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08 15:45:02

文档简介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
一、选择题
1.(2017·新课标Ⅱ)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2017·新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3.(2017·新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4.(2017·新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5.(2017·新课标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6.(2017·新课标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7.(2017·新课标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8.(2017·新课标Ⅱ)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9.(2017·新课标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0.(2017·新课标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发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11.(2017·新课标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驶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2.(2017·新课标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主做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2017·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尤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14.(2017·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2017·新课标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16.(2017·新课标Ⅱ)[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17.(2017·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来看,由于国家统一,南茶北运,北方对喝茶习俗认识得以改变。本题考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完全材料分析题,大家要有一定的语文的文言文能力,这是文史相结合的题目。读一遍材料,北朝史,魏晋南北朝,读到北朝,应该很明显地知道这不是一个统一时期,北方人嘲笑南方人喝茶的习惯,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唐中期的时候,会发现不一样了,北方城市当中有开店铺,有卖茶的,然后有饮茶特别多,茶来自哪?来自江淮地区。其实北方人这个时候逐渐的也饮茶了,在南方的影响之下,实际上北方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材料我们读完了,据此可知,唐中期怎么样?A选项新课标卷里面常出现的错误选项,为什么呢?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到了唐朝的时候,国家是统一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词,整个材料当中,我们看不出来,哪个词,“开始”,这里面看不出来南茶是这个时候往北运的,只说茶来自哪,但是没有体现开始这个动作,因此,大家注意了,在做新课标卷的题目当中,一定要注意开始普遍最终这样的词,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误的,除非是材料当中发现了这样的词,或者是我们所学当中,比如说24年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这个没有问题,其他的都应该是错误的,没有这个动作。B选项,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趋于一致了,B选项是一个明显的偷换概念的题目,很明显这里面给你的是饮食习惯,而题当中实质上是饮茶,饮茶能变成饮食吗?肯定不行。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了北方,这个是一个考点,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应该是宋朝,唐朝的时候经济重心开始难移。第四个选项是违背史实的。这道题选择C选项。C选项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在做历史题的时候,要紧紧把握一条历史规律,这历史规律叫做什么,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会影响另外一个地方,或者一种习惯,这个习俗由于它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地方的社会习俗,因此这道题要选择C选项。
4.【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A项,材料反映的是福州船政局造船由不收费到采取“协造"方式这一变化,无法体现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
B项,福州船政局创立之初由闽海关划拨经费,但是1878年以后,闽海关不能按照原来规定按期拨款,积欠甚多,以致造成经费短缺,生产困难,以致于需要采取“协造”方式生产。故B项正确。
C项,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福州船政局依旧是官办性质,其产品仍多用于充实军队。故C项错误。
D项,材料说明造船厂生产陷入资金困境,所以才需要通过“协造”方式维持生产。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7.【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
8.【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9.【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
10.【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 佛罗伦 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 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 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 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 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 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材料不能反 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 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排除D项。
11.【答案】C
【知识点】美国联邦共和制
12.【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3.【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严禁地方开矿,中国严加控制矿产,19世纪70年代政府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
原因:受西方生产方式得到影响,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维护统治的方式认识有所变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特点:优先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有计划地开展矿业普查和勘探工作,重视对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
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支持。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的严禁地方开矿,政府严加控制矿产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14.【答案】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联系有关事实来说明。也可拟定“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并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年前后英国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以佩戴,说明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15.【答案】(1)原因:河道管理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出资修缮没有效果。
(2)困难:措施过于简单,造成群众生活不便;不能得到官民的支持。
启示:改革过程在除旧的同时,必须提出新的合理的措施来取代;改革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16.【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整体衰落;欧洲各国出现要求欧洲统一的呼声。
(2)原因:凡尔赛体系下英、法、德、意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各国间纷纷提高关税,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德、意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积极扩张,挑起世界大战;计划在当时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和民众基础。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1)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
(2)“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指向的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17.【答案】(1)原因:颜回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
