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共同体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共同体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6-06 17:00:18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共同体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四种微粒中最小的是(  )
A.质子 B.原子 C.电子 D.中子
2.(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2016八上·阜康期中)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4.(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
A.均吸收热量 B.干冰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
C.均放出热量 D.干冰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
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光是单色光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月亮是光源
D.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
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竖直杆的影子
C.雨后彩虹
D.拱桥的倒影
7.(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  )
A. B.
C. D.
8.(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用一张硬纸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9.(2016九上·新城开学考)2016年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地球上探测到来自太空的引力波,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断(  )
A.引力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引力波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引力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引力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10.(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α为反射角
B.增大α过程中,反射光线沿顺时针转动
C.α = 0°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1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所示,向两个杯子中分别倒入开水和冰水,过一会儿,在两个杯子壁上都会出现小水珠,则小水珠出现的位置是(  )
A.开水杯的外壁,冰水杯的外壁 B.开水杯的外壁,冰水杯的内壁
C.开水杯的内壁,冰水杯的外壁 D.开水杯的内壁,冰水杯的内壁
1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一只鸬鹚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当它距水面1m时,其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m;当它远离水面时,它的像   (远离/靠近)水面,像的大小   (变小/保持不变/变大).
14.(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绘制的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min时“盐水”中开始出现固态物质;盐水的凝固点为   ℃;12~18min过程中,“盐水”   (放出/不放出)热量.
1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校庆活动中,小明从远处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鼓发出声音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轻敲与重击鼓面,鼓发出声音的   不同.他在远处就能区别出锣声与鼓声,是根据锣声和鼓声的   不同.
1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对于近视眼来说,远处物体在视网膜   (前/后)成   (正/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需配戴   透镜进行校正.
17.(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沈海高速上行驶经过某一路牌时的情形,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km/h,合   m/s.如果汽车速度保持不变,汽车到达盐城需要   min.
18.(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大自然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填物态变化,下同)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成小冰晶.
19.(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小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玻璃板应   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确定棋子A像位置的操作是:将另一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   ;移去B,将一张白卡纸竖直放在B所在位置,白卡纸上   (有/没有)A的像.
20.(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5~7min内该物体运动的路程为   ; 9~10min内物体做   运动,速度为   m/s.
三、解答题
21.(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根据透镜的出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2)在图乙中画出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光线的传播路径.
(3)在图丙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2.(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潜艇静止在马里亚那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的海面,向海沟发出超声波,14.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若潜艇在海面上发出超声波脉冲的同时,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13.9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
(1)超声波到达海底所用时间;
(2)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
(3)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23.(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小明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这种相机说明书上的描述如下:“…每秒钟曝光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
(1)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   s;
(2)纸锥从A到D速度变化情况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从E到F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是   cm,速度是   m/s.
(4)若纸锥从E到F过程速度保持不变,它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是   m,所用的时间是   s.
24.(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小明用蜡烛和毛玻璃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测量焦距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   的光斑,用刻度尺测量光斑到   的距离,结果为10.0cm.
(2)如图所示,刚开始实验时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大部分不在光屏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光屏上   (有/没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此时,像成在   (光屏/蜡烛)一侧,在   (光屏/蜡烛)一侧观察像.
(4)小明字母“L”替换蜡烛,将它放在距透镜25.0cm处,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物和屏上的像,他直接看到的物为“L”,则他看到屏上像的形状为   ;移去光屏,用眼直接观察,看到像的形状为   .
2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甲图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读数为   ℃.
(2)实验时,当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   ,直至水面破裂,水开始沸腾.
(3)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前,水温变化的特点是   .写出形成这种特点的两点原因:①   ;②   .
(4)小明、小华与小红在同一小组做实验,小明与小华分工合作,小明计时,小华读出温度并记录数据,而小红独自计时、读取温度并记录数据.他们同时按下秒表并且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华迟2s.图乙为小红画出的图象,请在图乙中再画出小明和小华合作画出的图象.
