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散文家,作品可与古典散文媲美 ,擅长于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的《背影》,还是委婉真挚的《儿女》,都能感受他的诚挚和正直。
他的名字叫朱自清,
出生于1898年的江苏东海,
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即使贫病交加,
他也不愿意接受美国
的救济粮,卒于1948年
8月12日 。
他是一位诗人,
1923年发表的长诗
《毁灭》,震动了
当时的诗坛。
百闻不如一见,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视频朗读中来走进荷塘月色,感受荷香,感受月色,感受那淡淡的哀伤和喜悦……
创造性朗读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朗读本身就打上了你对文本理解的烙印,要融入自己的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细细体会作者的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感情。
各段字音:
1、颇( )
2、蓊蓊郁郁( )
3、踱( )
4、袅娜( ) 脉脉( )
5、酣( )眠 斑驳( )
梵( )婀()玲
6、乍( )看
7、妖童媛( )女 鹢( )
棹( ) 敛( )裾( )
10、惦( )记
pō
wěng wěng yù yù
duó
niǎo núo
mò
hān
bó
fàn
ē
zhà
yuán
yì
zhào
liǎn
jū
diàn
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解答以下问题。
一、作者为何来到荷塘?
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思绪?请找出来!
感悟·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朱自清《哪里走》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先生追求进步,痛恨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此时他正处于痛苦之中,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担忧,使他心情苦闷而感到“颇不宁静”。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绪变化!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3.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的心情变化?
颇不宁静
片刻宁静
落寞重回
不甘心让烦恼重归
无奈又重回现实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结构)
出门
不静
求静
出静
得静
小径
归来
荷塘
朱自清的散文美在何处?
《荷塘月色》美在何处?
一、景物之美
二、语言之美
一、景物之美
1、文中写了什么景?
2、找出文章集中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荷塘月色
由题目可以知道,本文是篇写景的散文。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即“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课文分析
一(1)
二(2—6)
漫步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月色
夜赏缘起
由景到人
荷塘月色图(4—6)
水墨荷叶图
光影素淡图
蝉唱蛙鼓图
三(7—8)
结构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舞女的裙
明珠,星星
飘渺的歌声
凝碧的波痕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比得巧,
比得 美
水墨荷叶图
修辞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提示:从感觉入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相通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1
2
光影
名曲
(视觉)
(听觉)
和谐
相通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例如:(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
曲”。(《长江三峡》) (视觉转为听觉)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素淡朦胧
月影
参差斑驳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流动之美
像画在荷叶上
倩影之美
光影素淡图
修辞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 的清新朦胧之状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 比喻月没有云 的朗照(酣畅淋漓)
“小睡” 比喻月有云不能“朗照”(朦胧迷糊
别有风味)
荷塘月色
月光如水
黑影斑驳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荷塘四周月色
树:
远山:
小路灯:
蝉声蛙声:
一团烟雾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热闹闹
蝉唱蛙鼓图
二、语言之美
语言:准确、自然、典雅
修辞:比喻、拟人、叠字、通感
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
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
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
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
‘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叠字
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
蓊蓊郁郁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树
曲曲折折的荷塘 隐隐约约的远山
亭亭的荷花 田田的叶子 缕缕的荷香
脉脉的流水
密密地挨 静静地泻 重重围住
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厦门普陀寺有一块刻石,赫然入游人耳目:
爱国忠忠贞贞 敬乡敦敦睦睦
侍亲孝孝顺顺 持家勤勤俭俭
为人堂堂正正 接物诚诚恳恳
执事兢兢业业 求知切切实实
生活朴朴素素 休闲轻轻松松
杭州九溪十八涧路亭上的一首叠诗: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词语辨识
安宁·宁静
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幸福,
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净,多形容环境或心情。(结
合语境和使用对象辨识)
颤动·颤抖
【颤动】指振动频繁,有自身发出的振动,也有外界的影响;可指人,也可指物。
【颤抖】指哆嗦,发抖,多指部分的动;也可指全身的动,多因受外物刺激或影响引起。
(主要从使用对象角度辨识)
成语辨用
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都表示打不起精神,没有生气。【无精打采】表示振作不起来,程度轻一些。【萎
靡不振】形容精神颓靡,意志消沉,程度较重。(从轻重程度辨用)
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都形容姿态美好。【亭亭玉立】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也形容花木挺拔秀丽。
【婀娜多姿】只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使用对象的不同)
出水之叶如蝶
出水芙蓉,晶莹如雪
小荷才露尖尖角
粉荷翠叶如仙姿
蛙鸣声声添翠意
蜂恋白荷倍殷勤
妍姿
百态
擎天而立,傲然爽朗
昨日红花,今天莲蓬
孜孜耕耘,
莲叶何田田
留得枯荷听雨声
莲叶如盆
趣味嫣然
枯荷一片
坐立塘边,思考依然
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