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6.1 认识面积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6.1 认识面积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6 07: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面积》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目标:1.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 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感受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
3. 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刚才和同学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交流,但是老师有一个小秘密没有告诉你们。老师在课堂上喜欢会倾听,会观察,会思考,积极举手发表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们这节课能不能做到这些?
〖思考〗在和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既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又能对学生做出课堂要求。
上课
1、揭题定标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留心过,你家住的是多大的房子?
生1:我家住的是134平米的。
师:那你家住的一定很舒服。
生2:我家的房子是120平米的。
师:你家的房子住的一定很温馨。
师:老师家房子的面积是117平方米的。你听到一个什么词?
生:面积。
师:你在什么地方还听到过“面积”这个词?
生1:买房的时候,说房子的面积。
生2:家里面买地毯的时候。
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什么是面积。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知道面积的含义,会比较面积的大小。
〖思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面积”这个词,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表象。
2、认识面积。
师:今天的数学课,让我们从熟悉的数学课本开始,请大家拿起自己的数学课本,闭上眼睛,慢慢的摸它的封面,静静的感受它的大小。
生动手摸封面。
〖思考〗通过动手摸的方法,感性认识面积的含义。
师:再看看黑板面的大小。(师动手摸黑板面)发现黑板面比课本封面怎么样?
生:黑板面比课本封面大。
师:再摸一摸课桌面的大小。和课本封面比,你有什么话说。
生:课桌面比课本封面大。
师:看来这些面是有大有小的。
师:我们说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
那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 ?)
生:黑板表面的面积。
师:那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呢?
生: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
师:你也能指出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积。
师:真会观察,看到了我们教室里凳子表面的面积。
生:灯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纠正:这应该是灯罩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生:墙面的大小就是墙面的面积。
师:指到一个墙面上,是这个墙面吗?
生边指墙面边说:这个墙面的大小就是墙面的面积。
师:老师带来了我最喜欢的包装盒。说能摸一摸包装盒表面的面积。
生摸其中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还有说一说其他面的面积吗?
生:(摸侧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生:(再摸其他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面,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表面。一个物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说面积的时候必须指出是哪个面的面积,不能说是物体的面积。
〖思考〗通过用观察的方法,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充分感受面积是有大有小的。先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能摸到的面积和看到的面积,比较直观。再让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什么是面积。在学生感受面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面积的含义。
师:老师带领大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出示图片)广告牌面的面积指什么?
生:(边摸边说)广告牌面的大小就是广告牌面的面积。
师:(出示图片)湖面的面积指什么?
生:湖面的大小就是湖面的面积。
〖思考〗走出教室,让学生抽象认识什么是面积,并且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什么是面积。
师:从美丽的火山湖回到我们的课堂中,请同学摸一摸老师手掌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
生齐说: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掌面的面积和同学手掌面的面积,怎么样?
生:老师手掌面的面积比同学手掌面的面积大。
师:老师把手掌的形状在黑板上拓下来,就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图形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也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我用阴影部分把它表示出来。(师操作,生仔细看)
〖思考〗从实物过渡到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平面图形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师:老师这里带来了这几种平面图形。梯形的面积指什么?
生1:梯形的大小就是梯形的面积。
生2:三角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生3: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
生4: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生5: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生6:水滴形的大小就是水滴形的面积。
师:比一比,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小。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圆形的面积最小。
师:这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呢?哪位同学来指一指。
生: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没有大小,它没有面积。
师:那什么样的图形才有面积呢?
生:封闭图形。
师:回顾我们刚才认识面积的过程,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面积的含义。
〖思考〗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完整认识了什么是面积,面积的含义。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了手掌面的面积,图形的面积,老师这里2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生观察:紫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有方法验证吗?
生:把他们重叠在一起。
师操作课件,两个图形重合,比较。
师:看来重叠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再出示课件。
〖思考〗直观比较的方法是观察,重叠是比较面积大小的另外一种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慢慢渗透,层层递进。
师:那这两个长方形,谁的面积大?你能看出来吗?
生猜测:一号长方形的面积大。试试重叠的方法。
师操作,生发现还是无法准确的比较。
师:小组合作,拿出学习袋,学习袋里的小工具有硬币,正方形,长方形,小组里可以借助小工具帮助你比较,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的方法,留下的你思考的痕迹。
小组合作活动5分钟时间,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发现:都是把两个长方形分割成几个相同的小图形。但是分割成几个圆的时候,留有空隙,不好比较。分割成长方形,虽然能比较出大小,但是有空隙,也不够准确,比较而言,分割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没有空隙,比较准确。
〖思考〗上面两种方法都无法准确比较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工具或者其他的方法进行有根据的去进行比较,通过活动操作,学生们发现把较大的图形,分割成同样大小的小图形,通过数图形的个数,就能比较。为以后要用到的方格图做铺垫,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为什么要用方格图。
师:老师也有一样神秘工具,(课件出示)方格图,我们可以把两个长方形放到方格图当中,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和我们活动中分成小正方的做法是一样的。
师:想一想,跟我们装修房子时干什么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铺地砖。
师:说道铺地砖,有这么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丁丁家的卧室铺地砖用了26块,毛毛家的卧室铺地砖用了15块,想一想,你觉
得谁家的卧室地面面积大?并说明理由。
生思考:老师,有一个问题,他们两家的地砖大小一样吗?
师:如果没有说是否一样,就无法比较。那需要加一个条件。如果他们两家买的是同款地砖,能比较吗?
生:那就是丁丁家的卧室大。
〖思考〗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要帮助我们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一开始,用买房子的面积引入,此时,学生有了方格图的铺垫后,和生活中的铺地砖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联系,并且通过解决两个卧室的面积大小,孩子们进行思考后发现,要比较所分割成的小图形的数量,必须保证分割成的图形大小是一致的。
师:看来数方格也可以帮助我们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老师在方格图里设计了一组图形,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图形面积最小。哪个和哪个面积同样大。
生在题纸上数方格并记录。然后汇报。
师:看来,我们除了可以用观察,重叠,还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来比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看到了什么?(方格图)请同学们画出用5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并涂出阴影部分表示他们的面积。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观察。
师: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23个省份组成,每隔省的占地面积不一样,那我们能比较每个省的面积吗?要相比,只能在地图上比较。
生:黑龙江省的面积比山西省的面积大。
四、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看,摸,比的方法认识了面积的含义,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通过观察,重叠,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了面积的大小,收获真不少。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这样安排了本节课:一、情境导入,通过了解房子的面积,从熟悉的面积这个词入手,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再认识面积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摸,直观感受面积,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找教室里能看到的面积,能摸到的面积。最后走出我们的教室,抽象认识湖面的面积和广告牌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 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三、从房子的面积入手认识面积,通过分割图形,进行准确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作为铺垫,引出方格图的作用和为下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工作埋了伏笔,再回到生活实际中,铺地砖就是分割面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很紧密的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必须把面积分割成相同大小的图形才能进行比较。
课后,我仔细反思,这节课总的给我感觉上得很顺,学生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他们也很轻松、自然的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从实物表面的面积过渡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比较自然。极大 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有种愿意学的欲望,但是我在教学中只注重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和掌握,却忽视了面积大小比较方法的重点突出,以及全体学生的学习 层次,没有很好的落实因材施教。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才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真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孩子都能有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