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31 08:14:38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
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以悲为美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解释:“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音乐等艺术手段,将这些容易滋生的、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而重新回复心理平衡。”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
④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我们熟知的贝多芬,他的幸福恰恰源于他的痛苦压抑和孤独。在他三百多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都化作了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他用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用充满斗争精神的音乐与命运抗争、与黑暗的现实抗争。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充满了人生不幸的控诉,音乐中刻画的社会冲突性,认识悲剧的深刻性,表明了悲剧美正是源于痛苦,这种痛苦又代表着神圣精神力量的升华——从痛苦走向欢乐。
⑤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全部光辉,张扬人的生命本质。
⑥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连接点、交汇点、融合点。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悲剧美”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B.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C.悲剧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D.悲剧美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音乐是适于表现悲剧美的艺术形态之一。
B.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C.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进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D.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的效果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也是一种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音乐作品说明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B.悲剧的目的是让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其中体验自由的喜悦,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
C.悲剧重在人们反抗苦难和毁灭中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而不在渲染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
D.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交流、体验等需要的满足,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共鸣,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本题选项中“说的是美学悲剧,而非悲剧美(答非所问)”。
2.(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2)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B
(2)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3)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
【知识点】散文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考查散文阅读,散文一般都是文风优美、内涵深厚的,因此需要在阅读中细细品味。要做好高考散文阅读,必须首先了解命题者的选题意图,然后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成竹在胸,应对自如。(1)A原文第一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见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悦;C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更主要是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D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2)分析作用题,应当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考虑。本文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从内容上来说这些景物构成了作者所见的独特风景;从结构上,“羊群”及“牧羊人”贯穿全文,这些构成了文章的线索。另外还可以从文章的主题这一角度考虑,答出深化主题,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即可。(3)解答该题,首先要注意分析“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一句的含义,可以先分析表面义,分析时重点理解“水在水之外活着”“急事”等词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答出“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等内容,意思对即可。
【点评】散文阅读是一种鉴赏性阅读,不仅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确怎么样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3.(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
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
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3)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B;D
(3)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知识点】传记类
【解析】【分析】(1)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这是作者的看法:写冯雪峰,也是诗人牛汉的写照。(2)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不仅是外在形象很像,更有被摧残的身心、悲惨的状况与半棵树也很像。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从来没有悲观过”概括不当。可参照倒数第二段内容。(3)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中的写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筛选出文中引用的内容,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点评】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二、诗歌鉴赏
4.(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B;C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借代说法错误,是借喻;C项,“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静谧;D项,留白说法错误。(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此句写景,可分析写景的技巧,景情关系,以及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属于侧面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②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③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三、默写
5.(2017·成都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2)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出使塞外,他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   ,   ”比喻表达自己惆怅,抑郁心情。
(3)《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一句“   ”。
【答案】(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伏清白以死直兮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比喻表达自己惆怅,抑郁心情”“《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点评】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四、选择题
6.(2017·成都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有企业要自强不息,自我改革完善,不能固步自封,要通过改革补齐短板。
②市领导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③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
