德家书》这些中外家书瑰宝,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展示了个性的光芒,如果大学生们经常有类似的经历或练习,就不会有数十封家书因格式不对而退回原址。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开展写家书活动,是在互联网时代里对古老家书文化的一次很好的传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育。
然而,现代科技高速发达,电话、邮件、QQ、微信,音画俱全,快速便捷,人们无手写之累赘,“字音联想”,省却忘词之烦忧,手写书信自然被尘封在紧张生活的缝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无可逆转。若因为手写家书的特别和高端,而放弃网络、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未免偏颇,并不足取。
故此,家书文化,必须重视但毋须矫情,不盲目夸大也绝不遗忘,让温馨的家书、浓浓的亲情时时慰藉疲乏的都市心灵,但也要及时跟上现代通讯工具的节奏,二者相辅相成,毋须分割对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联络、表达方式如何变换,对家人的爱,对亲情的渴望和真诚维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从大学生们第一封家书中,最应该找寻到的家书的“内涵”。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准确的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做好此类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是某大学选择 “家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事件,此事引发热议,要求结合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立意:应当传承家书文化,重视中华文化传统,要学会用传统而温馨的方式感恩父母,可对“家书”的含义、价值、意义进行阐释。
【点评】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由果溯因法”来审题立意:应当传承家书文化,重视中华文化传统,要学会用传统而温馨的方式感恩父母,可对“家书”的含义、价值、意义进行阐释。
1 / 12017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表达
1.(2017·自贡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据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介绍,暴雨预警信号有蓝、黄、橙、红,分为四个等级,强度由低到高,都是① 。气象学上,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1~100.0毫米的降雨被称为暴雨,所以,相同的雨量下,如果降雨的时间越短,② 。根据以上原理,气象部门制订了相应的预警信号,并随着暴雨强度的变化随时调整。那么收到不同颜色的预警,普通人应当如何防范?专家指出,③ ,防范手段也要不断升级。
【答案】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暴雨强度;那么暴雨的强度就越强;随着暴雨强度不断加大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句依据前文,可知要补写的内容是预警未来的暴雨情况,即“预 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暴雨强度”。②句根据前文“所以”后面的内容,和关联词“如果”,可知应填结论,即“那么暴雨的强度就越强”。③根据空前空后的句子提示,应填“随着暴雨强度不断加大”。
2.(2017高一下·怀远期中)下面是我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示例:徽标由汉字“乡”、数字“0”和燃烧的蜡烛组成。“乡”又像数字“3”,它与“0”组成数字30.整体图形构成汉字“师”,代表乡村教师从教30年。弯曲的“乡”和燃烧的蜡烛,寓意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无私奉献。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写出该徽标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仔细观察荣誉徽标可知徽标由汉字“乡”、数字“0”和燃烧的蜡烛组成。“乡”又像数字“3”,它与“0”组成数字30.整体图形构成汉字“师”,代表乡村教师从教30年。寓意要联系活动主题,指出其普遍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3.(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注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不合文意,原文第3段是说“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选项故意遗漏了信息。(2)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错,原文只是说“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3)A“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错,原文只是说“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点评】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是对原文第4段内容的概括,原文是说“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并非选项所说的“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可知选项概括错误。
4.(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3)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B
(2)D;E
(3)①心术正的人,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不会迷失自我,蒙文通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往,他择友坚持做人要堂堂正正,保持了学者本色;②心术正的人,在面对邪恶势力时,能坚守、不屈服,蒙文通被川大解聘,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③心术正的人,能直面矛盾,坚持学术求真,蒙文通因此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成为一代大师。
【知识点】传记类
