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2012考纲解读】
1.近现代不同阶级、政治派别的
2.民主政治构想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影响
3.中国近现代民主化的进程及其阶段特征
4.阐释近现代政治现象和政治特征
【易错点点睛】易错点l近现代不同阶级、政治派别的民主政治构想
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考生对康有为民主思想的核心缺乏准确的认识。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机构间权力分配的设想,它对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适用的。而康有为显然是要以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来改造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正确解答】C
2.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论著是 (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矸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义》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错误解答】C
【错解分析】考生误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四位思想家的具体主张记忆不清;二是受近代化制度变革的影响误选了C项。
【正确解答】 B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目标是 (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对外开放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高度的自治权
③废除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压迫
④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错误解答】D
【错解分析】一部分考生没认真审题,没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后”限制词;一部分考生对每项措施采取的时间不清楚,从而导致误选。
【正确解答】 B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后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所以在四个选项中,A、B、D三项是二者的共同点,C项是1954年宪法所特有的。
【正确解答】C
【特别提醒】解答本类题目时,关键在于结合近现代各个阶级、政治派别的阶级本质,正确区分它们的理论和实践,准确把握它们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把握它们在政治民主化构想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在分析问题时,注意对相关的表述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区分。
【变式训练】
1 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 )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
1.A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准确识记能力。
2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1914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约法的修改意味着 ( )
A.袁世凯成为真正意义的独裁者 B.袁世凯巩固共和 C.约法进一步完善 D.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已经指日可待
2.A解析:从题干材料看出,袁世凯以总统制取代责任内阁制,从而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巩固了他的独裁地位。
3 下列历史文献中,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的是( )
A.《资政新篇》 B.《新学伪经考》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钦定宪法大纲》
3.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4中共一大确立的任务和目标包括 ( )
①领导工人运动②推翻封建军阀 ③争取民族独立 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4.C解析:②③属于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5 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 ( )
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D解析:A、B两项属于“三步走”战略中的后两步,C项是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项是基本路线的内容。
易错点2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影响
1.1 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 (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错误解答】B、D
【错解分析】 考生对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本题四个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结束、《临时约法》颁布。但四个事件中,哪个事件的影响最大、地位最重要呢 显然,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实为题干所谓的“变局”和“创举”。
【正确解答】C
2. 卷Ⅲ)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错误解答】C、D
【错解分析】 考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有二:一是审题不准;二是对四个选项的时间或性质没掌握。
【正确解答】B
3.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错误解答】A
【正确解答】D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错误解答】A、B
【错解分析】考生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审题不准,误把《临时约法》的内容认为都是限制袁世凯的。
【正确解答】D
5.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考生一方面对政协代表产生的方式不清楚,另一方面对1949年到1953年间政协的性质和作用没掌握。
【正确解答】B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
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错误解答】B、D
【错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临时宪法》的内容,考生之所以出错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正确解答】C
【特别提醒】了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围绕问题抓住线索,紧扣时间、空间等限制条件,从相关史实中进行归纳、概括;切实做到结台历史阶段特征来分析问题。
【变式训练】
1.下列各项中,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是( )
A.魏源《海国图志》 B.洪仁矸《资政新篇》 C.维新派《应诏统筹全局折》 D.孙中山“三民主义”
1.B解析:《资政新篇》中关于政治方面的主张有“依法治国”的内容。
2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 ( )
A.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鼓励阅读儒家经典
C.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的宗旨
D.允许继续使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
2.C解析:A项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治校方针;B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复古教育,D项不符合史实。
3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 )
①各党派平等协商解决政治问题方式的形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③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的建立④初步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D解析:①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②错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③④正确。
4 首次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准确再现能力,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律规定私自移动田界,要处罪,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摇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摇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国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
(4)依据上述所有材料,概括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趋势。
5.(I)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罚。
(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趋势:民权取代君权,维护专制转变为维护民主。
探究开放题解答
【难点突破】1
中国近现代民主化的进程及其阶段特征
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 解答时,要注意题目的一系列限制条件:一是“前期”;二是“主要功绩”。选项中,A项错在“主导地位”,新文化运动只是弘扬了民主与科学,但其并没有取得主导地位;B项可直接排除;C项不属于前期。
【答案】D
2.新中国成立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是 (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一国两制”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的方针,而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 B
3.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的表现有 ( )
①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 ②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③1967年后的夺权风暴④江青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考生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是不能对“文革”动乱的表现进行准确的再认再现;二是不能对相关行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清其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性质。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各个题支,都是正确的。
【答案】D
4.实现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请你结合相关史实,依据“起步、进步、曲折、健康发展”简述其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本题要求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进行梳理和概括,其中包含了对政治民主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阐释和评价的要求。解答时,首先必须结合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理解“起步”“进步”“曲折”“健康发展”等对应的事件或阶段,再进行概括性阐释,注意要概括全面,评价要准确、到位。谈认识时应从新旧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不同特征进行对比性分析。
【答案】 (1)起步: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2)进步: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曲折:辛亥革命成果为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民主制度破坏殆尽。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果实被蒋介石篡夺。1946年,蒋介石非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强化其独裁统治。(4)健康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协的召开,形成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中共一届人大召开,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民主政治步入健康发展轨道。(5)认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有真正的民主政治。
【特别提醒】解答此类题目时,关键在于结合近现代各阶级、政治派别的阶级本质,正确地分析它们的理论和实践,准确把握它们所处的阶级特征。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以史实为根据归纳出阶级特征,也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案】 A
2.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主要是因为 ( )
A.同盟会创建共和国的使命已经完成
B.辛亥革命中有许多立宪人物混入同盟会
C.“二次革命”后同盟会内部出现了分化
D.要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主共和国
【解析】要结合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背景来分析问题。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一再违反《临时约法》关于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实行独裁统治。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采取了议会斗争的形式,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想通过大选控制国会,进而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 D
3.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C.进行一场新的整风运动 D.“三反”“五反”运动的顺利进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一时期中共在取得重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其表现是1954年召开的中共一届人大,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答案】 A
4.有学者认为,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标志,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公民取代臣民。某校的学生在讨论1901年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年代时产生 了分歧,提出了四个年代,分别是:1912年、1945年、1949年和1978年。
请回答:
