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校际联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高一下·福建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日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将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从成分残缺、句式杂糅、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高度负责的态度”前面缺少谓语动词,可加上“本着”。B.“构成是……”和“由……组成”两种句式杂糅,应为“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或“青铜器馆门窗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D.“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动宾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发展”。
2.(2017·日照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A.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亲情”与“在目”矛盾不搭配。B.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贬义,感彩不当。C.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属不合语境。D.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所以选D。
二、现代文阅读
3.(2017·日照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些好的文艺作品为何能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祛除了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了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亲身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像,看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淳朴民风、热情态度、勤劳创造和真实情感,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精神高大的大众群体,寻到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因而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首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上个世纪,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忘怀。我们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崇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格,因为这部作品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老炮儿》之所以一炮打响,就是因为它呼唤的是对“规矩”的回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而《老炮儿》的走红,无疑为构建什么样的诚信社会,树立了可亲、可敬、可学、可做的榜样,而且将人人具有的向善天性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在欣赏的同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故而可以说,这种“获得感”的效应和作用,的确难以估量。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喜欢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艺作品,喜欢的是文艺作品对现实的真切关怀和真实再现,希望从文艺作品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文明之翼也和物质文明翅膀一样硬起来,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因此,作为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都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为人民而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选自《中国文明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从《平凡的世界》中可以切身感受到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感受到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B.读《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更向往回到那个年代去生活。
C.《老炮儿》一炮打响,是因为它呼唤的是对“规矩”的回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
D.《老炮儿》为构建诚信社会树立了榜样,让人民群众在欣赏的同时,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这种“获得感”的效应和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它们都能为人民群众奉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B.来源于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是好的文艺作品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C.文艺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就应该祛除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从这些作品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D.真切的“获得感”,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精神食粮,而且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B.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就要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之翼也和物质文明翅膀一样硬起来。
C.每一位文艺创作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D.事实上,人民群众具有和文艺创作者一样的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喜欢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我们更向往回到那个年代去生活”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一信息。(2)A项“它们都能为人民群众奉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中的“都”说法太绝对,应该是老百姓“喜爱的,津津乐道”的文艺作品(3)原文说“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并没有将人民群众与文艺创作者相提并论,故答案为D。
4.(2017·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他是衰老、病弱的。十几年来他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拼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他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他都要热烈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他站在高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他觉得窒闷的可怕,拼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拚死命地舞着竹棍。忽地他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茶馆里腾起了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突然寂静。“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镇上的人曾经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就立刻改变,这反映出新的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B.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由备受欢迎到疯狂舞蹈,死在台上,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欢迎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到绝望、疯狂。
D.“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E.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2)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4)小说的题目是“英雄的舞蹈”,你如何认识“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C
(2)①张小赖坚守传统,是渐趋没落的民间艺术的坚持者;②他抗争奋力,对城里来的流行小曲的冲击感到痛苦,不惜以衰老之躯、绝望舞蹈来抗争;③他守旧自负,不能容忍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希望人们赏识他。
(3)①说书人张小赖这边观众的流失与城里来的流行小曲那边观众的增加形成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张小赖绝望、疯狂的舞蹈埋下伏笔;②张小赖内心的期待与观众后来的实际反映形成对比,这使有“英雄”情结的张小赖十分痛苦,有助于表现主题。
(4)小说中 “英雄”的特定含义:①指的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传统,这种传统集中体现在中国民间的说书艺术之中;②说书人张小赖为了维护这种传统,绝望、疯狂的舞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悲剧英雄;③表达了作者对张小赖这样的英雄的崇敬和对现实的失望。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A.“立刻改变”错,改变的只是其中一部分D.夸张”错E.“必然代替”错。(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是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描写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全文中对张小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3)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题干问的是“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例分析其作用”。首先,要找出小说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地方,如文中:说书人张小赖这边观众的流失与城里来的流行小曲那边观众的增加形成对比;张小赖内心的期待与观众后来的实际反映形成对比。然后,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的作用,作用要结合文本主题来分析。(4)题干问的是“小说的题目是‘英雄的舞蹈’,你如何认识‘英雄’”,应以“英雄”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然后再结合人物的形象谈“英雄”所蕴含的意义。比如,首先从说书人张小赖言行来考虑,其目的是什么。再次从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来考虑等。
