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 1口算乘法-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 1口算乘法-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6 09: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6=  20×4=  18+80=
(2)2×7=  30×3=  14+90=
(3)4×6=  40×2=  24+80=
2.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请仔细观察每一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鼓励,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课——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结合问题,请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3)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同学们列的式子非常准确,思路清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算出结果?
(1)动手试一试,试说口算过程。
方法一:15+15+15=30+15=45(盒)(动手画)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动手摆)
方法三:想竖式口算。(说竖式过程)
(2)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
第二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3.教师小结,提炼算理。
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忘记进位而出错。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  18×5=  26×3=  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三、深入探究,算法迁移
(1)想一想:150×3=? (PPT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四、课堂总结,完善思维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提高,强化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
10×3=30  5×3=15 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合作、讨论问题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 学生在表述口算过程时,语言描述不完整,思路局限于个别学生的想法中,不能展开思路,大胆思考。
[再教设计]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动嘴说,让学生在体验口算过程的同时,完善语言表达,促进发散思维的训练。
第2课时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多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PPT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3×25=   16×4=   23×4=   21×5=
120×3= 150×4= 3×240= 2×360=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某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进了一批水果,请大家帮忙整理整理。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10=)
(3)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学生汇报,教师动态呈现口算方法,理解口算算理。(课件演示)
预设:
方法一:把10盒橙子分成两份,每份五盒,分别算出五盒的橙子数,再把两次算得的数加起来。
5×6=30,5×6=30,所以30+30=60(个)。
方法二:10盒橙子,可以先算9盒的个数,再加上1盒的个数。
6×9=54,54+6=60(个)。
方法三:先不看10上的0,先1×6=6,再在结果后加上0,所以6×10=60(个)。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口算方法。
2.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PPT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10=  9×10=  18×10=  40×10=
(2)指名汇报各题口算方法。
(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原因。教师提示: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3.深入探究,延伸算理。
师:同学们对橙子数的计算比较准确,而且思路清晰,下面让我们来继续整理苹果的数量吧!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2),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式:12×20。
(2)想一想:12×20应该怎样口算呢?
引导观察主题图,思考多种方法。独立想一想,小组讨论。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并写板书)
三、课堂总结,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练习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小组比赛,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口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1)6×10=60(个)   (2)12×20=240(个)
6×9=54 12×2=24
6×1=6 24×10=240
54+6=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练习,优化算法。
[不足之处] 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设计中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但是教师的引导过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再教设计] 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 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提高理解算理的能力。
3.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谁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口算方法来试一试?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  )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  )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    35×2=    210×4=    16×5=
14×6= 30×3= 280×2= 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16×5       
10×5=50 6×5=30
50+30=8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题中出现隐含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数量关系式模型,进而通过交流,掌握这一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 理解“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练习题第10题第(3)题的基础,也是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再教设计] 可利用课件动态模拟豹子和羚羊1秒钟后距离相差了多少,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速度差,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