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词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散步(sǎn)?
?
?
?很累(lèi)?
?
?
信服(fú)?
?
?
脚踝(huái)
B.嫩芽(lèn)?
?
?
?
铺着(pū)?
?
?
煎熬(áo)?
?
水泡(pào)
C.分歧(qí)?
?
?
?
?
还小(huán)??拆散(chāi)??蹲下(dūn)
D.霎时(shà)?
?
?
?
鱼塘(táng)?
?稳当(wěn)?
粼粼(lín)
2.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3.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④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⑤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⑤④③
C.④②①⑤③
D.③②⑤①④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
无奈
随意
B.度
无奈
随便
C.熬
信服
随意
D.度
信服
随便
二、
填空题
5.
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________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________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________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________
6.
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言连贯的排比句。
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顺……一个“孝”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亲敬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替代括号中的内容。
(1)母亲________(相信并佩服)地点点头。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________(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终不愿意。
(3)后来发生了________(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8.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重阳节到来之际,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为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座谈会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9.
小宇的妈妈和奶奶因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时常闹别扭,二人都将意见藏在心里,于是积怨越来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让妈妈和奶奶观看了2020年央视春晚上贾玲、张小斐参演的小品《婆婆妈妈》之后,还想让二人坐下来谈谈心,从而缓和婆媳关系。
假如你是小宇,你会对妈妈和奶奶说:“___________”
1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恩深似海,终生难报还。今年的5月13日是母亲节,班级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班会的气氛,请你写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不得引用材料中的语句。)________。
(2)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补全所缺的环节。
环节一:开场白
环节二: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
环节四:________
环节五:家长代表发言
环节六:班主任总结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爱,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请你确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具体方式。________。
(4)班级打算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班会,小静觉得妈妈衣着土气,不够入时,不想让她来参加,对此,你打算怎样劝说小静改变主意?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散?
?
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
(?
?
?
?
)——产生分歧——(?
?
?
?
)
(2)“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我”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时,为什么要“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3)赏析文中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4)文中第七段画线的语句描写了“我”的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请你说一说,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回答时请使用第一人称)
(5)“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
???陈柏清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的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心里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散文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本文按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行文。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笑着离开的母亲,内心有几分喜悦。
B.十七岁时夏末秋初的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我”虽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C.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我”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
D.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离世,“我”的内心痛苦沉重。
(3)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本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
四、
写作
13.
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一个家庭的幸福、温暖体现在家庭中发生的许多小事上。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段话,要写得具体生动、立意有一定高度。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D
2.
【答案】
C
3.
【答案】
A
4.
【答案】
C
二、
填空题
5.
【答案】
竞﹣竟,绝﹣决,曲﹣屈,贯﹣惯
6.
【答案】
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就是多一些理解,耐心倾听长辈的唠叨;,就是多一些尊重,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
7.
【答案】
信服
各得其所
分歧
8.
【答案】
举办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举办孝亲敬老演讲比赛
9.
【答案】
对奶奶说:“奶奶,妈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知道您是长辈,所以不能忍受妈妈反驳您的意见,但是我们不能只计较长幼,不看重事理啊,妈妈和您可能都没有错,只是你们的观念有代沟,我认为还是把问题讲出来最好,如果都憋在心中只会产生更大的问题,您说是吗?”,对妈妈说:“妈妈,奶奶毕竟是长辈,她做的一些事其实出发点都是为这个家好,我们做孩子的应该多体谅她的难处,如果发现问题应该积极解决,你们都是我最爱的人,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是吧?”
10.
【答案】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朗诵关于母爱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讲述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事情,演唱关于母亲的歌曲
给父母一份惊喜: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
小静,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虽然她穿得很土气,但她把一切都给了我们,那种最伟大无私的爱是无价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况且参加班会也是对班级工作的支持。我希望你改变主意,好吗?
三、
现代文阅读
11.
【答案】
(1)一家人散步,我们走小路
(2)第一问:尊敬老人。
第二问:她爱小孙子,不希望小孙子受委屈。
(3)景物描写,表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愉快心情,更好地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4)①春天,充满生命活力,多美啊!
②我们一家应该去感受春天的活力。
③不让孩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多可惜呀。
(5)①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对自己亲人的呵护关爱,更好地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
③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既要赡养照顾老人,又要抚养教育孩子。
④人要勇于担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
12.
【答案】
时间,目送
A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夏末秋初清晨的凉风、小站、铁轨,点明了目送的地点及环境,渲染了伤感的氛围,烘托了“我”既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的心情。
①不能删去。“无限”强调了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的时间之长,突出了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目送父亲离世时的悲痛之情。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叙事线索,表明“我”由目送经历中生发出的人生感悟;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四、
写作
13.
【答案】
吃饺子啦!
快看,白胖的饺子,碧绿的豌豆苗,躺在红褐色的汤里,再加上一点辣椒油……我赶紧埋下头大快朵颐起来。刚吃完一个,忽见妈妈给爸爸多夹了几个,我顾不得嘴里还塞着第二个饺子,含糊地嚷道:“偏心!我也要!”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妈妈笑了,却立即给了我一个。我定睛一看,不对呀!妈妈碗里的饺子,怎么破皮的,干瘪的,五花八门,怪模怪样呢?我碗里的呢?个个圆鼓鼓、香喷喷,没有一个破损,饺子馅儿香味汁水全在嘴里,一点也没被面汤稀释。唉,破皮的饺子可不好吃……我再往爸爸碗里一看,也有一小半是破皮的饺子。
“妈妈,你包饺子的技术退步了呀!”我当面指出,妈妈不以为意地笑了笑,爸爸却翻了个白眼:“还说呢,这不就是上次你帮忙帮出来的吗?今天总算要吃完了。”
“啊?”我大为窘迫,听到“总算”两个字才反应过来,“前几次吃饺子,我怎么没吃到过?是你们……”我羞愧极了,原来,爸爸妈妈一直把最好的饺子留给了我,我却现在才发现。
“这是我的失误,那就该给我吃嘛!”我把碗里的好饺子给爸爸妈妈分过去,坚决要吃破皮的饺子。
他们拗不过我,只好退步:“这样,咱们每人几个,谁也不‘吃亏’!”“好!”
大口吃着破皮的饺子,我却不再觉得它们那么难吃,心里充满了暖意。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