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恪(gè)守?
????瞥见(piē)
???安步当车(dàng)
B.?喘气(chuǎn)?
??熨帖(yùn)
??冠冕堂皇(guān)
C.?笨拙(zhuō)?
??蓬松(péng)
??越俎代庖(páo)
D.?拮据(jū)
?????嬉戏(xì)
????休戚相关(qì)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冒昧?????????
信息爆炸?????????
批沙拣金??????B.?幽僻?????????
个性禀赋?????????
出类拔粹
C.?缘份?????????
推陈出新?????????
精雕细琢??????D.?坐落?????????
删繁就简?????????
见微知著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浙江的“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
,
将带动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逐步式微.
C.?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D.?互联网时代,在交通、餐饮等传统经济领域,“分享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浙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B.?《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澎湃S1”手机芯片发布的消息,催生了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风化雨/滋养莺飞草长/创新创业/成就千万浙商/你们用拼搏/???
??/你们用敏锐/__________/你们用诚信/打造立业的走廊/你们用感恩/回报养育的故乡/你们用使命/________
①挺起民族的脊梁②越过一道道难关③抓住一次次商机。
A.?②①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③①
6.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往事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
7.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B.?穷山之高而止??????????C.?此其志不在小??????????D.?越国以鄙远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生丧死无憾.﹣﹣(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低位.
1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
D.?四联全都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缪:同“缭”,连结,盘绕
(2)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豪情。
12.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论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论述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根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般结论.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同时,教授的讲演虽然通过视频能让人们听到声音、看到动作,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此外,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还要看到,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一部分信息,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所以说,文化的传承靠人,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就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其次,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文化内涵等一样。最后,学者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因此,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其中“话少”而术语多,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包括汉语还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基础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学者们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偏误。
D.熟悉文化遗产且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例举以色列,说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名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二、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
,
靡有朝矣。(《诗经?氓》)
(2)________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驽马十驾,________。(荀子《劝学》)
(4)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简答题
1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乙
???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节选自《祝福》)
(1)指出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的描写手法。
(2)结合选文,简析林黛玉和鲁四老爷各是怎样的人?
①林黛玉:________。
②鲁四老爷:________。
四、写作题
1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蓓蕾初绽。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繁花满树。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落英缤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
C
【考点】形近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A.恪(gè)守应读“kè”;
B.熨(yùn)帖应读“yù”;
C.读音正确;
D.嬉(xì)戏应读“xī
”,休戚(qì)相关应读“qī”;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解答本题首先要明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组词语,先看字形,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确定字的读音。语音题高考为高考试题,近年来,主要把考生对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考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这也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在备考中应识记一定量的词汇,以便更好地规范现代汉语的读音,另外要注意根据词语的含义辨析词语的字形。
2.【答案】
D
【考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易混成语/熟语,近义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积累常见、常用、常错的同音形近字,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和日常交际经常使用的汉字的字形。A.
披沙拣金?
B.
出类拔萃?
C.
