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民生新闻】 青云花园是我国某城市(36°34′N)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豪华典雅。完工后当地居民争相购买,然而一年后底层住户以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tan30°≈0.577)
【学习目标】
1.结合图示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利用教材插图或自绘图,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5.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更替的产生原因以及五带划分的依据。
1.地球的公转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四季的更替
5.五带划分
1.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特征
绕转中心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平均角速度约为1°/天 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线速度 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A.纬度变化规律
①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总体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二分二至日时全球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如下图所示:
B.季节变化规律
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H=90°-|φ-δ|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所求地为夏半年(所求地与直射点同在南或北半球时)取正值,反之为负值。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二分二至日时昼长随纬度的变化线
(2)季节变化规律
不同纬度地区昼长随时间的变化线
①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向北移至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长;夜渐短,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地区极昼范围自北极点逐渐向南扩展至北极圈。南半球与之相反。
②夏至→秋分: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移至赤道。北半球各地昼从最长逐渐变短,夜从最短逐渐变长,至秋分日昼夜等长;北极地区极昼范围自北极圈向北缩小至北极点。南半球与之相反。
③秋分→冬至: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继续向南移至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短;夜渐长,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长;极夜范围自北极点逐渐向南扩展至北极圈。南半球与之相反。
④冬至→次年春分: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北移至赤道。北半球各地昼从最短逐渐变长,夜从最长逐渐变短,至春分日昼夜等长;北极地区极夜范围自北极圈向北逐渐缩小至北极点。南半球与之相反。
4.晨昏线的分布与昼夜长短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南半球与之相反。
(2)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
北半球各地昼长小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南半球与之相反。
5.四季含义与划分
含义 划分
天
文
四
季 春 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 立春(或春分)→立夏(或夏至)
夏 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立夏(或夏至)→立秋(或秋分)
秋 夏季与秋季的过渡季节 立秋(或秋分)→立冬(或冬至)
冬 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立冬(或冬至)→立春(或春分)
气候四季 春 过渡季节 3、4、5月
夏 太阳辐射最强、气温最高的季节 6、7、8月
秋 过渡季节 9、10、11月
冬 太阳辐射最弱、气温最低的季节 12、1、2月
地球的公转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公转图
黄赤交角示意图
(1)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方向是什么?
(2)地球位于哪点时公转的速度最快?位于哪点时公转的速度最慢?
(3)什么是黄赤交角?目前是多少度?等于什么的度数?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表示黄道面的是________。
(2)在图中用α表示出黄赤交角。
(3)假若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重合,那么太阳直射点的情况会怎样?
解析: 图中与地轴垂直的面是赤道平面,连接两条回归线的面是黄道平面,两个面之间的夹角是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将总是直射赤道,不再作南北方向的往返移动。
答案: (1)B
(2)略(A和B两个面之间的夹角)。
(3)太阳直射点将不再南北移动,而是终年在赤道上。
1.下列节气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的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解析: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答案: 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图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一年之中最大值?什么时候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010·安徽文综)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下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 366°、经度为117.2 179°、高程为96 m。完成(1)~(2)题。
(1)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
A.二层西部 B.四层东部
C.五层西部 D.七层东部
解析: 据图且依材料: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判断图示时刻为当地正午,并由甲地日影朝向正北方向,判断该地为北半球。隔25小时后,为11月23日13时,太阳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太阳高度降低,故楼影向东北方向移动,且楼影变长,故选B。
答案: B
(2)此后一个月内( )
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B.广东省进入雨季
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D.云南省昼短夜长
解析: 11月22日以后一个月,仍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云南省昼短夜长。北半球夏半年,法国冷饮畅销,广东省进入雨季。澳大利亚播种季节为北半球春季。
答案: D
2.读①②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2)P和Q的数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的地形剖面为36°34′S纬线上某地,一房产开发商欲在山地南侧M处开发一处高档住宅楼,为保证住宅楼的采光条件,图中L的最小距离应为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及应用等知识。由图分析可知:①地为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地区,②地为赤道附近,③地位于南回归线上;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四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可得到①地的确切纬度和P、Q对应的数值;住宅区开发需注意采光,特别是在冬至日时。
答案: (1)C (2)43°08′ 66°34′ (3)h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回答。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
(1)全球各地春秋分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2)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3)北半球各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地球公转轨道旁的短线上画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并在地轴北端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请将甲、乙、丙、丁四图与A、B、C、D四点的对应关系写出:A是________图,B是________图,C是________图,D是________图。
(3)E、F、G、H四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处于黎明的是________,黄昏的是________。
(4)甲、乙、丙、丁四图直射点的纬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从北极上空俯视,均为逆时针方向。(2)判断二分二至时,首先判断冬至和夏至,方法是水平画太阳光线,A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C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冬至日。然后再判定春分和秋分,从A→C即从夏至→冬至(按地球公转方向推想),中间必然经历秋分,B点是秋分,D点则为春分。下面图中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夏至日,原因是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
乙图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因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丙图表示春分,因为此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点,且青岛白昼变长。丁图则表示秋分日(因为济南夜在变长)。总之,A对应甲,C对应乙,D对应丙,B对应丁。(3)E、F两点均在当地的夏半年,所以昼长夜短,而G、H则昼夜等长。E点、G点在晨线上,处于黎明;乙图是南半球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F点处于黄昏;丁图为北半球图,地球自转为逆时针,H处于黎明。
(4)甲为北半球夏至,直射点纬度是23°26′N,乙为北半球冬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S,丙丁为春秋分,直射点纬度为0°。
答案: (1)略 (2)甲 丁 乙 丙 (3)G和H EGH F(4)23°26′N 23°26′S 0° 0°
3.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
(2)此时,90°E的区时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
A.45°E、135°W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
A.90°W向东至180°
B.0°向东至180°
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B.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C.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D.上海的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长
解析: 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②90°E位于昼半球的中间(地方时为12时);解答本题的关键为根据图中信息确定直射点位置和节气。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北极圈以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90°E为正午12时,日期为12月22日。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比90°E早2小时,此时北京时间应为14时。
第(3)题,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和18时,应该与90°E各相差90°,因此其经度分别为0°和180°。第(4)题,此时上海是12月22日14时,与上海日期相同的地区是地方时0时以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地区,经过计算可知90°W为0时,国际日期变更线是180°经线。
第(5)题,此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低,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南昼越长。上海在北京的南方,且经度比北京偏东,此时日出时间比北京早,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短。
答案: (1)23.5°S(或南回归线) 66.5°N~9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
(2)12 22 12 14
(3)D (4)A (5)C
一、选择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地球公转至图中所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昼极夜的范围呈扩大趋势
B.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夹角呈缩小的趋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
D.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2.地球从甲处经乙、丙、丁回到甲公转一周(甲、乙、丙、丁之间等距)四段之间用时最少的是( )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解析: 地球公转至图示位置时,北半球处于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运动,北半球的极夜范围呈减小趋势。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因此丁到甲段用时最少。
答案: 1.B 2.A
中新网2010年4月30日电,今日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将在黄浦江畔世博园区举行,有来自全球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实际参展,历时184天的世界“大聚会”将由此展开。据此完成3~4题。
3.开幕式前后,我国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是( )
A.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夜短
B.昼渐短,夜渐长,昼长夜短
C.昼渐长,夜渐短;昼短夜长
D.昼渐短,夜渐长,昼短夜长
4.开幕式前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为( )
A.逐渐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逐渐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4月3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继续向北移动,为我国的夏半年,此时,我国白昼在不断变长,黑夜在不断变短,昼长夜短;位于北半球的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在不断增大。
答案: 3.A 4.A
二、综合题
5.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图中添画地轴。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绕太阳公转成________方向。
(3)地球公转到A位置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这时公转的速度______。
(4)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长度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对地球公转运动特点的综合考查。(1)在图中添画地轴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地轴倾斜,倾斜方向不变;二是具体倾斜方向要根据日地距离来定。当地球运行到A点时,处于近日点,时间是1月初,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地轴应向右侧倾斜。(2)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因此,从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也相同,均为逆时针方向。(3)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日地距离有了远近之分,进而影响到公转速度。
答案: (1)均右倾
(2)逆时针
(3)1月初 较快
(4)365日6时9分10秒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63张PPT)
单元活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民生新闻】
2009年,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指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获利数亿美元。
美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依靠的是遥感技术。
【学习目标】 1.了解遥感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结合实例初步掌握利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解译的方法。
1.什么是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的概念
简单地说,遥感就是利用一定的____________ ______在______或________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2)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地球上的物体在不停地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不同物体的 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技术设备和
系统
航空
航天器
吸
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
电磁波特性
(3)遥感技术的技术环节
信息获取→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遥感应用
(4)遥感技术的特点
遥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特点
信息传输
信息接收与处理
信息解译与分析
探测范围大
获取资料快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获取信息量大
2.遥感技术的应用
3.学看遥感影像
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直接解译标志 色调色彩 水文要素为________ ________,如河流、 湖泊等;植物为
______ 人工建筑为 ____________ _____,如城市、 村庄、道路
边界轮廓 边界圆滑的多为自然地物 边界棱角明显往往是人工建筑、工程
形状 湖泊为______,道 路、河流多是_____ 城市为面状、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
深蓝色
或蓝黑色
红色
灰白色或浅
蓝色
面状
线状
直接解译标志 图型 河流的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且弯曲多变 道路的宽度往往不发生变化而且相对比较顺直
间接解译标志 线状地物 与湖泊相连的线状地物为河流、河渠,与村庄相连的线状地物则多为道路
难以分辨的小村庄、小池塘 与河流相连的是小池塘,与道路相连的是小村庄
原则:先易后难,明确时空,结合实际,综合分析
1.影响传感器的因素与分析
2.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析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3.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环境检测 土地利用不当;荒漠化、土地盐渍化
海洋生态:赤潮
海上冰山漂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海岸线变化
污染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石油污染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检测 气象灾害:旱情、水灾、台风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
农业灾害:病虫害
其他灾害:森林火灾 有利于防灾减灾
4.遥感的工作过程
遥感的工作过程比较复杂,但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没有把遥感的过程想像成立体图,现图示如下,以助理解。
(1)遥感的工作环节如下:
(2)列表比较遥感技术的主要装置和作用。
特 点 作 用
传感器 是遥感的关键装置 接收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影像胶片或数据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地面接收站 信息处理、判读分析 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并进行野外实地验证
遥感影像 遥感信息应用的
主要依据 为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规划决策服务
(3)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是利用装在飞机或人造卫星等上面的光学和电子设备,接收地球上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形成影像,再将影像传回地面接收站,使用处理和识别设备对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地物的信息。
5.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例如,长江流域大洪水。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小(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有些方面,遥感还是目前取得所需资料的唯一手段,特别是人员难以进入区域的调查,因此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6.遥感图片的判读
(1)不同地物的判读标志
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也称判读要素,是遥感影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图案和位置等。在标准假彩色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加以识别,并可据此建立判读标志。例如,城镇呈中心色调深暗、边缘略浅的灰蓝色和蓝灰色。
道路呈色调深暗、较为清晰的线状影像。清澈而较深的水体呈深蓝色或蓝黑色,较浅的水体多呈浅蓝色,含泥沙的水体颜色更浅,含沙量很高的水体则呈乳白色,有水生植物的水体多含红色斑点。植被多呈红色:处在生长期的植被呈粉红色,成熟期的呈鲜红色,阔叶林比针叶林色彩更鲜红,灌丛颜色较浅,水稻呈暗红色。
(2)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的解译
航空像片与卫星影像都可以通过目视判读来解译,方法是使用不同地物的判读标志,确定影像对应的地物。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农业用地、林地等的判读标志主要是影像的形状和色调特征,如表所示。
类型 形状特征 色调特征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 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也较深
湖泊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 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城市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不很规则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深灰
道路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 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农业用地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长方形 在假彩色合成的影像上,农业用地呈现红到深红的颜色
林地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在假彩色合成的影像上,林地呈现红到深红的颜色
遥感技术原理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遥感直观示意图
(1)填写遥感技术装备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装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装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除灾害监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另外军事侦察、海上________、海洋渔业也广泛应用该技术。
[读图说明]A、卫星(或运载工具)B、传感器C、地面接收站
[读图分析]装载传感器 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
[轻巧识记]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 工程建设及规划 交通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
(1)从A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技术所利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的是__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是较________(高、低)的。
(2)A图所示遥感类型与B图所示类型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B图中,传感器接收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遥感过程中,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对地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遥感的工作原理及其不同遥感类别的特点和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图中有飞机,说明是航空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高。B图中遥感平台在大气层以外,说明是航天遥感。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都是唯一的,这也就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别标志——波谱特征,对不同物质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判读地物,这就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判读的原理。
答案: (1)飞机 航空摄影 高
(2)机动性强,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
(3)地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地面接收太阳辐射产生地面辐射及地面对太阳辐射产生反射 不同物体、不同环境,地物反射或产生的电磁波是不同的,传感器可以对其记录、识别
1.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是人们利用肉眼在遥远的宇宙空间对地理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遥感的相关知识,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其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答案: D
遥感技术的应用
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2月下旬NOAA卫星对江苏省的植被状况进行遥感监测,制作植被分布遥感监测图,并对全省各市平均绿度值进行了统计,与前期相比,植被指数有所升高。本旬该省大部分地区冬小麦仍处于缓慢生长阶段,麦苗长势较好,淮河以南地区油菜处于第五真叶期。
材料二 宋燕兵是一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物探部的空中仪器操作员,据他介绍,航空物探就是把航空电磁仪等专门探测仪器安装在飞机上,从空中向地表不断发射信号、再接收返回信号,测量地球磁场、电磁场等物理场的变化,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矿藏分布,能在高寒地区、陡峭山区、原始森林和沼泽湖泊等人员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他形象地说航空物探就是给地球做CT。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体现了遥感技术在哪些方面的应用?
(2)由材料二可知飞机是系统中的________,电磁仪是系统中的________。
(3)两段材料显示出遥感技术的优点是什么?
