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囚绿记 》课件52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3.《囚绿记 》课件52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15: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步 抒情导入
红色——像火一样的颜色,活泼热情。
金黄色——秋天的象征,丰收的象征,沉甸甸的,装满了成果的喜悦。
粉红色——可爱的颜色,像少女的脸。
紫色——神秘、高贵与成熟。
白色——纯真、高洁、神圣。
绿色
绿色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和平的象征
绿色是无私的化身
绿色给我们视觉上以美感,心灵上以安宁。
《囚绿记》
——陆蠡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幼时有“神童”之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的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坚贞不屈,最后死于日寇酷刑之下,时年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一生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这三个文集的共同特点是: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
作者真诚、淳朴的心灵之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
通过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
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乡野泥土的气息,
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巴金回忆陆蠡时曾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个文如其人的作家。
题解:囚绿记
记:旅行见闻的散文游记,是一种文体。
囚绿:将绿(常春藤)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文中那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这篇文章的思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
第二步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全文围绕一个“绿”展开,请用“—绿” 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并找出作者相对应的情感变化?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遇绿(1~4)
喜悦而满足
囚绿(8~12)
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3)
尊敬 祝福
念绿(14)
怀念 期盼
赏绿(5~7)
怀念 快活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步 品读悟情
散文的语言品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品 重点词语
品 修辞手法
品 句式结构
品 表达方式
一、品读“赏绿”(5—7)
1、有感情的朗读。
2、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排比,比喻,直接抒发了对绿的喜爱;“焦”,《说文》:火烧伤也,体现作者想见“绿”的迫切心情。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比喻、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绿的怀念和喜爱。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在那个烽烟四逼的年代,作为一个爱国文人作者内心是抑郁的,然而孤独的作者却无处诉说,但作者最终因为绿又不感到孤独忘记了困倦和不快,可见他将绿当作了自己的知己,是自己心灵上的慰藉。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他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拟人、赋绿以情,绿是能和作者对话的良朋知己,作者和绿交融在一起,突出了其对绿的喜爱之深。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对与绿相伴的日子如数家珍。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表明绿是人赖以生存的对象,也体现了作者对绿情有独钟。
“望着”、“伸开”、“攀住”、“舒开”、“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细细观赏”
——这些动词非常形象精炼,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绿的感情从前面的“喜悦、满足、欢喜”过度到了“爱”,绿的一茎一脉,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作者记在心中,只有爱才会让一个人如此投入,如此痴迷。
二.品读“囚绿” 。
1、有感情的朗读。
2、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比喻、将喜爱之情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最爱生命,最爱绿的思想感情。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因为爱绿,作者不肯放手,无法放手。
“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然不放走它。”
——拟人。这句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内心世界,既可怜绿,却又不舍不得放走它,最终“爱”战胜了一切。
三、品读“释绿”、“思绿”
1、有感情的朗读。
2、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对生命的敬畏,将自私的爱上升到一种豁达,一种释怀。不仅爱绿,也尊重它,敬佩它,敬佩它的不屈服。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直接抒情,表达了对绿的怀念。
排比、比喻、拟人;语言精练,用词准确传神。
全文写绿最大的特点就是——赋绿以情,将绿人格化。
表达了作者对绿深深的喜爱,作者“囚绿”、“释绿”、“思绿”,从这些行为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是逐渐加深的。
第四步 主旨探究
1、作者为什么对绿(普通的常春藤)情有独钟呢?绿有什么内涵?
绿的一般含义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葱茏的爱和幸福,是猗郁的年华。
绿的深层内涵
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顽强生命力)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固执)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用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不屈服于黑暗,向往光明)
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不屈服于黑暗,永向光明的精神。
“我”所处的特定环境
①“我”当时的心情: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孤独、抑郁
②“我”孤独、抑郁的原因:
卢沟桥事件 旧都烽烟四逼
③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作者呼唤和赞扬的就是常春藤那样向往光明和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争精神。
作者对绿情有独钟的原因:
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一般象征义)
向往光明和自由,永不屈服黑暗(深层象征义)
我: 孤独、抑郁
卢沟桥事变
烽烟四逼的旧都
2、领会主旨:
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其实就是赞美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囚“绿”
囚“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日军残害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囚绿记》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朝气、执着,不屈服于黑暗,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对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和呼唤。
常春藤
言志
中华民族
忠贞不屈





托物
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
说完这话的两个月后他突然地失踪了。后来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上门说理,从此一去不返。日本人逼迫他投降,问他,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这位羸弱的文人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他说:绝对不能。正是这种强硬的态度使得日本人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最终吐血而死。
3、文如其人
吴朗西说:“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
《竹刀》里的有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简白传神描写,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们的眼前。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一如陆蠡之文。
同样地,陆蠡写这篇关于绿的文章也不是因为闲情雅致 ,而是抒发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对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赞美。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绿”的精神,文中的绿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我们说文如其人,陆蠡可谓是当之无愧,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的灵魂,却可以穿越时空感染和激励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人。
选取自己喜爱的某一植
物(或动物),写一篇咏
物抒情的文字,自拟题目,
叙述与之接触、相处的经历,
写出自己情感的心路历程。
课后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