【解析】【分析】(1)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只是客观叙述蒙文通朋友圈子广,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与他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2)A项形象与“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没有必然关系;B项分析原因错误;C项“反对自己老 师的做法无法苟同”错。(3)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蒙文通的话“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没有大成就,换言之即 “心术正的人做学问能取得大成就。”本题要从传主蒙文通在学术成就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例进行分析,抓住传主的言行,理清主要事件,例如:“蒙文通被川大解聘,仍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坚持学术求真”。
5.(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航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2)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能给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悟的到达。
(3)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回忆和遐想。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 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从表达效果看,赋 予夜航船 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
【知识点】散文
【解析】【分析】(1)B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C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错。D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应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审准题意,抓住题干中“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然后浏览文本,筛选信息,圈定范围,相关信息在第4、5、6三段,抓住语段开头句、结尾句和概括评价句。本题主要抓住“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等语句 ,稍加概括即可。(3)本题要求分析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分析文章标题可以从结构安排、主题表现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加以分析。首先要了解标题的作用一般有:线索、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概括文章内容、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等。解答时分点作答。
【点评】对于文章标题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点明写作对象,如果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线索: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如《背影》。最后不要忘了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如果是比喻等修辞或者运用了句式,要还原。)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无论如何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本题从主题表现和结构安排和表达效果三方面分析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6.(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
(节选自《新唐书 杜伏威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②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
【答案】(1)D
(2)B
(3)A
(4)①(杜伏威)曾经周旋救护众盗,出行他做向导 , 收兵他殿后,因而那些党羽爱戴信服他。②杜伏威带着十个亲信将领携带牛酒拜见,命令辅公祏严整兵马以观事变。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新唐书 杜伏威传》 作者:宋祁、欧阳修 年代:北宋.(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杜伏威派人劝导强盗的话语,故可抓住名词代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天下”“杜伏威派”“公”“吾”;谓语动词:“苦”“兴”“合”“从”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了礼俗、官职等。B项,“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错。(3)归纳内容要点这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A项“聚众起义”错,对应原文第一段,应是“聚众为盗”。(4)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①导:向导,殿:殿后,爱服:爱戴信服。②引:带领,勒:命令,严兵待变:严整兵马观察事变。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导”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引导”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殿”“爱服”“勒”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附参考译文】
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年轻时强横放荡,不治产业,与同乡人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盗窃姑母家牧养的羊赠送杜伏威。县里跟踪追捕紧急,于是一道逃亡做了强盗,当时十六岁。杜伏威狡猾多计谋,每次抢劫时,众人使用他的计策都能奏效。曾经救护众盗贼,出则开路,进则殿后,因此同伙都很敬爱佩服他,共同推举他做头领。
隋朝大业九年,进入长白山,依附贼人左君行,不得志,离他而去,转辗到淮南抢掠,自称将军。下邳强盗苗海潮拥兵抢掠骚扰,杜伏威派辅公祏烕胁劝导説:“天下都厌恶隋朝的统治,豪杰纷纷起义,但势单力弱不相统属,如果合并成强兵,那么就不用事奉隋朝了。公若能做主帅,我就跟随你,不然,就决一死战。”苗海潮害怕,立刻率部下归属杜伏威。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率军捕杀,杜伏威与他交战,假装败退,引诱宋颢掉进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顺风纵火逼他们陷进泥泽,步兵骑兵几乎都被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説杜伏威兵力很少,轻视他,召杜伏威要合并兵力。杜伏咸率亲近将领十人携带牛酒前去拜见,命令辅公祏严阵以观事变。赵破阵带杜伏威进入幕帐,设置酒宴,召全部酋长首领举行盛大宴会。杜伏威突然斩杀了赵破阵,众人都惊呆了,来不及救。又杀了数十人,部下全都害怕顺从。