④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往往是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⑤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想要逃离快节奏的城市,到乡下去过瓜田李下的慢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排除这两个,答案即可选B。
7.(2017·成都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观念,创建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B.由于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等措施的推进乏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缩小了一倍。
C.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团团员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两边的过道上,美妙的乐声在观众耳边响起。
D.雄安新区应该保持现代性、开放性,但同时要避免泥沙俱下,要让新区成为一座道德之城、文明之城、创新示范之城。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应在“保护”后加宾语“的关系”;B项缩小不能用倍数;C项偷换主语,应于“美妙”前加上“让”。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当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修改病句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对句子的改动尽可能要小,改完后认真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
8.(2017·成都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哲学①_________不注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②_________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它满足③_________生活经验的解释,④_________经验无法说明的现象,⑤_________诉诸内心的神秘冥证与没有任何科学知识根据的推演,⑥_________其议论不能不限于空疏妄谈。总之,依科学认知范式,中国哲学欠缺科学所要求的实验、实证这些“科学元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也 于 对于 则 所以
B 不仅 也 对 关于 便 导致
C 既 还 对 至于 则 因为
D 不仅 还 于 至于 就 因此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语段内容以及句间关系分析,通过分析可知,第一二空是并列关系,因此可以选择填写“既……也”;最后一空是因果关系,空后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果”,因此填写“所以”。由此可以排除其它三项,答案为A。
五、语言表达
9.(2017·成都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个15字。
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睡眠的时间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①   ,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花在教育上的时间越多,②   。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知道如何避免痴呆的产生。另外,③   。数据显示,每次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
【答案】受教育程度不同;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越低;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患病风险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受教育程度和睡眠的时间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这一概括性的句子,可以推出应填写“受教育程度不同”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知道如何避免痴呆的产生”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越低”的句子;第三空根据的“数据显示,每次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等内容可知,应填写总结性的语句,由此可以填上“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患病风险”。
10.(2017·成都模拟)下面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案】徽标由海浪、古厝造型的桥梁构成,海浪寓意推动“海西”以及海丝文化的建设;海浪上方架起的桥梁意味着两岸文化的沟通交流,闽南古厝造型则寓意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附:建筑的造型设计还融合“海”字的拼音字母“H”,它代表着海峡、海西和海丝,象征通过合作交流共建闽南文化。)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这类图文转换题,首先要分析图案构形,要细心观察,此题解答时要注意:该徽标由海浪和古厝造型的桥梁组成,由此即可介绍徽标构图要素,注意介绍徵标组成时顺序要合理。最后根据构图要素总结寓意即可。
【点评】解答图文转换试题,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第二,联现实展想象,揣摩画外是什么;第三,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调动想象能力。注意方法,及时总结规律。应当注意图中的任何形体都是“要素”,都不可放过。然后结合徽标的标题和主题,分析构图要素的寓意。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条理清晰。
六、命题作文
11.(2017·成都模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家园,请展开想象,以“我心中的家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②“初心”即赤子之心,是问道求法、向仁至善之心。不管是芸芸众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自勉,还是一个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宣示,从中都看到了一种赤忱执著。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参考例文】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要有乡村的宁静和安逸,还要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当然也要有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总而言之,那一定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盛世桃源”。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要有满山遍野的绿草地。那种绿色,一定是翠色欲滴,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仅绿,而且生动。似乎每片绿叶上都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颤抖。如果轻轻地扒开小草,每个人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哇!因为小草的里面竟藏着一朵朵娇小可爱的花骨朵。它们胆怯的探出头,顿时,绿草地上不再那么千篇一律,而是生机勃勃的一番景象。真像是身临其境在画境一般。草的四周还生长着成排的大树。它的枝叶是那么茂盛,那么粗犷,像天然的大伞。老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下棋。多么惬意啊!孩子们则在空旷的草地上无拘无束的奔跑、嬉闹。玩累了,便仰望天空,天空一片湛蓝,白云轻轻地移动。微风温柔地抚摸孩子们的脸颊,心情也变得无比舒畅。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还要有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动物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摆脱了铁笼的束缚,逃离了人类的捕杀,都变得快乐起来,一起回归大自然的拥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赋予它们的安逸生活。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除了草地,还相间着无数条柏油马路,它们可不是从前那个肮脏、破烂、乌烟瘴气的马路。而是一条干净、整洁、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的高科技马路,在马路上行走的不是排放废气的汽车,而是最新研制出来的太阳能汽车,既节能又环保。人们再不用担心受到汽车尾气的污染。还有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为什么它不受污染呢?因为溪水里装着净化器,把浑浊的水净化干净了。有了这条小溪,人们也方便多了。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还有我居住的场所,我们住的房屋都是两层楼的,墙面材料取的是新能墙板,有冬暖夏凉的功能。房屋表面是各种各样的蕾丝边,中间镶嵌着五颜六色的钻石。就像童话中的城堡一样,而屋内的白墙上,都雕刻着古代的文言文,国画。白天,我们可以出去玩,而到了晚上,可以到顶楼看书、听音乐、累了,便看一看满天繁星,舒缓视力疲劳,放松一下心情,感受夜空中的那份深沉、宁静……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都变得非常方便,如果你看到自己所喜爱的物品,无需再像以前那样,只需拨打一个电话,你想要的东西就会很快的送上门。多方便啊!
多美妙的家园啊!你们喜欢吗?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命题作文也就是全命题作文,它的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学生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的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命题型作文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题目;二是提示语,为考生打开写做思路做导引;三是要求,做字数和内容上的规定。那么怎样写好命题作文呢?
