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Ⅴ 名师预测03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2高考历史冲刺押题系列Ⅴ 名师预测0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4 16: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师预测03
一、选择题: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旅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史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冉勺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
据文献资料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 B.封建等级制度 C.文官制度 D.避讳制度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就公民的活动和权利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发现雅典公民
①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国家的所有官职
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和表决
③担任公职,参加国家政治活动,可以领取“津贴”
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扩大到妇女和老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在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诞生极其艰难,每一条款都经过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激烈讨论,最后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最终确定下来。这种情况说明 ①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法国大革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④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70—1911年,中国工人罢工斗争105次;1912-1919年,工人罢工斗争130次。这反映了
A.无产阶级迅速壮大 B.资本势力对工人的剥削、压迫不断加剧
C.外国侵略不断加剧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凡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都不会失败,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以上表述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都错误
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59年,法国总统机械动力在斯特拉斯堡发表的关于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中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能够证明戴高乐历史预见的事件有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德国统一 ③苏联解体 ④欧盟东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B.市场支持 C.劳动力支持 D.资本支持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下面是l75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地区工业生产占世界份额表(部分)。表格中的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证明
A.中国在此时间段中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B.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C.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D.1900年美国占相当大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
1872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它经营的原则是由官府掌握企业的用人及理财权,具体业务由商人经营。80年代初﹐它开始发售股票﹐当时在市场上往往以超过票面额的价格为社会所争购。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上海轮船招商局已经完全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C.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殊结合
D.上海轮船招商局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我国隋唐时就巳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
①增加了就业渠道 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⑦③④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2011·盐城模拟)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12月12日报道,WTO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A.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1.“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2.(2011·济南模拟)“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23.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24.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汇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
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 D、“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25.下列对北朝时成书的《齐民要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总结了11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②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法 ③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④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6.伏尔泰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评价:“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这个事件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的发表
C.量子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D.相对论的创立
27.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政体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28.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应该是张之洞( )
A、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一贯主张
C、预备完全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29.“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30.“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下列作品中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A.《人间喜剧》 B.《唐璜》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二、非选择题:
31.(2011·中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末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
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内阁小识》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中国史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2)根据材料三说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3)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英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2分)
32.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33.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得知后,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金、银大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但当时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英国展出的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博览会会场内,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在中国展馆里,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张裕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材料三 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000多万人次。中国馆展出四大发明及长征系列火箭等,被评为“五星级展馆”。
——以上材料均摘自《走进世博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参展商品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1992年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 该“发现”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
(4)纵观历届世博会的展品,既有传统的优秀产品,又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你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 请扼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A 。根据题意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可以有姓,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灭亡的原因。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场、思考角度、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或结论,所以A和B均为一家之言,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A、B错误;司马迁和李峰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不属于主观臆断,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避讳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了解,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
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所以跟宗法制度和避讳制度有关,但是提示的时间限定是宋代,提问的关键词是“本质上”反映的是——经分析,应该理解为维护地主阶级的特殊地位,就应该选择封建的等级制度——维护上层建筑,所以应该选择B项。
4.【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三次民主政治改革有关内容,需要对改革内容有较好的了解,第①项中雅典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并非所有的官职;第④项享有民主的范围仅限于城邦的成年公民,众多妇女、外邦人、奴隶等都不能享有民主权利。
5.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提取信息:题目中表明政府官员在议会中的比重上升,说明政府权利渗透进入到议会中。在美国,议会的权利还受到总统的制约。
6.A 本题可用排除法。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历程是艰难的,充满曲折的,但最终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出台,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材料信息正是说明了这一确立过程的艰难及其最终结果。③并非是对所给信息的正确理解。
9.【解析】 C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中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主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发展外交关系。A项反映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D项反映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
10.【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看,戴高乐主要是在阐述欧洲的一体化与苏
联的关系。可以排除②。故选C。
11.C 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
12.D 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
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为正确答案。
13.【解析】B。材料信息:美洲需要大量的钉子。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支持。
14.C 解析: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相关知识点。注意“社会结构”、“社会风尚”、“法律”词语。
15.答:C。解析:中国的比重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题目表中看不出B项。题目中没有提到美国,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中第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官督”体现了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商办”形式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故选择C项。
17、C【解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根本性变革是错误的;B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发生在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D项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又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即该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就是对左倾错误的一定程度的纠正。
18.C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即可。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国家颁布法令属于国家对经济发展实行
宏观调控――政治干预,而实行的补助可促使一些旅馆扩大规模,从而增加就业。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说法正确。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又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20.D
21【解析】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大意是:(君主对于)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没有才能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反映了墨子的尚贤主张。
22.B
23.解析:B 从诗中体现了知识即美德的主张观念,而提供的选项中只有B最适合该观点。
24.答案:C。解析:“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出自加尔文。“人非工具”体现了启蒙运动中肯定人,注重人的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出自戈尔巴乔夫。“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出自马克思。
25【解析】B。《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北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86年—581年,所以①错误;《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因此③错误。故选B。
26.A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力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
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牛顿力学体系中。
27解析:B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分析与理解。难度不大。
28.答案:A。解析:十九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动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如公
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从“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说明“法”指制度,“器”指器物,由此排除B项,洋务派不主张改变原来的制度。从“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分析,张之洞观点是要对西学进行区别,西方的技术不要,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改变,因此CD项排除。
29.D 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故D项为正确答案。
30. 解析:根据题干中: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提示,应该是批判现实主义,符合条件的是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B和C属于浪漫主义; D属于现代主义;因此应该选择A。
二、非选择题:
31.(1)特点:明朝内阁只备顾问而没有决策权。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特点:英国内阁拥有行政大权,权力相互制衡。实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或政治民主化)。
这一观点需要明确,中国现代史上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充分体现“民治”的举措: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20世纪末中国“民治”目标实际要求回答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谈谈对“法治”的认识具有开放性,可酌情回答。
答案: (1) 材料一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 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材料一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四的法治是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梁启超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 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 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33.(1)不同:中国为传统的手工业产品;而英国为新兴的工业产品。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得到发展。[]
(2)原因: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任意两点即可)
(3)理由: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
影响:打破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观点一:传统的优秀产品作用大。
理由:传统产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创造。
观点二:最新的科技成果作用大。
理由:
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前进;
最新的科技成果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注:仅列观点不得分。如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