三、文言文阅读
5.(2015高一上·阳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 因:通过
B.以哙坚守有功 以:因为
C.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独:难道
D.而即军中斩哙 即:立刻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在高祖病重不愿见群臣时,樊哙打开宫门径直闯入,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答案】(1)D
(2)A
(3)B
(4)①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②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即:到。(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3)“面对项羽的威胁”的概括于文无据。(4)重点词语:“是日”“微”“谯让”“殆”“即”“一日”“以”“之属”。
【点评】(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事件的并列。(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面对项羽的威胁”的概括于文无据。(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是日”“微”“谯让”“殆”“即”“一日”“以”“之属”等实词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附参考译文】
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用铜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四、诗歌鉴赏
6.(2017·日照模拟)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
时所写)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的“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任选一个字,分析其中蕴含的意味。
(2)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所抒之情,“与常情相悖”。常情应该是怎样的?而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或者: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
(2)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贬居岭外,家人音讯全无,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这种思念与担心之情,越近家乡越是强烈。“情更怯”“不敢问”,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又焦虑的复杂心情。(或者:让读者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烈抑制自己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首先答出两个字在始终的含义为“断绝”“又”的意思,结合作者的处境,分析诗人的苦闷的情感。(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作答,正常的情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课时作者是被贬逃亡,思乡的同时又有一种担心。
【点评】(1)炼字的题目注意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是炼意、炼境、炼情感和炼结构,一般都有炼情感,景物描写一般有炼手法和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注意结合诗中的作者的含义作答,此题结合注释中的“被贬和逃亡”作答。(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常理下的情感,然后再结合诗人的处境进行分析,回答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此题注意注释中的“被贬”和诗中的“怯”和“不敢”。
五、默写
7.(2017·日照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自古有之,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具体体现在“ , ”的渔业治理原则上。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例,论证学习贵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一句是“ , ”。
(3)白居易的《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特别出彩,其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的一句是“ , ”。
(4)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守边将士饮酒四家,但还没有建立军功,不甘无功而返的诗句是“ , ”。
【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锲”“幽”不要误写为“契”“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六、语言表达
8.(2017·日照模拟)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句意来看,应按照语意由轻到重安排语句顺序。所以选B。
9.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注】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形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造成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治理雾霾天气的建议。
【答案】(1)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结合形成的固体污染物。
(2)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加大环保管理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图文转换;香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表分析的题目,(1)注意题干的要求是“雾霾”长生的原因,答案在(注:的内容)加以要结合表格,主要是产生二氧化硫的原因,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这张统计图的内容,概括出其统计结果,然后用简要的文字概述出来
七、材料作文
10.(2017·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 ”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学会思考,切勿“照搬”
迷路的螃蟹向青蛙问路,青蛙告诉它只要向前走就能找到出路,但是螃蟹没有考虑到自己是横着走的,照搬青蛙的方法,结果无功而回,还责备是青蛙的错。其实,问题出在螃蟹身上,它只会套用别人告诉它的指示,而自己没有认真思考是否符合自己,最终是徒劳无功。
盲目套用别人的而不结合自身特点,不假思索,最终会落的可笑可悲的下场。“东施效蹙”的成语中,美丽的西施按住作痛的心口,显得更加楚楚动人,而丑陋的东施也模仿她的动作,却显得更加丑态百出。邯郸学步的故事中寿陵少年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邯郸人的步姿,最终落得爬回寿陵的可笑下场。这些就告诉我们不要像螃蟹那样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而不假思索,这只会事半功倍,徒劳无功的。
现实中常常也会出现类似学习了别人的好方法,却无法达到自己目的而啼笑皆非的场面。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大部分学生的心愿,聆听高考状元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方法。但状元除了一点运气外,靠的还是自己雄厚的实力,脑筋灵活、基础扎实适他们的资本。我们的资本是否如此齐全呢?有些人没想过,只是盲从,最终却是事倍功半。这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盲目跟随那些状元的学习方法走,谁知高得无法驾驭,最终因为不适应他们的方法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学习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但最终失败,原因是它没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阶段,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理论,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当然要注定失败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一个历史见证。中国的社会制度根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根据自身的国情 ,通过了一系列学习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解体,变革的变革之时,中国人能生机勃勃地走着自己的路。究其原因正是她并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而是自主开创,并且根据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这样才可永立不败。
总之,螃蟹的责备告诉我们遇事要学会思考,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的方法,而不是像螃蟹那样愚昧地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意见。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立意角度:(1)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2)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3)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4)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
