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耳熟能详是指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D.在城市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少噪音
【答案】A
【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
A、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此选项正确;
B、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选项错误;
C、不同的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耳熟能详说明每个人说话的音色是相对固定的.此选项错误;
D、在城市两旁植树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①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③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④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是( )
A.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C.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闹钟的铃声变化情况
D.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听小刚的声音
【答案】B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D、用“土电话”通话,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细线,这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2015八上·鄂托克旗期末)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放些干冰.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利用了水结冰放热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
C、夏天,在地板上洒些水,感到凉爽.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加上几个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4.(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做法中为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室
D.洗头后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A、酒精灯盖上帽可以减少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控制液体表面积,可以减慢液体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B、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体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C、把蔬菜用保鲜袋封好,即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又控制了表面空气的流动,所以会使蒸发减慢,利于保鲜,不符合题意;
D、用电吹风吹干湿头发,即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又使液体表面的温度升高,蒸发加快,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采取措施.
5.(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水中向上翘起的笔
C.地上的树影
D.被放大的眼睛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平面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水中铅笔变的向上翘起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地上的树影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树木挡住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故C正确.
D、放大镜中的眼睛被放大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中都是与光学相关的现象,有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将知识与现象对号入座.
6.(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m/s
B.强烈的光照到巨大的玻璃幕墙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C.电影的屏幕选用白色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的光
D.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产生的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解析】【解答】解: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
B、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故B正确;
C、电影银幕用白布制作是因为:白色的屏幕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使所看到的像更加逼真.故C正确;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2)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3)白色表面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某一种颜色的物体只能反射该颜色的光;(4)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
7.(2016八·酒泉月考)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D.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可以从其它刻度处开始测量,读数时减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了,所以不合题意;
B、刻度尺读数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但估读位数过多便失去了意义,也无法实现,所以不合题意;
C、每次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都可能有误差,为了减小误差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所以符合题意;
D、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所以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有其固有的规则要求,如果不按使用规则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测量错误,但即使按正确的规则测量,也会出现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称之为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熟悉刻度尺的使用要求,正确认识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我们进行长度测量必须掌握的.
8.(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视遥控器是靠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
B.红外线、紫外线都能穿过所有物体
C.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不一样,遇到障碍物不能发生反射现象
D.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显现出来
【答案】D
【知识点】红外线
【解析】【解答】解:A、电视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不是紫外线,故A错误;
B、红外线、紫外线都属于光,不能能穿过所有的物体,故B错误;
C、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一样,遇到障碍物也能发生反射现象,故C错误;
D、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显现出来,这是利用了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2)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9.(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拍照时成的像与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在太阳光下红花反射红光,所以呈红色,如果绿光照在红花上,红花呈黑色
C.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的深度
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生活中的透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A、拍照时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
B、红花可以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绿光,绿光照在红花上被吸收,所以红花呈现黑色,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天上的月亮到水的距离,故C错误;
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一定要发生改变,因为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
③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10.(2017八下·启东开学考)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时两同学相遇,相遇时甲行驶了4km-1km=3km,A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3km,相遇前甲的速度是v甲 =s甲/t=3km/10min=0.3km/min;乙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是v乙 =s乙/t=1km/10min=0.1km/min,则v甲 =3v乙,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相遇后甲15min-10min=5min经过的路程为1km,速度v甲′=s甲′/t′=1km/5min=0.2km/min,v甲=1.5v甲′,C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总时间为15min,甲的平均速度为v甲平=s甲总/t总=4km/15min=km/min;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总时间为15min,甲的平均速度为v乙平=s乙总/t总=2km/15min=km/min;所以,v甲平=2v乙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分析甲和乙相遇时行驶的路程;B、C分别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算出甲、乙相遇前的速度后再比较他们速度的大小;D、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分别算出整个过程甲、乙的平均速度后再比较速度的大小。
二、填空题
11.(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掩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答案】产生;传播;0.05;1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1)“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2)因为管长s=17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 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 = =0.05s;(2)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5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0.05;1.