(2)原因:颜回尊师重道,努力践行孔子的学说;重视教育,以为世范。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颜回尊敬老师,等信息归纳得出。
(2)颜回在后世收到尊崇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尊师崇道以及颜回观点中的积极因素来回答。
1 / 1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
一、选择题
1.(2017·新课标Ⅱ)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
2.(2017·新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3.(2017·新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来看,由于国家统一,南茶北运,北方对喝茶习俗认识得以改变。本题考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完全材料分析题,大家要有一定的语文的文言文能力,这是文史相结合的题目。读一遍材料,北朝史,魏晋南北朝,读到北朝,应该很明显地知道这不是一个统一时期,北方人嘲笑南方人喝茶的习惯,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唐中期的时候,会发现不一样了,北方城市当中有开店铺,有卖茶的,然后有饮茶特别多,茶来自哪?来自江淮地区。其实北方人这个时候逐渐的也饮茶了,在南方的影响之下,实际上北方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材料我们读完了,据此可知,唐中期怎么样?A选项新课标卷里面常出现的错误选项,为什么呢?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到了唐朝的时候,国家是统一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词,整个材料当中,我们看不出来,哪个词,“开始”,这里面看不出来南茶是这个时候往北运的,只说茶来自哪,但是没有体现开始这个动作,因此,大家注意了,在做新课标卷的题目当中,一定要注意开始普遍最终这样的词,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误的,除非是材料当中发现了这样的词,或者是我们所学当中,比如说24年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这个没有问题,其他的都应该是错误的,没有这个动作。B选项,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趋于一致了,B选项是一个明显的偷换概念的题目,很明显这里面给你的是饮食习惯,而题当中实质上是饮茶,饮茶能变成饮食吗?肯定不行。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了北方,这个是一个考点,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应该是宋朝,唐朝的时候经济重心开始难移。第四个选项是违背史实的。这道题选择C选项。C选项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在做历史题的时候,要紧紧把握一条历史规律,这历史规律叫做什么,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会影响另外一个地方,或者一种习惯,这个习俗由于它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地方的社会习俗,因此这道题要选择C选项。
4.(2017·新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
5.(2017·新课标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A项,材料反映的是福州船政局造船由不收费到采取“协造"方式这一变化,无法体现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
B项,福州船政局创立之初由闽海关划拨经费,但是1878年以后,闽海关不能按照原来规定按期拨款,积欠甚多,以致造成经费短缺,生产困难,以致于需要采取“协造”方式生产。故B项正确。
C项,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福州船政局依旧是官办性质,其产品仍多用于充实军队。故C项错误。
D项,材料说明造船厂生产陷入资金困境,所以才需要通过“协造”方式维持生产。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2017·新课标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7.(2017·新课标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
8.(2017·新课标Ⅱ)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9.(2017·新课标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
10.(2017·新课标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发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 佛罗伦 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 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 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 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 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 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材料不能反 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 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排除D项。
11.(2017·新课标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驶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知识点】美国联邦共和制
12.(2017·新课标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主做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非选择题
13.(2017·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尤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严禁地方开矿,中国严加控制矿产,19世纪70年代政府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
原因:受西方生产方式得到影响,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维护统治的方式认识有所变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特点:优先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有计划地开展矿业普查和勘探工作,重视对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
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支持。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的严禁地方开矿,政府严加控制矿产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14.(2017·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联系有关事实来说明。也可拟定“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并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年前后英国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以佩戴,说明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15.(2017·新课标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1)原因:河道管理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出资修缮没有效果。
(2)困难:措施过于简单,造成群众生活不便;不能得到官民的支持。
启示:改革过程在除旧的同时,必须提出新的合理的措施来取代;改革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16.(2017·新课标Ⅱ)[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整体衰落;欧洲各国出现要求欧洲统一的呼声。
(2)原因:凡尔赛体系下英、法、德、意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各国间纷纷提高关税,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德、意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积极扩张,挑起世界大战;计划在当时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和民众基础。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1)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
(2)“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指向的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17.(2017·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1)原因:颜回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
(2)原因:颜回尊师重道,努力践行孔子的学说;重视教育,以为世范。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颜回尊敬老师,等信息归纳得出。
(2)颜回在后世收到尊崇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尊师崇道以及颜回观点中的积极因素来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