缘分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此题的出题范围以教材中的现代文为主,课外为辅。
3.【答案】
B
【考点】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接轨:本是一个交通术语,原义专指分别修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或铁路轨道并轨连接起来。
B、逐步:指一步一步地。与“式微”无法搭配,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一般用作“日渐式微”、“渐渐式微”。
C、并驾齐驱: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
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D、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答案: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积累常见的近义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
A
【考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能辨析常见的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能力层级为B。
B.句式杂糅,“原因……是……”或“……由于……”保留一个。C.成分残缺,谓语动词“给予”缺少宾语中心语。D.搭配不当,谓语动词“催生”和宾语“市场占有率”搭配不当。
【点评】①系统学习语法知识,熟练辨析句子成分。②牢记六种语病类型,针对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病类型,加强训练。
5.【答案】
D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实际上要求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内部关系,尤其是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空“拼搏”在这里是一种力量,可以“越过一道道难关”,选择②;第二空“敏锐”摧使“抓住一次次商机”;第三空则根据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可以写出“挺起民族的脊梁”。
故选D。
【点评】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
6.【答案】
B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A、将“往事”比作“一场梦”,本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B、“屋檐读不懂荒野”,“读”赋予“屋檐”生命色彩,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C、把“思念”比作“刀”,突出内心的思念之情,本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D、吧“过去的誓言”比作“课本里缤纷的书签”,本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答案:B。
【点评】本题单独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考点。“常见”指的是使用频率高,学生见得多、较为熟悉。《考试说明》明确的“常见修辞手法”有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对此九种修辞,我们要熟练掌握。重在“运用”,即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作出分析和鉴赏等。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修辞手法的运用,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层级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所给的选项,然后按照要求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领悟语句的意思,根据语句的含义确定修辞手法就不会出错。
7.【答案】
B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登高”“遍茱萸”表明是重阳节;
B与节日无关。
C“乞巧”“穿尽红丝”表明是乞巧节;
D“玉粽”“千舸竞”“艾叶”“黄酒”表明是端午节;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掌握传统节日的习俗。
8.【答案】
A
【考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善,形容词作动词,译为交好;
B.高,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最高处;
C.小,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小处;
D.远,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偏远的地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
9.【答案】
D
【考点】翻译,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A.博:广泛地;而:连词,表递进关系;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学者:求学的人;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为…办丧事;译文: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没有什么遗憾了。
D.微:如果没有;及:到.译文: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低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关键字(多义实词、活用词、重要虚词)及特殊句式,译文要通畅。文言实词﹣﹣微,wēi(1)形容词:①隐蔽,不清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②微小: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两广五岭一带的小草,严冬时节也不枯萎。③轻微: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动刀很轻,哗啦一下子就把整个牛分解开了,像土一样散落到地上。④地位卑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我凭着卑贱的地位,却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⑤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带领数名骑兵出来,改换身份出行,进入一座古寺。⑥精妙,深奥: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他的文章简练,用词精妙。(2)动词:①没有,一说“除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②不是: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不只是赵国,诸侯中还有子孙继续当权的吗?③衰败,衰弱:天下分裂,而唐室固已微矣。(《教战守策》)﹣﹣天下分裂,唐王朝当然因此就衰败了。(3)副词:①表程度,稍微,微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放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的,只是略微点一点头。②表情态,暗暗地,隐约地: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暗暗的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神情更加温和。
10.【答案】
C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
【解析】【分析】C、“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误,应改为“形成相互映衬”。即情景交融。
答案:C。
【点评】古诗词的鉴赏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附参考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
???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1.【答案】
(1)B
(2)D
(3)D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B??
?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下:攻下。(2)D?
乎:相当于介词“于”/句末语气词;之:代词/结构助词“的”。(3)D?
没有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1)B(2)D(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附参考译文】
???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12.【答案】
C
【考点】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C、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般结论”错误,结合原文“用少数事情来作说明”、“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可知。故选C。
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结合具体的语境鉴赏作者写景的手法,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本题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句子的内延和外函,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失分的原因考生对诗句的含义不理解而造成失分现象。所以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13.【答案】
(1)B
(2)D
【考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
原文第二段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此句是讲“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主要手段。(2)D?
A。过于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B。“唯一条件”错,原文第三段为“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C。强加因果,对应信息为文章的最后一段。
答案:(1)B(2)D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二、>默写
14.【答案】
(1)夙兴夜寐
(2)舞榭歌台
(3)功在不舍
(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考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1)夙兴夜寐(重点字:夙、寐)(2)舞榭歌台(重点字:榭)(3)功在不舍(重点字:舍)(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点字:社稷)
【点评】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三、>简答题
15.【答案】
(1)①环境描写②心理描写③动作描写④细节描写
(2)小心谨慎,知礼、聪慧(简析略);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思想上:反动、守旧、自私(简析略)
【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分析】(1)“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属于环境描写;“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属于心理描写;“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属于动作描写;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属于细节描写。(2)林黛玉一进屋就环顾四周,根据屋里的陈设推断出座位的布置,并坐了下来,说明她为人小心谨慎,知礼、聪慧。
四叔的书桌上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这都是封建思想的典籍,说明四叔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是保守、守旧的,是思想僵化的“老监生”,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答案:(1)①环境描写②心理描写③动作描写④细节描写
(2)林黛玉:小心谨慎,知礼、聪慧(简析略);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思想上:反动、守旧、自私(简析略)。
【点评】(1)考查分辨描写手法的能力;(2)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提问方式: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XXX人物形象。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思考角度:筛选人物貌、言、行、心…/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人物的具体生活背景→概括特点→结合人物身份。
四、>写作题
16.【答案】【参考例文】
追求有物质更有精神的生活
???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
???