【分析】(1)防止噪声有三个途径:一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二是阻断声音的传播,三是防止声音进入人耳;(2)①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12.(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寒冬,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时,学校要求各班级早上暂停拖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发生 ,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此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小林回到家中,打开冰箱门,一会儿发现冷藏室的底部上有很多水,这是由于水蒸气的 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 热量.
【答案】凝固;凝华;内侧;液化;放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1)当较冷的冬天拖地时,地上的水易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使地面变得非常滑,使人容易摔倒.(2)寒冬,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3)冷藏室底部的水,是由于水蒸气的液化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固;凝华; 内侧;液化;放出.
【分析】(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是典型的凝固过程.(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冰花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3)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13.(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 ,折射角是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选填“反射”或“折射”)角会先到达90°,入射角继续增大时,便没有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光线.
【答案】大于;35°;55°;折射;折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解: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则入射角为90°﹣55°=35°故反射角是35°,又因为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折射角是90°﹣35°=55°.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会先到达90°;
当入射角继续增大,大于临界角时,便没有了折射光线,只有反射了,这种反射叫全反射.
故答案为:大于;35°;55°; 折射;折射.
【分析】(1)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发生光的全反射,必须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14.(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是空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在进行空中造型表演时的情景,只有在他们保持相对 (选填“静止”或“运动”),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当他们看大地时,觉得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的.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由于小鸟相对于飞机的 很大,因而具有很大的动能.
【答案】静止;运动员;速度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特技跳伞运动员在做空中造型表演,他们的速度是相同的,这样它们可以互为参照物,也就是在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时,才能形成一个造型;
如果运动员以自身(运动员)为参照物,他们感到大地是运动的;
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由于小鸟相对于飞机的速度很大,具有很大的动能.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员;速度.
【分析】(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15.(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一是 ;二是 .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 放置.当光沿NO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角为 ,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 .
【答案】呈现反射光线;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两者关系.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解:(1)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3)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0°,入射角为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0°;(4)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故答案为:呈现反射光线;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两者关系.
【分析】(1)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2)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3)根据入射角的概念和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分析;(4)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三、解答题
16.(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按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画出光线a和b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砖,经过两次折射后恰好经过A、B两点.请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的大致传播路径.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用虚线连接AA′或OO′,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既是平面镜的位置,物体AO在左侧,平面镜的反射面就在左侧,阴影部分应画在右侧.如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3)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先连接AB,根据光由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以画出玻璃砖中的光线,再根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以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故连接AA′,作出AA′的中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2)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3)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7.(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在探究“石蜡和冰熔化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
冰的温度/℃ ﹣9 ﹣6 ﹣3 0 0 0 0 0 0 0 2 4 …
水的温度/℃ 89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99 99 …
(1)在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冰加热到6min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当冰加热到10min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和石蜡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此时水的沸点是 .
(3)如图所示是小红探究水沸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作出的图象,这一图象是 的,你判断的依据是 .
(4)小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水先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
(5)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答案】(1)秒表;温度计
(2)固液共存;液态;石蜡;99℃
(3)错误;沸腾时水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所用的水比较少或水的初温比较高
(5)水银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2)由表格数据知,石蜡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冰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冰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9min结束,所以冰在第6min时是固液共存态.冰在第10min时,冰依据熔化完,是液态;图中所示水在99℃的时候,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的沸点是99℃;(3)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如图所示是小红探究水沸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作出的图象是错误的;(4)造成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有水的质量少、水的初温高、加了盖子热量散失少等;(5)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故答案为:(1)秒表;温度计;(2)固液共存;液态;石蜡;99℃;(3)错误;沸腾时水虽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4)所用的水比较少或水的初温比较高;(5)水银.
【分析】(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理解晶体熔点的概念,知道温度低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态;等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高于熔点,晶体处于液态.;(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根据可能性写出即可;(5)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需要高于100℃.