【点评】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1 / 1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校际联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高一下·福建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日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将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2.(2017·日照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二、现代文阅读
3.(2017·日照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些好的文艺作品为何能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祛除了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了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亲身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像,看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淳朴民风、热情态度、勤劳创造和真实情感,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精神高大的大众群体,寻到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因而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首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上个世纪,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忘怀。我们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崇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格,因为这部作品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老炮儿》之所以一炮打响,就是因为它呼唤的是对“规矩”的回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而《老炮儿》的走红,无疑为构建什么样的诚信社会,树立了可亲、可敬、可学、可做的榜样,而且将人人具有的向善天性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在欣赏的同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故而可以说,这种“获得感”的效应和作用,的确难以估量。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喜欢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艺作品,喜欢的是文艺作品对现实的真切关怀和真实再现,希望从文艺作品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文明之翼也和物质文明翅膀一样硬起来,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因此,作为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都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为人民而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选自《中国文明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从《平凡的世界》中可以切身感受到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感受到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B.读《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更向往回到那个年代去生活。
C.《老炮儿》一炮打响,是因为它呼唤的是对“规矩”的回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
D.《老炮儿》为构建诚信社会树立了榜样,让人民群众在欣赏的同时,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这种“获得感”的效应和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它们都能为人民群众奉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B.来源于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是好的文艺作品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C.文艺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就应该祛除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从这些作品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D.真切的“获得感”,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精神食粮,而且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B.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就要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之翼也和物质文明翅膀一样硬起来。
C.每一位文艺创作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D.事实上,人民群众具有和文艺创作者一样的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喜欢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
4.(2017·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他是衰老、病弱的。十几年来他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拼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他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他都要热烈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他站在高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他觉得窒闷的可怕,拼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拚死命地舞着竹棍。忽地他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茶馆里腾起了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突然寂静。“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镇上的人曾经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就立刻改变,这反映出新的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B.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由备受欢迎到疯狂舞蹈,死在台上,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欢迎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到绝望、疯狂。
D.“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E.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2)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4)小说的题目是“英雄的舞蹈”,你如何认识“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5.(2015高一上·阳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 因:通过
B.以哙坚守有功 以:因为
C.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独:难道
D.而即军中斩哙 即:立刻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在高祖病重不愿见群臣时,樊哙打开宫门径直闯入,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四、诗歌鉴赏
6.(2017·日照模拟)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
时所写)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的“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任选一个字,分析其中蕴含的意味。
(2)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所抒之情,“与常情相悖”。常情应该是怎样的?而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五、默写
7.(2017·日照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自古有之,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具体体现在“ , ”的渔业治理原则上。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例,论证学习贵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一句是“ , ”。
(3)白居易的《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特别出彩,其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的一句是“ , ”。
(4)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守边将士饮酒四家,但还没有建立军功,不甘无功而返的诗句是“ , ”。
六、语言表达
8.(2017·日照模拟)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9.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注】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形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造成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治理雾霾天气的建议。
七、材料作文
10.(2017·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 ”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从成分残缺、句式杂糅、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高度负责的态度”前面缺少谓语动词,可加上“本着”。B.“构成是……”和“由……组成”两种句式杂糅,应为“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或“青铜器馆门窗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D.“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动宾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发展”。
