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Ⅳ 专题06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Ⅳ 专题06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4 16: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6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2考纲解读】
1.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
3.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4.从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看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5.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匆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错误解答】A、C
【错解分析】部分考生对题目的要求不太明了,没有从“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出发,也有一些考生对引文的意思不太明了,所以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正确解答】 B
2.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错误解答】C
【错解分析】考生对宋朱新儒学的构成把握不准,基础知识不扎实。
【正确解答】A
3.春秋战国时期的下列思想,反映了历史发展新趋势的是 ( )
①无为②仁政③法治
A.①②③ B.③ C.①② D.②③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 发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考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新趋势掌握不准,以至作出错误判断;二是考生对三种思想理解认识不到位。
【正确解答】D
4.下列思想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 ( )
A.老子 B.苟子 C.王充 D.王夫之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考生对老子的思想,掌握不全面。
【正确解答】D
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其思想核心是 (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变式训练】
1 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主要体现了 ( )
①思想控制的加强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学派的消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B解析:④是错误的,“独尊儒术”只是限制了其他学派,并不意味着这些学派的消亡。
2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3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反对使用严刑峻法的思想家有 ( )
①老子②孔子③孟子④苟子 ⑤庄子⑥韩非子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3.A解析:本题用排除法。B、C两项含有“韩非子”,应首先排除,A、D两项中是孟子与庄子观点的区别,两者比较容易排除D项。
4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则大力抨击君主专制,对此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具有片面性 B.都属于进步思想 C.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D.都不利于封建统治
4.B解析:对人物的分析应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辨别。
易错点2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
1.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 )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 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③农民的平均主义 ④儒家大同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错误解答】A、D
【错解分析】考生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理解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不扎实。黟
【正确解答】C
2. 卷Ⅱ)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中外纪闻》 D.《循环日报》
【错误解答】 B、C
【错解分析】考生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等相关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特别是对于宣传维新思想的几个主要刊物记忆不清,因此发生混淆。
【正确解答】A
3.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一些考生对题干的意思不明白,或者对三民主义没有落实,不能准确掌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涵。孙中山担心的是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三民主义中只有民生主义涉及这方面问题,故只有C项正确。
【正确解答】C
4. 卷)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错误解答】 B
【错解分析】考生误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只是思想解放运动。
【正确解答】C
5.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
A.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
B.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变式训练】
1 从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来看,林则徐最突出的贡献是 ( )
A.主张师夷长技,冲破了愚昧闭塞的思想状况
B.领导了禁烟斗争,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C.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D.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
1.A解析: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但其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他首倡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则打破了中国思想界的愚昧狂妄和闭塞,为中国社会后来的进步开了先河,其影响是深远的。
2 之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 ( )
A.坚持反封建 B.倡导学习西方 C.主张民主共和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只有A项最适合。
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因为它 ( )
A.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C.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3.D解析:因为在开展这次大讨论之前,束缚人们思想的主要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具体表现在“两个凡是”上。
4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4.D解析:康有为撰写两书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故能排除A、B、C三项。
易错点3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 )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错误解答】D
【错解分析】 考生发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明白话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不能把它的兴起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发生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教材没落实;二是误把话本当成宋词,其原因主要是疏忽大意。话本的特点是通俗平易,娱乐性强,刚好适应了因商业和城市兴起而产生的市民的需要,故B项正确。
【正确解答】 B
2. 卷)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 )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 考生一方面对李清照的生活时代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对她的诗歌特点没掌握,导致误选。
【正确解答】A
3. 卷I)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 )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 部分考生对曹操的生活时代记忆不清晰,对他的诗歌特点掌握不准确。
【正确解答】A
4. 观察下列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错误解答】 B、C
【错解分析】 一种错误是考生缺乏分析判断能力,错误地把东西文化理解为儒学与基督教;另一种错误是考生对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不清楚。
【正确解答】A
【特别提醒】科技文化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它的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反过来它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做本类题目时,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变式训练】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1.C解析:诗句体现了对昔日“盛世”的怀念和当今破败的不满。几位诗人中,杜甫刚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2 导致明清时期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 )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稳定 C.商品经济活跃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2.C解析: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经济因素又起着决定性作用。
3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能体现出明清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
①《西游记》 ②《红楼梦》 ③《儒林外史》 ④《聊斋志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A解析: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就是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等级秩序和论理纲常受到挑战,四部文学作品中都反映了这一特点。
4张择端之所以能绘出《清明上河图》,主要是由于( )
A.绘画技巧和风格的成熟 B.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 C.人民生活的需要 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D解析:主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分析。
【难点突破】1从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看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1.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走在世界前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②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③唐高宗编修的《四部医典》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唐文化的掌握情况,可用排除法解答。《四部医典》是唐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唐高宗时编写的是《唐本草》,故排除③。
【答案】 D
2.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有外国学者称赞中国古代的一些科技成果“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
①指南针的发明应用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火药的发明 ④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遥遥领先于世界,使西方“望尘莫及”。按这个条件,四个科技成果都符合;另一个条件是“改变世界面貌”即对世界文明的演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这一条件,④不符合。
【答案】A
3.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始用这一技术是在 ( )
A.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基本时间的识记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这一技术是活字印刷术,再根据课本上的大致时间,可作出判断。
【答案】D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举世闻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象征。其实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发明创造,足以同四大发明相媲美,如十进位值制,赤道坐标、针灸疗法等。时至今日,这些古代发明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西方有些学者称古代中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难点突破】2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1.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礼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围绕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认识到中华文明对各民族的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答案】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进(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实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2.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根据现实的需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请你结合时政热点,举例说明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中的哪些成分可以为现实所利用
【答案】(1)利用法家思想中的发展变革观点,推进社会改革,实现“与时俱进”;利用法家的“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
(2)利用儒家的“仁”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推进“以德治国”,利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尊重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3)利用道家“无为”思想、儒家“仁”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利用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利用苟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上述思想的利用,都有利于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特别提醒】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分析,既要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它不利的内容,尤其主要的是与时俱进地根据现实需要,把传统文化中有益成分充分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012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1.B解析: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只能法家思想能够为统治者所用,用以消灭割据,实现统一。