18.(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凸透镜(f=12cm)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前他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表是小华通过实验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距 v/cm
1 60 15
2 30 20
3 24
4 20 30
(1)在第3次实验中,为得到清晰的像,像距应为 cm,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2)分析表中数据,你发现成倒立实像的大小与 (选填“焦距”、“像距”或“物距”)有关.
(3)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 透镜,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 透镜.
(5)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靠近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逐渐从透镜处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1)24;倒立;放大
(2)物距
(3)靠近;远离
(4)靠近;凹
(5)大于;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在第3次实验中,u=24cm=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4cm;第4次实验时,f<u=20cm<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u>f时,成倒立、实像,且实像的大小与物距u有关.(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将光屏远离透镜.(4)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②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可以使光线推迟会聚.(5)将白纸再靠近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开始光屏在焦点后,后一次在焦点前,即L大于f;将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时,可以认为是平行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从透镜处缓慢远离透镜,在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会聚,所以光斑变小,但当白纸上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时光斑最小,再缓慢远离透镜时会聚的光就开始发散,所以光斑又变大.
故答案为:(1)24;倒立; 放大;(2)物距;(3)靠近; 远离;(4)靠近; 凹;(5)大于;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分析解答: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可会聚在焦点,此时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成等大的光斑,光屏可能在焦点前后位置.
19.(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1所示.
(1)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请你在图2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m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2)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小明认为:小气泡所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他判断的依据是: ,可求出小气泡上升时的速度为 cm/s.
(3)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1 10.8 14.4
2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2 6.4 9.6 12.8
分析数据可知: (选填“大”或“小”)气泡运动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请你提出一点建议: .
(4)本次实验中,小明还发现,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
①根据此现象你猜测: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 .
②玻璃管与水平方向夹角α成60°角放置时,气泡速度是不是最大呢?为了验证此猜想,他该如何操作? .
【答案】(1)
(2)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
(3)大;使气泡更小点
(4)先变大后变小;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1)横坐标轴每小格表示1s,将表一中的坐标点(0,0),(5.1,10),(10,20),(14.9,30),(20,4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
;(2)从数据和图象上可以看出,气泡每5s通过的路程均为10cm,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小气泡上升的速度是v= = =2cm/s;(3)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运动路程20cm、40cm、60cm、80cm时,大气泡用的时间较短,所以大气泡运动的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所以应尽量的选较小的气泡进行试验,以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4)①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说明玻璃管由竖直位置倾斜过程中,运动速度变大了,到水平位置,气泡几乎不动,说明运动速度又变小,可得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先变大后变小.②为了验证玻璃管与水平方向夹角α成60°角放置时,气泡速度是不是最大,他该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3)大;使气泡更小点;(4)①先变大后变小;②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分析】(1)先分好横、纵坐标轴的标度,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2)要判断气泡做什么运动,关键是看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何变化.利用v= 计算小气泡上升时的速度;(3)从表二中分析长、短气泡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找到长气泡和短气泡谁运动得快,根据题干条件,运动慢的误差较小,从而也找到减小误差的方法.(4)①根据管在倾斜过程中气泡上升的快慢情况与开始比较,得出结论.②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20.(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一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记录了他匀速通过长1600m的隧道的时间为40s.
(1)则火车的运行速度为多少?
(2)若这列火车长200m,则整个火车在隧道中的运行时间为多少?
(3)若这辆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完全通过另一隧道的时间为1min,则这一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答案】(1)解:乘客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
s1=s隧道=1600m,
火车的速度v= = =40m/s;
(2)解: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s2=s隧道﹣s车=1600m﹣200m=1400m,
根据v= 可知,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t2= = =35s;
(3)解:由v= 可得,火车完全通过经过隧道时的距离:
s3=vt3=40m/s×60s=2400m,
则火车通过的这条隧道的长度:
s隧道′=s3﹣s车=2400m﹣200m=22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火车上的乘客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知道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的运行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差,求出了火车速度,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3)知道火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根据s=vt求出行驶的路程,然后加上火车的长度等于隧道的速度.