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又能充饥又能品味”的生活,才是最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物质与财富贡献出来,把身心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就是精神的。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
???
当我们看到世界级著名演员李连杰带着上千万元,自己租用飞机,走在了汶川地震的路上;当我们看到他不但带来了壹基金的资助,还带来了大量的帐篷、食品与棉被;当我们看到他脱掉名牌的服装,一起奔走在救灾的现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去扎帐篷,去卸救灾的物资,也与灾民一起吃方便面。现在想想,还是他说的一句话对:“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为富不仁。”
???
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有机的统一了起来。人们记住了李连杰,记住了他为灾区忙碌的身影,这身影逐渐、逐渐高大起来了。
???
为精神而追求的实业家何其多也。几乎每一所著名大学都有曾宪梓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几乎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都有李嘉诚的捐献,几乎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都有山东寿光王乐义创造的技术。那集美大学,那希望小学,那北京的水立方,无不渗透着物质与精神的栖居。“大家的日子好了,才是我的梦”,这是物质的梦,也是精神的梦。
???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总是在心里说:明天的面包已经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仅仅为物质的生活是低层次的,只有为精神的追求而物质的境界,才是高层次的境界。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显然有虚实两层含义:(1)实:“春天”“蓓蕾”“繁花”“落英”都是实指。(2)虚:“春天的美”指向人生的美,则“蓓蕾初绽”“繁花满树”“落英缤纷”也就都指向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美。蓓蕾初绽,可以指向青春的朝气与蓬勃,理想的萌生,锋芒与锐气等;繁花满树,可以指向事业有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这虚实两层,立足“虚”或“虚实结合”,则文章都能写出深度;立足“实”不是不可以写,但易沦为纯粹的写景文,想写出好文章比较难。
参考立意:(1)美的实质就是一种奉献价值;(2)美是一种精神追求。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恪(gè)守?
????瞥见(piē)
???安步当车(dàng)
B.?喘气(chuǎn)?
??熨帖(yùn)
??冠冕堂皇(guān)
C.?笨拙(zhuō)?
??蓬松(péng)
??越俎代庖(páo)
D.?拮据(jū)
?????嬉戏(xì)
????休戚相关(qì)
【答案】
C
【考点】形近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A.恪(gè)守应读“kè”;
B.熨(yùn)帖应读“yù”;
C.读音正确;
D.嬉(xì)戏应读“xī
”,休戚(qì)相关应读“qī”;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解答本题首先要明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组词语,先看字形,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确定字的读音。语音题高考为高考试题,近年来,主要把考生对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考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这也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在备考中应识记一定量的词汇,以便更好地规范现代汉语的读音,另外要注意根据词语的含义辨析词语的字形。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冒昧?????????
信息爆炸?????????
批沙拣金??????B.?幽僻?????????
个性禀赋?????????
出类拔粹
C.?缘份?????????
推陈出新?????????
精雕细琢??????D.?坐落?????????
删繁就简?????????
见微知著
【答案】
D
【考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易混成语/熟语,近义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积累常见、常用、常错的同音形近字,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和日常交际经常使用的汉字的字形。A.
披沙拣金?
B.
出类拔萃?
C.
缘分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此题的出题范围以教材中的现代文为主,课外为辅。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浙江的“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
,
将带动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逐步式微.
C.?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D.?互联网时代,在交通、餐饮等传统经济领域,“分享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答案】
B
【考点】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接轨:本是一个交通术语,原义专指分别修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或铁路轨道并轨连接起来。
B、逐步:指一步一步地。与“式微”无法搭配,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一般用作“日渐式微”、“渐渐式微”。
C、并驾齐驱: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
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D、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答案: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积累常见的近义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浙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B.?《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澎湃S1”手机芯片发布的消息,催生了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
【答案】
A
【考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能辨析常见的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能力层级为B。
B.句式杂糅,“原因……是……”或“……由于……”保留一个。C.成分残缺,谓语动词“给予”缺少宾语中心语。D.搭配不当,谓语动词“催生”和宾语“市场占有率”搭配不当。
【点评】①系统学习语法知识,熟练辨析句子成分。②牢记六种语病类型,针对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病类型,加强训练。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风化雨/滋养莺飞草长/创新创业/成就千万浙商/你们用拼搏/???