2 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了儒家思想的是 ( )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A解析:①③④分别是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他们都发展了儒家思想。而②则是指“焚书坑儒”。
3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是 ( )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强调消除人的私欲 C.教育官吏注重清廉 D.维护人伦纲常
3.A解析:宋朱理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
4中国古代法显、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学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的发展,都反映了我国文化的( )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处于世界领先的特征 C.吸纳融合的特征 D.影响深远的特征
4.C解析:玄奘等探求佛法,主要是学习外来文明。
5 下列古代著作中,初步体现“西学东渐”思想的是( )
①《本草纲目》②《农政全书》③《天工开物》 ④《齐民要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C解析:《农政全书》中介结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中收录了一些外国传来的技术。
6 下列人物的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主张截然相反的是 ( )
A.荀子和庄子 B.韩非子和孔子 C.柳宗元与老子 D.孟子与墨子
6.A解析: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则主张“无为”。
7 我国古代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和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家分别是 ( )
A.黄宗羲、顾炎武 B.李贽、王夫之 C.李贽、黄宗羲 D.黄宗羲、王夫之
7.C解析:本题用排除法即可。
8 明清思想家最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主张,而反映了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8.D解析:反君主专制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9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B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作用主要在医学;郭守敬的贡献集中在天文学领域;而毕异的印刷术和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符合“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要求,所以选B项。
10 明清时期产生的民主思想与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相似点有 ( )
①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②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③都提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构想和基本原则④都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影响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C解析: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只是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11 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领先于欧洲。导致当时西欧科技落后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欧 ( )
A.封建社会的阻碍
B.还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
C.社会经济制度落后于中国
D.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和对思想的严格控制,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11.D解析:欧洲当时正处于中世纪,封建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严重制约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12 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文化专制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D.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12.A解析:B、C、D三项都是A项的具体表现。
13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 )
A.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传统
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对清政府的统治不满
13.B解析:林则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说明他们倡导的新思想,就是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抵抗外来侵略。
14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思想道德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14.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5 与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思想更进步,这主要体现在革命派( )
A.主张民主共和 B.主张实行暴力革命 C.宣传启蒙思想 D.联合工农群众
15.A解析:注意锁定在“民权主义方面”,B项尽管是“进步”,但不属于“民权主义”;C项是共同点,D项不符合史实。
16 “实业救国”主张的进步性在于 ( )
A.反映了人民群众抵制外来侵略的愿望
B.反映了爱国官僚的爱国行为
C.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争取政治权力的要求
D.反映了民族资本家争取国家繁荣的努力
16.D解析:主张“实业救国”的是张謇等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
17 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 )
A.启迪人们放弃陈腐观念
B.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C.为以后思想的进步作了先导
D.阻止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7.D解析:新思想的兴起并没有起到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作用。
18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 )
①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独立的愿望 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④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8.A解析:“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并不彻底。
19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愚之信共和,必排孔教”,这表明他 ( )
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完全否定儒家思想 ④代表无产阶级的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C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提倡民主与科学,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大障碍,但当时他依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20 贯穿于延安整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线是 ( )
A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反对主观主义 D.加强党的团结
20.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B、C、D三项只是某个事件体现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二:1916年《新青年》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材料三: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 9票,军阀宰割O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的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住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 53票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3)概述材料三中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1.答案:(1)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
(2)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
(3)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最重要的救国方案;苏联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和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南方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军阀的反动统治。
解析:本题材料呈现的方式多样,设问具有探究的精神,反映了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趋势。第(1)问要求概述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释读,材料所反映的是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并不深入。这属教材的隐性知识。这提示我们要克服定向思维,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2)问的中心词则限定在“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即《新青年》杂志所团结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们认识到了封建统治思想与帝制复辟之间的因果关系。第(3)问要求回答材料中所反映的主流民意,据材料可知包括国民大革命、苏俄十月革命、对列宁的认识等,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出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又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二: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名 生卒年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6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三: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人物 生卒年 成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6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 1571——1 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为什么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
(2)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
(3)16世纪以后,东西方科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何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22.(1)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并且不断地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2)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3)差距表现:①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西方侧重于对事物及其规律探索的理论科学,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更能反映天体运行的本质。②在研究方法上,中国采用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传统方法;西方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原因: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强化,钳制了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科举制和文化专制的推行使科学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23鸦片战争警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林则徐和魏源首倡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此后,“西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1)“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简述各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指出其主要成果。
(2)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有什么变化 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23.(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刺激。成果: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原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成果:维新派掀起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原因: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统治黑暗。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变化:由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演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原因: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影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阶段,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建立起新中国。
24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有何特点 并简要分析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24.特点:①传统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②科技的发展没有新的突破,没有产生近代科技;③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但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原因:从总体上讲,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