2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当一列火车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即声波的频率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即声波的频率降低),这一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光同样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当光源靠近我们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观测到它发出的光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与声音相同.
20世纪天文学家哈勃观察到,几乎所有远处星系发出光的频率都向红光方向偏移,称为“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哈勃研究了24个距离已知的星系,由它们发出光频率的偏移推算出他们退行的速度,画出它们退行的速度v与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的v﹣r图象,如下图所示.图中只标出其中四种星团,横坐标单位中的l.y.是光年,它表示光在一年内所通过的距离.分析图象,哈勃总结出v和r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即:v=Hr,H为哈勃常数,这便是“哈勃定律”.
为解释哈勃定律,科学家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大爆炸后各星系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远离我们而去.
(1)鸣笛的火车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频率   (升高/不变/降低).
(2)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   (升高/不变/降低).
(3)由文中“红移”现象推知,红光的频率   (大于/等于/小于)紫光的频率.
(4)关于图中四种星团速度的描述,符合短文内容的是 .
A.四种星团速度相同 B.长蛇星系团速度最大
C.室女云星团速度不断变小 D.长蛇星系团速度不断变大
(5)根据短文内容,估算哈勃常数H的值.写出计算过程,一年取3×107s,结果保留到整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子的结构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在各选项的粒子中,最小的是电子.
故选C.
【分析】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根据上述知识来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解: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故选A.
【分析】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据此作出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比赛间隙进行“补冰”,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时固态额定二氧化碳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使水放热凝固成冰.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5.【答案】B
【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色散;紫外线
【解析】【解答】解:A、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下至上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由此可知,白光是复色光,由七色光组成,故A错误;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正确;
C、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故C错误;
D、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白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折射率不同,导致偏折程度不同,会发生色散现象,形成一条光带.(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3)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4)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平面镜中的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拱桥的倒影是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竖直杆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她在加速起跑阶段,速度越来越大,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对照各图可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加速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据此对照各图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所以当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则两次木梳齿的振动快慢不同,所以可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故选D.
【分析】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9.【答案】A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解:太空没有空气,地球附近有空气,在地球上探测到来自太空的引力波是通过真空和空气传播过来的,这说明引力波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又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分析太空和地球之间的介质组成,然后判断.
1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由此可以判断 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A不符合题意;
B.增大α过程中,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则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沿顺时针转动,B符合题意;
C.α = 0°时,反射角也为零,光线沿原路返回,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并不能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逐项判断,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 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盛开水的杯子,开水蒸发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在内壁液化为小水滴.冰水杯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杯子,在杯子外壁液化为小水滴.所以小水珠出现在开水杯的内壁,冰水杯的外壁.
故答案为:C、
【分析】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温(遇冷)、压缩体积;当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时会发生液化。
12.【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A、B射水鱼在水中观察水面上的小昆虫,小昆虫的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A、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判断。
13.【答案】1;远离;保持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已知鸬鹚距水面1m,鸬鹚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1m;
根据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当它远离水面时,它的像也远离水面,
因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不管鸬鹚远离还是靠近水面,像始终和物体等大,即鸬鹚像的大小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1;远离;保持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4.【答案】10;﹣2;放出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10min开始凝固,出现固态物质,凝固点为﹣2℃,到20min结束,故12~18min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0;﹣2;放出.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15.【答案】振动;响度;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解: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声音;②轻敲与重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③判断何种乐器演奏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够分辨出锣声与鼓声,都是因为锣与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①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②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16.【答案】前;倒;凹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故答案为:前;倒;凹.
【分析】(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2)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7.【答案】90;25;12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速度盘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90km/h=90× m/s=25m/s,
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是180km,
由v= 可得,汽车到达盐城需要的时间为:
t= = =2h=120min.
故答案为:90;25;120.
【分析】根据速度表指针的位置读出速度值,1m/s=3.6km/h;
根据交通标志牌读出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已知速度与路程,由v= 公式变形可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
18.【答案】液化;凝华;凝固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解答】解: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在高空遇冷时,有的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液滴,有时遇极冷的空气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凝固.
