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 含解析(优生加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 含解析(优生加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06 15: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②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明矾
C.?步骤④中常加入氯气等物质进行杀菌??????????????????D.?图中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即可饮用
2.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B.?等于3克???????????????????????????C.?大于3克????????????????????????????D.?大于等于3克
3.?如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C.?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会有晶体析出 D.?t2℃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

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都不含结晶水)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或判断中正确的是(  )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B.?t1℃时将1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0g
C.?若B物质是氯化钠,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获得大量的氯化钠晶体
D.?将t2℃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5.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相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 )
A.???????B.????????C.????????D.?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丙>乙>甲
B.?t2℃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两者均有晶体析出
C.?将甲的溶液从t1℃升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当温度高于t1℃而低于t2℃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溶解度小

8.?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下列有关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D.?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9.?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的溶解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10.t℃时,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再降温到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掉的溶剂分别为10克、20克、30克,析出的晶体分别为a克、b克、c克,则“a、b、c三者关系为? (??? )
A.?c=a+b?????????????????????????????B.?c=a+2b?????????????????????????????C.?c=2a+b???????????????????????????????D.?c=2b-a
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好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漏一部分,瓶中NaCl溶液浓度仍为6%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12.盛夏,在烈日下工作、出汗过多的人,所穿的深色衣服上会出现一些细小白色粉末,其主要成分为(  )
A.?纯碱????????????????????????????????????B.?烧碱????????????????????????????????????C.?氯化钠????????????????????????????????????D.?油脂
13.?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加入洗涤剂的热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B.?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pH为3和pH为12的两瓶无标签溶液
14.?实验中除杂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将杂质除去,二是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以下除杂方法与后者的思路一致的是(  )
A.?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
B.?用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C.?加热蒸发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D.?用适量石灰石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1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操作
A 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加热沸腾,水蒸气冷凝
B 区别化纤与羊毛面料 分别取样点燃,闻气味
C 除去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气体通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
D 探究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
(2)若B点混有少量A时,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提纯B;
(3)t1℃时,能不能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的C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
(4)t2℃时,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各30g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5)将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17.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
(1)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海水变为淡水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滤纸过滤????? B.吸附????? C.沉降???? D.蒸馏
(2)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重水(D2O)可作原子能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和热传热介质.重水中重氢原子(D)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则重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Ⅴ中所加试剂是________?.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可加入下了物质,利用过滤等操作进行除杂,则加入下列三种物质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填字序号).
a.适量的盐酸?????? b.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c.稍过量的Ba(OH)2溶液
③第Ⅲ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是________(写一条).
18.?通过学习,我们对于水及水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1)自然界中的水几乎都属于________?(混合物/纯净物).
(2)有时我们在野外可以看见清澈的山泉水,泉水虽清澈,它也不能直接饮用,因为有可能是硬水,我们可用________进行鉴别,在生活中,可用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对于“既浑浊又恶臭”的脏水,我们也可将其变成纯净物.其步骤主要有:
①静置沉淀,②加明矾,③________?,④吸附,⑤蒸馏,这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将其变为较纯净的水.
在步骤②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
在步骤③中,会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烧杯、________?、玻璃棒,这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若经过操作③后,所得液体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写字母)
a.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19.?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填“A”或“B”).
(2)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0.提纯下列物质主要采用了哪种操作.
A.溶解、过滤?? B.过滤??? C.蒸发、结晶??? D.结晶
1)从食盐水中分离出食盐;选________ .
2)从碳酸钠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提取碳酸钙;选________? .
3)从KCl和MnO2 混合物中分离出KCl;选 ________? .?
4)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选________? .
21.要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分别得到纯净物,供选择的操作有:A:蒸发结晶B:降温结晶C:趁热过滤D:加水溶解E:加热浓缩;供选择的仪器有:①蒸发皿②量筒③烧杯④表面皿⑤试管⑥漏斗⑦酒精灯⑧玻璃棒⑨滴管⑩烧瓶.试回答: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 2)需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
22.请根据下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________的方法提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液浓度都不变,温度升高a、b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不变,C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减小
23.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
(2)60 ℃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________克。
(3)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24.?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①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Ⅰ.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_______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 (不要求计算).
Ⅱ.请写出一种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_ .
Ⅲ.20℃时,将20g 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Ⅳ.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 .
