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高二语文
2021.06
注意事项: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C.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D.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穏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B.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D.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D.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逃跑
铁凝
(1)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2)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3)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4)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5)光阴像箭一样。
(6)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7)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8)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9)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10)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11)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12)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13)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14)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15)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16)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等特点,也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境。
C.小说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D.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的,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连质问、想让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5.下列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塑造出了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为下文即使他出错,团里不仅不辞退他,在他生病时,还为他捐款的情节作铺垫。
B.文中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C.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的不辞而别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疑惑。老夏的愤怒与疑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
D.
这篇小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道德和生存的艰难选择时,悲凉、矛盾和无奈的心境。
6.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人物形象。(6分)
7.为什么说老宋两次选择逃跑,都是艰难的选择,展现出了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请结合文本分析。(7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慕天颜,字拱极,甘肃静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浙江钱塘知县。康熙九年,擢湖广上荆南道。总督刘兆麒疏言天颜习边海诸事,请调福建兴泉道。寻擢江苏布政使。十二年,丁内艰。总督麻勒吉疏言:“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师征吴三桂,天颜督造舟师送岳州。天颜疏言:“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计里均派,先期拘集,饥寒踣顿。及兵既到,计船给夫,兵与船户横索财物,鞭挞死伤。臣拟军赴前敌,计各省调遣官兵,每船应夫若干,以其直给船户,令雇水手。”上从之,命诸省,著为令。扬州知府高德贵亏帑数万,既劾罢,旋卒,天颜檄追德贵家属。京口防御高腾龙,德贵族也,与参领马崇骏以天颜奏销①浮冒讦于将军杨凤翔,凤翔格不行。崇骏、腾龙叩阍讼天颜,上命京官具狱,崇骏、腾龙婪取罪至死,天颜亦得罪,当左迁。天颜将去官,疏列成劳,且言:“夙夜忧劳,不意遭诬讦,蒙鉴宥不加严谴。”上以天颜未闻有廉名,命严饬。二十六年,授漕运总督,疏言:“京口至瓜洲,漕船往来,风涛最险。请仿民间渡生船,官设十船,导引护防。”部议非例,不允。上曰:“朕南巡见京口、瓜洲往来人众,备船过渡,有益于民。其如所请行。”三十五年,卒。天颜历官有惠绩。狱囚因逸犯株连,待质已三年者,于秋审时开释;狱囚无亲属馈食,月给米三斗。在江南,兴水利,蠲积逋,而请免纤夫,苏一时之困,江南民尤颂之。
【注】①奏销,清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上报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擢湖广上荆南道。
擢:提拔
B.
扬州知府高德贵亏帑数万
帑:府库钱财
C.
天颜亦得罪
得罪:被冒犯
D.
苏一时之困
苏:缓解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顶是(3分)
A.
诺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B.
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C.
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D.
诸道征发/舳舻蔽江/夫役牵挽动以千万计/纤夫募诸民间/给银一钱/民争逃匿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又称为表字,是古人成年后由尊长所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B.
丁内艰,古人父母去世需回乡守丧,称为“丁艰”,这里指父亲去世。
C.
左迁,古代官职调动称为“迁”,因古人尚右,因此“左迁”指贬官。
D.
漕运,是指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慕天颜虽然是甘肃静宁人,但是有沿海为官经历的他成为熟悉沿海事务的专家,总督刘兆麒专门要求将其从内地调到福建,以便发挥其特长。
B.
慕天颜在督造战船的过程中发现了军队征发纤夫制度的种种弊端,于是上书皇帝指出问题,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下令各省将之作为定制。
C.
扬州国库在知府高德贵任内出现大额亏空,他死后慕天颜向其家属追缴赃款,其亲属马崇骏等向皇帝控告慕天颜的贪污行为,双方都受到惩处。
D.