【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然后根据规律来判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
19.【答案】竖直;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没有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所以玻璃板应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2)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此时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3)移去棋子B,将白卡片放在棋子B的位置上,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否存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故答案为:竖直;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没有.
【分析】(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2)当玻璃板和像重合时,玻璃板后面棋子的位置就是玻璃板前面棋子像的位置,这样进行实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光屏能承接实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
20.【答案】0;匀速直线;0.022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据图可知,此图是路程﹣﹣时间图象,所以5~7min内该物体运动的路程为0m;
在9~10min内是一条直线,所以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的速度是:
v= = ≈0.22m/s;
故答案为:0;匀速直线;0.022;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正比例函数图象),根据图象求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由图象求出前8s的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1.【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2)第一次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光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先过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3)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分析】(1)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2)光线通过玻璃砖在两个表面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2.【答案】(1)解:超声波从潜艇传到海底的时间:
t1= s=7s;
(2)解:由v= 可得,马里亚那海沟的深度:
s=vt=1500m/s×7s=10500m;
(3)解:回声从海底返回到潜艇所用时间:
t2=t﹣t1=13.9s﹣7s=6.9s,
6.9s内回声的路程为:
s1=vt2=1500m/s×6.9s=1035m,
13.9s内潜艇向下运动的路程:
s2=s﹣s1=10500m﹣10350m=150m,
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 ≈10.8m/s.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的反射产生回声,14.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可求单程时间;(2)根据速度公式来计算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即可;(3)求出回声从海底返回到潜艇所用时间以及路程,再利用速度公式来计算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23.【答案】(1)0.5
(2)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
(3)20.0;0.4
(4)0.15;0.375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相机进行拍照时,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每秒曝光2次,由图可知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0.5s;(2)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纸锥在加速下落;(3)EF阶段的距为s=80.0cm﹣60.0cm=20.0cm=0.2m;所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EF阶段的速度为:
v= = =0.4m/s.(4)由图可知,纸锥的长度为5.0cm,
则纸锥完全通过的路程为纸锥通过的路程与纸锥的长度之和,
所以,纸锥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
s′=85.0cm﹣70.0cm=15.0cm=0.15m,
所用的时间:t′= = =0.375m/s.故答案为:(1)0.5;(2)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3)20.0;0.4;(4)0.15;0.375.
【分析】(1)相机进行拍照时,照相机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据此判断纸锥在各段的运动时间;(2)从照片中两个纸锥之间的间距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间距越大,速度越快;(3)根据图片读出纸锥从E到F过程通过的距离,利用v= 计算速度的大小.(4)根据图片读出纸锥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又知速度,利用v= 计算时间.
24.【答案】(1)最小、最亮;透镜中心
(2)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
(3)有;蜡烛;光屏
(4);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 )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这样做是让太阳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调节并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的位置为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出它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2)如上图所示;现在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由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3)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光屏上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只不过折射光线不能会聚成像;
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即像成在蜡烛一侧,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4)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直接看到的物为“L”,将它放在距透镜25.0cm处,u>2f,在屏上像的形状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因凸透镜为立体的,所以成的像为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故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屏上的像的形状如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看到这个像的形状为 .故答案为:(1)最小、最亮;透镜中心;(2)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3)有;蜡烛;光屏;(4) ;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2)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将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3)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4)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直接看到的物为“L”,判断从物往凸透镜方向看的物的形状,
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成像的情况,毛玻璃光屏上接收到的是实像,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看到的像与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对称的,相当于平面镜成像,确定像的情况,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判断像的情况.
25.【答案】(1)89.5
(2)变大
(3)99;先快后慢;温度升高,加快了汽化,汽化散热加快;温度升高,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加快
(4)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在89℃与90℃之间,其示数为89.5℃;(2)沸腾时,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处破裂;(3)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加快汽化,与环境的温差变大,加快散热;(4)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华迟2s,则小红所绘的温度比小华所绘的温度高,小明和小华合作画出的图象在小红所画图象的右边.