②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25.“胜哥”毕业于宁波大学,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请思考下列问题:
(1)已知宁波某盐场测得:①海水中含氯化钠约为3.5%;②在海边打深井,井水中含氯化钠约为8%。晒盐最好用________(填序号)作原料。
(2)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海水晒盐提取食盐晶体后留下的母液叫卤水,其中含有的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等物质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40℃时,将50g硫酸镁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若使其形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②关于卤水中含有的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三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B.10℃时,向40g氯化钾(KCl)固体和40g氯化镁(MgCl2)固体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溶液均能达到饱和状态
C.60℃时,三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26.100 g40%的氯化铵不饱和溶液,从50℃降温至10℃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5%.问:
从50℃降至10℃的过程中有无氯化铵晶体析出?若能析出晶体,则析出晶体质量为多少?
四、实验探究题
27.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群发了用粗盐精制食盐的视频,小科根据视频进行了模仿,对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后,再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克2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一:下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a.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 ;
b.步骤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
(2)实验二:用粗盐提纯后得到的精盐配制了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B.称量时只在天平左盘垫上滤纸
C.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E.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3)实验三: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要用量筒量取40毫升的水,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在用滴管滴加水的过程中,眼睛视线应同时按________图进行观察。
实验四:操作⑤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__(填序号)。
28.???海水可以“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少量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兴趣小组同学按甲图中的步骤将粗盐进行提纯。

(1)甲图中的操作①、②、③依次为乙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若要利用提纯出的精盐配制 100 克 12.5%的食盐溶液,则下仪器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 b.10mL 量筒??? c.100mL 量筒??? d.滴管??? e.玻璃棒??? f.药匙
(3)??? 若(2)中配的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12.5%,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数字)
①称量食盐时,砝码放左盘食盐放右盘??? ②将称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食盐洒落烧杯外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将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29.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兴趣小组提纯含少量泥沙等杂质的粗盐,操作流程如下:
(1)操作④的名称是________。
(2)操作⑤中除用到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就蒸发结晶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称量最终的产品时,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天平上
(4)通过操作④得到澄清透明的液体,并蒸发得到精盐(晶体表面无水分)。小组同学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净的氯化钠!对此.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
30.?通过晾晒海水或煮井盐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通过如图所示过程,使粗盐得到初步提纯: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 , 该操作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 .
(2)通过蒸发M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结晶,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__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___ .
(3)在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应________?,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某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所得精盐是否是纯净物,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精盐样品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并向其中加入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写出一个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____? 
结论:该精盐样品为混合物
3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不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精盐配置50克5%的氧化钠溶液。
(1)实验一:如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上述操作序号次序)________;
b.经操作⑥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c.④步骤中的玻璃棒有________作用。
(2)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50克5%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
a、计算:可计算出需精盐________克,需水________毫升。
b.称量和量取: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则应怎么处理?________。
C.溶解: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所用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将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D.将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时,还有部分氯化钠固体粘在纸上
E.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进试剂瓶时,有溶液洒落
32.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 13.3 20.9 32 45.8 64 85.5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37
温度/℃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7.3 37.8 38.4 39 39.8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
(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克。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提纯。
(4)对(3)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T( ℃)的范围是________(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33.?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填“引流”或“加快溶解”).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A.称量及量取 B.计算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
②将已配好的100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________?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解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它的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从而起到消毒作用;
(4)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A.步骤①加入试剂使水中的固态物质生产沉淀,②通过过滤可除去难溶性杂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X试剂可以是明矾,明矾可以起到净水作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步骤④中常加入氯气等物质进行杀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图中净化后的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矿物质,因此它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 D
解析: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体,则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再次冷却到20℃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观察选项,
故选D.
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以及溶解度的知识进行分析,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又蒸发掉10克水,再冷却到20℃时,析出3克晶体,则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取决于第一次蒸发水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
3. D
解析:A、比较溶解度应说明温度,不说明温度比较无意义,故此选项错误;
B、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而不是不受温度的影响,故此选项错误;
C、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知,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大,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错误;
D、t2℃时,两曲线相交,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A、比较溶解度应说明温度;
B、利用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解决;
C、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通过曲线的走势解决;
D、根据交点的含义分析.
