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他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一已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自学礼乐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从政失败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②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
为司空见惯
2.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
(礼、仁、中庸)
克己复礼;
⑴“礼”的思想
①含义:
②地位:
③方法:
④评价: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立国立身的基础
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有利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⑴“礼”的思想
⑵“仁”的思想
①含义:
②地位:
③方法: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忠恕”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④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⑤评价: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在当时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 仁爱有等级
杏坛说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
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⑵“仁”的思想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3)中庸之道
②方法:“和而不同”
三、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
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
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
最基本的教材
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
②教育: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
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
⒊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
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
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第3课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课标要求: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前384
前367
前347
前343
前336
前335
前323
前322
出 生
求学雅典
离开雅典 (柏拉图死)
成为亚历山 大王子老师
马其顿征服希腊
重返雅典 创立学园
再次离开雅典
逝 世
“北方小驹”
“学院之魂”
“博学家”
二、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因为
因为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如哲学、逻辑等都做过精深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
哲学: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
生物学: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物理学:《物理学》具体事物的组成
逻辑学:至今学术界的权威——三段论
三、亚里士多德主要思想及其评价
1.哲学思想:
2.逻辑学:
3.伦理思想:
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
世界的真实存在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中庸之道
5.教育思想:
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四、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段论”、“中庸之道”
4、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3、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斯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哲学到他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哲学认识论就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 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 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 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 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 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 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
他着重研究和总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三段论法。他把推理步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三段论图式,下面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
如果所有的B是A(大前提)
并且所有的C是B(小前提)
则所有的C是A(结论)
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其中包含A、B、C 三个概念。
3.伦理思想:
“中庸之道”
想一想: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难道是巧合吗?两者的中道学说有何联系与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呢?
“中庸之道”: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一种人生境界
相同: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教育思想
在读书并不流行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建立起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建立自己的学派,叫做逍遥派
Aristotle
谢谢同学们!第二单元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 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揉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为什么“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分)从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柏拉图
材料二 不过在他(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为后世借鉴。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其目标是什么?
简单概括材料二中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结合两则材料说明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
第二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1、(1)礼、仁、中庸之道。(3分)
(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1分)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宝贵的遗产。(3分)
(3)原因:受汉唐文化的影响。(1分)史实:思想上:自汉朝以来儒家典籍传入朝鲜,朝鲜建有孔庙、文宣王庙等。制度上:实行以儒学为主的科举考试。(2分)(如果学生回答生活习俗、伦理观念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
2、(1)关系:政治家首先应是哲学家,即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
目标:建立理想国。
(2)教育的政治性、重视学前教育、学习内容丰富、男女平等教育。
(3)大哲学家、教育家。
3、(1)柏拉图
(2)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他还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3)尊敬但不盲从。 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