[读材料得]材料一显示了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材料二显示了遥感在勘探矿产资源方面的应用。
[分析材料]遥感平台 传感器
[轻巧记忆]优点是:视域广阔、应用领域广、能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
(2011·深圳高一质检)时事链接·遥感在救灾中的应用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学中心的遥感飞机在玉树地震发生后,于2010年4月14日14点起飞奔赴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于当日15点30分获取了地震灾区第一批空间分辨率为40厘米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中地震灾区可能发生了哪些次生地质灾害?
(2)运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地质灾害防御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取信息量大等。
(3)试说明在此次救灾中遥感可以起什么作用?
(4)遥感还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
解析: 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可以对灾害发生地快速监测,减少因天气等造成的观测影响,从而为减灾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条件。除救灾减灾外,遥感技术还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等领域。
答案: (1)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探测范围大 获取资料快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3)给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措施做出了贡献。
(4)资源普查 工程建设及规划 环境监测 灾害监测
2.读GPS卫星定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由空间昨星座、________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三部分组成。它具有对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____________的功能。
(2)地面监控系统包括5个________站、1个________站和3个________站,主要担负着对卫星及其各种设备监测与调控的任务。
(3)用户系统用于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GPS接收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户设备,能够捕获到GPS卫星的信号,实时计算出________、速度以及________。
(4)目前中国正积极参与________合作开发研制的“伽利略”计划,该系统空间星座由________颗卫星组成。
解析: 本题考查了GPS的用途、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我们可采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解答。
答案: (1)地面监控 三维导航与定位
(2)监控 主控 注入
(3)接收机硬件 GPS数据处理软件 三维坐标 时间
(4)欧洲联盟 30
一、选择题
(2011·杭州高一质检)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什么特点( )
A.监测范围广 B.时效快,精度高
C.连续性强 D.准确定位
2.就航天遥感而言,其探测的范围越大,则( )
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解析: 第1题,图中“我一次就可以把半个地球照进去”反映了航天遥感监测范围广的特点。第2题,获取资料的速度、周期与探测范围关系较小,但探测的范围越大,分辨率一般会越低。
答案: 1.A 2.C
读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完成3~4题。
3.反射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A.新雪、耕地 B.海洋、耕地
C.新雪、海洋 D.沙土、草地
4.夏季,其他条件基本一致时,海洋比陆地温度低,林地比裸地温度低,这说明( )
A.反射率不是决定温度高低的唯一因素
B.海洋比陆地反射率高
C.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D.林地比裸地反射率高
解析: 直接由图知,反射率最高的是新雪,反射率达84%~95%;反射率最低的是海洋,只有7%左右,赤道处更低,为2%。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洋温度低,这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说明反射率不是决定温度高低的唯一因素。
答案: 3.C 4.A
二、综合题
5.下图是由北京市城市及近郊的假彩色卫星影像判读而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原卫星影像上,判读河流和道路的直接解译标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直接解译标志,A为________,B的色调为________,C、D、E、F中________为道路,________为河流。
(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城市为________状,道路、河流为________状,湖泊为________色。
(3)判断D为河流的间接解译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冬季和夏季卫星影像图上的A处,可能会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答案: (1)色调 弯曲变化 宽度变化 湖泊 灰白或浅蓝 C、F D、E
(2)面 线 深蓝或蓝黑
(3)连接河流和湖泊
(4)色调、范围等都会有所不同,因为A处为一湖泊,季节不同,水量、水深都有差异,导致湖泊的大小和颜色都有差异。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95张PPT)
第2课时 大气运动
1.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①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_________的 形式
②形成:a.如下图所示,假设A、B、C各地受热 均匀,则其上空同一高度上气压值相同,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与等高面重 合,呈水平状态,这种状况下,大气无运动
冷热不均
最简单
b.垂直运动
近地面A受热―→空气______―→_______空气 密度减小―→近地面形成____气压,高空形成 ____气压
近地面B、C冷却―→空气_______―→______ 空气密度增大―→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 成低气压
上升
地面
低
高
下沉
地面
c.水平运动
高空空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近地面空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较高的A地流向气压较低的
B、C两地
气压较高的B、C两地流向A地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风的方向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共同作用
②各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
偏向力
力 方向 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与原始风向一致 决定风速大小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对风速没有影响,只改变风向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减小风速,影响风向
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
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
重要影响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①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2个) 极地地区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②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影响
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③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_____、冬季_____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
北移
南移
(4)季风环流
①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比较内容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风力 冬季 西北风、风力大 东北风、风力小
夏季 东南风、风力小 西南风、势力强
源地 冬季 亚洲大陆 亚洲大陆
夏季 太平洋 印度洋
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如下图所示)
海风和陆风形成示意图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2)山谷风(如下图所示)
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如图a);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如图b)。
2.等压面的判读
(1)等压面的分布规律
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②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③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即“凸高(气压)为高(气压),凹低为低”(如图B)。
④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如图B)。
(2)等压面的应用
①根据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
根据等压线“凸高为高,凹低为低”的规律,可知上图中a处气压大于b处。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的规律,可以确定近地面A处气压较低,B处气压较高。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到地面温度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近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②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
根据“凸高为高,凹低为低”的规律,可判断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顺序为乙、甲、丙、丁。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在城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如下图所示: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4)不同性质下垫面之间的环流:这种情况虽不典型,但较多,如下图所示:
沙地和森林、草原性质不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和夜晚环流情况相反。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降水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及与雨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约5个纬度。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同时还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作用。
三力比较如下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作用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
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比较等压线疏密)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5.海陆分布影响大气环流
(1)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冬夏季,海洋和大陆的气压状况会发生季节性转换。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热力环流
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A处的近地面和高空哪里气压高?为什么?
(2)图中A、B、C三地在什么情况下等压面分布是呈水平状态的?
(3)分析下面两图,分析图中等压线与气压高低的关系是怎样的?
(4)图中A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为什么由低压流向高压?B、C两地为什么气流也是从低压流向高压?
[读图分析]近地面因为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所标高低压是就同一水平面上而言。
[读图拓展]近地面受热相同、气温相同,空气不受扰动,气压相同。
[对比分析]气压高的地方,等压线向高处凸,气压低的地方,等压线向低处凹。
[分析归纳]图中气压高低都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来说的,A地近地面气压仍高于高空,气流因受热膨胀,B、C两地的高、低压也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气流因受冷而收缩下沉。
(2011·武汉高一检测)读我国江汉平原某城市2011年2月27日20时气温实况图,回答(1)~(3)题。
(1)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废热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多,保温作用强
(2)下图是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绘制的经过城市中心等压面或等温面示意图。四幅图中,绘制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该城市风向特点是( )
A.从城市中心吹向城市郊区
B.从城市郊区吹向城市中心
C.从城市中心吹向东南
D.从西北吹向城市中心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城市的形成与河流相关,可以判断气温高的地区在城市的中心区,所以形成图所示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废热。(2)城市中心区的气温比周围高,所以在同一等高面上,中心的气温也要比周围高;由于城市中心地区气温高,气压低,所以在同一等高面上,城市中心区的气压比周围低,故丙图正确。(3)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城市中心气压比周围低,所以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当晚该城市风向特点是从城市郊区吹向城市中心。
答案: (1)A (2)C (3)B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下图中恰当处标上箭头。
解析: A、B图为海陆风,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析;C为山谷风,主要从山坡白天空气增热快,夜晚冷却快分析;D图从高低纬接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分析。
答案: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和“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分别是怎样的?
(2)图1所示风是近地面还是高空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该图所示为哪个半球的风?为什么?
[读图分析]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右偏。标注略。
[读图归纳]高空。只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最后与等压线平行。
[读图说明]北半球。因为风向右偏。
读等压线(近地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点处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则各箭头分别表示: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分布在________(南、北)半球。
(3)画出乙点的风向,该点与甲点比,风力较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气压系统为________(高、低)气压的一部分,其气流呈________时针________(辐合、辐散)运动。
解析: 解决本大题的关键,首先判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因为它最好判断,该力的特征是垂直等压线,并由低压指向高压,所以箭头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次观察风向,由于是近地面图,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图中B、C、D均与等压线斜交,但D、C由低压指向高压,这不可能是风向,只有B为风向,这样与B方向相反的为摩擦力D,与风向相垂直的为地转偏向力C。
由于风向偏向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故该图处于南半球。又由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判定该图为高气压的一部分,故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散。图中因乙处等压线较甲处密集,故乙处风力较大。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南 (3)绘图略(风向为西北风) 大 乙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高 逆 辐散
2.在某区域某日地面天气形势图中,能分别反映图中甲、乙两个地点风向与风速的一组天气符号是( )
解析: 读等压线图,在甲的西北方为高气压,在甲的东侧为低气压,由此可以确定甲处的风向为西北风,乙处的风向为偏南风;可以通过分析甲处和乙处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得出乙处风力大,甲处风力小。
答案: B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示意图
(1)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低纬地区的高空气流,在流动到南北纬30°附近时,为什么不继续向南北运动而下沉?
(3)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4)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轻巧识记]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运动,并且只受到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读图分析]从赤道上空南北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南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不再继续向南北流动,但低纬气流又不断流过来,便在南北纬30°上空堆积,被迫下沉。
[对比识记]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学以致用]有道理 因为英国排放的酸性气体借助西南风影响到挪威。
(2011·长沙高一检测)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南亚吹偏南风
D.太阳直射北半球
(2)此时A、B、C、D中,________地最干热,最湿热的是________地,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地。
解析: 本题以立体的部分三圈环流剖面图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季节移动规律。从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的赤道低气压带的中心纬线已南移至南纬5°~10°之间,所以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全球的七个气压带中,最湿热的是赤道低气压带、干热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干冷的为极地高气压带、湿冷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 (1)B (2)B A A C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解析: 此题是风带、气压带内容的考查,根据图上所给出的各风带大气的运动,可以对气温、气压、降水的状况作出判断。
图上的各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说明太阳直射点此时应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现在是冬季。(太阳直射和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系)A为西风带,B为信风带,降水状况如何,关键是有无降水条件,降水的必要条件是水汽发生凝结,气温降低是造成水汽凝结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气流向高处抬升或向高纬地区运动来实现。
A处气流由低纬向高纬运动,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发生;而B处气流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所以降水相对较少。(气压带、风带和降水的关系)C气流来自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性质暖而轻,D气流来自极地,性质冷而重,两者相遇,C爬升到D之上,形成极锋,并产生大量降水。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和“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特点?
(2)“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特点?
(3)为何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
(4)南半球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分析]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基本上是连续的,呈带状分布;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热低带压切断,形成高压中心。
[读图分析]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是连续的,呈带状分布;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形成块状分布的高低气压中心。
[读图归纳]北半球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在海洋和陆地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读图归纳]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物理性质比较单一,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小。
读下图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________季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点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该气压中心的形成使地球上的________仅保留在海洋上。
(3)受A点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D点7月盛行__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等。
解析: 解第(1)题首先根据此时在亚欧大陆上出现高压中心,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对冬、夏气压中心的影响得到第(1)题答案。读图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得到A点气压中心就是亚洲高压,冬季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第(3)题根据影响空气水平运动的因素得到C、D两点的风向,因为这时空气从干燥的内陆吹向海洋,且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凝结,得到冬季我国的天气特征。第(4)题结合课本知识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 (1)冬 此时在亚欧大陆内部出现高压中心,说明这时亚欧大陆上温度较低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或低温少雨)
(4)西南 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印度低压吸引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2011·江南名校联考)读下列两幅图,完成(1)~(3)题。
(1)两幅图中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均属于( )
A.大气环流 B.海陆风
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
解析: 左图为季风环流,右图表示的是海陆风,其类型均属于因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答案: D
(2)左右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 )
①时间尺度不同 ②空间尺度不同
③成因不同 ④气流性质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左图的季风发生的时间是夏季,范围涉及很大;右图的环流时间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
答案: A
(3)右图中,等压面的起伏变化与气压分布的对应关系是( )
①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低 ②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③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④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出的地方应比同一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区气压要高,反之亦然。
答案: B
一、选择题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气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垂直运动 B.水平运动
C.大气环流 D.热力环流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解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垂直方向上气压符合“高高低低”原则。
答案: 1.D 2.B
(2011·试题调研)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3~4题。
3.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
A.白天 B.夜晚
C.冬季 D.全天
4.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高低顺序应该是( )
A.A>B>C>D B.A<B<C<D
C.D>C>A>B D.C<D<B<A
解析: 第3题,根据陆地是上升气流,陆地气温高,因此应该是在白天。第4题,气压是由地面向高空递减的,因此判断A、B是大于C、D的。另外根据大气流动的方向可以判定A大于B,而D大于C。因此,总体来看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 3.A 4.D
二、综合题
5.(2011·山师附中高一检测)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处是________风带,与图乙中________处(a或b)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________气压带,D处是________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
(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5)N气压带的成因是什么?E气压带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 C E (2)东北信 a
(3)副热带高 西 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4)B (5)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动力。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54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
【民生新闻】
巍峨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的东北部,海拔5 895米。是非洲大陆的第一高峰。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寒冰覆盖。山腰上种植着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山脚下气温可达59 ℃,到处是焦林丛丛、咖啡片片,野生动物成群,呈现出一派热带风光。
【学习目标】
1.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及其应用。
2.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画法。
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
(1)地形剖面图的作用: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 上沿某一方向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
(2)判读:抓住剖面线的______、 ______,经 过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地势起伏状况
地面坡度
陡缓
起点
终点
最高点
最低点
转折点
1.几种常见地形的对比
地形 表示
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山峰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洼地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做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做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陡崖
平原 等高线稀疏,值小 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平坦
丘陵 类似山地,值小 海拔在500米以下,起伏小 与山地类似,以数值进行区别
各种地形在同一等高线图的表达如下:
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较广,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不同的地形区水系的特征不同。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的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2)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设计选择所需的“点”、“线”、“面”,以及给予科学的评价。
①选“点”。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如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②选“线”。如公路、铁路线的设计基本要求:a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b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引水线路的选“线”,关键是应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输油管道的选“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③选“面”。包括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各种开发区等。如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居民区应考虑: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④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3.绘制地形剖面图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绘制任何两点(或两点以上)之间的剖面线所对应的剖面图。这种图能直观显示某一方向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和地面坡度陡缓。下面归纳绘制剖面图的基本步骤(据下图)
第一步:先量出剖面线AB的长度,并在地形图下方画出一条长度与剖面线相等的线MN(X轴方向);
第二步:根据水平比例尺,合理确定垂直比例尺。一般垂直比例尺是水平比例尺的5~10倍;
第三步:根据垂直比例尺画出适当的双Y轴(AM、BN)高度,并标出海拔高度(等高线值);
第四步:标出地形图中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及相应位置a、b、c、d……;
第五步:在剖面图上标出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根据各交点的海拔高度在剖面图上相应的等高线上标出a′、b′、c′、d′……;
第六步:把a′、b′、c′、d′连成光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示剖面起伏情况;
第七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上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读地形景观与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为什么我们见到的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往往是不闭合的呢?