4. D
解析: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错误,应该是B>C>A;故选项错误;
B、t1℃时将1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5g+50g=55g,不是60g,故选项错误;
C、若B物质是氯化钠,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大量的氯化钠晶体,不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很小;故选项错误;
D、将t2℃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因为A比B析出的固体多,C没有固体析出,还是最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错误,应该是B>C>A;t1℃时将1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5g+50g=55g,不是60g;若B物质是氯化钠,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大量的氯化钠晶体,不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很小;将t2℃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因为A比B析出的固体多,C没有固体析出,还是最小.
5. B
解析:根据硝酸钾高温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溶质质量会不断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溶剂质量不变分析。
A、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 ,会有硝酸钾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不符合题意;
B、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溶质质量分数会随晶体的析出而减少,符合题意;
C、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溶剂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D、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质量会从0点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 C
解析:A、据图可以看出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丙>乙>甲,正确;
B、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溶解度相等,故甲和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故选C.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确定析出晶体的方法,据此解答.
7. D
解析:A、t1℃时甲、乙两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若饱和溶液质量不相等,则所含溶质质量就不相等.故说法错误;
B、从图中趋势可知,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没有晶体析出,故说法错误;
C、从图中趋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而升高,甲的溶液从t1℃升到t2℃,溶质质量不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故说法错误;
D、从图中趋势可知,当温度高于t1℃而低于t2℃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溶解度小,故说法正确;
答案:D.
根据溶解度曲线及意义解答.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8. C
解析: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影响实验结果,如铜粉质量不足,不能全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9. B
解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30℃时三种物质只有丙的溶解度小于10g,即10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0g,则1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g,所以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有剩余固体的是丙,即试管1,正确;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温度降低,若降到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则无晶体析出;所以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甲乙溶解度减小,均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30℃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错误;
故选:B.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
B、据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温度降低,若降到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无晶体析出;
D、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10. D
解析:
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可知,从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所分成三等份溶液是一模一样的.由题意可得,将其分别蒸发掉10g水,而析出ag晶体后都变成了饱和溶液;如果将其中的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那么它们所析出的晶体也一定会成倍数关系析出的.并且,还可以推断出将其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溶剂时,会析出(b-a)g晶体.因此,蒸发掉20g溶剂时,会析出2(b-a)g晶体.这样即可进一步推断出c=a+2(b-a)=2b-a。
根据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就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就会有晶体析出的原理,并结合题意可得:
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就会析出ag晶体,并且,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那么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致使它们析出晶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因此,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D
11. A
解析:A、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漏一部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但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KNO3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如低温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小于温度较高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D、对于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没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进行分析判断;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可能会增大,不一定会析出晶体,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12. C
解析:汗液中含有氯化钠,出汗过多的人衣服上的白色粉末就是氯化钠结晶析出后的固体.
故选C.
人的汗液有咸味,因为里面含有盐分,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在衣服上结晶析出时会看到白色粉末.
13. B
解析:A、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用加入洗涤剂的热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选项做法能达到目的;
B、过滤能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法不能除去粗盐中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选项做法不能达到目的;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故选项做法能达到目的;
D、pH为3和pH为12的两瓶无标签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pH为3的溶液,变蓝色的是pH为12的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做法能达到目的;
故选:B.
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据此结合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14. A
解析:根据题意,实验中除杂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将杂质除去,二是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
A、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是利用了加热蒸发的方法,使水不断挥发,冷凝得到蒸馏水,是利用了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的原理;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是利用了将杂质除去的原理;
C、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蒸发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是利用了将杂质除去的原理;
D、盐酸能与过量的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石灰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是利用了将杂质除去的原理;
故A选项除杂方法与后者的思路一致.故选:A.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5. C
解析:A、水的沸点低,加热时易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得到蒸馏水,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化纤没有,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氨气能够和浓硫酸反应,因此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项为:C.
A、根据水的沸点低,加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得到蒸馏水分析;
B、根据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C、根据氨气能够和浓硫酸反应分析;
D、根据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二、填空题
16. t2℃时,将A、C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蒸发结晶;不能;B;B>C>A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2℃时,将A、C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2℃时,将A、C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
(2)若B点混有少量A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因为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3)t1℃时,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因此不能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的C溶液;故答案为:不能;
(4)t2℃时,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各30g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因为在该温度下,B的溶解度大于30g;故答案为:B;
(5)将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因为对A、B来说质量分数不变,只是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析出固体后,质量分数小于B,大于A;故答案为:B>C>A.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P点的含义是:t2℃时,将A、C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若B点混有少量A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因为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t1℃时,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因此不能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的C溶液;t2℃时,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各30g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因为在该温度下,B的溶解度大于30g;将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因为对A、B来说质量分数不变,只是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析出固体后,质量分数小于B,大于A.
