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明清
政治制度
的
变化
明清的朝代更替
明清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明清时期,既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终结”。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奏”,处于这样种“承上启下”的过渡转型时期。明清两朝,承接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更多的积弊,同时,也积聚了封建社会的最后能量,产生了“落目的辉煌”一一康乾盛世。……同一时期的世界,……人类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全球化从此开始。……,但中国恰恰从此时开始转向闭关锁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因此,明清是一个“旧传统”和“新事物”、“辉煌”与“没落”交相并存的封建末世时期。
----《学习探究诊断》P64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的朝代更替
P71、75、74
朱元璋(明太祖)
国号:大明
定都:应天府
李自成攻陷北京,
明朝灭亡。
明
朝
元末农民起义
1351年
1368年
1421年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1840年
朱棣
明成祖
迁都北京
称为京师
努尔哈赤
统一了
女真各部
建立大金
清军入关
顺治帝
迁都北京
京师
皇太极
改族名
为满洲
皇太极
(清太宗)
国号:
大清
古代:清朝
明清的朝代更替
P75
P80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的朝代更替
对点训练
1.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应天府是今天的
A
开封
B
洛阳
C
西安
D
南京
2.以下既符合是大一统、又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是
①秦朝
②唐朝
③元朝
④清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D
D
开封
、洛阳、西安、南京、北京、杭州一起并称为
六大古都
。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
政治制度的变化
P72
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一个
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
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士替皇帝草拟奏章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太祖
宰相制度
政治制度
明成祖
内阁
常设的辅佐
明
政治制度的变化
P73
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
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
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
,控制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速捕、施刑。
①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
②明成祖设立了内阁。
宦官专权
司礼监
东厂
锦衣卫
锦衣卫
东厂
③宦官专权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
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
②明成祖设立了内阁。
锦衣卫
东厂
③宦官专权
对点训练
C
掌司法
掌军务
掌民政、财政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清
政治制度的变化
P77、78
清初:
设内阁、置
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设南书房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清
政治制度的变化
P78
1662—1722年
1723—1735年
1736年—1795年
“康乾盛世”: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
(乾隆)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特点:
1.奏折制度的形成
(始于康熙年间、定型于雍正、形成固定制度于乾隆年间)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皇帝
官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自拆阅。
——《中国历史新编》
作用:
皇帝能多渠道了解下情,提高决策效率;
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机密
迅速
性质:
2.军机处的设置(雍正)
特点?
简
速
密
职能: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
(谋大政、断大狱)
地位重要
中枢秘书机构
无决策权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制
制
废宰相、
设内阁
案名
起因
株连人数
庄廷龙
《明史》案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
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70--120
戴名世
《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300多人
吕留良案
反对清朝统治
数十人
胡中藻案
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
为侮辱清朝
株连族人祸及师友
查嗣庭案
考题:“维民所止”被指有辱
圣上为“诽谤大逆”
抄家,死于狱中
清朝主要文字狱概况表
影响:
禁锢思想
摧残文化
3.文字狱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清
政治制度的变化
康雍乾时期:“康乾盛世”
①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③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
清
政治制度的变化
对点训练
B
D
1.
2.
清
政治制度的变化
对点训练
D
3.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的政治制度变化
明朝:
①明太祖废宰相制度
②明成祖设内阁。
③宦官专权
清朝:康雍乾时期
①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雍正时,设军机处。
③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
特点?
明清时期的
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继续实行,
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
清朝在内地分立18省;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继承
发展/创新
君主专制强化
时代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的朝代更替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
①明太祖废宰相制度
②明成祖设内阁。
③宦官专权
清朝:康雍乾时期
①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③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
影响?
如何认识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然而不幸的是,在乾降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
而乾隆所处的18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戴逸先生在他的《论乾隆》文中说:“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18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进射出来。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P4
而乾隆所处的18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而这个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乾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1795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P4
中国社会走向衰落、面临危机、逐渐落伍于世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疆域的奠定
如何从材料获取信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ー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
理由:
自古由三公、六卿处理天下事务,不曾设丞相;
秦朝设相,二代而亡;
历代丞相中多数是奸相,专权乱政。
答案:防止丞相专权乱政,加强皇权
材料二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其权重大,其体尊严。汉制丞相用人行政,无所不统……后世恐其专权敌君也,渐收其权归之尚书,渐收而归之中书,而归之侍中,而归之内阁;渐易其名为尚书令,为待中,为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平章政事同三品,为大学士;渐增其员为二人,为四人,乃至十人;渐建其贰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协办大学士。其位日卑,其权日分,于是宰相遂为天子私人。
----一《梁启超文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的变化。
变化: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丞相名称发生变化;
丞相人数逐渐增多。
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
如何从材料获取信息?
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变化的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的朝代更替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
①明太祖废宰相制度
②明成祖设内阁。
③宦官专权
清朝:康雍乾时期
①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③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
第14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疆域的奠定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设计简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明清朝代的更替。
2、结合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的学习,从学科素养的多角度认识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创新、强化。
3、结合明清政治制度变化的脉络,从学科素养的多角度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走向衰落、面临危机、逐渐落伍于世界。
【教材内容分析】
1、整合原则: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1课,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教材编者的“以大时序、小专题”、“点—线—面”相结合方式选择适当的历史内容,突出体现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和多维性,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对教材的13、14课进行了一些调整,抓住“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个小专题来展开教学。
2、整合内容:整合后的第13课包含“明清朝代的更替”、“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两个子目,内容涉及明清朝代更替、明朝政治制度变化、清朝政治制度变化、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等重大史事;涉及“内阁”、“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等重要概念;此外,本课内容还涉及到核心素养的落实。史事线索清晰,概念复杂,理解难度大。
3、确定主题:根据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确定以“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为主题,将众多史事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重构。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全班34人,经了解,初中有15人选考历史,较2班情况乐观一些,少部分学生对一些重要史事有初步了解和认识,有一些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对于史事的分析、对于复杂概念的理解、对于历史发展脉络的分析与学科思维、学科素养的要求,学生整体都存在诸多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训练与培养。
【设计理念】
“悦纳教育”:面对生源(68人,60人来自示范校),对学生充满耐心、爱心、信心,将“静待花开”化为一种实际的教学行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走向衰落、面临危机、逐渐落伍于世界。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内容+素养)
导入
出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材料
进入情景
引出新课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内容+素养)
一、明清的朝代更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1、74、75,填空时间轴。
用地图,突破古代都城描述的易错点。
阅读教材
做“对点训练”
抓教材的落实
通过时间轴、地图渗透时空观念。
二、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2、73,填空。
出示“对点训练”的图文资料,突破明代中央、地方机构的易错点。
阅读教材
回答问题
抓教材的落实
理解“内阁”特点、
“票拟、批红”概念。
梳理明代中央、地方机构的演变。
二、
2、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7、78,梳理清朝初期的中央机构。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特点?作用?等,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
梳理: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展示“对点训练”的习题
探究: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阅读教材
思考
阅读分析史料,讨论、回答问题
抓教材的落实
阅读分析史料,渗透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学会知识整理。
巩固新知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小结
拓展:
板书梳理主干知识、结构框架。
展示:张宏杰《饥饿的盛世》的材料,
探究:
如何认识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思考
分析
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史事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理解: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走向衰落、面临危机、逐渐落伍于世界。
导入下一课时。
史料
分析
(能力训练)
史料分析: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的变化。
(3)结合材料二,你还可以如何出题?
思考
阅读分析史料,回答问题
阅读分析史料,渗透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13课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清朝代更替?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