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地学习数学。?
学情分析: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的方式来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
懂得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改写小数。
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或卷尺)、及相关数学教具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情境谈话。
①师:为了迎接新学期,爸爸带着小明来到商场购买学习用品,你们看看【课件出示】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从中选两件学习用具提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同学,你想怎样提??
②学生提问题,相互解答,师评价。
③课件出示小数物品,提问:现在你还会提问题吗?
④学生尝试。
3.区分整数和小数,点明教学内容。
师:书包、笔记本、文具盒的价格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钢笔、铅笔、橡皮的价格和整数不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整数和小数的区别,教师过渡语言引出小数。部分学生能读出小数,教师乘机引出课题。如:“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好吗?“说得真好,真好”,利用现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小明和爸爸这两个人物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取到穿针引线作用,加深小数的服务生活的数学特性。
二.新知新觉。
(一)初识小数:生活中的小数。
1.师:买了文具,爸爸带小明来到了德克士快餐店,同学们你都看到了哪些和整数不一样的数字?能指出来给其他同学看一看吗?
2.①师:我请你细致观察一下,这些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指名上台。同学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②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数字中间多了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齐读)
③.师: 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像上面的9.9 、 7.5 、3.5 、10.5 、11.8 ……都是小数。关于小数还有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到88页,读第一段,把你觉得重要的地方划出来。
④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⑤师小结: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小数点在中间偏下的位置。只有他们三个同时出现才叫小数。【课件展示】
3.辨知小数趣味小练习:小数回家。
请同学们来帮个忙。
课件说明:利用生动形象画面学生辨别是不是小数,教师根据出示的数字,形象区分,加以补充追问“为什么他不能回家?”“它少了哪个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巩固加深小数的组成。教师让学生判断,教师操作课件及时纠正、指导及评价。
(二)小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情境中的小数让学生读。
①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做“点”,小明和爸爸准备买一些蔬菜,你能把这些价格读出来吗?
②老师还搜集了一些资料,请哪位同学读一读。【课件出示】
2.学生读,教师订正及评价。
教学建议:小数的读法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下面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上。?
(三)写小数。
1.教师强调小数的书写。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你们会写吗?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2.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3.老师口述几个小数,学生练习写。
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
4.生自由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设计目的:小数的读写教材中制作了潜意识的指出和引导,教师有必要利用简短的时间加以训练,为接下来的教学扫清障碍。
三.难点突破,掌握小数的意义。(教学例一)
(一)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
出示情境图(测量身高)
1. 师: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无处不在!你看一群同学正在测量身高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2.情境图展现小明的身高是1米3分米。【课件出示 :1米3分米】
3.师:小明的身高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呢?谁来说一说?他说得对吗?我们先不急着作出判断。先来看看大屏幕。
4.提问:这是几分米?你能转化为分数说一说等于几分之几米吗?
你能说一说这个分数的表示的意义吗?
师订正。
5.师:对,1/10米就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10米,再请哪位同学说一说。
6.其实呀小数也可以像分数一样来表示1分米。【课件出示1/10米=0.1米】你能模仿分数的意义的说法,说一说0.1米这个小数的意义吗?
师总结: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米。(请几名同学说)
7.要是2分米你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吗?【课件出示“2分米=()/()米=( )米的关系式】说一说0.2米这个小数表示的意义吗?
8.依据课件分别教学3分米呢?5分米呢?4分米呢?
①独立完成例题一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0.5米、0.4米。
②为什么表示0.5米你涂了五格?为什么表示0.4米时你涂了四格?
9.现在我们来看看1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
教学建议:
教师用追问的手段,举一反三让学生乘热打铁,依据课件完成转化,然后明确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一枯燥,也为下一环节过渡提供铺垫。?
10..牛刀小试。
①师:老师也想测量我们班几位同学的身高,谁想来试试。(停顿)这么多同学想参与,老师有个好主意,我们来选拔一下,谁能正确地说出括号里的答案老师就请他来参与测量。
②【课件出示】请学生说,选择四个说对的学生来测量。
③学生测量,然后通报数字。
④学生根据测量学生的数据写成以米为单位小数。
11.完成想想做做1,你有什么发现?
①横着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竖着看呢?你有什么发现?
②总结:十分之几分米可以写成零点几分米,零点几分米表示十分之几分米。
(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题2.师:我们继续来探索关于小数的知识。
圆珠笔是几元多?笔记本是几元多?用元表示各是多少元呢?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大屏幕。
2、①结合课件分步展示。角是一元的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元,还可以写成0.1元。表示什么意义呢? 5角是十分之五元,可以写成0.5元。表示什么意义呢?
②结合课件分别提问学生:一元二角(三元五角)改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还可以写成?元。你是怎么思考的?
③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二题,师订正。
问:2元4角改写成用元为单位的小数时你是怎么思考的?
四、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改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2.想想做做第4题。
①提问:0右边的第一个点为什么表示0.1?1右边的第二个点为什么表示1.2?
②你能继续填出方框里的数吗?从左往右依次读出直线上的小数。
③通过填数和读数,你有什么发现?
3.想想做做第5题,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
五、拓展补充。
1.请同学们读一读你知道吗?里面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微在1700多年就开始使用小数啦,还介绍了小数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师:小数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数学家个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群体智慧。
2.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非常重要呢。
课件说明: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事件,凸显小数点的重要性,给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转换和提升。
六、教师总结,课堂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