17. D;80%;稀盐酸(或HCl);cba;2NaHCO3Na2CO3+CO2↑+H2O;减少贝壳污染(或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A、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错误;
B、吸附是除去水中色素、异味等不溶性杂质的一种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盐,故错误;
C、沉降是使大颗粒不容物快速沉淀下来,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错误;
D、蒸馏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的方法,可以得到最纯的蒸馏水,故可将水淡化,故正确;
(2)重水中的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00%=80%;
(3)①氢氧化镁为白色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所加试剂的顺序是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除去MgSO4 , 再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 , 最后加适量的盐酸,中和前后过量的Ba(OH)2和Na2CO3 .
③第Ⅲ歩反应是加热碳酸氢钠,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既可减少贝壳污染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故答案为:(1)D;(2)80%;(3)①稀盐酸(或HCl);②cba;③2NaHCO3Na2CO3+CO2↑+H2O;④减少贝壳污染(或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根据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
(4)①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②根据除杂质的注意事项: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需要的物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③根据各步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④从污染、经济价值方面解释.
18. 混合物;肥皂水;煮沸;过滤;吸附污水中的杂质,并使杂质沉降;铁架台;漏斗;引流;c
解析:(1)自然界中的水大多含有多种物质,都是混合物.故答案为:混合物;
(2)加肥皂水后生成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生成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所以能够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
(3)对于“既浑浊又恶臭”的脏水,我们也可将其变成纯净物.其步骤主要有:①静置沉淀,②加明矾,③过滤,④吸附,⑤蒸馏;明矾与水反应会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作为絮凝剂吸附水中的杂质.过滤操作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滤纸破损,则混合物就会不经过滤直接进入滤液;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态混合物也会从过滤器外侧流下,导致滤液浑浊;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滤液也会浑浊;
故答案为:过滤;吸附污水中的杂质,并使杂质沉降;铁架台;漏斗;引流;c.
(1)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
(2)肥皂水能够区分软水和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根据净化水的正确方法分析;明矾与水反应会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作为絮凝剂吸附水中的杂质;根据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和注意事项分析;
(4)过滤的原理是根据固体不能通过滤纸上的小孔,而液体可以通过滤纸上的小孔;凡是不能经过滤器过滤就进入滤液的失误,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19. A;不饱和;69.1
解析:(1)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由溶解度表可以看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A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不能形成饱和溶液;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故降到10℃时能溶解20.9g硝酸钾,故析出晶体的量是90g﹣20.9g=69.1g.
故答案为:(1)A;(2)不饱和;69.1.
由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趋势结合溶解度表可以确定A;60℃与10℃的溶解度通过计算解决析出晶体的问题.
20. C;B;A;D
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食盐用蒸发结晶方法;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用过滤.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可溶性固体用溶解、过滤;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用结晶.
根据不同种类的混合物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21. DEBCA;①③⑥⑦⑧
解析: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是固体先加水溶解,然后再较高温度下配成饱和溶液,冷却降温结晶,再过滤分离出硝酸钾,将滤液蒸发结晶分离出氯化钠.