(2)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区分鞍部与陡崖?
(3)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定陡崖的相对高度和其顶部的海拔高度?
[分析归纳]因为我们平时常见到的等高线地形图只是表示出了局部的区域,如果把图示地区范围扩大到足够大的程度,就会发现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读图说明]山脊处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山谷处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
[归纳总结]若有n条等高线在陡崖处相会,等高距为d米,则陡崖的相对高度ΔH可用公式计算:(n-1)d≤ΔH<(n+1)d米。其顶部的海拔大于或等于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小于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与等高距之和。
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
(2)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4)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
(5)指出图中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修建一座水库,坝高为100米,请你用“‖”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7)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要灵活运用等高线的判读原则来确定地形,根据地形确定大坝的位置,联系河流在山区中的部位确定图中错误之处,结合生活经验选择输水路线,根据陡崖的相关计算公式得出H的取值范围,绘制AD、BD的剖面图,确定哪一处能看到D处河流上的小船。
答案: (1)鞍部
(2)东西走向
(3)A (4)B
(5)乙河画在山脊上
(6)略(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
(7)① 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据图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是乙坡的( )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3)若乙坡植被受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 )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解析: 该题以某一区域的等高线为背景进行学科内的综合,综合性强,因此,审清题意是做好本题的关键。第(1)题较易,考查了等高线的疏密和坡度之间的关系。第(2)题难度较大,在自然状态下,植被好的区域,降水应多些或是土壤水分条件好,北坡蒸发弱,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解决第(3)题,需要有较强的区域知识,华北地区主要为半湿润地区,不适宜种水稻,造林适宜营造混交林,阴坡光照不足,喜阳的经济林木就不适合了,放牧山羊不是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
答案: (1)C (2)B (3)D
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示意图(图1)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1~2题。
1.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2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判断能力。从景观图上看公路和两个山顶,再对照等高线图可知,b点对应两个山顶之间是错误的,c点正对山顶,且在公路旁,也是错误的。d点明显错误。
答案: A
2.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约为( )
A.900米 B.1 200米
C.1 500米 D.1 800米
解析: 用上题中所给的刻度尺量算出凉亭与房屋图距约为1厘米;两山顶图距约2厘米。所以两山顶间水平距离约为600×=1 200米。
答案: B
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为100 m、200 m、300 m、400 m。综合分析后,完成3~4题。
1月均温 12 ℃
7月均温 28 ℃
≥10 ℃积温 7 400 ℃
降水量(mm) 3~5月 460
6~8月 440
9~11月 520
12~2月 160
全年 1 580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的H地看不到G地
B.图中的海拔高度G处100 m,H处为400 m
C.该地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D.该地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
解析: H位于300 m等高线上,G位于100 m等高线上,H到G之间没有超过海拔300 m的障碍,故A错。B明显错。由表知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C错。由表格可以看出该地降水比较丰沛,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图中城镇与H地相对高度的最大值h为( )
A.199C.299解析: 城镇高度大于0米、小于100米,故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介于200~300米之间,故最大高差h应介于299~300米之间。
答案: C
5.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图中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100米,回答下面各题。
(1)图中甲点的海拔为__________米,乙点的温度为______℃,两点中坡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
(2)图中陡崖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登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
(3)图中河流上游的剖面图最有可能为________。
(4)简述图中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答案: (1)900 12.6 甲
(2)400 (3)A
(4)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降低(西南高,东北低)。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13张PPT)
等温线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温线图判读的要点
(1)判断气温值: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数。
(2)判断南北半球:温度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3)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密集,表示气温水平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表示气温水平差异小。
(4)判断气温高低: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温度比同纬度地区高;向低纬度凸出,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
(5)分析影响因素: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若海洋中的等温线发生弯曲,则表明受到寒暖流的影响显著。
2.等压线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高低状况: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可判断为高气压;反之为低气压。
(2)判断风向: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般大气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相邻的等压线),同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在北半球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不偏转。
(3)判断风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如果图幅、等压距都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如果图幅、比例尺、等压距都不同,则取单位距离气压差值对比,单位距离气压差值越大,风力就越大。
(4)根据风向判读位置与等压线特征:①根据风向确定南北半球:相对于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②根据风向确定等压线值的大小: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一般情况下顺着风向等压线的值越来越小。
③根据风向确定近地面与高空:在近地面,由于摩擦力的存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并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高空,由于摩擦力很小,风向基本上与等压线平行。这样从近地面向高空,风向将越来越与等压线平行。④根据风向确定高低气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于观察者的右后方,“即顺着风向走,高压在右手”;在南半球,高压则处于观察者的左后方,即“顺着风向走,高压在左手”。
(5)根据封闭等压线判断天气状况:低气压中心因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气压中心因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等压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为低压槽;等压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为高压脊。在槽部,因两侧气流辐合,往往形成锋面,产生阴雨天气;在脊部因气流辐散,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6)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判断锋面性质:气旋是大型的空气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在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锋面的前方是冷锋云系,后方是暖锋云系。
(7)根据大气活动中心判断季节变化:同一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形成冷高压,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的结果。这种差异在北半球表现尤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上出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则为北半球夏季;如出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则为北半球冬季。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58张PPT)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民生新闻】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那时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马匹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
1.结合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结合图示理解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3.能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现象。
4.结合图示理解大气环流及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5.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了解锋面的类型、特点。
7.能运用各种天气简图或语言叙述,判断天气系统,并分析在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8.能运用气压形势图,分析判断各地的天气特点及天气变化趋势。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受热过程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组成
①低层大气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②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低层大
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洁空气 N2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_____作用的原料, 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O3 很少 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 为“地球生命的________”
光合
保护伞
水汽 很少 有“三相”变化,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
杂质 很少 充当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①分层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垂直分层
垂直
分层 高度分布(km) 主要特点 与人类关系
气温垂
直变化 空气运动特点
对流层 低纬17~18高纬8~9 随高度增 加而_____ _____运 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最为密切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
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降低
对流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22~27处形成臭氧层) 随高度增加而 ______,臭氧吸收________ 以_____ 运动为主 ①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②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
大气 平流层顶以上 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 米高空有若干 ________ 能反射__________ ______,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增加
紫外线
平流
电离层
短波无线
电波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的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___性,其中臭氧 和氧原子主要吸收________,水汽和CO2吸收 _________。
选择
紫外线
红外线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削弱作用的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个方面。
作用形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
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线、红外线
【说明】 a.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由于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因此该层的削弱作用最强,该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具有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散射作用次之,吸收作用最弱。
(2)大气的削弱作用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再加上地面反射,最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约占47%,如下图。
[方法] 图示法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
①概念: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②作用:地面辐射属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
①概念: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②影响大气辐射的因素: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因此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吸收地面辐射越多,大气温度越高,大气辐射越强。
③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而地面增温又能加强地面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①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②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
(3)气象因素
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因此气象因素也是影响地面辐射的重要因素。气象因素主要包括空气密度的大小、空气的洁净程度两方面。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空气洁净,云量少,能见度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多,地面辐射强。
大气圈的结构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1)读图并结合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2)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目前人类对它有怎样的影响?
(3)图中的飞机为什么在平流层中飞?
分层 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读图归纳]
分层 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气温随高度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轻松识记]平流层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目前人类使用大量制冷设备,使大气中的氯氟烃含量增加,氯氟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归纳总结]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
(2)B层________部冷__________部热,气流以________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现代飞机多在________层飞行,因为该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答案: (1)地面
(2)下 上 水平
(3)A B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B C
1.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特点的描述,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叙述是(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地区厚度小于高纬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大气对流层特点的理解判断能力。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直接来源于地表,故距下垫面越远,气温越低。所以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由于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运动把下层水汽带到高空,凝云致雨,因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某地对流层的厚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该地对流运动的强弱。低纬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因而对流运动比高纬地区强烈。这也导致了低纬地区对流层的厚度要比高纬地区大。
答案: B
大气的受热过程
结合大气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的保温作用图
(1)根据图中原理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2)由图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是怎样的?
[读图分析]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大气通过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气温,通过保温作用提高了夜晚的气温。
[读图归纳]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010·北京文综)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解析: (1)图中碳排放的特点从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两方面与中国进行比较说明即可。(2)该题涉及大气的热力作用知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面长波吸收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
答案: (1)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2.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次序已打乱),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短波辐射的序号是________。
(2)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辐射的序号是________。
(3)运用上述示意图分析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解析: 该题主要使学生熟悉热力作用过程中,从太阳辐射到大气逆辐射按顺序排序的关系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阅读图示,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可知,①为大气逆辐射、②为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太阳辐射。
答案: (1)④ (2)①
(3)塔里木盆地距海洋远,水汽很难到达,云层少,白天大量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大量射向宇宙空间,气温低。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解析: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一电离层(海拔大约85千米处),其带电粒子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神舟五号”的轨道在高层大气层,依据图所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答案: 1.B 2.D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图示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暖”地面,地面利用地面辐射“暖”大气,大气以逆辐射保温地面。
答案: 3.B 4.D
二、综合题
5.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______,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______。
(2)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________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________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________。
(3)晴天比阴天昼夜温差________。
解析:
答案: (1)反射 减弱 低
(2)吸收 逆辐射 高 (3)大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22张PPT)
各类日照图归纳
1.地球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地轴或竖直或倾斜;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过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除二分日以外的时间,晨昏线与两极的某两纬线圈(纬度度数相同)相切。
2.极地俯视图
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斜侧(俯)视图
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俯)视图。
4.矩形投影图
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点)、日落(18点)时间等。
5.局部图
解题时把图补充完整,可降低解题难度。
6.组合图
上图将南北半球的俯视图组合在一起,根据左面俯视图中所标注的135°E、90°E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表示南半球,右面图则表示北半球。
日照图的判读与应用
日照图分析的三大步骤:①确定自转方向和已知经纬度。②根据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确定节气、日期、季节:晨昏线与某一条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二至日。③确定晨线或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并判定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然后根据以上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
1.东西经度的判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变大→东经;逆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变大→西经。
2.南北半球的确定
对于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而对于俯视图或其他变式图,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断南北半球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A.根据“北逆南顺”来判断。如下图,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B.从经度排列上看,东经度由西向东数值增大,西经度由西向东数值减小。下图中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3.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4.地方时的确定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5.太阳高度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四周逐渐减小,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90°,晨昏线上为0°。直射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心。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昼半球中央经线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纬度
用观测杆影的方法,粗略测定某地的经度
1.晴天时,在平坦的空旷地上垂直插一细直杆。
2.以细直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某时刻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度的圆。
3.上午,当杆影顶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当杆影顶端又落到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连接AB,取其中点C,将中点C与圆心连成直线OC。
4.第二天,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该地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记下此时的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59张PPT)
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
【民生新闻】 2009年暑假的一天,北京某中学一个地理兴趣小组到燕山地区(116°E)进行科学考察,进入深山一段时间后,树林越来越密,路越来越难走——师生们确信这次真的迷路了。
如何确定方向走出深山已成为兴趣小组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求同学们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方向(教师给出如下图所示上午九时十分利用手表确定方向的初步方法),要求同学确定完整的方案,说明原理,进行讨论和修正,最后他们终于走出了森林。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掌握利用地图确定两地方位的方法。
2.通过情景模拟,学会在野外旅行中使用罗盘等定向工具,或通过观察恒星、地物等辨别地理方向。
1.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2.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照准
保持仪器水平
读数
3.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
东
西
勺子星
小熊星座
W
4.用手表判定方向(北半球温带)
手表平置
时针
顺
逆
5.野外巧妙辨别方向(以北半球南为阳,北为阴,南半球反之)
快
慢
较大
较小
1.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1)带有经纬网的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常见的经纬网地图主要有三类,其图示和特点如下:
①规则的方格网状地图。如下图,此类图的经线相互平行、纬线相互平行,二者垂直相交,形成规则的方格网状地图,多用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②不规则网状地图。如右图
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平行
弧线与各经线相交,呈不规
则网状,此类图多用于中高纬地区。
③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网状地图。如右图,中心点为极点,圆周线为纬线,最外圆周通常为赤道,由圆心发出的放射状直线为经线,此类图常多用于以极点为中心的高纬度地区。
(2)在经纬网地图上判定方向
与方位,必须严格依据经纬
网分布规律进行,主要规律
有如下三点:
第一,明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在规则方格状或不规则网状的经纬网图上,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是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如下左图)。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是北纬,向南递增的是南纬(如下右图)。
第二,在一般的经纬网地图上,无论经线和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经纬线都不同的,其相对方向则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表示。
第三,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从北极点看,所有的经线都是指向正南;从南极点看,所有的经线都是指向正北。也就是说,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北极点是地球之最北点,南极点为地球之最南点。而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的东西方向关系,要以两地经度间隔小于180度的区间,若从一地到另一地顺地球自转方向,则表示向东;若从一地到另一地逆地球自转方向,则表示向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劣弧(经过球面任意两点大圆较短的一段弧)定向法”。
2.太阳与方向的判别
(1)在野外晴朗的白天,我们通常可以直接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规律。对北半球中高纬度来说,白天太阳总是位于南方的天空,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总是朝向正北,如下图所示:
②借助手表利用太阳确定南北方向。方法如下:
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在中午12点前,按顺时针,沿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在中午12点后,按逆时针,沿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但是,需要注意所利用的手表时间应为当地的地方时。
(2)在野外,我们还可利用各种与太阳有关的地理事象,间接地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举例如下(如北半球为例):
指示地物 南 北
冬季积雪 融化速度快、融化程度大 融化速度慢,融化程度小
单株直立树木 枝叶茂盛 树干常长有苔藓
树木年轮 年轮间距相对较稀疏 年轮间距相对较密集
民房 大窗户的朝向 没有窗户或小窗户
庙宇 大门朝南 大佛坐北向南
3.利用手表确定方向的方法和原理
(1)方法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南方天空,把手表的时针指向太阳,则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平分线指向南方。南半球情况相似,如右图,若在北半球,甲为南方;若在南半球,甲为北方。
(2)原理
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轨迹是每隔1小时向西运动15°,而手表的时针相对于12点刻度线是每小时运用30°。故用“时针指太阳,时数折半是南北方”的原理来定向。
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对吗?为什么?