【点评】首先,一个题目拿到手,我们需要明确它的体裁和人称。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如果是记叙文,在题目中经常出现“记……”、“……的事”、“……的人”等。如《记我的老师》、《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是说明文,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介绍……”、“……的自白”、“……的话”等。如《介绍我的书包》、《小风车的话》。其次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1 / 1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
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以悲为美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解释:“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音乐等艺术手段,将这些容易滋生的、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而重新回复心理平衡。”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
④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我们熟知的贝多芬,他的幸福恰恰源于他的痛苦压抑和孤独。在他三百多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都化作了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他用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用充满斗争精神的音乐与命运抗争、与黑暗的现实抗争。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充满了人生不幸的控诉,音乐中刻画的社会冲突性,认识悲剧的深刻性,表明了悲剧美正是源于痛苦,这种痛苦又代表着神圣精神力量的升华——从痛苦走向欢乐。
⑤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全部光辉,张扬人的生命本质。
⑥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连接点、交汇点、融合点。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悲剧美”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B.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C.悲剧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D.悲剧美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音乐是适于表现悲剧美的艺术形态之一。
B.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C.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进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D.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的效果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也是一种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音乐作品说明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B.悲剧的目的是让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其中体验自由的喜悦,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
C.悲剧重在人们反抗苦难和毁灭中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而不在渲染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
D.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交流、体验等需要的满足,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共鸣,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2.(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2)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
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
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3)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诗歌鉴赏
4.(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三、默写
5.(2017·成都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2)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出使塞外,他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   ,   ”比喻表达自己惆怅,抑郁心情。
(3)《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一句“   ”。
四、选择题
6.(2017·成都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有企业要自强不息,自我改革完善,不能固步自封,要通过改革补齐短板。
②市领导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③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
④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往往是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⑤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想要逃离快节奏的城市,到乡下去过瓜田李下的慢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7.(2017·成都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观念,创建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B.由于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等措施的推进乏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缩小了一倍。
C.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团团员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两边的过道上,美妙的乐声在观众耳边响起。
D.雄安新区应该保持现代性、开放性,但同时要避免泥沙俱下,要让新区成为一座道德之城、文明之城、创新示范之城。
8.(2017·成都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哲学①_________不注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②_________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它满足③_________生活经验的解释,④_________经验无法说明的现象,⑤_________诉诸内心的神秘冥证与没有任何科学知识根据的推演,⑥_________其议论不能不限于空疏妄谈。总之,依科学认知范式,中国哲学欠缺科学所要求的实验、实证这些“科学元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也 于 对于 则 所以
B 不仅 也 对 关于 便 导致
C 既 还 对 至于 则 因为
D 不仅 还 于 至于 就 因此
A.A B.B C.C D.D
五、语言表达
9.(2017·成都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个15字。
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睡眠的时间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①   ,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花在教育上的时间越多,②   。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知道如何避免痴呆的产生。另外,③   。数据显示,每次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
10.(2017·成都模拟)下面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六、命题作文
11.(2017·成都模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家园,请展开想象,以“我心中的家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②“初心”即赤子之心,是问道求法、向仁至善之心。不管是芸芸众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自勉,还是一个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宣示,从中都看到了一种赤忱执著。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A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本题选项中“说的是美学悲剧,而非悲剧美(答非所问)”。
2.【答案】(1)B
(2)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3)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
【知识点】散文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考查散文阅读,散文一般都是文风优美、内涵深厚的,因此需要在阅读中细细品味。要做好高考散文阅读,必须首先了解命题者的选题意图,然后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成竹在胸,应对自如。(1)A原文第一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见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悦;C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更主要是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D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2)分析作用题,应当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考虑。本文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从内容上来说这些景物构成了作者所见的独特风景;从结构上,“羊群”及“牧羊人”贯穿全文,这些构成了文章的线索。另外还可以从文章的主题这一角度考虑,答出深化主题,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即可。(3)解答该题,首先要注意分析“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一句的含义,可以先分析表面义,分析时重点理解“水在水之外活着”“急事”等词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答出“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等内容,意思对即可。