故答案为:(1)89.5;(2)变大;(3)99;先快后慢;①温度升高,加快了汽化,汽化散热加快;②温度升高,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加快;(4)见上图.
【分析】(1)掌握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前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2)沸腾时,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处破裂;(3)根据图象及水沸腾时的特点判断出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4)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越长,水吸收的热量越多,升高的温度越高.
26.【答案】(1)降低
(2)升高
(3)小于
(4)B
(5)解:图中长蛇星系团的速度为v=6×107m/s
距离为r=2000×106l.y=2000×106 l.y×3×108 m/s×3×107 s=1.8×1025 m,
由v=Hr得:
H= = ≈3×10﹣18s﹣1.
【知识点】宇宙
【解析】【解答】解:(1)鸣笛的火车离我们远去,距离越来越远,听到的鸣笛声的频率将降低;(2)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即声波的频率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即声波的频率降低),
当光源靠近我们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观测到它发出的光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与声音相同.所以,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升高.(3)“红移”现象说明星系的光谱正在变长,频率在减小,即向长波方向偏移,由此推知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红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4)短文图象中四种星团,四种星团的速度不相同,长蛇星系团的速度最大,且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B正确.故答案为:(1)降低;(2)升高;(3)小于;(4)B;(5)哈勃常数H的值为3×10﹣18s﹣1.
【分析】(1)当火车向你驶来的时候,鸣笛的音调变高;当火车离开你向远处驶去时,音调在降低,但若你是坐在警车上,所听到的鸣笛声的音调却始终一样,也就是说实际上鸣笛的频率并没有改变,只是当听者和声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听者感觉到频率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当火车向你驶来的时候,鸣笛的音调变高;当火车离开你向远处驶去时,音调在降低;(2)认真阅读材料,根据声音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3)红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4)观察图象中各星团速度大小得出结论.(5)从图象中读出长蛇星系团的速度,求出其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Hr计算哈勃常数H的值.
1 / 1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共同体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四种微粒中最小的是(  )
A.质子 B.原子 C.电子 D.中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子的结构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在各选项的粒子中,最小的是电子.
故选C.
【分析】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根据上述知识来分析.
2.(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解: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故选A.
【分析】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据此作出判断.
3.(2016八上·阜康期中)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4.(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
A.均吸收热量 B.干冰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
C.均放出热量 D.干冰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比赛间隙进行“补冰”,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时固态额定二氧化碳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使水放热凝固成冰.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光是单色光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月亮是光源
D.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B
【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色散;紫外线
【解析】【解答】解:A、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下至上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由此可知,白光是复色光,由七色光组成,故A错误;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正确;
C、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故C错误;
D、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白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折射率不同,导致偏折程度不同,会发生色散现象,形成一条光带.(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3)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4)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回答.
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竖直杆的影子
C.雨后彩虹
D.拱桥的倒影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平面镜中的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拱桥的倒影是利用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竖直杆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她在加速起跑阶段,速度越来越大,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对照各图可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加速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据此对照各图分析解答即可.
8.(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用一张硬纸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所以当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则两次木梳齿的振动快慢不同,所以可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故选D.
【分析】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9.(2016九上·新城开学考)2016年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地球上探测到来自太空的引力波,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断(  )
A.引力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引力波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引力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引力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解:太空没有空气,地球附近有空气,在地球上探测到来自太空的引力波是通过真空和空气传播过来的,这说明引力波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又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分析太空和地球之间的介质组成,然后判断.