(2)读图思考如何根据指向标辨别方向?
读南极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架飞机绕南极自西向东飞行,其飞行方向应为甲、乙箭头中的________。
(2)图中①、②两条虚线是晨昏线,此时是__________节气;如果①是中午12时,则②是________时。
(3)在南极点看周围的方向是________方向。
(4)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中山站(69°25′S,76°11′E)位于长城站(62°13′S,58°58′W)的________方向。
(5)从A到B走最近的路线应先向________,再向________。
解析: 南半球极地图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是春秋分日,中午12时和子夜0时的两条经线组合一个经线圈。站在南极点看周围的方向都是正北方向。已知两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网确定方位。位于同一纬度上的两点的最短距离,应是通过极点的路线最近。
答案: (1)乙 (2)春分或秋分 0 (3)正北
(4)东南 (5)正南 正北
1.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走向的变化是:由AB的________走向,转为BC的________走向。
(2)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
(3)村庄b在村庄a的________方,村庄c分别在村庄a、b的________方向。
解析: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定要根据指向标。
答案: (1)西北——东南 东西
(2)东北 西南
(3)正东 东南、西南
利用手表辨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借助手表来辨别方向往往受到哪些条件限制?为什么?
(2)借助手表来辨别方向的方法是什么?
夏至日北京时间下午1时整,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某地观测到旗杆的影长最短,并测得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73.5°。完成下列要求:
(1)该地的经度是________。
(2)北京时间下午3时,该兴趣小组在该地借助太阳的位置用手表确定正南方向(表面朝上)。下图所示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代号)。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13时,旗杆影子最短,说明当地地方时为12时,由此可算出该地经度为105°E。借助太阳的位置用手表确定正南方向,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1小时,且北京时间早,所以手表应当逆时针方向转30°,从而可选出答案为a。
答案: (1)105°E (2)a
2.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更适用于(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②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③赤道附近的日出后和日落前一段时间 ④赤道附近的正午前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利用正午的太阳,可判断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利用日出后和日落前一段时间可判断低纬地区。
答案: C
一、选择题
(2011·杭州高一质检)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图中的圆圈为赤道),读图完成1~2题。
1. 图中①地位于②地的( )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③两地均位于南半球
B.③地此时的地方时为9月1日凌晨3时
C.④地此时昼长夜短
D.地球自转角速度①>②,线速度③>④
解析: 图示阴影部分的含义。第1题,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上,图的中心是最南点或最北点;两点间的东西方位判读要取劣弧。通过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的分析:①点位于西经90度,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②点在南半球0度经线上,可知①在②点的西北方向。第2题,逐项分析如下:
只有A项叙述正确。
答案: 1.C 2.A
A 阴影部分是9月2日的日期界线为东经90°和180°经线,可以判定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因此第三幅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结合第1题分析,②、③两地均位于南半球
B 90°E此时为0时,③地在其东侧与之相差135°,即比90°E早9个小时,因此③地此时为9月1日9时
C ④地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
D ①、②两地均不在极点,因此自转角速度①=②;④在赤道上,因此线速度④>③
中国已初步选定朗伊尔宾(北纬78°,东经15°附近)为“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址。由此回答3~4题。
3.根据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经纬度位置判断,它位于上海的( )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解析: 主要考查考生据经纬网判方向的能力。上海地理坐标大致是(北纬30°,东经120°),很显然,朗伊尔宾(北纬78°,东经15°)从纬度位置上看,在上海的北方,从经度位置上看,位于上海的西方,北偏西即为西北方向。
答案: C
4.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东北风,中国北极科学探险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行星风系的理解能力。朗伊尔宾位于北纬78°,恰巧位居北半球极地东风带内。极地东风带的实际风向为东北风,有寒冷的冰洋气团,因此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避开的朝向为东北方向。
答案: D
二、综合题
5.夏至日北京时间下午1时整,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某地观测到旗杆的影长最短,并测得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73.5°。完成下列要求:
(1)该地的纬度是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
(2)下图是四幅该日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与当地情况相符的图是________(填代号)。
(3)北京时间下午3时,该兴趣小组在该地借助太阳的位置用手表确定正南方向(表面朝上)。下图所示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代号)。
解析: 常规法:该地(105°E的北京时间下午3点,即当地时间下午2点。表盘上下午3点实际上相当于下午2点,表盘上下午1点刻度线实际上相当于12点刻度线。正南方正好在12点刻度线(表面上是下午1点)和下午2点(表面上是下午3点)的角平分线上,故a正确。
技巧解法:太阳角速度按15°/小时的角速度顺时针周日运动,由于当地是下午2点,故在正南方顺时针30°的地方,所以选a。
答案: (1)39°56′(40°)N 105°E (2)b (3)a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48张PPT)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
——以洪灾为例
【民生新闻】
2009年寒潮席卷 北方菜价受降雪影响大幅上涨(图)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11月11日,蔬菜全国均价整体上涨,猪肉价格微涨,鸡蛋、成品粮油、奶类价格基本稳定。受北方部分地区降雪影响,蔬菜价格整体上涨。河北、天津、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菜价涨幅居各省区市前列。据石家庄信息采集员反映,监测品种中,芹菜、生菜断货,其余11种蔬菜价格上涨33%至150%不等。
记者今日下午3点在石家庄市新世隆超市看到,以往最高只有5~6毛钱的白菜目前已涨价到1.2元。由于运输困难,导致货源紧缺,最低时促销曾卖3毛2的白菜现在已经翻了三番,仍然供不应求。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了解其发生机制,并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1.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________发生的, 对_________和______构成危害的事件
(2)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界
人类生命
财产
台风
洪水
干旱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3)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胁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识洪水和洪灾
(1)洪水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洪灾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
流现象的统称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
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3)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
间接损失 水、电力、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
3.洪灾的形成原因
(1)洪水致灾的基本环节
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
(2)洪水形成的基本原因
因素 洪水成因
自然因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因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洪水的形成
对人类造成损害
强降水
冰雪融化
冰凌堵塞河道
滑坡
泥石流堵塞河道
流域的汇水速度
河道的排水速度
人类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
4.洪灾的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预报
防治措施 工程
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筑堤坝
疏浚河道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防治措施 非工程措施 (1)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2)严格控制乱砍乱伐,减少水土流失,(3)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4)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撤离计划,(5)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1.洪水的形成及危害
2.长江洪灾的成因及综合整治措施
因素 长江洪灾成因
自然成因 来洪水量 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特别是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
滞洪
能力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泄洪
能力 长江中下游河道过洪能力(宣泄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滥伐森林 长江中下游山区滥伐森林,使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少,同时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功能削弱
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3.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2)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3)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洪灾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总结归纳]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行洪能力差。
(5)大量河道、湖泊被淤、被填,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综合分析]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2011·深圳高一质检)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自然异常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① 4.14玉树地震 ②2009年9月15日台风“巨爵”登陆广东 ③2009年11月19日至21日,英国遭遇千年一遇特大洪水 ④2009年9月8日河南灵岩发生矿灾 ⑤“……飞蝗蔽日,食禾至尽,民大饥相食……” ⑥2011年3月11日发生9.0级地震,失踪2万多人
A.①②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2)第(1)题中的自然灾害属于气象灾害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定义、种类、特征。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发生在自然界中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是自然灾害。(2)发生在大气圈中的灾害属于气象灾害。
答案: (1)C (2)B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长江洪水对____________危害最为严重,其洪灾形成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为原因: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洪措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长江洪灾的成因:①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滞留时间较长,导致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洪水叠加。②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上游山区植被的破坏,中游围湖造田,加剧洪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③荆江河道“九曲回肠”,排水不畅,抬高水位,加剧长江洪灾。
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①重点治理荆江河段:主要工程是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和荆江分洪工程;②兴建其他分洪、蓄洪工程以及水库,调蓄洪水;③加固江防大堤工程;④实施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保持水土;⑤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其他效益的综合工程。
答案: (1)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攀枝花 宜宾
(2)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a.长江支流众多,南北分布,有些年份雨带在本区长时间滞留 b.荆江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河 ②a.中上游植被破坏 b.中下游围湖造田
(3)①营造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 ②退耕还湖 ③兴修水利 ④重点治理荆江段,采取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
一、选择题
1.(2010·试题调研)2009年11月12日,石家庄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暴雪灾害应对处置工作确保师生安全的通知》,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此通知中的是( )
①组织师生进行紧急撤离演练,明确撤离信号、路线和地点,确保遭遇险情时能及时、安全撤离
②严禁学生下海或在水库中游泳,不许学生到海边观潮,更不能到海滩戏水 ③迅速组织人员,以危旧房屋、学生宿舍、简易食堂、车棚、树木等易被积雪压塌的设施为重点,进行全面安全隐患排查,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④对校内水、电气设施加强监控,避免因冻裂引发事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暴雪造成的积雪和降温容易引发房屋垮塌、水管冻裂等次生灾害。①属于防汛措施,②属于防御台风的措施。
答案: D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据此完成2~4题。
2.材料中的自然界灾害属于( )
A.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生物灾害 D.地质灾害
3.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毁失 D.环境受到污染
4.榆次位于山西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 )
A.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
B.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气温降水变率大
C.受太行山脉的影响,降水量大
D.位于非季风区,气候要素多变
解析: 雨雹等灾害是孕育在大气圈层中,属于气象灾害。从材料中可知,本次雨雹灾害主要是产生了“破瓦、折木、苗稼荡然”的破坏,属于财产损失。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因位于陆地内部受海洋影响小,变率增大,非常容易出现异常的变化,这往往成为气象灾害的诱因。
答案: 2.A 3.B 4.B
二、综合题
5.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其中旱灾造成的损失最大,达50%。俗话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旱灾在中国分布区域广,旱情类型多。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华南地区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而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2010年的罕见旱灾铺天盖地而来,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少见。土地龟裂,河道断流,麦苗枯死,饮水无源……
材料二 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下图)。
(1)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和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在分布上有什么区别?分析各自产生的原因。
(2)试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解析: 准确从材料和图中雨带的时间、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提信息。
答案: (1)最干旱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原因是:深居内陆,海洋上的水汽难以到达。 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 原因是: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需水量大,水资源缺乏。 (2)水灾受锋面雨带的影响,雨带呈带状分布;而旱灾是受大陆气团和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形成的,因此呈片状分布。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42张PPT)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民生新闻】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究竟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美景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2.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淀积
石钟乳、石笋、石柱
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整体性
喀斯特作
用条件 圈层 自然因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圈 岩石条件 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成为陆地,石灰岩广布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
水的溶蚀力 大气圈 气候条件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水圈 水文条件
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侵蚀作用强烈
水的溶蚀力 生物圈 条生物件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3.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
(1)开发利用价值高,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①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和温泉还有医疗作用。
②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③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
④有些溶洞可做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⑤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2)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喀斯特地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类型称为什么?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①②是什么类型?它们是什么作用形成的?
(3)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
[分析说明] 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和淀积作用,即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读图分析] 石钟乳 石笋 淀积作用
[综合归纳] 云南、贵州、广西
2007年6月,贵州荔波等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保护世界遗产,加强研究喀斯特地貌,2010年1月29日,目前第一个“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教学科研基地”在荔波县成立。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
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2)“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
(3)下图为该地区特殊的景观——天生桥,其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解析: 喀斯特地貌不仅需石灰岩广布,而且还需高温多雨的气候。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区常见地貌是峰林。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或淀积作用而形成,天生桥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 (1)A (2)C (3)C
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2)从A→B→C的过程反应了________地貌的形成过程,促使这个过程发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峰林 溶蚀洼地 孤峰 落水洞 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2)喀斯特 喀斯特作用
(3)①岩石条件:桂林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②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
③东部、西部、北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④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⑤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一、选择题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 本题组以桂林山水景观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及成因。从人民币版面景观可以判断为广西桂林山水,属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峰林景观,主要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作用而成。
答案: 1.B 2.B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图甲中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
C.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4.下列人类活动中,能够加重e过程的是( )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云贵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发育,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而形成多溶洞的喀斯特地貌。a表示湿润环境下的固结成岩作用,b表示内力上升形成高原,c表示溶蚀后水中物质的淀积作用,d表示流水的溶蚀作用,e表示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陡坡垦荒会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大水土流失,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答案: 3.C 4.C
二、综合题
5.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毫米)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 500~
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 000~
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解析:
答案: (1)广西中部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CO2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加大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68张PPT)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民生新闻】
【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掌握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2)自然带的类型及分布(以亚欧大陆为例)
2.地理环境水平分异规律
分异类型 成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主要表现地区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______ 变化 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______
差异 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
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____纬度大陆
热量
水分
中
3.垂直地域分异
成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分布
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组合的垂直变化 随__________ 更替 一定海拔的山地
海拔高度
4.非地带性现象
影响因素 实例
海陆分布 南半球缺少______带和针叶林带
地形起伏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西侧为 森林,东侧是______
洋流 澳大利亚热带荒漠带直逼西海岸
苔原
荒漠
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植被,自然带的名称往往用植被分布类型的名称来命名。而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影响着植被分布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理解垂直分异规律的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如上图所示。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一般说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带就是当地的自然带;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有二: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4)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二;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4.非地带性现象总结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基础上,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总结如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地形起伏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各大洲的
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洋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广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灌溉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5)为什么低高纬度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
[读图说明]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读图分析]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读图说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读图分析]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读图总结]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2010·天津文综)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2)题。
甲
乙
(1)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 第(1)题,从图甲中可知,o→a自然带由荒漠带到热带草原带到热带季雨林带到热带雨林带,降水越来越多,且均在热带,这种自然带分布态势应该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因素决定,故排除A、B项;o→b自然带由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到针叶林带到苔原带,可以得知温度带由热带到温带到寒带,但降水并不是越来越多,只能表明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故排除C项。
第(2)题,从图乙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择B项。A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C项是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D项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答案: (1)D (2)B
1.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温带大陆性气候 松鼠 ⑥ 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骆驼 ③ 荒漠土
解析: 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地势高低不同是主要原因。图③→⑥的景观和自然带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
答案: (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状况变化大
(3)距海远近不同
(4)温带大陆性气候——骆驼——⑥——荒漠土;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
垂直地带性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乞力马扎罗山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非洲自然带从赤道向南北如何变化?