【点评】散文阅读是一种鉴赏性阅读,不仅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确怎么样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3.【答案】(1)A
(2)B;D
(3)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知识点】传记类
【解析】【分析】(1)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这是作者的看法:写冯雪峰,也是诗人牛汉的写照。(2)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不仅是外在形象很像,更有被摧残的身心、悲惨的状况与半棵树也很像。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从来没有悲观过”概括不当。可参照倒数第二段内容。(3)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中的写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筛选出文中引用的内容,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点评】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4.【答案】(1)B;C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借代说法错误,是借喻;C项,“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静谧;D项,留白说法错误。(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此句写景,可分析写景的技巧,景情关系,以及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属于侧面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②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③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5.【答案】(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伏清白以死直兮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比喻表达自己惆怅,抑郁心情”“《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点评】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6.【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排除这两个,答案即可选B。
7.【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应在“保护”后加宾语“的关系”;B项缩小不能用倍数;C项偷换主语,应于“美妙”前加上“让”。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当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修改病句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对句子的改动尽可能要小,改完后认真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
8.【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语段内容以及句间关系分析,通过分析可知,第一二空是并列关系,因此可以选择填写“既……也”;最后一空是因果关系,空后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果”,因此填写“所以”。由此可以排除其它三项,答案为A。
9.【答案】受教育程度不同;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越低;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患病风险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受教育程度和睡眠的时间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概率”这一概括性的句子,可以推出应填写“受教育程度不同”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知道如何避免痴呆的产生”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越低”的句子;第三空根据的“数据显示,每次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等内容可知,应填写总结性的语句,由此可以填上“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患病风险”。
10.【答案】徽标由海浪、古厝造型的桥梁构成,海浪寓意推动“海西”以及海丝文化的建设;海浪上方架起的桥梁意味着两岸文化的沟通交流,闽南古厝造型则寓意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附:建筑的造型设计还融合“海”字的拼音字母“H”,它代表着海峡、海西和海丝,象征通过合作交流共建闽南文化。)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这类图文转换题,首先要分析图案构形,要细心观察,此题解答时要注意:该徽标由海浪和古厝造型的桥梁组成,由此即可介绍徽标构图要素,注意介绍徵标组成时顺序要合理。最后根据构图要素总结寓意即可。
【点评】解答图文转换试题,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第二,联现实展想象,揣摩画外是什么;第三,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调动想象能力。注意方法,及时总结规律。应当注意图中的任何形体都是“要素”,都不可放过。然后结合徽标的标题和主题,分析构图要素的寓意。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条理清晰。
11.【答案】【参考例文】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要有乡村的宁静和安逸,还要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当然也要有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总而言之,那一定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盛世桃源”。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要有满山遍野的绿草地。那种绿色,一定是翠色欲滴,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仅绿,而且生动。似乎每片绿叶上都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颤抖。如果轻轻地扒开小草,每个人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哇!因为小草的里面竟藏着一朵朵娇小可爱的花骨朵。它们胆怯的探出头,顿时,绿草地上不再那么千篇一律,而是生机勃勃的一番景象。真像是身临其境在画境一般。草的四周还生长着成排的大树。它的枝叶是那么茂盛,那么粗犷,像天然的大伞。老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下棋。多么惬意啊!孩子们则在空旷的草地上无拘无束的奔跑、嬉闹。玩累了,便仰望天空,天空一片湛蓝,白云轻轻地移动。微风温柔地抚摸孩子们的脸颊,心情也变得无比舒畅。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还要有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动物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摆脱了铁笼的束缚,逃离了人类的捕杀,都变得快乐起来,一起回归大自然的拥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赋予它们的安逸生活。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除了草地,还相间着无数条柏油马路,它们可不是从前那个肮脏、破烂、乌烟瘴气的马路。而是一条干净、整洁、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的高科技马路,在马路上行走的不是排放废气的汽车,而是最新研制出来的太阳能汽车,既节能又环保。人们再不用担心受到汽车尾气的污染。还有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为什么它不受污染呢?因为溪水里装着净化器,把浑浊的水净化干净了。有了这条小溪,人们也方便多了。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还有我居住的场所,我们住的房屋都是两层楼的,墙面材料取的是新能墙板,有冬暖夏凉的功能。房屋表面是各种各样的蕾丝边,中间镶嵌着五颜六色的钻石。就像童话中的城堡一样,而屋内的白墙上,都雕刻着古代的文言文,国画。白天,我们可以出去玩,而到了晚上,可以到顶楼看书、听音乐、累了,便看一看满天繁星,舒缓视力疲劳,放松一下心情,感受夜空中的那份深沉、宁静……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都变得非常方便,如果你看到自己所喜爱的物品,无需再像以前那样,只需拨打一个电话,你想要的东西就会很快的送上门。多方便啊!
多美妙的家园啊!你们喜欢吗?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命题作文也就是全命题作文,它的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学生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的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命题型作文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题目;二是提示语,为考生打开写做思路做导引;三是要求,做字数和内容上的规定。那么怎样写好命题作文呢?
【点评】首先,一个题目拿到手,我们需要明确它的体裁和人称。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如果是记叙文,在题目中经常出现“记……”、“……的事”、“……的人”等。如《记我的老师》、《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是说明文,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介绍……”、“……的自白”、“……的话”等。如《介绍我的书包》、《小风车的话》。其次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