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用溶解、过滤、蒸发,根据不同的混合物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22. (1)t1
(2)75
(3)降温结晶
(4)a(5)B
解析:(1)如果两种物质溶解度图像相交,那么此时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
(2)首先根据图像确定t2℃时a的溶解度,然后计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最后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计算即可。
(3)如果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明显,那么可以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提纯;
(4)根据t2℃时溶解度的大小确定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然后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计算溶剂质量的大小。
(5)①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比较;
②分析温度升高时是否有晶体析出;
③根据温度降低时溶解度的变化分析。
(1)根据图像可知,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图像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物质a,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25g物质a,那么所得溶液的质量:50g+25g=75g;
(3)根据图像可知,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很小,那么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4)t2℃时溶解度的大小:a>b>c,那么10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a>b>c;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所含溶剂的质量大小:a (5)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如果使用的增加溶剂的方法,那么溶液的质量增大,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如果使用的是升高温度而增大溶解度的方法,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A错误;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c的溶解度减小,会有晶析出,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故B正确;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由于溶解度不变,所以饱和溶液浓度都不变。温度升高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是溶液浓度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依然饱和,但是饱和溶液浓度减小,故C错误。
故选B。
23. (1)KNO3
(2)不饱和;167.6
(3)大于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由硝酸钾和氯化钠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出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由此确定所给物质是否全部溶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解的固体质量与溶剂质量和。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2)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0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3g,A溶液是100克水中加入40克硝酸钾,为不饱和溶液,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C溶液是60 ℃时100g水中溶解了40g硝酸钾和40g氯化钠的B溶液降温到20 ℃形成的,氯化钠和硝酸钾都不能全部溶解,C溶液的总质量为100g+31.6g+36.0g=167.6g;(3)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所以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硝酸钾析出的固体质量大于氯化钠析出的固体质量,剩余溶液的质量氯化钠溶液大于硝酸钾溶液。
24. 硝酸钾;?×100%;降低温度;68g;蒸发结晶;A;B>C>A
解析:Ⅰ、在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克,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大,该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
Ⅱ、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Ⅲ、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将20g 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18g=68g;
Ⅳ、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所以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②通过分析可知,A烧杯底部有固体,所以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B中的溶质是40mL,C中的溶剂是20mL,A中的硫酸铜会形成硫酸铜晶体,所以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B>C>A.
故答案为:Ⅰ、硝酸钾,×100%;Ⅱ、降低温度;Ⅲ、68g;Ⅳ、①蒸发结晶;②A;B>C>A.
Ⅰ、根据两种物质在40℃时的溶解度进行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Ⅱ、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
Ⅲ、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Ⅳ、①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进行分析;②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以及溶液中溶剂的质量进行分析.
三、解答题
25. (1)②
(2)A
(3)33.3%;ABCD;AC
解析:(1)氯化钠的含量越高,相同质量的盐水得到的盐越多,据此分析;
(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3)①首先将50g与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比较,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使不包含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改变温度从而改变溶解度;
②a.微溶: 0.01~1g ;可溶: 1g~10g; 易溶:>10g;
b.将40g与10℃时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溶解度进行比较;
c.浓度的大小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1)因为②的氯化钠含量高,且它是经过土层过滤的,污染更小,故选②;
(2)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所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故选A。
(3)①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大于50g,所以在该温度下将50g硫酸镁加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3%。
? ? ? ??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最大,若升温或降温,溶解度都会变小,所以可以采取升温或降温的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也可以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之达到饱和,故选ABCD;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三者的溶解度均大于10g,所以均属于易溶物质,故A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大于40g,而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氯化钾能形成饱和溶液,而氯化镁形成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60℃时,在三者都是不饱和溶液的情况下,只要溶质和溶剂的比值相同,那么它们的浓度就相同,故C正确。
故选AC。
26. 解:从50℃降温至10℃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5%,所以一定有晶体析出设析出晶体质量为xx=20g有氯化铵晶体析出.析出晶体20 g
解析:设析出晶体质量为x , 再分别求出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的定义求出.
四、实验探究题
27. (1)⑤;搅拌,加快食盐的溶解
(2)A,B,E
(3)乙;D
解析:(1)a.注意分析过滤操作是否正确;
b.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
(3)根据量筒的示数的读数方法判断。根据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1)a.实验中有错误的步骤是:⑤,滤液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应该用玻璃棒引流;
b.步骤③为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快食盐的溶解。
(2)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那么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称量时只在天平左盘垫上滤纸,那么氯化钠的质量+滤纸的质量=砝码的质量,因此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因为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所以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C不合题意;?