(3)结合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完全相同吗?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和完整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读图说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读图说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读图分析]不完全相同,具有相似性。
[归纳总结]纬度越低,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2010·福建文综)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区雪线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
答案: D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解析: 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
答案: B
2.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________是南坡,______是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___。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解答此题:一是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如山脉的位置,阳坡和阴坡,山麓、山顶的自然带等;二是明确雪线的高度与所处的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及降水量的多少有关。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赤道附近的较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与否的因素一是纬度,二是山体海拔高度。
答案: (1)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2)高 南、北坡降水差异不大,南坡纬度低,向阳,温度高
(3)A B (4)天山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一、选择题
(陕西省百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年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1~2题。
1.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造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形因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的复种指数明显小于浙江,这是由于山东的纬度较浙江高,热量条件不如浙江,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福建的纬度较低,但该省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耕种,因此复种指数也较低。
答案: 1.A 2.D
读下面两图(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一线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4.在图乙中,影响大陆东西两岸森林种类不同的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
解析: 第3题,图甲中显示A与亚寒带针叶林交错分布,即可判断出此处的苔原植被是受地形起伏(西西伯利亚高原)影响,属非地带性。第4题,图乙中大陆东部为季风气候而西岸则是地中海气候,受此影响,植被不同。
答案: 3.D 4.D
二、综合题
5.读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F-G的更替反映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H-K-L的更替以______________ 条件的影响较大。
(2)D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 ,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替控制的结果。
(3)图中北半球有两处自然带名称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这种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 ,在图中的字母是__________ 。
(4)F自然带在西岸分布的纬度位置比东岸稍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这种现象说明了自然带分布受____________ 因素的影响。
答案: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水分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E、J
(4)西岸受暖流影响,而东岸受寒流影响
(5)F、G 非地带性(海陆分布)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55张PPT)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民生新闻】 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侧发现许多海龟,搭洋流便车全程搭乘到达塔斯马尼亚岛西部。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沿海洋流。这条洋流长约5 500 km,沿着澳洲西部和南部海岸流动,为那些像海龟之类的温水动物提供到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部的免费旅行。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理解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其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2.了解河流的补给方式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结合图示,分析归纳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4.结合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水圈的组成
2.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分类: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
各个
环节循环运动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 水循环环节 作用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是对人类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又称大循环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凝结、降水等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等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5)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除北印度洋海区) 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 环流
北半球呈________方向流动,南 半球呈________方向流动
大洋环流东部为______,西部为 ______
大陆东岸为______,西岸为______
副热带高压
顺时针
逆时针
寒流
暖流
暖流
寒流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呈________方向流动
大洋环流东部为______,西部为 ______
大陆东岸为______,西岸为______
南纬40°附近海域 __________________
北印度
洋海区 受__________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________ 方向流动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________ 方向流动
逆时针
暖流
寒流
寒流
暖流
环球性西风漂流
南亚季风
顺时针
逆时针
(6)地理意义
1.绘图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主要包括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冰川对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即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的领域、环节的比较
3.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4.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解读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如图所示)
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90℃南极→风向 南极90℃
水循环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由图分析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哪四大圈层?
(2)由图分析在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3)“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读图观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读图分析]地表径流。
[读图归纳]黄河流域降水补给是主要方式。陆地上水资源主要通过海陆间循环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人类可以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
解析: 依据水循环环节,蒸发和降水是各大循环均有的环节。地表径流环节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配。丁环节为地下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
答案: (1)蒸发 降水
(2)地表径流 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等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河水的补给与排泄);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写出两点即可)。
1.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1)~(2)题。(双项选择)
(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解析: (1)根据“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不足的状况,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可知,该国用水量大,降水丰富;淡水资源不足是因为该岛国面积小,降水后地表径流很快流入海洋,所以要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改变淡水不足的状况。(2)该岛国面积小,人工降雨不能完全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该岛国河流少,流程短,跨流域调水也不行;合理的措施是节约用水与循环用水。
答案: (1)AB (2)AD
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如何?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3)据图分析北太平洋暖流与南半球西风漂流成因是否相同?性质是否相同?
[读图说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读图分析]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为暖流,西为寒流。
[对比分析]两者都是由西风吹拂而成,但性质不同。
(2010·安徽文综)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面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下题。
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解析: 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可判断出该区域是澳大利亚西北部。货轮从澳大利亚西北部到上海主要经过澳大利亚与赤道之间的海域、我国的南海和东海。
7月份,澳大利亚与赤道之间盛行东南信风,南海多吹西南季风,东海盛行东南季风,故货轮大体上顺风航行;7月份,我国杭州湾以南,东海和南海的沿岸流与外海暖流(主要是日本暖流)汇合在一起,自南向北流动,而货轮在出发时顺西澳大利亚寒流,故货轮大体上顺水航行。综上所述,A项正确。
答案: A
2.(2011·东北四市联考)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②反映出该海域冬季洋流流向
B.洋流③④的性质都是寒流
C.洋流④影响沿岸地区形成了温带荒漠
D.洋流③是受东南信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2)当图中西北部海域洋流流向为①所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敦正值温和多雨的季节
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地区草类生长茂盛
C.华北平原的小麦正是收割的季节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解析: 依据图中位置,可判断洋流③④分别是南赤道暖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洋流受季风影响,冬季自东向西流动、夏季自西向东流动;图中①为冬季的情况,南半球此时为夏季,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正值雨季而草类茂盛。
答案: (1)D (2)B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地水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的箭头是( )
A.a、b、c、d B.b、c、h、e
C.d、e、f、g D.e、f、g、h
2.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活动主要是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a B.b
C.c D.d
解析: 海陆间循环的参与环节主要有蒸发(a)、水汽输送(b)、降水(c)、下渗、地表径流(d)、地下径流(e)等环节组成。水循环主要是由水汽输送和陆地上径流输送实现的。目前人类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答案: 1.A 2.D
据某报2011年7月22日报道:英国一男子戴维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为英国西部沿海的两个不同城市。由于受够了堵车,戴维近日来采用在海面上依靠顺风冲浪的方式上班,这比他乘车快10分钟左右,但下班只能乘车回家。据此回答3~4题。
3.“近日来”,戴维冲浪所借助的风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难度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纬度介于50°N~60°N之间,终年受西南风影响,因此排除B、C。由于此时是2009年7月22日,因此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并越过30°N纬线。
答案: D
4.该地沿岸流径的洋流是( )
A.东格陵兰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加那利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难度较低。由于该地位于英国西部沿海,因此流经的洋流应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主要流经格陵兰岛东部海区;墨西哥湾暖流主要流经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加那利寒流主要流经非洲西部沿海地区。
答案: B
二、综合题
5.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直线上画出箭头,表示水循环路径。
(2)补画图中缺少的两个水循环重要环节,并注明名称。其中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________。
(3)水循环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①②③④标出对人类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的各环节。该水循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可以直接控制的环节是___________。
解析: 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右图所示:
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海陆间水循环的4个环节及方向。
答案: (1)为逆时针,标注略
(2)两个循环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画图略 海上内循环
(3)太阳辐射能
(4)标注略 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90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民生新闻】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 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现在,人类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地球圈层组成
地球圈层 分布 包括结构 关系
外部圈层 地表以___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地理环境
内部圈层 地表以___ 地壳、地幔、地核
上
下
3.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有用成分举例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 压力作用下, 侵入地壳上部 ,___________ 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______ 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花岗岩玄武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 压力作用下, 沿地壳______ 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冷却凝固
薄弱
花岗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层理构 造含有 _____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石灰岩、砂岩、页岩
化石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等影响, 在一定_______、 ______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大理岩、板岩、石
温度
压力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环过程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
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5.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__________ 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在方向上相反,在时间反,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占优势,一般说来,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______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放射性元素
太阳能
(4)外力作用的表现
作用因素 作用形式 对地貌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谷和河谷加宽加深 使地表变得崎岖。瀑布、峡谷是河流 侵蚀作用的强烈表 现;黄土高原的___ ________的地表也 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 流水在搬运途 中,由于流速 ______,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 山区河流在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降低
千
沟万壑
风力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柱、风蚀蘑菇
沉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5)冰川、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力源 分布 地貌类型
冰蚀地貌 冰川侵蚀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冰川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
地海岸貌 海浪侵蚀 海岸地区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1.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及图所示: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平均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①从岩层弯曲状况看: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如图A所示。但注意某地可能经过多次地质活动而导致岩层的弯曲状况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倒置,因此不能完全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岩层核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心新,两翼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B所示。
图A 图B
在平面图(如图C)上判断背斜、向斜:判读时将平面图和剖面图(图C和图D)结合起来(如图E),利用剖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地层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图F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如图F所示。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的断裂,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3.地质构造规律具有实践意义,其应用图示分析如下:
4.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图示法认识外力作用的空间差异
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1)据图分析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
(2)由图分析岩石圈的位置有何特点?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3)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
[读图说明]地幔 地幔上部 由塑性物质组成。
[读图分析]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由岩石组成。
[对比归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的全部。
(2011·兰州高一质检)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96.7°E,33.1°N)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公里。
材料二 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可为震区的居民赢得了数秒不等的避震时间,从而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若玉树地震发生时,当地地震台网通过“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可为当地居民紧急避险赢得时间约为________(填字母)。
A.2秒 B.3.5秒
C.4.3秒 D.7.8秒
(5)在地壳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四地中玉树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地壳最厚。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因而在地震时先感觉到纵波,后感觉到横波。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第(4)题,该地震震源深度为33千米,纵波到达的时间约4.3秒,横波到达的时间约为7.8秒。
地震时横波的破坏力巨大,因此“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可为当地居民紧急避险赢得约为3.5秒的时间。第(5)题,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从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壳厚度总体由东向西增大,由此可推断出玉树的地壳厚度要大于33千米,所以说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答案: (1)A (2)先上下颠后左右晃
(3)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B (5)莫霍面 地壳
1.(2011·成都高一质检)贵州2010年3月29日讯 那个“气势磅礴,雷声轰鸣,山回谷应”的黄果树瀑布不见了,160多天干旱无雨后,如今的黄果树瀑布几乎成了“裸瀑”。结合接近断流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2)题。
(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2)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1)生物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2)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1)C (2)B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各是什么岩石?
(2)①、④、⑤各表示什么地质作用?
[读图说明]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分析说明]上升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固结成岩作用
B.②—风化作用
C.③—变质作用
D.④—侵蚀作用
答案: A
(2)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砂岩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
答案: B
2.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①花岗岩 ②石灰岩
③砾石层 ④页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C.没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D.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解析: 第(1)题,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因而是否有化石存在,关键要看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花岗岩是岩浆岩,不可能存在化石;砾石层虽然是沉积层,但由于沉积物颗粒为粗大的砾石,反映当时土壤不发育或发育程度低,说明当时当地的生物数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第(2)题,图中左侧的岩层弯曲变形,属于水平挤压后形成的背斜构造;图中有明显的挤压断层存在,故B错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因而C不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本地区没有向斜,因而D错误。
答案: (1)B (2)A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哪处?
(2)从地形上看,C处是什么地形?形成原因是什么?
(3)图中五个部位不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哪里?良好的储油构造是哪里?
[读图说明]D
[读图分析]山岭 向斜糟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读图归纳]CE D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_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处中,为良好的储水构造的是________处;适合建采石场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建工程隧道应选址于________处(甲或乙),水库选址时,应避开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为向斜
(2)褶皱形成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遭受外力侵蚀后,背斜最终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岭
(3)寻找油气找背斜,寻地下水找向斜;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受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容易受到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乙 甲 甲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于采挖
(3)甲 丙 避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3.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背斜、向斜、断层形成地貌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和提取信息、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第(1)题,背斜构造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图示中②处与此相符。背斜成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第(2)题,③处为地垒,为断裂上升的岩块。第(3)题,④处为断裂下陷的地堑,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均属于地堑。第(4)题,①处为向斜,地层中最佳储水构造为向斜。
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块状
(2)绘图略(注意内侧箭头向上,外侧箭头向下)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外力作用及地貌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①处地貌类型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2)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遭受过什么作用?
(3)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什么力作用的结果?