慕天颜在江南为官时兴修水利、蠲免欠税、请免纤夫,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工作,缓解了百姓生活困苦,深得江南人民爱戴。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总督麻勒吉疏言:“天颜为政勤敏,清积年逋赋,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
(2)天颜将去官,疏列成劳,且言:“夙夜忧劳,不意遭诬讦,蒙鉴宥不加严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出句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4.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5)《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自去年
10
月以来,美方持续挑起的对华贸易争端(
???)今年
5
月
10
日,第十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会议举行之际,美方宣布将对价值
2000
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
25%,关税名单涉及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产品。面对美国小企业、经济学家和相关人士的大声疾呼,美国的决策者却
,对这些呼声充耳不闻。
从去年3月至今,中美经贸磋商谈了十一轮,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几经反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方的反复无常,翻脸比翻书还快。
往往是刚刚表态“进展顺利”,随后又肆意挥舞关税大棒;一会儿无端指责中国,一会儿又说要达成“重大协议”。或许,美方把
当成“交易的艺术”,但一定是误判了形势,找错了对象。中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国,向来重信守诺,也从不会
。美方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美互利关系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希望美方
,重新回到中美两国合作共赢的正确轨道上来,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仅损害了美国普通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拖累了美国经济,也损耗和挥霍了自己的国家信誉。
B.不仅损害了美国普通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拖累了美国经济,反而损耗和挥霍了自己的国家信誉。
C.不仅拖累了美国经济,也损害了美国普通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损耗和挥霍了自己的国家信誉。
D.
不仅拖累了美国经济,也损害了美国普通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反而损耗和挥霍了自己的国家信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刚愎自用
两面三刀
尔虞我诈
悬崖勒马
B.
刚愎自用
翻云覆雨
出尔反尔
悬崖勒马
C.
一意孤行
翻云覆雨
尔虞我诈
洗心革面
D.
一意孤行
两面三刀
出尔反尔
洗心革面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往往是刚刚无端指责中国,随后又表态
“进展顺利”;一会儿说要达成“重大协议”,一会儿又肆意挥舞关税大棒。
B.
往往是刚刚表态“进展顺利”,随后又无端指责中国;一会儿肆意挥舞关税大棒,一会儿又说要达成“重大协议”。
C.
往往是刚刚无端指责中国,随后又表态
“进展顺利”;一会儿肆意挥舞关税大棒,一会儿又说要达成“重大协议”。
D.
往往是刚刚表态“进展顺利”,随后又无端指责中国;一会儿说要达成“重大协议”,一会儿又肆意挥舞关税大棒。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0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①?,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②?。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态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③?,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9.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0.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他曾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
第6页
共6页宝鸡市金台区高二语文答案
2021.6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B(原文第四段是“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可见,“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的原因并非仅是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2.C(“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说法错误,主要论述的是“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3.C
(A.“导致”错误,原文第二段是“加速”;B.原文第三段是“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没有提及广东地区的鼠疫与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的关系;D.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及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4.B(A第四段中说“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对老夏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没有把他当成亲密的朋友,更谈不上深交。C.不是倒叙,而是回忆性的记叙方式。D.其实真正令人同情的是老宋。他为自己,丢掉了诚信和善良,也欺骗了朋友。老夏也不是没有机会质问老宋。)5.D(小说并没有体现出激烈的矛盾冲突,铁凝自己评价说,这篇小说是以舒缓自然的语调展示小人物的艰难、平淡也有亮色的人生景象。)
6.
①热情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7.①第一次逃跑的动机是想节省下来钱,可以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是需要牺牲自己的诚信和善良,愧对团里的人。在金钱、亲情、友情之间选择,这肯定是一次艰难又痛苦的选择。②第二次逃跑是在面对老夏时,是面对还是逃避之间的选择,他先是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又奋力地逃跑,这是是良心的自责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本能选择。当然也是更艰难的选择。③两次逃跑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为了改善生存境况而最终突破了道德底线,展现出一幅苦涩的人生图景。(前两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8.C(“得罪”在本文中的意思是“获罪”。)
9.
C(略)???
10.
B(丁内艰指母亲去世,由“内”字可知。)???
11.
C(从文中看,马崇骏并非高德贵亲属。)
12.