2.【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A.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亲情”与“在目”矛盾不搭配。B.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贬义,感彩不当。C.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属不合语境。D.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所以选D。
3.【答案】(1)B
(2)A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B项“我们更向往回到那个年代去生活”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一信息。(2)A项“它们都能为人民群众奉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中的“都”说法太绝对,应该是老百姓“喜爱的,津津乐道”的文艺作品(3)原文说“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并没有将人民群众与文艺创作者相提并论,故答案为D。
4.【答案】(1)B;C
(2)①张小赖坚守传统,是渐趋没落的民间艺术的坚持者;②他抗争奋力,对城里来的流行小曲的冲击感到痛苦,不惜以衰老之躯、绝望舞蹈来抗争;③他守旧自负,不能容忍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希望人们赏识他。
(3)①说书人张小赖这边观众的流失与城里来的流行小曲那边观众的增加形成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张小赖绝望、疯狂的舞蹈埋下伏笔;②张小赖内心的期待与观众后来的实际反映形成对比,这使有“英雄”情结的张小赖十分痛苦,有助于表现主题。
(4)小说中 “英雄”的特定含义:①指的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传统,这种传统集中体现在中国民间的说书艺术之中;②说书人张小赖为了维护这种传统,绝望、疯狂的舞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悲剧英雄;③表达了作者对张小赖这样的英雄的崇敬和对现实的失望。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A.“立刻改变”错,改变的只是其中一部分D.夸张”错E.“必然代替”错。(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是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描写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全文中对张小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3)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题干问的是“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例分析其作用”。首先,要找出小说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地方,如文中:说书人张小赖这边观众的流失与城里来的流行小曲那边观众的增加形成对比;张小赖内心的期待与观众后来的实际反映形成对比。然后,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的作用,作用要结合文本主题来分析。(4)题干问的是“小说的题目是‘英雄的舞蹈’,你如何认识‘英雄’”,应以“英雄”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然后再结合人物的形象谈“英雄”所蕴含的意义。比如,首先从说书人张小赖言行来考虑,其目的是什么。再次从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来考虑等。
5.【答案】(1)D
(2)A
(3)B
(4)①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②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1)即:到。(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3)“面对项羽的威胁”的概括于文无据。(4)重点词语:“是日”“微”“谯让”“殆”“即”“一日”“以”“之属”。
【点评】(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事件的并列。(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面对项羽的威胁”的概括于文无据。(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是日”“微”“谯让”“殆”“即”“一日”“以”“之属”等实词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附参考译文】
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用铜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6.【答案】(1)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或者: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
(2)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贬居岭外,家人音讯全无,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这种思念与担心之情,越近家乡越是强烈。“情更怯”“不敢问”,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又焦虑的复杂心情。(或者:让读者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烈抑制自己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首先答出两个字在始终的含义为“断绝”“又”的意思,结合作者的处境,分析诗人的苦闷的情感。(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作答,正常的情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课时作者是被贬逃亡,思乡的同时又有一种担心。
【点评】(1)炼字的题目注意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是炼意、炼境、炼情感和炼结构,一般都有炼情感,景物描写一般有炼手法和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注意结合诗中的作者的含义作答,此题结合注释中的“被贬和逃亡”作答。(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常理下的情感,然后再结合诗人的处境进行分析,回答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此题注意注释中的“被贬”和诗中的“怯”和“不敢”。
7.【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锲”“幽”不要误写为“契”“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8.【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句意来看,应按照语意由轻到重安排语句顺序。所以选B。
9.【答案】(1)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结合形成的固体污染物。
(2)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加大环保管理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图文转换;香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表分析的题目,(1)注意题干的要求是“雾霾”长生的原因,答案在(注:的内容)加以要结合表格,主要是产生二氧化硫的原因,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这张统计图的内容,概括出其统计结果,然后用简要的文字概述出来
10.【答案】【参考例文】
学会思考,切勿“照搬”
迷路的螃蟹向青蛙问路,青蛙告诉它只要向前走就能找到出路,但是螃蟹没有考虑到自己是横着走的,照搬青蛙的方法,结果无功而回,还责备是青蛙的错。其实,问题出在螃蟹身上,它只会套用别人告诉它的指示,而自己没有认真思考是否符合自己,最终是徒劳无功。
盲目套用别人的而不结合自身特点,不假思索,最终会落的可笑可悲的下场。“东施效蹙”的成语中,美丽的西施按住作痛的心口,显得更加楚楚动人,而丑陋的东施也模仿她的动作,却显得更加丑态百出。邯郸学步的故事中寿陵少年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邯郸人的步姿,最终落得爬回寿陵的可笑下场。这些就告诉我们不要像螃蟹那样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而不假思索,这只会事半功倍,徒劳无功的。
现实中常常也会出现类似学习了别人的好方法,却无法达到自己目的而啼笑皆非的场面。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大部分学生的心愿,聆听高考状元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方法。但状元除了一点运气外,靠的还是自己雄厚的实力,脑筋灵活、基础扎实适他们的资本。我们的资本是否如此齐全呢?有些人没想过,只是盲从,最终却是事倍功半。这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盲目跟随那些状元的学习方法走,谁知高得无法驾驭,最终因为不适应他们的方法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学习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但最终失败,原因是它没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阶段,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理论,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当然要注定失败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一个历史见证。中国的社会制度根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根据自身的国情 ,通过了一系列学习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解体,变革的变革之时,中国人能生机勃勃地走着自己的路。究其原因正是她并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而是自主开创,并且根据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这样才可永立不败。
总之,螃蟹的责备告诉我们遇事要学会思考,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的方法,而不是像螃蟹那样愚昧地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意见。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立意角度:(1)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2)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3)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4)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
【点评】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