[读图说明]峰林、峰丛地貌、流水溶蚀作用
[读图分析]风力侵蚀
[读图分析]地壳运动
读三种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A图中的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2)B图地貌是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3)C图为________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________高原,该地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忆、对比课本插图中一些微地貌的名称、部位及成因。例如,A图中①是冰斗、②是角峰、③是U形谷。B图是风蚀蘑菇,它是由于大风携带沙粒长期磨蚀,或上下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受外力作用所致。图C是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地貌,流水冲刷而成,其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原因有:黄土质地疏松,易被冲刷;夏季多降暴雨,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减弱了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 (1)冰川 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U形谷
(2)风蚀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地区
(3)沟谷 黄土 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且该地夏季降暴雨;人为原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
4.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所示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3)学生丙说:“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4)在E图中画出当地盛行风向,该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呈扩大化的趋势,其原因是什么?它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答案: (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风向箭头从右向左。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干旱地区面积广;人为原因:植被遭到破坏,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埋没村舍、道路,破坏农田、牧场。
一、选择题
(2011·试题调研)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地震中大量建筑严重受损,太子港变为一片废墟。读图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时,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街头步行的人们发现( )
A.先是上下颠簸,后是前后、左右摇摆
B.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一个烈度
C.太阳正从东南方升起
D.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不断从天空降落
2.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首都太子港人员重大伤亡,其原因不可能是( )
A.地震震级高
B.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C.震源深度太大
D.城市人口密度高
解析: 第1题,首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是纵波,这时震中附近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变成前后、左右摇晃。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根据图中经度,可以算出海地属于西5区,地震发生时为12日16时53分,不可能日出东南方。第2题,震源深度越大,地震波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削弱作用就越大,对地表产生的冲击力就越小,破坏程度就会降低,人员伤亡反而会减少。
答案: 1.A 2.C
图a、b、c、d所示为地貌景观或地质构造,据图回答3~4题。
3.四图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4.下列对四图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a反映的是河口三角洲地貌
B.b反映的地貌景观在我国西北部较为常见
C.具有c图构造的地区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
D.d图中突起部分为地垒,下凹部分为地堑
解析: a图为流水沉积作用,b图为风力沉积地貌,c图为断层,d图为褶皱,而褶皱和断层属于内力作用。a为河流入海处形成的三角洲,b图是西北内陆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c图出现断层,不适宜修建水库,d图中没有断层出现,不会有地垒、地堑,地垒为两断层中岩层上升部分,地堑为两断层中岩块下降部分。
答案: 3.C 4.D
二、综合题
5.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圈层名称),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解析: 图中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其中大陆地壳较厚,由①、②两层构成,大洋地壳较薄,①层缺失。
答案: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45张PPT)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民生新闻】 为环保尽一份力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凤凰网 2010-2-4
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逐渐增速,尽管严禁猎捕北极熊,但它们终将逃不脱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美国科学家提出警告,到2050年北极熊将灭绝。随着来自化石燃料碳的排放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率增加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学习目标】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说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结合资料分析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认识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时期 气候变化情况
地质时期 冰期和间冰期相互交替
人类历史时期 寒冷和温暖时期相互交替
仪器观测时期 气候增暖——变冷——气温回升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CO2的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地面状况
(3)全球变暖的幅度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结果
生态环境 改变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产生施肥效应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产
领域 农业 温度带北移,高纬地区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利于粮食生产,热带作物生产范围北移
工业 高纬地区减少取暖能源,低纬地区增加制冷能源,刺激相关新技术产品市场
人类 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或扰乱人体新陈代谢,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4.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适量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大面积植树
造林
不同时期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读图并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图。
(1)从甲和乙图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全球气温两者基本呈现什么相关性?
(2)从乙图看出温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的什么效应?
(3)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什么?
(4)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对比分析]正相关
[读图说明]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总结归纳]过度砍伐森林
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
[综合分析]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
读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均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雪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界限,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和地形条件。雪线以上可出现常年积雪,并形成__________。
(2)近________年来,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挪威的现代雪线的高度一般在________左右,雪线高于此的时期气候比现代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_________的________,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________℃;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________,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低________℃。
(3)不难看出,这两条曲线的高低变化在时间上和__________上存在差异,但彼此的变化趋势却非常近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时间尺度是历史时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通过对雪线和气温变化趋势探求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雪线是多年积雪区(冰川)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其海拔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地形(背阴坡或阳坡)等;根据坐标图找出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气温升高的时期,一次是气温降低的时期。
通过分析两条曲线发现其共同变化趋势,也会发现其微小的差别,总结出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性、一致性。同时了解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及规律的客观性、科学性。
答案: (1)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 气温 降水量 冰川
(2)5 000 1 600米 温暖 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温暖期 3~4 寒冷期 1~2
(3)程度
(2011·东北联考)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图中A城)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即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经过激烈争论与协商,最终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读图并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6.4 ℃之间。
温室气体危害比重数据
温室气体 CO2 CH4 N2O 氟氯烃
危害比重(%) 69.6 12.4 15.8 2.2
(1)与会国代表“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增加生产技术改进的投入资金数额
B.不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责任和削减额度的划分
C.国家间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标准
D.控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
(2)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是________,简述该温室气体保温作用的原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4)在2009年11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会议上,我国承诺将在2020年前实现单位GDP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50%的目标,你认为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该承诺?
解析: 抓住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围绕生产活动分析。
答案: (1)B (2)二氧化碳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储存了大量的热量,并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3)山地冰川融化,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半岛和岛屿面积缩小。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加快设备更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关停并转落后产业,实施节能降耗;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能源。
一、选择题
(2010·徐州高一质检)2010年3月27日晚8点30分,中国与11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城市开展了全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旨在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变暖,将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最可能的是( )
A.宁夏平原将变湿润
B.东南沿海台风势力将减弱
C.海南的水稻单产将下降
D.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将增多
2.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 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A.①②③ D.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中纬度地区降水减少,地处该地区的中国将会变得干旱,该地区的农作物将会随之发生变化。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的整治措施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进行国际合作等。
答案: 1.C 2.B
下图所示是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
A.气温不断上升
B.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4.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旱
解析: 从图中能很明显地看出华北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则易出现旱涝灾害。根据气温变化图能发现近年来气温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降水图中又能看出有降水逐年减少的趋势,故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特征为温暖干旱。
答案: 3.B 4.B
二、综合题
5.(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各国对于气候变化以及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全新增长模式的关注与认同与日俱增。
材料二 我国目前能源基本生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基本消费量占世界10.4%,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10天,中国正式对外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作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再次向全世界作了上述承诺。
材料三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对比。
材料四 北欧相关资料。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4)丹麦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该国气候对种植业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四中景观A与景观B所示的自然景观不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成因是________。
答案: (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煤炭消费比重大;石油、天然气比重小;核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低
(3)原因:人口总量大,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高。
措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4)冬温夏凉、终年湿润 气温较凉爽(尤其是夏温较低)及光照较少,不利于作物生长与成熟
(5)冰川侵蚀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14张PPT)
雪线的影响因素分析
雪线指的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候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变化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也密切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2.地貌因素。从坡度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从坡向上看,海拔相同的地点,向阳坡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阴坡反之。
3.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雪线向更高海拔地区推进。臭氧层破坏使得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加,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了气候变干,致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4.另外,必须明确,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地方性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方面,以便于记忆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带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于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而形成的。
掌握三种判断方法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山地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1)山地垂直自然带出现在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高度和纬度。山地自然带的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如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在两侧降水差别不大的高山地区,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背阳坡,因此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也是向阳坡高于背阳坡,如阿尔卑斯山;在降水判别明显的山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如喜马拉雅山和天山。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67张PPT)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民生新闻】障 千年最长日环食2010年1月15日下午上演
来源:武汉晨报 编辑:王曼 发布时间:2010-01-15 15∶01∶55
图为:日环食(资料片)
继去年7月22日出现日全食天象后,今天世人将有幸欣赏到2010年蔚为壮观的天象——千年最长日环食。天文学家介绍,这次日环食是近22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发生的日环食,也是全球未来1000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日环食,过程将持续11分08秒。
【学习目标】
1.结合天体系统示意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点。
2.通过对太阳概况和太阳活动的分析,说明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条件)。
1.宇宙
2.太阳
4.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1.天体的概念及分类
天体是宇宙中不同形态的物质,宇宙中的天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天体类型 主要特点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围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较小,不发光,表面通过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卫星 围绕行星运行的质量不大的天体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彗星 在扁长形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独特外貌
星际物质 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极其稀薄
2.图表法记忆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
(1)太阳系中现有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分属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
(2)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①运动特征
运动
特征 涵义 特殊的行星
共面性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水星的轨道倾角稍大
同向性 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无
近圆性 八颗行星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 水星的轨道偏心率较大
②结构特征
项目
分类 包括的
行星 距日远近 表面温度 质量 体积 密度 有无光环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近 高 小 小 大 无
巨行星 木星、土星 中 中 大 大 小 有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远 低 中 中 中 有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水能、风能等也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能量来源。
5.太阳的外部结构
项目 太阳大气(太阳外部圈层)
里―→外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厚度 500千米 几千千米 几个太阳
半径
亮度 最大 光球的千分之一 光球的百万分之一
颜色 白色 玫瑰色
观察 肉眼 日全食或特制望远镜 日全食或日冕仪
太阳活动 黑子 耀斑、日珥 太阳风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项目 影响
影响地球气候 亚寒带树木的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几率增多,黑子活动的低峰年,气候状况相对平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扰乱地球电离层 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会使各类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
干扰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
7.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及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
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存在生命条件的原因 影响
外部
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八颗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大气层的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液态的水 日地距离适中
宇宙
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天体系统示意图
(1)目前最高级的天体系统是什么?它是宇宙的全部吗?
(2)地月系是天体系统吗?
(3)图中反映几级天体系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________,形成了以________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称为天体系统。
(2)此天体系统示意图中,A表示________,小行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填字母)。河外星系的级别与________相同(填字母)。D表示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
(3)B天体系统中最基本的天体是________和________。
(4)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除图中已表示的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月球围绕地球转,形成地月系;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系又属于更高级的银河系;银河系和所有已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总星系。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解题时只要明确上述概念就能较为顺利地回答各题。
答案: (1)吸引 质量大
(2)总星系 C B 地月系 地球
(3)恒星 星云
(4)彗星 流星体
1.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共有几级天体系统( )
A.3 B.4
C.5 D.6
(2)地球是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宇宙
解析: 图中共有五个天体系统,但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在地月系中,地球不仅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在这个天体系统中地球拥有整个系统中的大部分质量。
答案: (1)B (2)A
太阳活动
读图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回答。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图
(1)据图:分别说明在(70°N~80°N,157°W~18°E)、(60°N~70°N,166°W~41°E)、(50°N~60°N,177°W~150°E)三处地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呈什么关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由上图显示分析,在(50°N~60°N,177°W~150°E)的地点,进入21世纪,第一次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约在哪年前后?
(3)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可能发生什么自然灾害?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哪些影响?
(2011·汕头高一质检)据报道,2011年10月23日~11月5日,亚洲、欧洲、美洲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例如,日本的“儿玉”通信卫星信号中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儿玉”通信卫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地月系 D.河外星系
(2)试分析日本“儿玉”通信卫星信号中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期间内,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有(双选) ( )
A.小明在野外定向活动时发现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B.东京的天文台发布紫外线指数很高,请人们外出时加强防护
C.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家看到美丽的极光现象
D.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遭遇洪涝灾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讯卫星只是在离地球几百千米的高空,所以属地月系范围。该时段内,太阳黑子、耀斑强烈爆发,形成太阳风暴,干扰电离层,而无线电短波通讯信号靠电离层反射传播,所以受其影响大。
太阳活动还会引起“磁暴”,使地球磁场受扰动,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同时太阳活动释放出巨大能量,增加了紫外线强度,而极光则主要由太阳风引起,太阳活动不强时不能看到,并且极光只有在夜间才能看到;太阳活动与降水之间是一个长时段的互动关系,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加上塔里木河流域又是干旱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A、B。
答案: (1)C (2)太阳风暴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甚至中断
(3)AB
2.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 )
A.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解析: 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答案: D
太阳系中的地球
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系模式图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轨道有何特点?
(2)地球的宇宙环境是什么?
(3)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哪些?