1 / 1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耳熟能详是指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D.在城市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少噪音
2.(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是( )
A.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C.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闹钟的铃声变化情况
D.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听小刚的声音
3.(2015八上·鄂托克旗期末)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4.(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做法中为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室
D.洗头后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5.(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水中向上翘起的笔
C.地上的树影
D.被放大的眼睛
6.(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m/s
B.强烈的光照到巨大的玻璃幕墙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C.电影的屏幕选用白色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的光
D.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产生的现象
7.(2016八·酒泉月考)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D.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8.(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视遥控器是靠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
B.红外线、紫外线都能穿过所有物体
C.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不一样,遇到障碍物不能发生反射现象
D.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显现出来
9.(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拍照时成的像与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在太阳光下红花反射红光,所以呈红色,如果绿光照在红花上,红花呈黑色
C.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的深度
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10.(2017八下·启东开学考)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二、填空题
11.(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掩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12.(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寒冬,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时,学校要求各班级早上暂停拖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发生 ,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此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小林回到家中,打开冰箱门,一会儿发现冷藏室的底部上有很多水,这是由于水蒸气的 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 热量.
13.(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 ,折射角是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选填“反射”或“折射”)角会先到达90°,入射角继续增大时,便没有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光线.
14.(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是空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在进行空中造型表演时的情景,只有在他们保持相对 (选填“静止”或“运动”),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当他们看大地时,觉得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的.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由于小鸟相对于飞机的 很大,因而具有很大的动能.
15.(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一是 ;二是 .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 放置.当光沿NO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角为 ,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 .
三、解答题
16.(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按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画出光线a和b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砖,经过两次折射后恰好经过A、B两点.请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的大致传播路径.
17.(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在探究“石蜡和冰熔化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
冰的温度/℃ ﹣9 ﹣6 ﹣3 0 0 0 0 0 0 0 2 4 …
水的温度/℃ 89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99 99 …
(1)在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冰加热到6min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当冰加热到10min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和石蜡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此时水的沸点是 .
(3)如图所示是小红探究水沸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作出的图象,这一图象是 的,你判断的依据是 .
(4)小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水先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
(5)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18.(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凸透镜(f=12cm)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前他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表是小华通过实验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距 v/cm
1 60 15
2 30 20
3 24
4 20 30
(1)在第3次实验中,为得到清晰的像,像距应为 cm,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2)分析表中数据,你发现成倒立实像的大小与 (选填“焦距”、“像距”或“物距”)有关.
(3)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 透镜,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 透镜.
(5)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靠近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逐渐从透镜处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9.(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1所示.
(1)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请你在图2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m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2)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小明认为:小气泡所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他判断的依据是: ,可求出小气泡上升时的速度为 cm/s.
(3)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1 10.8 14.4
2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2 6.4 9.6 12.8
分析数据可知: (选填“大”或“小”)气泡运动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请你提出一点建议: .
(4)本次实验中,小明还发现,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
①根据此现象你猜测: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 .
②玻璃管与水平方向夹角α成60°角放置时,气泡速度是不是最大呢?为了验证此猜想,他该如何操作? .
20.(2016八下·启东开学考)一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记录了他匀速通过长1600m的隧道的时间为40s.
(1)则火车的运行速度为多少?
(2)若这列火车长200m,则整个火车在隧道中的运行时间为多少?
(3)若这辆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完全通过另一隧道的时间为1min,则这一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
A、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此选项正确;
B、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选项错误;
C、不同的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耳熟能详说明每个人说话的音色是相对固定的.此选项错误;
D、在城市两旁植树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①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③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④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答案】B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D、用“土电话”通话,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细线,这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放些干冰.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利用了水结冰放热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
C、夏天,在地板上洒些水,感到凉爽.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加上几个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4.【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A、酒精灯盖上帽可以减少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控制液体表面积,可以减慢液体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B、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体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C、把蔬菜用保鲜袋封好,即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又控制了表面空气的流动,所以会使蒸发减慢,利于保鲜,不符合题意;
D、用电吹风吹干湿头发,即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又使液体表面的温度升高,蒸发加快,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采取措施.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平面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水中铅笔变的向上翘起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地上的树影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树木挡住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故C正确.