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稜率精兵讨伐他们,陈稜不敢出战,杜伏威给他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信上称呼他陈姥,来激怒他们。陈棱果然率全军出击,杜伏威迎出挑战,陈棱的军将射中了他的前额,杜伏威发怒説:“不杀你,誓不拔下箭!”于是骑马冲入陈稜军阵中,大喊着前后冲击,众人惊慌溃散,抓获射箭的将领,叫他将箭拔出来后,斩杀了他,提着他的首级来到陈棱军中示众,又杀掉数十人,于是大败,陈稜逃跑幸免。
进军攻下高邮,带兵渡过淮水,攻打历阳,攻占后,自称总管。分派军队进攻属下各县,全部拿下,江淮群盗争相归附。杜伏威挑选敢死军士五千人,号称“上募”,对他们的待遇非常丰厚,与他们同甘共苦,每次攻城略地,必定率先登城,战斗结束,查出背部有创伤的人就杀掉。抢掠来的东西一定要分给部下,战死的士兵,让他们的妻子殉葬,所以人人争先奋战,所向无敌。宇文化及任命他为历阳太守,不接受。迁到丹杨,自称大行台。开始进用士人,修缮磨利兵器,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旧习,为非作歹的平民以及受贿官吏,即使很轻微,都要杀头不予赦免。上表给越王杨侗,杨侗任命他爲东南道大总管,封爲楚王。
这时,秦王正讨伐王世充,派使者招抚,杜伏威于是投诚。高祖授任他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进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李氏,名字列入宗室谱籍。武德七年二月去世。
四、诗歌鉴赏
7.(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①
孟郊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②碧云。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
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
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薰③。
【注】①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②零,落。③兰茝:皆香草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
B.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
C.三,四句以辽阔的“千山”与微小的“一叶”对比,突出桐庐山环境的寂静。
D.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
E.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
(2)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B;C
(2)五六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佳志士”称李明府,又说他无人可匹敌,直接赞美李明府;七八句用典,李明府让我产生了去读读楚辞的冲动,他的衣服 经过兰草熏蒸,赞美李明府的文采和高洁情操:最后四句,虚实相生,表达出对李明府的 高度赞美之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化静为动”错,C项二者不构成对比。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题目要求简析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而且是暗考。仔细阅读理解诗歌后四句,逐一分析不难看出,五六句直抒胸臆、七八句用典。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可。
【点评】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五、默写
8.(2017·自贡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以及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气势。
②杜甫《登高》“ , ”两句,从困苦不断、容颜变化等方面具体表现了诗人的潦倒情状。
③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 ”。
【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摧”“金鳞”“繁霜鬓”“潦倒”“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六、选择题
9.(2017·自贡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群众关于净化信息环境、保护网民权益的合理诉求是无可厚非的。
B.今年,中央巡视组继续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与中央八项规定南辕北辙的顶风违纪行为。
C.在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上海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左右逢源,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D.特朗普入主白宫一个多月以来的表现,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还算差强人意,尽管一些主流媒体对他多有微词。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A项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句子强调诉求合理,应该用“无可非议”。B项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句强调违纪行为,不合语境。C项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此处误用褒贬。D项差强人意:尚,略,还;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符合句意。故选D。
10.(2017·自贡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宜宾筠连县1月28日发生的4.9级地震造成该县18个乡镇的房屋、公路、通信、电力、交通等多项基础设施受损,两万余人受灾。
B.2017年世界媒体纷纷关注中国春节,在全球刮起的这场“红色旋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影响力的关注和认可。