??/你们用敏锐/__________/你们用诚信/打造立业的走廊/你们用感恩/回报养育的故乡/你们用使命/________
①挺起民族的脊梁②越过一道道难关③抓住一次次商机。
A.?②①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③①
【答案】
D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实际上要求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内部关系,尤其是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空“拼搏”在这里是一种力量,可以“越过一道道难关”,选择②;第二空“敏锐”摧使“抓住一次次商机”;第三空则根据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可以写出“挺起民族的脊梁”。
故选D。
【点评】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
6.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往事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
【答案】
B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A、将“往事”比作“一场梦”,本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B、“屋檐读不懂荒野”,“读”赋予“屋檐”生命色彩,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C、把“思念”比作“刀”,突出内心的思念之情,本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D、吧“过去的誓言”比作“课本里缤纷的书签”,本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答案:B。
【点评】本题单独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考点。“常见”指的是使用频率高,学生见得多、较为熟悉。《考试说明》明确的“常见修辞手法”有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对此九种修辞,我们要熟练掌握。重在“运用”,即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作出分析和鉴赏等。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修辞手法的运用,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层级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所给的选项,然后按照要求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领悟语句的意思,根据语句的含义确定修辞手法就不会出错。
7.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答案】
B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登高”“遍茱萸”表明是重阳节;
B与节日无关。
C“乞巧”“穿尽红丝”表明是乞巧节;
D“玉粽”“千舸竞”“艾叶”“黄酒”表明是端午节;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掌握传统节日的习俗。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B.?穷山之高而止??????????C.?此其志不在小??????????D.?越国以鄙远
【答案】
A
【考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善,形容词作动词,译为交好;
B.高,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最高处;
C.小,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小处;
D.远,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偏远的地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生丧死无憾.﹣﹣(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低位.
【答案】
D
【考点】翻译,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A.博:广泛地;而:连词,表递进关系;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学者:求学的人;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为…办丧事;译文: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没有什么遗憾了。
D.微:如果没有;及:到.译文: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低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关键字(多义实词、活用词、重要虚词)及特殊句式,译文要通畅。文言实词﹣﹣微,wēi(1)形容词:①隐蔽,不清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②微小: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两广五岭一带的小草,严冬时节也不枯萎。③轻微: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动刀很轻,哗啦一下子就把整个牛分解开了,像土一样散落到地上。④地位卑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我凭着卑贱的地位,却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⑤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带领数名骑兵出来,改换身份出行,进入一座古寺。⑥精妙,深奥: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他的文章简练,用词精妙。(2)动词:①没有,一说“除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②不是: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不只是赵国,诸侯中还有子孙继续当权的吗?③衰败,衰弱:天下分裂,而唐室固已微矣。(《教战守策》)﹣﹣天下分裂,唐王朝当然因此就衰败了。(3)副词:①表程度,稍微,微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放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的,只是略微点一点头。②表情态,暗暗地,隐约地: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暗暗的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神情更加温和。
1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
D.?四联全都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答案】
C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
【解析】【分析】C、“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误,应改为“形成相互映衬”。即情景交融。
答案:C。
【点评】古诗词的鉴赏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附参考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
???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缪:同“缭”,连结,盘绕
(2)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
(1)B
(2)D
(3)D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B??
?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下:攻下。(2)D?
乎:相当于介词“于”/句末语气词;之:代词/结构助词“的”。(3)D?
