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Ⅲ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Ⅲ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4 16: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可知,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A、D两项中的“齐鲁大地”与材料中“当时中国”不符,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答案:B
2.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解析: 选项中唯一可以称为道德准则的就是三纲五常。
答案: C
3.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答案: B
4.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答案:B
5.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心学广泛传播
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代,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的促进下,理学兴起,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故选C项。尊道礼佛之风在唐朝交替盛行,排除A;心学产生于南宋时期,明朝时期迅速发展,排除B;D出现在明清时期。
答案:C
6.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解析: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答案:C
7.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答案: D
8.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养浩然之气”
解析:由“知是心之本体”“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人应向内心寻求真理,这应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
答案:A
9.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D.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科举产生的士大夫”可知材料应出现于隋朝之后,排除B、C两项。依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对封建制度的维护,选A项,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10.康熙十八年北京发生大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康熙帝发了“罪己诏”,“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康熙帝的这一行为(  )
A.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B.标志着清朝正在走向衰落
C.反映了康熙帝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D.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克服文字障碍,将地震等自然灾害与皇帝的行为联系起来,题干反映的是典型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11.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切入,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状元秦间羞于与秦桧同姓,其实是强调要忠君,符合儒家的思想,当时儒学发展为理学。
答案:C
12.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顾炎武列举出的这些史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 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
——《续近思录》
材料三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
材料四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论述什么思想?(4分)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6分)
(3)材料二又是怎样论述这种思想的?(4分)
(4)结合材料三、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积极性?(6分)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这个主题展开考查。材料中古文字比较难懂,这方面要注意,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对之大意理解即可。
答案: (1)思想: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4分)
(2)原因: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元气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整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6分)
(3)材料二的论述:朱熹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世界的本原就是一个“理”。(4分)
(4)评价:勇于探索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0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参观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并为孔子铜像揭幕。习近平说,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搭建了新平台,在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推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勉励两国青年以青春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携起手来,为共同推进两国世代友好贡献力量。
——中新网
材料二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手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材料三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请回答:
(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8分)
(2)材料二中于丹和易中天等人通过新式手段传播儒学和史学,将会带来哪些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4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孔子的思想谈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第(2)问应注意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应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
答案: (1)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了民本思想。做法:统治者要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8分)
(2)积极: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读史和人们对儒学的热情;有利于人文知识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有利于学术争鸣。消极:这种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的做法,有许多不严谨之处,容易使人们曲解原著;这种方式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8分)
(3)意义: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