C.全国公安机关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强力推动了公安系统改革向纵深的发展,而且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D.荷兰内政大臣普拉斯泰克宣布,荷兰大选放弃电脑计票而拟用人工计票是因为据评估报告显示,电脑计票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公路”与“交通”并列不当,不合逻辑;B项正确;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面内容互换位置;D项句式杂糅,改为“是因为……”或“据……显示”。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划分句子成分法、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逻辑意义分析法、标志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面内容互换位置;D项句式杂糅,改为“是因为……”或“据……显示”。
11.(2017·自贡模拟)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生活在党争酷烈的北宋中后叶,一再因文字受累,因群小告讦遭祸,动辄得咎,进退失据,其生存环境之凶险,实非常人所能想象。对于自己历尽坎坷之由,苏轼曾有过冷静的反思。 。 。 。 。 。 。
①苏轼深爱陶渊明《饮酒》一诗,称“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
②于是,“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便成了苏轼的最终选择
③所谓“不谋而合”者,即世人皆与世推移,而自身与世俗并不谐合
④因此,不愿违背自己心愿的苏轼,“吾驾不可回”,其人格理想不可逆转
⑤正是这种勇气与品格,给苏轼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⑥苏轼乃性情中人,“性不忍事”的坦率性格因其人格的自觉而无可更改
A.③①④⑥⑤② B.③①⑥④②⑤
C.⑥①③④②⑤ D.⑥④①③⑤②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选项,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⑥总叙苏轼性格使然,紧承前面反思,故排在最前面,⑤是反思的结果,应放在最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再根据关联词“因此”“于是”,④②是说苏轼的选择,应相连,故选C。
七、材料作文
12.(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秋季开学不久,某大学组织大一新生,选择“家书”这一古老而温情的方式,为父母呈上“大学里的第一封家书”。校方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传承家书文化,就算微信、QQ等再快捷方便,对父母来说,也抵不过一封孩子亲笔书写的家书,家书的价值不能被埋没;同时,学生们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中秋节即将到来,这也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件事引发热议。大家认为感恩教育是必要的,家书是交通不便时代的产物,对用家书的方式,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包括许多家长。有人将这件事传到网上,又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手写第一封家书的内涵与外延
写信,在手机、电脑风靡的当下,你还干过这事吗?10月9日《现代金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中秋节宁波大学阳明学院2015年级的2907名新生分别给自己的爸妈写了一份家书,算算时间,这份家书也应该到家里了。只不过,这途中发生了一点不怎么愉快的事情,至今已有50多封信,又辗转被退回了学校。不禁让人疑惑,这仅仅只是95后的学生不会写信吗?还是当下不少人的通病?
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都不由得扪心自问,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写信了?我们还会写信吗?
家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写信时的一笔一划,联想起父母家人的一颦一笑,落笔时的语句斟酌,既可以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从中体味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国人羞涩于语言表达,第一封家书给了大学生们倾诉心声的契机,犹如一把打开亲情之门的钥匙,让百般宠溺的孩子第一次摩挲亲情的温度,反思自己的孝心,因而才有了写家书时的感触、喟叹甚至哭泣。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书法、礼仪、邮政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映照着人间的绵延亲情,《傅雷家书》、《曾文正公家书》、《留德家书》这些中外家书瑰宝,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展示了个性的光芒,如果大学生们经常有类似的经历或练习,就不会有数十封家书因格式不对而退回原址。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开展写家书活动,是在互联网时代里对古老家书文化的一次很好的传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育。
然而,现代科技高速发达,电话、邮件、QQ、微信,音画俱全,快速便捷,人们无手写之累赘,“字音联想”,省却忘词之烦忧,手写书信自然被尘封在紧张生活的缝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无可逆转。若因为手写家书的特别和高端,而放弃网络、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未免偏颇,并不足取。
故此,家书文化,必须重视但毋须矫情,不盲目夸大也绝不遗忘,让温馨的家书、浓浓的亲情时时慰藉疲乏的都市心灵,但也要及时跟上现代通讯工具的节奏,二者相辅相成,毋须分割对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联络、表达方式如何变换,对家人的爱,对亲情的渴望和真诚维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从大学生们第一封家书中,最应该找寻到的家书的“内涵”。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准确的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做好此类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是某大学选择 “家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事件,此事引发热议,要求结合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立意:应当传承家书文化,重视中华文化传统,要学会用传统而温馨的方式感恩父母,可对“家书”的含义、价值、意义进行阐释。
【点评】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由果溯因法”来审题立意:应当传承家书文化,重视中华文化传统,要学会用传统而温馨的方式感恩父母,可对“家书”的含义、价值、意义进行阐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