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定陶县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定陶县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4 13: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虽短,但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却很突出,它对中国历史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
A.结束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又一次统一
B.励精图治,隋朝经济比前朝有了极大的发展
C.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
D.改革前朝制度,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2.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这就是
A.《隋律》 B.《唐律疏议》 C.《贞观政要》 D.《姓氏录》
3.
材料中的“吾”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人们称武则天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这里的“贞观”“开元”年号分别属于
A.唐高祖、唐太宗 B.唐太宗、武则天 C.武则天、唐玄宗 D.唐太宗、唐玄宗
5.“唐朝发明的这种农业工具既可翻土,又可控制深浅,轻便灵巧,回转省力适应小块土地耕作”,如图,这种工具是:
A.曲辕犁 B.筒车
C.秧马 D.抽水机
6.
这首诗描绘的是
A.隋朝的繁荣 B.贞观之治的繁荣 C.武则天的统治 D.开元盛世的繁荣
7.下面的三则材料都与哪一制度有关?
A.三省六部制 B.《贞观氏族志》 C.科举制 D.行省制
8.1959年(一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有完整的饺子,虽然严重钙化,颜色变黑,坚硬如石,但是外观完整,边缘清晰,很是漂亮。如图,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唐代的人会加工制作饺子 B.唐代一些地区的人们有吃饺子的习俗
C.唐代吃饺子的习俗已传到新疆等边远地区 D.唐朝以前没有饺子,饺子是唐朝人发明的
9、下面的诗句反映了
A.唐朝的民族关系很融洽
B.唐朝的对外政策很开明
C.唐朝的经济很繁荣
D.唐朝的科技很先进
10.从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① 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 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A.① ② 正确 ③ 错误 B.① 正确 ② ③ 错误
C.① ③ 正确 ② 错误 D.① ③ 错误 ② 正确
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
A.《大唐西域记》 B.《贞观政要》 C.《丹经》 D.《金刚经》
1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诗句中,那一句出自“诗仙”之手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你认为下面哪一项能准确地概括隋唐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社会陷入危机
14.宋、辽对峙时期,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这说明
A.生活在辽境的汉人都成为了契丹人
B.生活在辽境的汉人已经没有了爱国之心
C.生活在辽境的汉人在契丹的高压下不敢表露心迹
D.辽统治者推行汉法,革除弊政,受到生活在辽境的汉人欢迎
15.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秦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杀害岳飞的主谋是宋高宗 B.杀害岳飞的主谋是秦桧
C.岳飞因为谋反被杀 D.岳飞因为勾结金国被杀
16.宋代社会的基础是文官政治。在重文轻武的国策背景下,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是
A.士 B.农 C.工 D.商
17.《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18.

诗中宋朝的“元日”就是今天的
A.阳历1月1日 B.农历正月初一 C.元宵节 D.清明节
19.宋朝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这一机构主要管理
A.军事作战 B.农业生产 C.城市商业 D.对外贸易
20、宋元时期的历史与隋唐时期的历史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经济繁荣与否 B.文化繁荣与否
C.国家统一与否 D.对外开放与否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为选做题,5分。选做题计入总分,但本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例:某生必做题得40分,选做题得4分,则其总分为40+4=44分;某生必做题得47分,选做题得5分,则其总分仍为50分)
评卷人 得分
21.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一定要仔细阅读,答案也许就在材料中,10分)。
人物画像
他们有哪些活动? 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吐蕃民族的首领,他做赞普时基本上统一的各个部落,迁都逻些,建筑布达拉宫,创制藏文,迎娶唐朝文成公主。 他统一契丹各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 他是西北党项族首领,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他懂得蕃汉文字,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制定官制、军制、法律。 他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12世纪初期,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还仿汉文创制女真文字。
他们是谁?(每空1分,共4分) 松赞干布(1分) 耶律阿保机(或阿保机)(1分) 元昊(1分) 完颜阿骨打(或阿骨打)(1分)
他们有哪些共同点(结合上文及所学)?(任意两点,每点2分,共4分) ①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首领 ②他们都是本民族著名的政治家③他们都建立了本民族政权④他们都曾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⑤他们都曾创制本民族文字⑥他们都对开发边疆地区做出了贡献(任意2点即可得4分)
根据他们和中原政权的关系,归纳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2分) 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各民族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政权多向汉族政权学习……(任意1点即可得2分)
评卷人 得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⑤科技发达。
(1)“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列举一则史实来证明材料中的观点。(5分)
①治世、盛世: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任意1则,1分)
②对外交往活跃: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任意1则,1分)
③国内民族融合:
西北各部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任意1则,1分)
④文化辉煌: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唐朝乐舞十分发达,涌现出许多成就斐然的音乐家;敦煌艺术,魅力无穷。(任意1则,1分)
⑤科技发达:
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了火药(任意1则,1分)
(2)唐朝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朝代,它继承了隋朝的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并逐步发展完善。这两项制度是什么?(2分)请说出其中一项的意义(2分,如果两项都答,按前者计分)
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
意义:三省六部制的意义:三省六部之间既分工协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2分)
科举制的意义: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办事效率,为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也可以按教材表述,2分)
(学生表述只要有相关意思即可得分,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表述)
(3)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唐朝历史的特点。(1分)
繁荣与开放。(1分)
评卷人 得分
23.阅读下列材料(10分):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唐朝的海陆并举,到宋代以海路为主。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路线图
(1)仔细观察上图,材料一图中数字①②③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其中②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那么①和③分别是哪两个国家?(2分)分别列举这两个国家与中国(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各一例。(2分)
两个国家分别是① ③
①印度(1分) ③日本(1分)
史实:
①天竺:玄奘西游“取经”。(1分)
③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日本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等)。(1分)(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材料二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杭州设市舶机构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2)材料二反映出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广州(1分)和
杭州等(1分)。(在广州、泉州、明州、临安中选择任意两个即可,明州也可写作宁波,临安也可写作杭州,见教材P65“宋代经济分布图”)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为海外贸易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分)宋朝政府的鼓励支持。(1分)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1分)(任意两点即可,但要让学生知道第一点最重要)
(3)请你推测一下唐宋出口到国外的主要货物有哪些?(2分,每种1分,任意两种即可)
陶瓷(或者瓷器、陶器);丝绸;茶叶;纸张;稻米等。(2分,每种1分,任意两种即可)
请看仔细,第24题为选做题,5分,得分计入总分,但本份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
24.以下是两位唐朝诗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阅读理解后回答问题: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1分)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分)
不一样。(1分)胡诗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1分)皮诗认为大运河的开凿积极作用为主。(1分)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2分)
学生不论持哪一种观点,论据充分,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例如:隋炀帝为开凿运河,滥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国家灭亡,所以,应该否定。
再例:隋炀帝开凿运河虽然使当时的百姓承受了巨大苦难,但是后代却获益匪浅。
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