(2011·杭州高一质检)读太阳系部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原因是什么?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称为类地行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________;卫星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体积与质量都最大的行星是________;没有卫星的行星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特征是指都________绕太阳运动;“近圆性”特征是指沿着________的轨道绕日运动;“共面性”特征是指轨道几乎在________上。
(4)图中D和E轨道之间有众多________,其运动特征基本上也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5)图中未体现出的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或大行星)运动的一种天体是________。
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吸引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绕其运转,形成太阳系。A—H分别表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是彗星。
答案: (1)太阳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引力中心和运动中心。 (2)A B C D B E E A B
(3)自西向东 近圆形 同一平面
(4)小行星 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 (5)彗星
3.(2011·杭州高一质检)中国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2011年10月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我国也将跻身于火星探测热潮,加入对火星的探测和研究特别是对火星生命痕迹的研究,对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推断,主要是已在火星表面发现(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解析: 此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和文字辨析能力。目前我们只能从适合地球生命生存的条件去推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A选项是一定有过生命的存在,才会有化石。B选项与地球生命生存的条件无关。
C选项中的水是地球生命生存的条件之一,而且题干问的是“可能有过”,言外之意就是曾经有过符合生命生存的条件之一,但现在该条件不再存在。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的大气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条件之一,但表达的是现在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2010·淮安高一检测)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讲述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资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据此完成1~2题。
1.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可能属于( )
①总星系 ②银河系 ③河外星系 ④太阳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解析: 第1题,潘多拉星球离太阳的距离为4.4亿光年,不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第2题,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与其存在的大气、液态水、适宜温度有关,其中的大气是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吸引周围大气聚集而形成的,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主要影响温度。
答案: 1.B 2.A
(2011·长春高一检测)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4.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4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3.C 4.A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11张PPT)
频发的气象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灾害,人类没有退却,而是不停地寻找着种种对策,并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预报水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力争把灾害所造成的种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天气现象的监测、预报,以及各种防范措施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气象雷达可以通过连续跟踪观测,对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的灾害性天气,分辨得清清楚楚。
气象卫星的监测水平更高。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对热带气旋、暴雨、洪水、寒潮,甚至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监测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1986年的8607号台风,由于提前72小时做出了登陆广东的准确预报,使经济损失减少10多亿元。
对于干旱天气的监测,卫星也能做到。卫星可提供沙漠的动态数据,为防沙治沙提供重要参考。
减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灾情所至的方方面面。从整个过程来看,减灾包括监测、预测、信息传输、防御和治理、抗灾、救灾等许多环节。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利用气象技术减灾,如监测、预报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各种气象监测网站星罗棋布,监测和预警系统初具规模。全国各地现有2 600个气象站业务体系,配有200多台气象雷达,77个卫星信息接收站,900个警报发射台,大大提高了防灾抗灾的能力。
1.背景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其中包括人类难以利用的冰川,它占了淡水的2/3。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共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产生水危机的主要原因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
从总量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从人均占有量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2)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3)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污染严重。
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原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工业排放物、农药和化肥、生活用的含磷洗涤剂和杀虫剂是当前水资源的三大污染源。
3.缓解措施
(1)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
(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综合利用水资源。
(4)注意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治理、净化污水,提倡清洁生产。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63张PPT)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民生新闻】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纬度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热带荒漠景观。气候差异是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
1.结合大气环流分析说明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和气候特点。
2.结合各种图表,分析气温、降水的分配及变化,判断气候类型,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世界气候分布图,并分析各地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地区的气候成因。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越高,获得的太阳辐射______, 气温______,所以太阳辐射是影响___________的 最基本因素
越少
越低
地表气温
2.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以温定半球:平均气温最低月出现在7 月,则该地在___半球;平均气温最低月 出现在1月,则该地在___半球
南
北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均温定热量带
热量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热带 >15 >25
亚热带 >0 >18
温带 <0(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18(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寒带 <0 <10
(3)以水定型: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及各月的分配状况定雨型
雨型 特征 可能气候类型
年雨型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 降水集中冬季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降水集中
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少雨型 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4)综合考虑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定气候类型
如:热带+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少雨型―→__________气候
温带+______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量带
降水季节分配类型
热带沙漠
年雨
1.天气和气候的比较
天气和气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其关系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 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
形成 是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 是影响大气物理状态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
影响因素 锋面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联系 ①均指大气物理状态;②气候是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
2.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及判断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等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a.首先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判断所在南、北半球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且气温曲线呈峰形(凸形),判断为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且气温曲线呈谷形(凹形),判断为南半球。
b.然后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处热量带,最后根据降水特点具体定“型”,如下表所示:
判定所处温度带 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最冷月均温 温度带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15 ℃以上 热带 全年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降水量在750~1 000毫米;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判定所处温度带 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15 ℃以上 热带 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降水量在1 500~2 000毫米左右,降水最多月可达600毫米;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少;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0 ℃以上 亚热带 夏季降水多;夏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温带 降水均匀,全年湿润;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0 ℃以上 温带 夏季降水多;夏雨型 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都不多;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10 ℃以下 亚寒带 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少雨型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小于5 ℃ 寒带 降水少 苔原气候
最热月小于0 ℃ 寒带 降水少 冰原气候
②根据地理位置判断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3)几处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与形成原因
①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但由于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②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但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凉爽而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由于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3.易混淆的几种气候类型
(1)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读图回答。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偏高,而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纬度偏低?
(3)北回归线大陆东岸形成季风气候,而大陆西岸形成热带沙漠原因是什么?
[读图说明]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下垫面(洋流)。
[读图分析]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读图归纳]大气环流的不同。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
(2011·福建模拟)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我国广州举行,亚运会的举办将使广州及广东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极好机遇,回答(1)~(2)题。
(1)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
(2)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广州11月份温和多雨,气候宜人
解析: 第(1)题,广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 ℃,雨热同期。比较四幅图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以看出D项符合广州的气候特点。第(2)题,广州11月份气温在15 ℃以下,降水较少,气候宜人,利于运动员的发挥。
答案: (1)D (2)A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乙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________沿岸;乙气候分布于我国________。
(3)上述两种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是________,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4)河流补给若以雨水为主,甲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发生在________季。
(5)从降水和气温的配置关系看,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是________气候(填“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图形推断,甲地气温高时降水少,气温低时降水多,应为地中海气候;并且最高气温在2月份,应位于南半球。乙地最低气温在0 ℃以上,并且雨热同期,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在亚欧大陆的西部地中海沿岸有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冬季。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因为此气候雨热同期。
答案: (1)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 东南部(秦岭—淮河以南)
(3)乙 甲
(4)冬
(5)乙 当气温最高时,降水最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回答1~2题。
1.下列气候特征中,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
A.气温年较差 B.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C.夏季风的风向 D.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
2.日本1月0 ℃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 ℃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说明( )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
B.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
C.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D.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1月日照时间短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地几乎位于同一纬度,三地均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盛行风向相同,但因由东向西,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明显,因而气温年较差越向西越大。我国东部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显著,而日本为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故1月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
答案: 1.A 2.C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地球的热带地区自1979年以来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分析了1979年至2005年间的大气温度卫星数据后发现,南北半球的西风急流向极地方向各移动了1纬度。西风急流(盛行于西风带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中)标志着热带的边缘 ,因此,如果它们向极地移动,这就表明热带范围在扩大。据此回答3~4题。
3.若西风急流向极地移1纬度,则( )
①地球上热带的范围扩大约110 km ②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将比现在更大 ③低纬地区升温最明显 ④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降水可能减少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下图所示四个地点中,常年受到西风带影响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解析: 认真分析“西风急流向极地移1纬度”,注意地球南北半球各有一个西风带,则这句话表明的是热带范围向南北极各移动了1纬度,共扩大了2纬度,即220千米;西风带位于30~60度之间,撒哈拉沙漠在北半球西风带的南缘,西风带北移会导致撒哈拉沙漠范围北扩而变大;
同时,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影响的范围也减小,导致降水减少。西风带常年影响的地区一般在40~60度之间,图中ab两地符合这一纬度位置条件,但b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高控制,而不是西风带影响;故常年受西风带影响的是a。
答案: 3.C 4.A
二、综合题
5.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________。这表明乙地的气候特征与甲丙相比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甲、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该气候类型分布在中国和美国东南部,应该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还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首先从温度带上应该在亚热带地区,其次在大陆东部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在冬、夏季风向发生明显的改变。乙地在日本,地处海洋中的岛屿,受海洋影响较大,形成具有海洋性特征的季风气候,而我国的季风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
我国季风区由于位于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冬、夏季风都很典型和明显;而其他几个地区的季风气候与之相比则要微弱得多,多表现为湿润性季风气候,即夏季风较强,冬季风不很明显。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湿润) 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2)位于亚热带(回归线(或30°)~40°纬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3)④ 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具有海洋性特征
(4)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5°纬度),因甲地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区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52张PPT)
第3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锋面系统
气团与锋面的概念
气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锋面:___________________
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
均匀的大团空气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剖面示意图
(2)锋与天气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很小
降水区
的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时 阴天、刮风、下雨、降温 阴雨
天气 连续性阴雨天气
过境后 天气转晴 天气
转晴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快行冷锋:①北 方夏季的______
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
③冬季爆发的 ______ 华南地区的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①夏初, 长江中下 游地区的 ______天气
②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暴雨
寒潮
梅雨
(3)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锋面名称 图示 成因 时间 天气
江淮准静止锋 冷暖空气势均力敌 春末夏初(6月中旬~7月上旬) 梅雨
昆明准静止锋 冷空气受云贵高原阻挡 冬半年 昆明温暖如春,贵阳冷湿“天无三日晴”
2.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系统
(1)气旋与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______状况的 描述。高压与低压是对天气系统_______状况 的描述
(2)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与天气
天气系统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气流
状况 北半球 ____时针向内辐合 ____时针向外辐散
南半球 ____时针向内辐合 ____时针向外辐散
气流
气压
逆
顺
顺
逆
中心气流状况 上升 下沉
天气
状况 ______天气 晴朗天气
常见天气举例 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的______,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的天气
阴雨
伏旱
3.锋面气旋
(1)锋面位置:多形成于________处
(2)冷暖气团:来自高纬度的为________,来自 低纬度的为________
(3)锋面附近的风向:冷气团一侧多为______风, 暖气团一侧多为______风
(4)雨区的位置:多位于____气团一侧,图中位 于雨区的是_______
低压槽
冷气团
暖气团
偏北
偏南
冷
甲、丁
1.关于锋面气旋
由等压线所构成的气压分布图上,由低压伸展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低压槽,气流易在低压槽上辐合,形成锋面,这样锋面、气旋结合在一起,称锋面气旋。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高压脊,在高压脊中水平气流辐散,冷暖气流不可能在此相遇,故不能形成锋。
2.锋面气旋的形成
3.锋面气旋的平面结构
4.多出现的地带:中纬地区。
5.锋面气旋系统影响下的天气: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6.关于气旋中锋的类型判断(以北半球为例)
判断锋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则形成暖锋。根据等压线判断锋的类型,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一般说来,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如图中锋OA是由气团①主动向气团②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气团和锋
读“冷锋与天气图”和“暖锋与天气图”,完成下列要求。
(1)观察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位置有何不同?两图中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两图中的左图,说明冷锋和暖锋过镜时分别会带来什么天气?
(3)冷锋和暖锋都可以带来降水天气,读图说明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有什么不同?
[读图说明]冷气团位于暖气团之下。冷锋中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暖锋中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读图分析]冷锋:阴天、刮风、下雨;暖锋:连续性降水。
[对比分析]暖锋:锋前;冷锋:锋前、锋后都有,主要在锋后。
(2011·济宁高一检测)2010年10月16日,随着冷空气的来临,济宁市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寒潮。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济宁市此次寒潮的天气系统是( )
(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的是( )
解析: 第(1)题,此次寒潮是冷空气来临,冷暖气团交汇而成的冷锋天气过程。A表示暖锋天气系统,B为准静止锋天气系统,D为低压天气系统。第(2)题,冷锋过境前为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冷锋过境后,为冷气团控制,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故在此过程中,气压不断上升。
答案: (1)C (2)D
1.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m地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
A.m、n两地都晴 B.m、n两地都有雨
C.m地有雨,n地晴 D.m地晴,n地有雨
(3)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
解析: 由图可判断,图中虚线位置出现了暖锋,则虚线为低压槽,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m地风向为西南风;暖锋降雨一般在锋前,而m、n分别位于锋后和锋前区域,故m地晴,n地有雨。n地在降面来临之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随着暖锋的来临,n地慢慢受暖气团控制而气温升高。
答案: (1)A (2)D (3)B
气旋与反气旋
读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两图近地面气压有何差异?
(2)两图近地面气流运行方向是怎样的?由左图分析南半球气旋近地面气流运行方向是怎样的?
(3)由图看出气旋和反气旋中气流在垂直方向的运动方向是如何的?分别形成怎样的天气?
[读图说明]气旋(左)中心气压低,反气旋(右)中心气压高。
[读图分析]气旋:逆时针方向辐合;反气旋:顺时针方向辐散。南半球气旋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合。
[对比分析]气旋:气流上升,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干燥的天气。
读气压形势图,完成以下问题。
(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在该系统控制下,其天气特点是________。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_,在该天气系统的控制下,B处可能出现________天气。
(2)图中C、D两处中,________处即将发生天气变化,原因是该地即将受到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3)目前,图中D点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该地风向应为________。
(4)图中E、F两点风力较大的是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的相关内容,由图可知A为高压中心,C处为冷锋锋前,D为暖锋锋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该天气系统图的正确判读。A处的气压值高于四周,为高压,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处的气压值低于四周,为低压,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可能为阴雨天气。
C处位于冷锋的锋前,即将被冷锋控制,因此将出现阴雨天气;而D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同一气压场比较风力大小时,可根据等压线的疏密进行,等压线越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因此风力越大。
答案: (1)高压(反气旋) 晴朗 低压(气旋) 阴雨
(2)C 冷锋 (3)暖、晴 东南
(4)F F处等压线密集,说明气压梯度力大
2.(2011·福州高一检测)今年13号台风“鲇鱼”于2010年10月23日12时55分在福建漳浦县沿海登陆,强度逐渐减弱。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能反映“鲇鱼”气流运行特征的示意图是( )
(2)当“鲇鱼”台风中心经过福建漳浦时,其南面的厦门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解析: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其中心气流辐合上升。当“鲇鱼”台风中心经过漳浦时根据判断方向的一般方法,可判断出其南面的厦门的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 (1)D (2)D
一、选择题
(2011·试题调研)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下图是我国沿海某城市在一次台风天气过程中的风向和风力的变化图。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每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12级。读后回答1~2题。
1.在图示天气过程中,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是
( )
A.由东南移向西北 B.由东北移向西南
C.由西北移向东南 D.由西南移向东北
2.南北纬5°之间的海洋上很少形成台风,其主要原因是( )
A.洋面水温低 B.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
C.地转偏向力小 D.空气湿度太大
解析: 选取6时和12时的风杆确定两个时间的风向与风力,绘制下图。
台风是高速旋转的低压系统,水平地转偏向力大。
答案: 1.A 2.C
(2011·昆明高一检测)下图是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附近是冷锋且正好经历阴雨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沿纬线方向,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高—低—高
B.风向:南风—西南风—东南风
C.气压:高—低—高
D.降水:晴—雨—晴
解析: 依据冷锋符号,可判断图中甲、丁两地位于冷锋附近,锋面降水都将在冷气团一侧,甲、丁两处唯有甲符合。从甲到乙沿纬线方向依次是冷气团、暖气团和冷气团,则气压状况变化为高—低—高,降水状况为阴—晴—阴。
答案: 3.A 4.C
二、综合题
5.读右图(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该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反映的是________(近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系统属于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________。
(3)甲地目前在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从图中可以看出锋面常发育在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________中。
(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在A、B、C、D的________和________处。
解析: 解题时根据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得到此天气系统是在北半球近地面的结论;根据空气从四周向中心运动得到第(2)题的答案。根据锋面的定义和空气的运动方向确定甲地在暖气团控制下,不久将经历冷锋天气过程。冷锋和暖锋的降水,都是暖湿空气被抬升或暖空气爬到冷气团之上,水汽凝结而形成的,因此,降水主要在冷气团的范围内,得到雨区在A、D的结论。
答案: (1)北 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低 气旋
(3)暖 冷锋
(4)低压槽
(5)A D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71张PPT)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民生新闻】 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飞往檀香山。
在飞机上,吕萨又遇到了那个中年人,而且中年人告诉他,到檀香山的时候,这张彩票又会有效的。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4.以河流、风、洋流为例,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1.地球的自转
2.产生昼夜交替
3.产生时差
4.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指标 规律
地轴指向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一般规律 自西向东
北极俯视 逆时针
南极俯视 顺时针
周期 概念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360°59′用时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恒星日 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360°用时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各地都是15°/时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15°/时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0
线速度 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时;南北纬60°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线速度等于0
图示
3.昼夜更替的产生、周期和意义
成因 周期 意义
昼夜更替 ①昼夜现象(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里地球上不同地方有昼有夜)是基础;②地球自转是根源 1个太阳日(24小时) 昼夜更替的周期不长,气温的日变化不剧烈,保证了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晨昏线的判定
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1,这是以北级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为昏线,AB为晨线。
第二种方法——时间法:图1中A、C、B三点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和与某一纬线(极圈)的切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A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C点为18时,据此也可以判断是晨线还是昏线。
第三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在常见的侧视图中,我们可以利用“左夜为晨,右夜为昏”这一规律来解题,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左右位置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晨线左边一定为夜半球,右边一定为昼半球,如图2左图;昏线正好相反。
5.计算地方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 min/1°×两地经度差。
①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③计算地方时的步骤:a.确定两地的经度差;b.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c.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d.代入公式计算。
6.日期的分界线
地球上一般有两条日期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0时经线。
①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其两侧的不同,如下表所示:
②自然界线:即0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地球自转
读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
(1)为什么两极点没有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指何处?