D、放大镜中的眼睛被放大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中都是与光学相关的现象,有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将知识与现象对号入座.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解析】【解答】解: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
B、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故B正确;
C、电影银幕用白布制作是因为:白色的屏幕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使所看到的像更加逼真.故C正确;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2)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3)白色表面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某一种颜色的物体只能反射该颜色的光;(4)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
7.【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可以从其它刻度处开始测量,读数时减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了,所以不合题意;
B、刻度尺读数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但估读位数过多便失去了意义,也无法实现,所以不合题意;
C、每次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都可能有误差,为了减小误差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所以符合题意;
D、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所以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有其固有的规则要求,如果不按使用规则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测量错误,但即使按正确的规则测量,也会出现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称之为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熟悉刻度尺的使用要求,正确认识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我们进行长度测量必须掌握的.
8.【答案】D
【知识点】红外线
【解析】【解答】解:A、电视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不是紫外线,故A错误;
B、红外线、紫外线都属于光,不能能穿过所有的物体,故B错误;
C、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一样,遇到障碍物也能发生反射现象,故C错误;
D、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显现出来,这是利用了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2)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9.【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生活中的透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A、拍照时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
B、红花可以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绿光,绿光照在红花上被吸收,所以红花呈现黑色,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天上的月亮到水的距离,故C错误;
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一定要发生改变,因为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
③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10.【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时两同学相遇,相遇时甲行驶了4km-1km=3km,A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3km,相遇前甲的速度是v甲 =s甲/t=3km/10min=0.3km/min;乙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是v乙 =s乙/t=1km/10min=0.1km/min,则v甲 =3v乙,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相遇后甲15min-10min=5min经过的路程为1km,速度v甲′=s甲′/t′=1km/5min=0.2km/min,v甲=1.5v甲′,C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总时间为15min,甲的平均速度为v甲平=s甲总/t总=4km/15min=km/min;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总时间为15min,甲的平均速度为v乙平=s乙总/t总=2km/15min=km/min;所以,v甲平=2v乙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分析甲和乙相遇时行驶的路程;B、C分别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算出甲、乙相遇前的速度后再比较他们速度的大小;D、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分别算出整个过程甲、乙的平均速度后再比较速度的大小。
11.【答案】产生;传播;0.05;1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1)“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2)因为管长s=17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 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 = =0.05s;(2)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5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0.05;1.
【分析】(1)防止噪声有三个途径:一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二是阻断声音的传播,三是防止声音进入人耳;(2)①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12.【答案】凝固;凝华;内侧;液化;放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1)当较冷的冬天拖地时,地上的水易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使地面变得非常滑,使人容易摔倒.(2)寒冬,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3)冷藏室底部的水,是由于水蒸气的液化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固;凝华; 内侧;液化;放出.
【分析】(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是典型的凝固过程.(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冰花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3)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13.【答案】大于;35°;55°;折射;折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解: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则入射角为90°﹣55°=35°故反射角是35°,又因为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折射角是90°﹣35°=55°.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会先到达90°;
当入射角继续增大,大于临界角时,便没有了折射光线,只有反射了,这种反射叫全反射.
故答案为:大于;35°;55°; 折射;折射.
【分析】(1)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发生光的全反射,必须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14.【答案】静止;运动员;速度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特技跳伞运动员在做空中造型表演,他们的速度是相同的,这样它们可以互为参照物,也就是在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时,才能形成一个造型;
如果运动员以自身(运动员)为参照物,他们感到大地是运动的;
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由于小鸟相对于飞机的速度很大,具有很大的动能.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员;速度.
【分析】(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15.【答案】呈现反射光线;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两者关系.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解:(1)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3)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0°,入射角为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0°;(4)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故答案为:呈现反射光线;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两者关系.