10.(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α为反射角
B.增大α过程中,反射光线沿顺时针转动
C.α = 0°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由此可以判断 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A不符合题意;
B.增大α过程中,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则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沿顺时针转动,B符合题意;
C.α = 0°时,反射角也为零,光线沿原路返回,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并不能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逐项判断,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 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1.(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所示,向两个杯子中分别倒入开水和冰水,过一会儿,在两个杯子壁上都会出现小水珠,则小水珠出现的位置是(  )
A.开水杯的外壁,冰水杯的外壁 B.开水杯的外壁,冰水杯的内壁
C.开水杯的内壁,冰水杯的外壁 D.开水杯的内壁,冰水杯的内壁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盛开水的杯子,开水蒸发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在内壁液化为小水滴.冰水杯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杯子,在杯子外壁液化为小水滴.所以小水珠出现在开水杯的内壁,冰水杯的外壁.
故答案为:C、
【分析】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温(遇冷)、压缩体积;当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时会发生液化。
12.(2017八下·大丰开学考)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A、B射水鱼在水中观察水面上的小昆虫,小昆虫的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A、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判断。
二、填空题
13.(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一只鸬鹚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当它距水面1m时,其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m;当它远离水面时,它的像   (远离/靠近)水面,像的大小   (变小/保持不变/变大).
【答案】1;远离;保持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已知鸬鹚距水面1m,鸬鹚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1m;
根据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当它远离水面时,它的像也远离水面,
因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不管鸬鹚远离还是靠近水面,像始终和物体等大,即鸬鹚像的大小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1;远离;保持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4.(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绘制的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min时“盐水”中开始出现固态物质;盐水的凝固点为   ℃;12~18min过程中,“盐水”   (放出/不放出)热量.
【答案】10;﹣2;放出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10min开始凝固,出现固态物质,凝固点为﹣2℃,到20min结束,故12~18min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0;﹣2;放出.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1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校庆活动中,小明从远处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鼓发出声音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轻敲与重击鼓面,鼓发出声音的   不同.他在远处就能区别出锣声与鼓声,是根据锣声和鼓声的   不同.
【答案】振动;响度;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解: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声音;②轻敲与重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③判断何种乐器演奏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够分辨出锣声与鼓声,都是因为锣与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①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②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1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对于近视眼来说,远处物体在视网膜   (前/后)成   (正/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需配戴   透镜进行校正.
【答案】前;倒;凹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故答案为:前;倒;凹.
【分析】(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2)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7.(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沈海高速上行驶经过某一路牌时的情形,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km/h,合   m/s.如果汽车速度保持不变,汽车到达盐城需要   min.
【答案】90;25;12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速度盘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90km/h=90× m/s=25m/s,
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是180km,
由v= 可得,汽车到达盐城需要的时间为:
t= = =2h=120min.
故答案为:90;25;120.
【分析】根据速度表指针的位置读出速度值,1m/s=3.6km/h;
根据交通标志牌读出标志牌处距盐城的距离,已知速度与路程,由v= 公式变形可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
18.(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大自然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填物态变化,下同)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成小冰晶.
【答案】液化;凝华;凝固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解答】解: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在高空遇冷时,有的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液滴,有时遇极冷的空气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凝固.
【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然后根据规律来判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
19.(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小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玻璃板应   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确定棋子A像位置的操作是:将另一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   ;移去B,将一张白卡纸竖直放在B所在位置,白卡纸上   (有/没有)A的像.
【答案】竖直;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没有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所以玻璃板应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2)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此时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3)移去棋子B,将白卡片放在棋子B的位置上,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否存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故答案为:竖直;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没有.
【分析】(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2)当玻璃板和像重合时,玻璃板后面棋子的位置就是玻璃板前面棋子像的位置,这样进行实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光屏能承接实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
20.(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5~7min内该物体运动的路程为   ; 9~10min内物体做   运动,速度为   m/s.
【答案】0;匀速直线;0.022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据图可知,此图是路程﹣﹣时间图象,所以5~7min内该物体运动的路程为0m;
在9~10min内是一条直线,所以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的速度是:
v= = ≈0.22m/s;
故答案为:0;匀速直线;0.022;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正比例函数图象),根据图象求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由图象求出前8s的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解答题
21.(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根据透镜的出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2)在图乙中画出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光线的传播路径.
