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寓言四则》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22: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22
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这四则寓言,了解不同的寓意。
2.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一课时
一、调动阅读经验,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
寓意
寓言特点
《农夫与蛇》
恶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该对恶人施善
《守株待兔》
不能把事情的偶然性当做普遍性
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故事短小、寓意深刻(劝谕或讽刺),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大家以前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有哪些特别有趣,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的呢?讲给同学听听,并总结归纳寓言的特点。
《画蛇添足》
二、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伊索寓言》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在形象生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往往在最后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起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
1.自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整体感知。
自读提示:
(1)用方框标注出故事人物,用横线标注出关键词语。阅读时别忽略了课下注释的信息。
(2)根据下列问题,尝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①故事主干:谁;干什么。
②主要情节:为什么问;怎么问;结果如何。
2.品味细节,理解寓意(导学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
小组合作:描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
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并尝试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一问)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
)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二问)赫耳墨斯又笑着(②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三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③
)赫耳墨斯是一个④
的人。
①人们对我有多尊重呢?我还是先问问宙斯的价格。
②宙斯看来也不过如此,我在人间得到的尊重一定高于他,再问问赫拉的雕像。
③什么?!添头!我是商人的庇护神啊,为什么会这样?
真是自讨没趣啊!
④爱慕虚荣、自命不凡(妄自尊大)、不务正业
追问: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
虚荣心就像泡沫,很快就会破灭,让你遭遇尴尬。
不要在乎雕像的价格,尊重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
3.课中小结
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
三、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在情节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一般说法,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
1.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2.《蚊子和狮子》两次写到蚊子“吹喇叭”,将蚊子“嗡嗡”叫的形象拟人化,结合加点词,体会蚊子两次“吹喇叭”不同的心理。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
﹒﹒


第一次吹喇叭,蚊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充满自信,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并且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吹喇叭,蚊子在战胜强敌后高唱凯歌,得意忘形,自我膨胀,落入了蛛网。
3.运用方法,为《蚊子和狮子》重拟寓意。
方法提示:
(1)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2)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
(3)可以对同一个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炼寓意。
示例: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寓意:
①这则故事讽刺了仗势欺人而无实际本领的人。
②狐狸的做法启发我们可以借助外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这则故事讽刺了强暴而昏庸,被小人利用而不能觉悟的人。
(1)从蚊子角度分析。
①不畏惧对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蚊子用语言挑衅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
②骄兵必败。(依据: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
(2)从狮子角度分析。
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
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体型比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
(3)从蜘蛛角度分析。
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
(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
(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4.改写、续写情节,改变寓意。
改写寓言并不是随意改变情节,而是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来改变情节。
(1)根据寓意,改动寓言情节。
寓意:以小胜大靠智取。
改动《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住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之意便不存在了。
(2)发挥想象,续写寓言,让寓意发生变化。
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提示:请先考虑你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据此续写故事。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
1.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拓展作业:阅读《伊索寓言》及钱锺书的《读〈伊索寓言〉》。
(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文体。
(2)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
(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
板书设计
寓言
篇幅:短小
结构:故事+寓意
手法:夸张、拟人
目的:用故事说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多角度理解寓意
情节改变寓意
第二课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篇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26卷,分为12纪、
8览、6论,共160篇。
吕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作家作品
二、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1.根据下面的提示,开展自主阅读。
(1)读一读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口译课文,不会翻译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3)注意积累生字词:字音或字义。
(4)用方框标注出寓言中的人物。
听读课文《穿井得一人》,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检查学习效果,快速抢答。
《穿井得一人》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溉(
)汲(

字义:穿井得一人
家无井而出溉汲
及其家穿井
有闻而传之者
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gài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国人道之
听说
使听到
传闻
听到
一词多义
国都
古今异义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三、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1.演一演:丁氏等人如何说。
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等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②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符合语境的人物语言。
③闻而传之者、国人可以有多个人。
2.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
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①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②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大家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3.议一议:宋君缘何能止谣。
“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
①宋君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权威性;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不轻信传闻,实地探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4.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知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自媒体时代,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大家说一说:
(1)你听到的传闻中,最后证实是谣言的事例。
(2)事例中止住谣言传播的“智者”。
(3)你从事例中得到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该如何对待传闻)??
不要轻信传闻,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调查、分析、甄别的话。
说话要准确清晰,防止歧义。
对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和甄别,力辨真伪。
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由此,我们看待事物要持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_____。
质疑、批判、求实
真知
在今天来看,寓言故事不仅仅是教导孩子的故事,更是时时警戒成人的故事。
对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和甄别,力辨真伪,不要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呢??
穿井得一人
起因:
误传:
真相:
丁家挖井
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丁家打井
挖出一人
告人:穿井得一人
对传闻要分析甄别
板书设计
【甲】穿井得一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乙】荆人①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荆人:楚国人。②表:给水的深度做标志。
四、对比阅读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及其家穿井(  
)
(3)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
(4)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
打水浇田
等到
先前,以前
引导渡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了标志。
3.甲、乙两个语段分别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甲文告诉我们对传闻要进行调查、分析、甄别,不要轻信盲从。
乙文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课时
一、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1.根据下面的提示,开展自主阅读。
听读课文《杞人忧天》,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杞人(

崩坠(

身亡所寄(

星宿(

耶(

中伤(

充塞(

躇步跐蹈(

舍然(

字义:身亡所寄
因往晓之
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
天果积气
不当坠耶
只使坠
奈地坏何
积块耳
躇步跐蹈
舍然大喜

zhuì

xiù

zhònɡ

chú

shì
2.检查学习效果,快速抢答。
身亡所寄(

其人舍然大喜(

同“无”,没有
同“释”,解除、消除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奈何
奈何忧崩坠乎(

奈地坏何(

为什么
怎么办

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同“释”,解除、消除
舍弃
若屈伸呼吸(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二、明列子意图,探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天瑞》共有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章的节选。
活动一:变身故事中人,还原对话现场。
请同桌两人用原文或自己的话,一位变身“杞人”,一位变身“晓之者”,还原对话现场。
提示:杞人(忧,担心,忧心忡忡)
晓之者(晓,开导,胸有成竹)
文章最后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和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劝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活动二:链接出处,探究寓言语境义。
教师引导:中国古代寓言不像《伊索寓言》独立成篇,它往往出自某篇文章,是文章的组成部分。《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文章的节选。《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把寓言放回原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寓言在文中的寓意。
出示《列子·天瑞》第十二章的后半节,学生小组合作通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长庐子①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②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注】①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②奚:何,为什么。
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文中的用意。
长庐子:天地由积气形成,终会毁灭,只是在明确知道会毁灭时担忧就可以了。
列子:未来有种种的可能性,把握当前,对未来不必放在心上。
不要毫无根据、没有必要的忧虑(庸人自扰)。
活动三:联系现实,寓意新解。
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庄的顺应自然的思想相近,链接之后我们发现原文就是借“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来表达列子的思想。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杞人忧天”的看法。
杞人担心“天地崩坠”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忧天”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便可积极补救,防患于未然。如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杞人可笑主要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杞人忧天
杞人:
忧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废寝食
晓之者
天,积气耳,在天中行止
地,积块耳,在地上行止
杞人与晓之者——皆舍然大喜
毫无根据的担忧
不会崩坠
庸人自扰
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我们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古代寓言,我们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的语境当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衷。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结,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