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福建福州三中模拟)“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解析: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之相对应的应为领事裁判权。
答案: C
2.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下图),但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由题干中“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等信息看出,该侵华事件发行于光绪年间并占据北京,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
3.中国首次出现的近代化方案中就主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一、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这一方案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社会保障制度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之一,近代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最早的文献是《资政新篇》。
答案: B
4.“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十月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注意题中的时间限制是1853年。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5.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解析: 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
答案: B
6.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B.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解析: 从“20世纪的大幕拉开”“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C
7.(2012·厦门一中模拟)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划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析: 从材料中“南湖水”“划船”“新天地”等可以看出,这首诗纪念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进行。
答案: A
8.下图是北伐军攻打武昌时的女子救护队。国民大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 )
A.革命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革命任务是革命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这是主要的内在继承性的表现,革命任务两者都是反帝反封建,故选A项。
答案: A
9.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井冈山道路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等关键信息。A项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B项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C项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D
10.2011年11月9日,由45名日本遗华孤儿自发组成的“日本遗孤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访华团”在哈尔滨市举行感恩活动。他们此行是为看望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中国养父母,以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与这些遗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 从时间上看,A、B两项不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是中国的内战,D也不符合题意。1945年日本战败后,有2 000多名日本孩子被遗弃在中国,处境仍然艰难的中国人收容了这些孩子,并将他们养育成人。
答案: C
11.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右边的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建设民主国家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C.独裁内战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解析: 人民的“主人”用武力维护其利益,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了蒋介石搞独裁内战的本质意图。
答案: C
12.(2012·黄山一中一模)“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通常在隆重的集会、国际外交仪式等重要场合演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是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材料四 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决定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由此国歌歌词是否要修改的问题也成了政协委员们的讨论话题。对此,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2009年政协会议上直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我认为歌词没有过时,也没有更好的词语能代替它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8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这首歌作为国歌?(8分)
(3)结合材料四,说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有何意义?(4分)
解析: 本题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国歌,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实的掌握,回答时注意创作国歌的时代背景。
答案: (1)清政府: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它疆土永保。其意图没有实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祈祷世界和平的心愿。结果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未成功。(8分)
(2)背景:日本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②音乐旋律高亢激昂、铿锵有力且易于传唱,充满艺术魅力;③新中国成立后形势严峻,中国人民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都要居安思危,都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8分)
(3)意义: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刚刚当选后,到台北参加庆祝会时发表演说,就两岸关系、台湾内部政策及涉外政策作出了阐述。他表示会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与大陆恢复协商,并炳持着博鳌论坛中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共识,与大陆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应该和解休兵,相互协助、尊重,相信两岸会找到和平共容之道。他又提出四川大地震,台湾人民不分党派都提供援助;希望四川灾民安置早日完成。他希望两岸周末包机和开放旅游能令两岸关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中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图一、图三所反映的两个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有何明显不同?图三、图四所反映的抗战路线有何不同?(9分)
(2)近代国共两党曾经两次达成的“共同利益的平衡点”分别指什么?各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8分)
(3)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是指国共两次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第(3)问得到的启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答案: (1)图一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图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图一时期国共分裂对峙,图三时期两党合作抗战;图三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图四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9分)
(2)①平衡点:反帝反封(或新三民主义);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②平衡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共同抗日);成果:抗战胜利。(8分)
(3)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