没有抒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1)B(2)D(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附参考译文】
???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12.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论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论述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根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般结论.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答案】
C
【考点】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C、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般结论”错误,结合原文“用少数事情来作说明”、“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可知。故选C。
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结合具体的语境鉴赏作者写景的手法,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本题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句子的内延和外函,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失分的原因考生对诗句的含义不理解而造成失分现象。所以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同时,教授的讲演虽然通过视频能让人们听到声音、看到动作,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此外,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还要看到,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一部分信息,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所以说,文化的传承靠人,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就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其次,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文化内涵等一样。最后,学者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因此,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其中“话少”而术语多,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包括汉语还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基础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学者们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偏误。
D.熟悉文化遗产且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例举以色列,说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名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答案】
(1)B
(2)D
【考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
原文第二段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此句是讲“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主要手段。(2)D?
A。过于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B。“唯一条件”错,原文第三段为“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C。强加因果,对应信息为文章的最后一段。
答案:(1)B(2)D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二、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
,
靡有朝矣。(《诗经?氓》)
(2)________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驽马十驾,________。(荀子《劝学》)
(4)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
(1)夙兴夜寐
(2)舞榭歌台
(3)功在不舍
(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考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1)夙兴夜寐(重点字:夙、寐)(2)舞榭歌台(重点字:榭)(3)功在不舍(重点字:舍)(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点字:社稷)
【点评】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三、简答题
1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乙
???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节选自《祝福》)
(1)指出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的描写手法。
(2)结合选文,简析林黛玉和鲁四老爷各是怎样的人?
①林黛玉:________。
②鲁四老爷:________。
【答案】
(1)①环境描写②心理描写③动作描写④细节描写
(2)小心谨慎,知礼、聪慧(简析略);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思想上:反动、守旧、自私(简析略)
【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分析】(1)“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属于环境描写;“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属于心理描写;“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属于动作描写;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属于细节描写。(2)林黛玉一进屋就环顾四周,根据屋里的陈设推断出座位的布置,并坐了下来,说明她为人小心谨慎,知礼、聪慧。
四叔的书桌上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这都是封建思想的典籍,说明四叔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是保守、守旧的,是思想僵化的“老监生”,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答案:(1)①环境描写②心理描写③动作描写④细节描写
(2)林黛玉:小心谨慎,知礼、聪慧(简析略);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思想上:反动、守旧、自私(简析略)。
【点评】(1)考查分辨描写手法的能力;(2)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提问方式: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XXX人物形象。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思考角度:筛选人物貌、言、行、心…/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人物的具体生活背景→概括特点→结合人物身份。
四、写作题
1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蓓蕾初绽。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繁花满树。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落英缤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追求有物质更有精神的生活
???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
???
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又能充饥又能品味”的生活,才是最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物质与财富贡献出来,把身心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就是精神的。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
???
当我们看到世界级著名演员李连杰带着上千万元,自己租用飞机,走在了汶川地震的路上;当我们看到他不但带来了壹基金的资助,还带来了大量的帐篷、食品与棉被;当我们看到他脱掉名牌的服装,一起奔走在救灾的现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去扎帐篷,去卸救灾的物资,也与灾民一起吃方便面。现在想想,还是他说的一句话对:“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为富不仁。”
???
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有机的统一了起来。人们记住了李连杰,记住了他为灾区忙碌的身影,这身影逐渐、逐渐高大起来了。
???
为精神而追求的实业家何其多也。几乎每一所著名大学都有曾宪梓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几乎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都有李嘉诚的捐献,几乎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都有山东寿光王乐义创造的技术。那集美大学,那希望小学,那北京的水立方,无不渗透着物质与精神的栖居。“大家的日子好了,才是我的梦”,这是物质的梦,也是精神的梦。
???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总是在心里说:明天的面包已经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仅仅为物质的生活是低层次的,只有为精神的追求而物质的境界,才是高层次的境界。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显然有虚实两层含义:(1)实:“春天”“蓓蕾”“繁花”“落英”都是实指。(2)虚:“春天的美”指向人生的美,则“蓓蕾初绽”“繁花满树”“落英缤纷”也就都指向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美。蓓蕾初绽,可以指向青春的朝气与蓬勃,理想的萌生,锋芒与锐气等;繁花满树,可以指向事业有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这虚实两层,立足“虚”或“虚实结合”,则文章都能写出深度;立足“实”不是不可以写,但易沦为纯粹的写景文,想写出好文章比较难。
参考立意:(1)美的实质就是一种奉献价值;(2)美是一种精神追求。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