【分析】(1)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2)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3)根据入射角的概念和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分析;(4)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16.【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用虚线连接AA′或OO′,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既是平面镜的位置,物体AO在左侧,平面镜的反射面就在左侧,阴影部分应画在右侧.如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3)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先连接AB,根据光由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以画出玻璃砖中的光线,再根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以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故连接AA′,作出AA′的中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2)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3)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7.【答案】(1)秒表;温度计
(2)固液共存;液态;石蜡;99℃
(3)错误;沸腾时水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所用的水比较少或水的初温比较高
(5)水银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2)由表格数据知,石蜡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冰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冰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9min结束,所以冰在第6min时是固液共存态.冰在第10min时,冰依据熔化完,是液态;图中所示水在99℃的时候,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的沸点是99℃;(3)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如图所示是小红探究水沸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作出的图象是错误的;(4)造成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有水的质量少、水的初温高、加了盖子热量散失少等;(5)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故答案为:(1)秒表;温度计;(2)固液共存;液态;石蜡;99℃;(3)错误;沸腾时水虽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4)所用的水比较少或水的初温比较高;(5)水银.
【分析】(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理解晶体熔点的概念,知道温度低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态;等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高于熔点,晶体处于液态.;(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根据可能性写出即可;(5)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需要高于100℃.
18.【答案】(1)24;倒立;放大
(2)物距
(3)靠近;远离
(4)靠近;凹
(5)大于;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在第3次实验中,u=24cm=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4cm;第4次实验时,f<u=20cm<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u>f时,成倒立、实像,且实像的大小与物距u有关.(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将光屏远离透镜.(4)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②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可以使光线推迟会聚.(5)将白纸再靠近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开始光屏在焦点后,后一次在焦点前,即L大于f;将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时,可以认为是平行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从透镜处缓慢远离透镜,在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会聚,所以光斑变小,但当白纸上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时光斑最小,再缓慢远离透镜时会聚的光就开始发散,所以光斑又变大.
故答案为:(1)24;倒立; 放大;(2)物距;(3)靠近; 远离;(4)靠近; 凹;(5)大于;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分析解答: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可会聚在焦点,此时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成等大的光斑,光屏可能在焦点前后位置.
19.【答案】(1)
(2)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
(3)大;使气泡更小点
(4)先变大后变小;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1)横坐标轴每小格表示1s,将表一中的坐标点(0,0),(5.1,10),(10,20),(14.9,30),(20,4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
;(2)从数据和图象上可以看出,气泡每5s通过的路程均为10cm,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气泡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小气泡上升的速度是v= = =2cm/s;(3)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运动路程20cm、40cm、60cm、80cm时,大气泡用的时间较短,所以大气泡运动的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所以应尽量的选较小的气泡进行试验,以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4)①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说明玻璃管由竖直位置倾斜过程中,运动速度变大了,到水平位置,气泡几乎不动,说明运动速度又变小,可得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先变大后变小.②为了验证玻璃管与水平方向夹角α成60°角放置时,气泡速度是不是最大,他该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3)大;使气泡更小点;(4)①先变大后变小;②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分析】(1)先分好横、纵坐标轴的标度,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2)要判断气泡做什么运动,关键是看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何变化.利用v= 计算小气泡上升时的速度;(3)从表二中分析长、短气泡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找到长气泡和短气泡谁运动得快,根据题干条件,运动慢的误差较小,从而也找到减小误差的方法.(4)①根据管在倾斜过程中气泡上升的快慢情况与开始比较,得出结论.②在60°附近多取几个α值,测出对应时间,比较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20.【答案】(1)解:乘客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
s1=s隧道=1600m,
火车的速度v= = =40m/s;
(2)解: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s2=s隧道﹣s车=1600m﹣200m=1400m,
根据v= 可知,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t2= = =35s;
(3)解:由v= 可得,火车完全通过经过隧道时的距离:
s3=vt3=40m/s×60s=2400m,
则火车通过的这条隧道的长度:
s隧道′=s3﹣s车=2400m﹣200m=22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火车上的乘客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知道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的运行速度;(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差,求出了火车速度,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3)知道火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根据s=vt求出行驶的路程,然后加上火车的长度等于隧道的速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