(1)总督麻勒古上书道:“慕天颜为官勤勉做事迅捷,现在正在清理多年所欠赋税,这件事还未完成,请让他在任上为母亲守丧。”(得分点:疏,上书;逋赋,所欠赋税;竟,完成。文通字顺2分。)
(2)慕天颜即将离职时,将自己的成绩和功劳在奏疏中逐一罗列,并且(为自己辩护)说:“我日夜忧心操劳,没想到受到诬告,承紫陛下明察,并宽恕臣,没有对我严加制裁。”(成劳,成绩和功劳;鉴,明察;宥,宽宥。文通字顺2分。)
参考译文:
慕天颜,字拱极,是甘肃静宁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被授予浙江钱塘知县。康熙九年,被提升为湖广上荆南道道台。总督刘兆麟上书:慕天颜熟悉沿海各种事务,请求将其调任福建兴泉道。不久后又升任江苏布政使。康熙十二年,他的母亲去世,慕天颜需要回乡丁忧。总督麻勒吉上书道:“幕天颜为官勤奋,做事迅捷,现在正在清理各地多年所欠赋税,这件事还未完成,请让他在任上为母亲守丧。”朝廷征讨吴三桂,慕天颜督造战船运往岳州。慕天颜上书道:“各地征发(船只运送军队和补给),船只遮蔽江面,需要的纤夫动辄以千万计。纤夫以民间征募而来,却只给一钱银子的报酬,百姓争相逃跑隐藏。只能按照村和里平均摊派,先将征来的纤夫集中拘管,纤夫们饥寒交迫、十分困顿。等到大军到来,按照船只数量平均分配这些纤夫,而官兵和船户又向纤夫们蛮横地勒索财物,甚至将其打伤打死。我认为征募船夫不妨这样进行;大军开往前线时、朝廷计算各省调集军队的总数,每艘船配备一定数量的纤夫,将这笔钱给船户、让他们自行雇佣纤夫。”康煕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各省将之作为定制。扬州国库在知府高德贵任内出现大额亏空,高德贵被弹劾罢官,不久就死了,慕天颜下令向其家属追讨欠款。京口防御高腾龙是高德贵的族人,他和参领马崇骏向将军杨风翔告发慕天颜在奏销钱粮的过程中有虚报冒充(以中饱私囊)的罪行,杨凤翔拒绝了他们的告发。马崇骏、高腾龙上京叩见康煕帝,向皇帝告状。皇帝命令京官审查这件事。结果是马崇骏、高腾龙因贪污被判处死刑,天颜也被判有罪,被贬官。慕天颜被贬官时,将自己的成绩和功劳在奏疏中逐一罗列,并且(为自己辩护):“我日夜忧心操劳,没想到受到诬告,承蒙陛下明察,并宽恕臣,没有对我严加制裁。”皇帝认为慕天颜没有清廉的名声(还替自己这样辩白),于是下令严加训诫。康煕二十六年,慕天颜被提升为漕运总督,上书道:“京口到瓜州,漕船往来,风涛最为凶险。请仿照民间的渡生船,由官府设置十条船,以作引导和防护之用。”户部官员认为没有先例,不答应。康熙说:“我南巡时见京口到瓜州之间人员往来很多,准备这些船对百姓有很大的好处。按照慕天颜的请求实行。”康熙三十五年,慕天颜去世。慕天颜任官之处都有惠及百姓的政绩。有的狱囚因为被逃走不能归案的犯人株连,已经在狱中被押多年,慕天颜在秋审时将其释放;没有亲属送饭的狱囚,每月给三斗米。在江南时,兴修水利,蠲免欠税,请求免去此地派遣纤夫的劳役,缓解当时百姓生活困苦,深得江南人民爱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3.A(A“儒雅谦恭”有误,“书剑”写出了自己的文武双全,一个“揖”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陆游当年和大臣们平起平坐,得志官场的状态。)
14.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5.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6.A(“不仅……,也……,反而……”,连词搭配不当,可据此排除BD。“不仅……,也……,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普通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美国经济”和“国家信誉”三个层面中,个人利益为初级目标,国家荣誉为最高目标,据此排除C。
故选
D。)
17.B(
第一空,“刚愎自用”,意思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不愿意讨论,十分固执。侧重过分自信。“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侧重按自己的主张去做事。此处强调美国决策者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应该用“刚愎自用”。
第二空,“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权术。“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照应第二段内容“美方的反复无常,翻脸比翻书还快”此处应该用“翻云覆雨”。第三空,
“出尔反尔”,指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尔虞我诈”,指互相欺骗,互不信任。照应前文中国“向来重信守诺”即说到做到,不会像美国一样反复无常。所以此处该用“出尔反尔”。第四空,“悬崖勒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洗心革面”,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此处强调的是希望美方停止现在的行为,应该用“悬崖勒马”。
故选
C。)
18.D(文中“就是美方的反复无常,翻脸比翻书还快”,应该体现美方具体的态度变化,根据语境,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实行的是反对中国的总体策略,应体现美国的丑恶嘴脸,内容由拥护中方到反对中方的,AC逻辑错误,故排除;“刚刚……,随后又……”和“一会……,一会又……”,这两个转折关系的分句,前后语意应该相反且对应,排除B。
故选
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19.①但遗传之外
②孩子不一定高
③对于多数孩子
(填对一处得2分,共6分。)
20.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2分)
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2分)
③不能仅补充营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