(3)在图丙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2)第一次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光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先过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3)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分析】(1)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2)光线通过玻璃砖在两个表面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2.(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潜艇静止在马里亚那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的海面,向海沟发出超声波,14.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若潜艇在海面上发出超声波脉冲的同时,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13.9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
(1)超声波到达海底所用时间;
(2)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
(3)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答案】(1)解:超声波从潜艇传到海底的时间:
t1= s=7s;
(2)解:由v= 可得,马里亚那海沟的深度:
s=vt=1500m/s×7s=10500m;
(3)解:回声从海底返回到潜艇所用时间:
t2=t﹣t1=13.9s﹣7s=6.9s,
6.9s内回声的路程为:
s1=vt2=1500m/s×6.9s=1035m,
13.9s内潜艇向下运动的路程:
s2=s﹣s1=10500m﹣10350m=150m,
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 ≈10.8m/s.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的反射产生回声,14.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可求单程时间;(2)根据速度公式来计算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即可;(3)求出回声从海底返回到潜艇所用时间以及路程,再利用速度公式来计算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23.(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小明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这种相机说明书上的描述如下:“…每秒钟曝光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
(1)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   s;
(2)纸锥从A到D速度变化情况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从E到F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是   cm,速度是   m/s.
(4)若纸锥从E到F过程速度保持不变,它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是   m,所用的时间是   s.
【答案】(1)0.5
(2)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
(3)20.0;0.4
(4)0.15;0.375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相机进行拍照时,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每秒曝光2次,由图可知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0.5s;(2)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纸锥在加速下落;(3)EF阶段的距为s=80.0cm﹣60.0cm=20.0cm=0.2m;所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EF阶段的速度为:
v= = =0.4m/s.(4)由图可知,纸锥的长度为5.0cm,
则纸锥完全通过的路程为纸锥通过的路程与纸锥的长度之和,
所以,纸锥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
s′=85.0cm﹣70.0cm=15.0cm=0.15m,
所用的时间:t′= = =0.375m/s.故答案为:(1)0.5;(2)逐渐变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3)20.0;0.4;(4)0.15;0.375.
【分析】(1)相机进行拍照时,照相机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据此判断纸锥在各段的运动时间;(2)从照片中两个纸锥之间的间距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间距越大,速度越快;(3)根据图片读出纸锥从E到F过程通过的距离,利用v= 计算速度的大小.(4)根据图片读出纸锥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又知速度,利用v= 计算时间.
24.(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小明用蜡烛和毛玻璃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测量焦距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   的光斑,用刻度尺测量光斑到   的距离,结果为10.0cm.
(2)如图所示,刚开始实验时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大部分不在光屏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光屏上   (有/没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此时,像成在   (光屏/蜡烛)一侧,在   (光屏/蜡烛)一侧观察像.
(4)小明字母“L”替换蜡烛,将它放在距透镜25.0cm处,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物和屏上的像,他直接看到的物为“L”,则他看到屏上像的形状为   ;移去光屏,用眼直接观察,看到像的形状为   .
【答案】(1)最小、最亮;透镜中心
(2)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
(3)有;蜡烛;光屏
(4);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 )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这样做是让太阳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调节并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的位置为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出它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2)如上图所示;现在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由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3)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光屏上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只不过折射光线不能会聚成像;
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即像成在蜡烛一侧,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4)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直接看到的物为“L”,将它放在距透镜25.0cm处,u>2f,在屏上像的形状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因凸透镜为立体的,所以成的像为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故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屏上的像的形状如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看到这个像的形状为 .故答案为:(1)最小、最亮;透镜中心;(2)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3)有;蜡烛;光屏;(4) ;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2)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将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3)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4)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直接看到的物为“L”,判断从物往凸透镜方向看的物的形状,
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成像的情况,毛玻璃光屏上接收到的是实像,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看到的像与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对称的,相当于平面镜成像,确定像的情况,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判断像的情况.
25.(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甲图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读数为   ℃.
(2)实验时,当水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   ,直至水面破裂,水开始沸腾.