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约为________。
(3)A、B、C、D四点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为0的是________点,角速度相等的是______点,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点。
解析: 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在图上标出方向,一般都标在北极上空。地球自转周期分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周期,这里问的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速度分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两极点无自转速度,其他各纬度角速度相等,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答案: (1)略
(2)23时56分4秒
(3)A B、C、D B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 )
①1个太阳日 ②1个恒星日 ③ 24小时 ④ 23小时56分4秒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地球自转1周的时间是1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
答案: B
昼夜交替
读图回答。
地球公转示意图
(1)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交替,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
昼半球和夜半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线向西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相关问题。根据光照图判断晨昏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图中晨昏线为晨线,晨线与经线重合可以判断日期,本初子午线是本题的另一关键条件,根据本初子午线和晨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图中各经线的经度和地方时。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地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图中所示的晨线的经度应是30°E,图中黑夜的经度范围应该是从150°W向东至30°E,属于西半球的为20°W向西到150°W。此时晨线(30°E)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00,故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应该是60°W。
答案: (1)20°W 150°W
(2)60°W (3)6时 18时
(4)如右图所示:
2.晨昏线(圈)是( )
A.正午与子夜的界线
B.昼与夜的界线
C.东西半球的界线
D.在地面上自西向东移动
解析: 地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晨昏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位于昏线上的各点正值黄昏,看到日落;位于晨线上的各点正值黎明,看到日出。
答案: B
地方时的计算
读理论时区图回答。
理论时区图
(1)东西时区如何划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是两个时区吗?
(2)区时是怎么计算的?
(2011·长沙高一质检)2010年南非世界杯总决赛于当地时间7月11日20:30在约翰内斯堡(26°S,28°E)开赛。上海的王先生要去约翰内斯堡观看这场比赛。自上海经迪拜至约翰内斯堡,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据此完成(1)~(2)题。
(1)在下列假设的上海—约翰内斯堡的航班起飞时间中,王先生适宜选择( )
A.10月21:00 B.11日3:30
C.11日7:00 D.11日9:30
(2)该场足球比赛过程中,下列地点日期发生了变更的是( )
A.纽约(74°W)
B.伦敦(经度0°)
C.布宜诺斯艾利期(58°24′W)
D.伊斯兰堡(73°08′E)
解析: (1)由题意可知,王先生出发时约翰内斯堡(东二区)时间不晚于7月11日3:30(相当于北京时间11日9:30),由于约翰内斯堡机场距比赛场地还有一段路程,出发时间还要提前一些。另外还应注意上海机场的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2)比赛开始时,位于东五区的伊斯兰堡时间为11日23:30,比赛结束时伊斯兰堡时间已经进入了12日。
答案: (1)C (2)D
3.下图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据此回答(1)~(2)题。
(1)甲地的地方时为( )
A.15时
B.9时
C.8时
D.16时
(2)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是( )
A.2∶1 B.1∶2
C.1∶1 D.3∶1
解析: 第(1)题,由北极点判断地球为逆时针自转,若阴影区为黑夜,则阴影区与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由自转方向确定OB为晨线,OA为昏线,OB地方时为6时,OA地方时为18时,而甲在晨线以东45°,则甲地地方时为9时。第(2)题,已知北京时间为12时,可知OC为120°E,OD为60°W,为0时经线,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为(60°+180°)/(180°-60°)=2∶1。
答案: (1)B (2)A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读图回答。
地球自转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
偏转示意图
(1)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是什么?
(2)地转偏向力的变化与纬度变化呈怎样的相关关系?
(3)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请用虚线绘出其偏转方向。
(4)请思考在北半球靠河边建楼房,最佳位置应在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2011·太原高一检测)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据此判断该河流位于( )
A.北半球 B.赤道上
C.南半球 D.回归线上
解析: 由图可知,该河左岸主要发生沉积,而右岸主要是流水侵蚀,说明河水流动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故此河位于北半球。
答案: A
4.(2011·哈师大高一质检)右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根据纬度可判断出上图为北半球;下图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故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剧,左岸淤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边。南半球则相反,小岛与④岸相连。
答案: C
一、选择题
(2011·东营高一质检)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海南航天发射场预计将于2013年完工并投入使用。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在文昌建设发射场的最明显优势是( )
A.地形平坦,利于发射场的基础建设
B.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发射
C.温度较高,发射时期长
D.濒临海洋,有利于卫星的回收
2.该日北京时间12点时,文昌的太阳位于( )
A.南偏东 B.南偏西
C.北偏东 D.北偏西
解析: 第1题,文昌相对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场来说,所处纬度低,在发射时可借助较大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第2题,结合地图可知,文昌位于120°E以西,在北京时间12点时,文昌的地方时还不到12点,因而太阳位于南偏东的天空。
答案: 1.B 2.A
3.关于晨昏线(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B.晨昏线(圈)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C.晨昏线(圈)在任何时候都平分赤道
D.晨昏线(圈)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解析: 晨昏线(圈)是昼夜半球的平分线,是球大圆,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圈)一年只有两天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圈)上看太阳要么日出要么日落,太阳高度均为0°。
答案: D
4.(2011·济宁高一检测)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纬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B.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C.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晚于西边的地点
D.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4度
解析: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受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且东边地点地方时早于西边。
答案: B
二、综合题
5.右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2)弧MPN为________线,其中弧MP是________,弧PN是________。
(3)弧MPN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
(4)某军舰在A地海面上,沿当地所在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其射程为100千米。导弹将落在( )
A.东半球低纬度海区
B.东半球中纬度海区
C.西半球低纬度海区
D.西半球中纬度海区
解析: 这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道题。做题前要明确以下几点:(1)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2)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随地球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4)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由昼到夜为昏线;(5)赤道上和经线圈上每隔1°距离相差111千米;(6)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160°E为界;
(7)高、中、低纬的划分以30°、60°为界;(8)面向运动物体前进的方向确定左和右。由于该导弹的射程是100千米,小于1111千米,所以发射的纬度数小于1°,导弹仍落在30°S以北,属于低纬度地区。同时军舰在发射导弹时是沿160°E经线向南发射的,这样160°E西侧为右,东侧为左,而160°E以东恰恰是西半球,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1)略 (2)晨昏 晨线 昏线 (3)向西 (4)C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共46张PPT)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民生新闻】 全球水告急!当今世界的多种传媒,整天谈论缺水问题。的确,在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中,除能源危机外,最让人担忧的是淡水危机。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性。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剖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实例,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1.认识自然资源
(1)概括:是指人类可以从________获得,并用于 ___________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不断更新、_________的资源,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②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需要______的时期,相对 人类的历史来说是__________的,如__________。
(3)共性特征:分布的__________、资源间的联系 性、数量的________、利用的发展性。
自然界
生产和生活
循环使用
漫长
不可更新
矿产资源
不平衡性
有限性
2.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 大,而土地的______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 较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______。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____________都成为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开始主 动地______和______自然环境。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呈现________特点, ____________大幅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 来越大。
质量
较小
质量和数量
改变
改造
多样化
非农业用地
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必要性:对资源的_________和不合理利用, 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____________。
(2)措施
①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 的__________。
②兼顾利益:处理好眼前利益和__________、 局部利益和__________、当代人的利益和___ _______________关系。
过度开发
环境的恶化
再生能力
长远利益
整体利益
子
孙后代的利益
③环境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高度重视对 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__________与______的 统一。 ④__________:没有公众在__________、环境 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就不可能实现。
科学利用
保护
公众参与
开源节能
1.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表现出整体性。许多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从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出发,处理好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恶性循环。
2.不同文明阶段自然资源与人类(以土地资源为例)
文明阶段 生产特征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
方式 土地资源利用率 举例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主 土地资源数量对人类影响不大;土地资源的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简单单一 低 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
植被繁茂,动物繁多易获取食物,不需经常迁移 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读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
(1)热带雨林的减少会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2)人类应从中获得哪些提示?
[分析归纳]热带雨林破坏后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它会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热带雨林破坏后会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热带雨林破坏后还会带来全球二氧化碳增多,加剧温室效应。
[归纳总结]人类从中应吸取教训,保护热带雨林。不仅如此,还应保护我们整个的人类生存的家园。
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_____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提供的煤、耕地、水资源的数据资料可知:我国的煤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地区耕地资源比重大,但缺水严重,因此得出我国的资源问题是资源分布不均,且资源组合不协调;尤其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导致北煤南运,造成运输压力增加,运费提高,使生产成本提高。
第(2)题,由材料中提供的数据,我国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使用,可知我国的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必然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由材料三的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我国不论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有关。
答案: (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耕地总面积从________世纪开始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的急剧增长和________的不断增加造成的。
(2)世界耕地面积不仅在减少,而且许多地区由于严重的________和土地________,使耕地退化。
(3)世界耕地供需状况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耕地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世界耕地总面积和世界人口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说明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由图中曲线可知世界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有关,图中A点对应了世界耕地面积的供需平衡,耕地开垦完毕,以后供需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几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互关系。
答案: (1)20 人口 非农业用地
(2)水土流失 荒漠化
(3)世界耕地总面积的供给明显减少,而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却明显增加
(4)2000年 (5)世界人均耕地面积逐渐下降。
一、选择题
(2011·试题调研)我国的“风电三峡”
材料一 内蒙古、甘肃和江苏北部风能资源得天独厚,都可建设超过1 000万千瓦的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风电三峡”。
材料二 来自中新网2009年10月15日的消息称,新疆风能公司五期扩建达坂城风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也在施工过程中。9月29日,宝新能源陆丰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项目之一——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一期工程正式宣告建设完工。风能开发在华夏大地“四面开花”。
材料三 下图所示为酒泉风力发电场。
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往北直到连云港,连绵几百公里都是沿海滩涂,这片滩涂可开发风能资源超过数百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风电宝地”。2008年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总量的25%,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9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核准的国电电力太仆寺旗风电场一期4.95万千瓦工程正式开工。据此回答1~4题。
1.江苏和内蒙古发展风电的共同优势是( )
①风力资源丰富,不需要大量移民 ②两省区经济发达,能源供应紧张 ③不会产生任何噪声污染 ④地势平坦开阔,土地租金较低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关于各种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太阳能的能量比较小,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很少
B.风力发电虽然不会产生大气污染,但是成本较高
C.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可开发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D.地热能的优点是成本低,但可供开发的地热能不多,且更新速度较慢
3.“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能发电”其原因是( )
A.风力发电受气温影响较大
B.风能虽然蕴藏量大,但是风电属于低密度能源
C.发展风力发电需要占用大量耕地
D.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度减少
4.有关内蒙古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紧邻东北、华北和西南电网,输电经济合理
B.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C.振兴装备制造业,打造能源大省
D.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两省区均地势平坦开阔、风力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场所占用的土地多是滩涂或戈壁荒漠,土地租金较低,没有移民负担;风力发电在某些地区会产生噪声污染;江苏是经济强省,存在着能源短缺问题,但内蒙古是能源输出的省区。第2题,太阳能的能量巨大;风力发电运营成本较低;我国人均可开发水能资源少。
第3题,风力发电受气温影响不大;发展风力发电占用土地面积较小;目前我国对能源需求量仍呈增长趋势。第4题,内蒙古区位优越,紧邻东北、华北和西北电网,输电经济合理。
答案: 1.D 2.D 3.B 4.A
二、综合题
5.(探究创新题)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人,到了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达到28亿。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20%的淡水鱼类已濒临灭绝。在埃及,尼罗河的“清流改道”使得40种极具经济价值的鱼类确确实实地给“清理”掉了。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重污染,44种鱼类有8类已销声匿迹,还有25类处于濒危状态。
材料二
材料三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由于长时间对地下水超采,中国目前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其中华北平原更是有近7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材料四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近50多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陷入地面沉降危机中,造成经济损失3 150亿元,依目前沉降速度,至205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能桑田变沧海。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漫画中反映了什么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材料三中说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尤其严重,原因是什么?
(3)地面沉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造成了哪些后果,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请你就该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解析: 漫画中揭示的是“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状态下地壳就在不断地运动,包括地面下沉,但人类活动(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诱发地面沉降现象的出现。本题中强调出现地面沉降现象的为我国近50多个城市,可确认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用水量大,因此要合理开采,节约用水。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地方可以采取人工回灌、加强监测的方法。
答案: (1)由于长时间过度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是由于严重缺水。自然原因:华北地区属半湿润地区,地表径流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人均径流量少。人为原因:工农业发展快,人口增长快,生产、生活消耗量大;水浪费严重。
(3)后果:地面建筑塌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淹没沿海滩涂、湿地;地表形态改变;洪涝灾害加剧。
措施:节约用水;合理开采;人工回灌;加强监测。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