你选择哪个年代 并请说明原因。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对题目所提四个年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有相应的认识;再从近代化的角度阐释各个年代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无论选择哪个年代,都要求言之成理,对其他年代的事件也应作出阐释。
【答案】 (1)1912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跨越,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3)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一个独立、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迈进。
(4)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蒸蒸日上。
【特别提醒】解答本类题目时,关键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中国近现代政治现象和政治特征,不能一概而论,既要认识到其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其局限性。要注意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的观点”等政治原理去分析不同时期近现代政治现象和政治特征的原因、作用等。
【2012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
1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1.D解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西学与儒学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思想。
2 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 )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中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并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2.D解析: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 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笈留洋”热潮。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 B.促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
C.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人 D.带动了《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的出现
3.A解析:可紧扣题目时间条件作答,B、C、D三项等现象都在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
4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没有提出的是 ( )
A.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发展文化教育,改革社会风气
D.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民族独立
4.D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从纲领到实践都没有明确的反帝言行。
5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
A.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
B.明确提出了民族、民主、反帝思想
C.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
D.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彻底的土地纲领
5.C解析: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局限性之一是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6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6.D解析:民主共和的理论基础是主权在民的学说。
7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包括 (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7.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并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8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革命派想用它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D.特别规定实行总统制
8.D解析:《临时约法》规定的是责任内阁制。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 )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D.否定了君主专制
9.D解析: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从而否定了主权在君的封建君主制度。
10 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10.D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1 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 )
A.信仰马克思主义B.宣传社会主义C.认同无政府主义 D.宣传民主与科学
11.D解析: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12 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 D.共产国际的支持
12.C解析: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基于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13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13.C解析:A项为1949年9月的事件;B项为1931年的事件;D选项与声明内容不符合。
14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真正意图是 ( )
A.讨论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B.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C.乘谈判之机压迫共产党让步 D.应付国内舆论压力
14.B解析:蒋提出重庆谈判是要以和谈来赢得发动内战的时间。
1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 )
A.防共限共、特务统治、经济垄断
B.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C.一党专政、经济垄断、保甲制度
D.防共限共、经济垄断、新闻检查
15.B解析:独裁统治属于政治层面的内容,应排除“经济垄断”。
16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是 ( )
A.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C.消灭阶级剥削,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D.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6.B解析:要紧扣题目中“当前”这一字眼分析,即针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7 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着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人尽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会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当时司徒雷登的实际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D.希望有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17.A解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司徒雷登批评国民党的着眼点是维护其反动统治。
1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6位副主席有3人是党外人士,56位政府委员中有27人是党外人士。对此最准确的认识是 ( )
A.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各革命阶级的共同胜利
B.它是中国历史上完全新型的国家机构
C.它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特点
D.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8.C解析:对应题干的内容,结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进行分析。
19 下列关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制度创建于1949年
B.民主党派和中共同为执政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D.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B解析: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0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其表现不包括 ( )
A.刘少奇冤案
B.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夺取上海党政军各级领导权
C.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
20.C解析:此项是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他发动文革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宣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的月刊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刊物名称
1896年 梁启超 时务报
1897年 严复 国闻报
1903年 章炳麟 苏报
1905正 孙文等 民报
材料三: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党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的情况。
(2)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治局面 各个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数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21.(1)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持续发展,并且出现了两次发展高峰。(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3)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其他政治力量纷纷插手政权的局面。说明: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力控制政局。(4)趋势:经济近代化(或工业化或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政治民主化(或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原因: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 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彭明《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l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
(3)为什么《临时约法》成了一纸空文而1954年宪法却得到了贯彻执行
22.(1)把“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加以法典化,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意义: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告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对促进人民觉醒,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有重要意义。(2)进步性:规定新中国的性质;规定了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方法。(3)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将中华民国政权让与袁世凯,使《临时约法》的实施失去了政权保障。新中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巩固,1954年宪法得以顺利制定实施。
23 在近代中国,有许多向国外学习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大实践活动各有哪些
(2)1918年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苏俄学习。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角度看,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在建国初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请指出当时建立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建立的标志。
23.(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放弃资本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3)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或生产资料公有制度,标志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24 “法治”与“人治”都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中国,“人治”的历史非常久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言出法随”等都是“人治”的典型代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告别“人治”走向“法治”。1996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又把这一观点载入宪法。
根据有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哪个时期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2)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最早确认“法治”原则的是哪个国家 是以怎样的形式确认的
(3)我国实施的依法治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有何本质区别
24.(1)周朝;分封制。(2)法国。1 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首次确认“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实行“法治”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3)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先进成果.但与其又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实行法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工具。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