D.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会使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偏大,故D不合题意;
E.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E。
(3)? 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选乙;
(4)在将滤纸折叠成漏斗状时,不能出现缝隙,故选D。
28. (1)C B A;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a c d e (3)① ② ③
解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及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配制的方法与步骤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时错误操作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1) 甲图中的操作①为溶解、②为过滤、③为蒸发,所以依次为乙图中的 CBA; 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配制 100 克 12.5%的食盐溶液 ,需要烧杯、 100mL 量筒? 、滴管、玻璃棒;
(3)①称量食盐时,砝码放左盘食盐放右盘会使得溶液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②将称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食盐洒落烧杯外,会使溶质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使所得水的实际体积偏大,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④将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溶剂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故答案为:(1)C B A;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2) a c d e ;(3) ① ② ③ 。
29. (1)过滤 (2)蒸发皿 (3)AD
(4)不同意;该过程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没有除去可溶性杂质,所以得到的晶体不是纯净的氯化钠
解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不溶性的固体物质和液体;
(2)根据蒸发结晶所用仪器来分析;
(3)凡是造成食盐质量偏小,就可能导致精盐的产量偏小;
(4)根据过滤操作所除杂质来分析。
(1)泥沙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因此分类水和泥沙使用的方法,即步骤④为过滤;
(2)操作⑤是蒸发结晶的过程,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蒸发皿;
(3)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使收集到的氯化钠质量偏小,会导致产率降低,故A符合题意;
B.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就蒸发结晶,会使得到的食盐中混有泥沙,即导致产率偏大,故B不合题意;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则会由于含有了水分,会使得到的食盐质量偏大,而导致产率偏大,故C不合题意;
D.称量最终的产品时,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天平上会使获得的精盐减少,而使产率偏低,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4)不同意;该过程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没有除去可溶性杂质,所以得到的晶体不是纯净的氯化钠。
30. (1)过滤;漏斗
(2)否;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3)停止加热
(4)碳酸钠;生成白色沉淀;CaCl2+Na2CO3=CaCO3↓+2NaCl
解析:(1)根据过滤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以及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进行分析;
(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进行分析;
(3)根据蒸发操作的正确步骤进行分析;
(4)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会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
(1)经过操作a后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所以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通过蒸发M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结晶,不能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3)在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碳酸根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精盐样品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并向其中加入 ①碳酸钠 ?②生成白色沉淀 写出一个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
CaCl2+Na2CO3=CaCO3↓+2NaCl结论:该精盐样品为混合物
故答案为:(1)过滤,漏斗;
(2)否,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3)停止加热;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碳酸钠 ?生成白色沉淀 CaCl2+Na2CO3=CaCO3↓+2NaCl
31. (1)①⑤②③⑥④;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引流;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
(2)2.5;47.5;减少部分氯化钠直至天平再次平衡;ABD
解析:(1)①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解答;
②在过滤操作中,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或滤纸破损,都可能导致滤液浑浊;
③根据蒸发结晶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2)a.精盐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需要水的体积。
b.指针偏左,说明左盘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因此应该减小氯化钠的质量;
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1)a.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
⑤用天平称量处规定质量的食盐;
②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与食盐一起倒入烧杯;
③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
⑥通过漏斗过滤,除去其中的杂质;
④将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结晶得到食盐。
正确的顺序为①⑤②③⑥④;
b.经操作⑥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
c.④结晶步骤中的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
(2)a.需要精盐:50g×5%=2.5g;需要水的质量:50g-2.5g=47.5g,需要水的体积:。
b.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说明食盐的质量偏大,那么操作为:减少部分氯化钠直至天平再次平衡;
c.? ?A.所用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那么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A正确;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的水的体积偏大,故B正确;
C.将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溶剂的质量偏小,故C错误;
D.将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时,还有部分氯化钠固体粘在纸上,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D正确;
E.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进试剂瓶时,有溶液洒落,因为溶液均一稳定,所以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E错误。
故选ABD。
32. (1)氯化钠 (2)45.8 (3)降温结晶 (4)Ⅰ (5)20~70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分析,找出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确定结晶的方法分析;根据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分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4)Ⅰ.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正确;Ⅱ.因采用的是硝酸钾结晶的方法,析出的是硝酸钾晶体,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氯化钠可能达到饱和,也可能没有达到饱和,错误;Ⅲ.上述方法不能将两者完全分离,剩余溶液中仍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错误;Ⅳ.析出的晶体中一定含有硝酸钾,也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错误;(5)7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8g,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9g,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所以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的范围是20~70。
33. (1)不变
(2)引流
(3)BACD;11.9
解析:(1)在蒸发池中,水蒸发了,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
(2)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所以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BACD;
②100g质量分数的6%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6%=6g,
设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x,
×100%=16%
? x=11.9g
故答案为:(1)不变;(2)引流;(3)①BACD;②11.9.
(1)根据在蒸发池中,水蒸发了,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进行分析;
(3)①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进行分析;
②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