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身边的熟悉例子,积累有关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在实际应用中能迅速提取这些表象作出初步的估计与判断,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掌握新知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难点】
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大小的纸一块,米尺。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直尺。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形镜框。
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吗?(指名回答)
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这是求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的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61页例3.
(1)出示例3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思考:能不能说小明的课桌面比小红的课桌面大?为什么?
学生交流,初步感知:不能,他们用的是不同的测量标准。
(2)引入面积单位。
多媒体出示两个长宽均不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
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使用摆图形的方法比,首先演示两种分别用不同的标准摆图形无法比较,再演示使用同一标准摆图形,可以比较其大小。由此得出结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教师演示,学生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面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依次出示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①师介绍: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可以写成1cm2。(板书:平方厘米)
②操作:剪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初步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③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④说一说,下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指名说一说。
(2)认识1平方分米。
①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课桌,使学生感觉到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去量。引出并板书:平方分米。
②提问:你认为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交流后,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可以写成1dm2。
③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④举例。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⑤操作:4人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1平方米。
①提问: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好不好?你认为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板书:平方米。
②师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可以写成1m2。
师出示1平方米大小的纸,让学生观察。
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多媒体出示。
④猜一猜: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用米尺在地面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一部分学生站在里面,看能站多少人。
3、小结回顾。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个面积单位,把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然后闭起眼睛想一想它们各有多大。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教学重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在认识1平方厘米后,让学生说出更大的面积单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应用
(一)、考验你的选择能力
1、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2、一个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000(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3、橡皮擦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6(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师指名学生回答。
(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测量火柴盒表面的面积 ( )
2、测量桌面的面积 ( )
3、测量教室的地面的面积 ( )
4、测量邮票的面积 ( )
5、测量课桌的面积 ( )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口答,说出是怎样比较的。
(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操场面积,用( )做单位;
量一般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面积,用( )做单位;
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面积,用( )做单位。
师组织学生交流,师引导,师生共同小结。
(四)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 ____________ ;
教室门的高 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 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口答。
后师生共同小结:长度单位表示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表示平面的大小。
(五)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火柴盒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6( )。
2、汽车每小时行50(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800( )
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
5、一块橡皮某个面的面积大约是4( )
6、房间面积18( )
7、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6( )
8、小明的身高是145( )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口答。其他学生更正。
(六)请你当回小法官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厘米。( )
2、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 )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 )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判断对错,师点评。
第(五)、(六)题根据课堂时间安排,可适当调整安排到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民主化的提问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开放性的交流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四、总计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总结、反思能力。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63页第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题的安排,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一步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准确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的认识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以写成1cm2;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可以写成1dm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可以写成1m2;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举例生活化,让学生来感悟知识。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可以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学习、探索知识将会更加主动积极,答案会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其次,注重操作,强化学生的感知。“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因此围绕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表面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物体,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进行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