(3)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前,水温变化的特点是   .写出形成这种特点的两点原因:①   ;②   .
(4)小明、小华与小红在同一小组做实验,小明与小华分工合作,小明计时,小华读出温度并记录数据,而小红独自计时、读取温度并记录数据.他们同时按下秒表并且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华迟2s.图乙为小红画出的图象,请在图乙中再画出小明和小华合作画出的图象.
【答案】(1)89.5
(2)变大
(3)99;先快后慢;温度升高,加快了汽化,汽化散热加快;温度升高,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加快
(4)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在89℃与90℃之间,其示数为89.5℃;(2)沸腾时,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处破裂;(3)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加快汽化,与环境的温差变大,加快散热;(4)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华迟2s,则小红所绘的温度比小华所绘的温度高,小明和小华合作画出的图象在小红所画图象的右边.
故答案为:(1)89.5;(2)变大;(3)99;先快后慢;①温度升高,加快了汽化,汽化散热加快;②温度升高,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加快;(4)见上图.
【分析】(1)掌握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前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2)沸腾时,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处破裂;(3)根据图象及水沸腾时的特点判断出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4)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越长,水吸收的热量越多,升高的温度越高.
26.(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当一列火车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即声波的频率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即声波的频率降低),这一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光同样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当光源靠近我们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观测到它发出的光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与声音相同.
20世纪天文学家哈勃观察到,几乎所有远处星系发出光的频率都向红光方向偏移,称为“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哈勃研究了24个距离已知的星系,由它们发出光频率的偏移推算出他们退行的速度,画出它们退行的速度v与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的v﹣r图象,如下图所示.图中只标出其中四种星团,横坐标单位中的l.y.是光年,它表示光在一年内所通过的距离.分析图象,哈勃总结出v和r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即:v=Hr,H为哈勃常数,这便是“哈勃定律”.
为解释哈勃定律,科学家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大爆炸后各星系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远离我们而去.
(1)鸣笛的火车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频率   (升高/不变/降低).
(2)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   (升高/不变/降低).
(3)由文中“红移”现象推知,红光的频率   (大于/等于/小于)紫光的频率.
(4)关于图中四种星团速度的描述,符合短文内容的是 .
A.四种星团速度相同 B.长蛇星系团速度最大
C.室女云星团速度不断变小 D.长蛇星系团速度不断变大
(5)根据短文内容,估算哈勃常数H的值.写出计算过程,一年取3×107s,结果保留到整数.
【答案】(1)降低
(2)升高
(3)小于
(4)B
(5)解:图中长蛇星系团的速度为v=6×107m/s
距离为r=2000×106l.y=2000×106 l.y×3×108 m/s×3×107 s=1.8×1025 m,
由v=Hr得:
H= = ≈3×10﹣18s﹣1.
【知识点】宇宙
【解析】【解答】解:(1)鸣笛的火车离我们远去,距离越来越远,听到的鸣笛声的频率将降低;(2)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即声波的频率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即声波的频率降低),
当光源靠近我们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观测到它发出的光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与声音相同.所以,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升高.(3)“红移”现象说明星系的光谱正在变长,频率在减小,即向长波方向偏移,由此推知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红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4)短文图象中四种星团,四种星团的速度不相同,长蛇星系团的速度最大,且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B正确.故答案为:(1)降低;(2)升高;(3)小于;(4)B;(5)哈勃常数H的值为3×10﹣18s﹣1.
【分析】(1)当火车向你驶来的时候,鸣笛的音调变高;当火车离开你向远处驶去时,音调在降低,但若你是坐在警车上,所听到的鸣笛声的音调却始终一样,也就是说实际上鸣笛的频率并没有改变,只是当听者和声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听者感觉到频率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当火车向你驶来的时候,鸣笛的音调变高;当火车离开你向远处驶去时,音调在降低;(2)认真阅读材料,根据声音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3)红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4)观察图象中各星团速度大小得出结论.(5)从图象中读出长蛇星系团的速度,求出其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Hr计算哈勃常数H的值.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