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课堂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后日益强大;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候国数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①韩;②赵;③魏;④燕;⑤楚;⑥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中央负责监督其它官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御史大夫 C.太尉
4、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方四郡,其中郡所在相当于今天广州地区的是
A.象郡 B.南海郡 C.桂林郡 D.闽中郡
5、班固在《汉书》中写到:“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B.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6、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生产力显著提高 D.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摧毁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⑤巩固统一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9、关于《唐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隋律》为借鉴 B.轻罪重罚、细密严苛
C.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D.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10、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善于用人 C.善于纳谏 D.反对铺张浪费
1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12、唐政府不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采取“挟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唐朝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唐朝依靠少数民族巩固边疆
13、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C.缓和阶级矛盾 D.完善各项政策
14、康熙帝亲政后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鳌拜专权 B.台湾问题 C.“三藩”割据 D.沙俄侵略
15、清朝“三藩之乱”主要反映了
A.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矛盾 B.汉族贵族与满族贵族之间的矛盾
C.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D.明朝遗臣与当朝君主之间的矛盾
16、下列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雅克萨之战 B.施琅收复台湾战争 C.乌兰布通战役 D.昭莫多战役
17、康熙帝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快了满汉文化的发展步伐 D.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8、下列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中国
B.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属于中国
C.中俄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D.清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19、康熙帝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
A.江浙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福建省
20、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措施有:①从郑氏家族收复台湾;②平定三藩之乱;③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④组织雅克萨反击战;⑤册封班禅等活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21、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23、秦始皇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高官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廷尉
24、在“存百姓”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①轻徭薄赋 ②劝课农桑 ③减轻刑罚 ④提倡节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6、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为吐蕃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D.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27、关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权有利于选拔人才 C.削弱了皇权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8、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朝鲜
29、吴三桂曾引清兵入关,后来又在西南地区扯起反清大旗,并自立皇帝,对此正确的评论是
A.降清丧气节,反清是搞分裂,前后都应否定
B.降清是大势所趋,反清是搞分裂,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
C.降清丧气节,反清终有觉悟,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
D.降清是大势所趋,反清是坚持民族立场,前后都应肯定
30、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
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31、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征的是
A.推行郡县制 B.规定了皇帝的称号 C.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D.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3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忧而采取的举措是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3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弛道、直道的根本目的是
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34、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均田制、租庸调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为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36、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真以为、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康熙熟读经书 B.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先祖遗留的崇尚儒学的传统
37、“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是康熙帝平定__________时写下的诗句
A.三藩之乱 B.噶尔丹叛乱 C.漠西蒙古叛乱 D.漠北蒙古叛乱
38、北方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直接原因是
A.与吐蕃建立和亲关系 B.在西突厥故地设北庭都护府
C.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 D.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39、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D.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40、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B.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C.为双方平等协商赢得条件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二、非选择题:
41、仔细观察秦朝疆域图,请回答: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阶段概括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3)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
政治改革?
(4)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
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
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
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以此言之,
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 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干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43、观察下列图片:(图略)
(图一抗清名将史可法;图二康熙亲征噶尔丹;图二雅克萨之战)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了清朝前期存在着哪三种不同类型的矛盾?
(2)结合史实说明康熙帝解决上述三类矛盾分别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高二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课堂测试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C B A A D C B A C C B C C A B C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B C D D D C B A A D C B A A B B C B B
41、
(1)信息:秦朝疆域广大,北到长城、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工程建设宏伟,修建了长城,开凿了灵渠;在地方设置郡县,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以咸阳为都城,陕西成为当时统治中心;包括许多少数民族,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2)过程 :商鞅变法后,泰国成为当时强大的国家之一;秦王赢政采取正确的策略,先后灭掉六国,实现了统一;赢政统一后,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巩固和扩大了统治疆域。
(3)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皇帝,建立和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度。
(4)不同: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
42、
(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从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3)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有所改变。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43、
(1)存在的三类矛盾:滿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2)措施及作用:解决第一类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基本沿用汉族的官制、科举制度等;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満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农民的矛盾,使清前期统治相对稳固。解决第二类矛盾: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解决第三类矛盾: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共23张PPT)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对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的这一评价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不同: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儒为师、仁义为本,慎用法律。功:贞观之治。德: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评价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评价人物的原则?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1、要结合历史人物的历史史实;
2、要站在当时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
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原因
A、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社会基础。
B、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C、秦国商鞅变法彻底,国富兵强
D、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广纳人才,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
二、巩固措施:
1、 评述秦始皇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作出的贡献。
2、秦始皇是怎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是怎样建立和巩固集权统一的国家?有何作用?
1、评述秦始皇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作出的贡献
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2)征服匈奴、百越,增设四郡加强统治,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疆域
3)建立中央集权,实施大一统政策,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新纪元。
2、巩固国家统一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等
构筑水陆交通网,南平百越,北击匈奴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等
影响:奠定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也容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商品
经济发展
影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政治上:
文化上:
经济上:
军事上:
?
评价秦始皇: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
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功:1、统一了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基本疆域。
过: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灭亡。
总之,统一中国,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
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秦始皇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不希望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B认为分封制是导致春秋以来战乱不已的主要原因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位世袭 B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D
C
D
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5.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④ B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A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C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C
D
二、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二)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文化发达,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教训。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三省六部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4、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5、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朝中人才济济 7、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8、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1、武力征服:对东突厥和西突厥
2、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3、册 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的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4、和 亲:松赞干布求亲、文成公主入臧。
(2)、积极影响:
促进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开明的民族政策:
思考:唐太宗对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有何贡献?
(四)对外关系
(1)开放的对外政策
1、对中外交往政策:积极友好。
表现:①设专门机构:鸿胪寺
②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
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
艺术家、僧侣等来唐访问
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2、对中外文化政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政策
表现:①吸收外来宗教,促进中国佛教事业
②唐玄奘去印度取佛经
③朝鲜、日本僧人、学者等学习大唐先进文
化,学成后传播到本国
(2)、影响
1、开放的外交政策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兼收并蓄的政策,使中国经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对朝鲜的影响:
4、对日本的影响:
评价唐太宗:
2、过:晚年勉强受谏,还大修宫殿,求仙炼丹等,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之他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1、功:吸取隋朝灭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的开明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特别是晚年的反省和总结,对以后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1、满洲贵族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统治不稳而面临严重的危机。
①朝中辅臣鳌拜专权,威胁皇权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斗争
③游牧与漠西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因满族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激化了满汉民族矛盾
⑤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侵略势力有待 驱赶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形势:
任务:
三、康熙
(二)、主要措施
1、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平定准葛尔部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4、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汉、蒙、臧民族团结。
A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 延揽汉族文士
B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
(2)评述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贡献:
(3)维护国家主权:
5、抗击沙俄侵略,订立《尼布楚条约》
(1)稳定朝廷统治秩序:
智擒鳌拜
1、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丹叛乱,稳定边疆;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管理,加强民族团结与发展。
对外:组织收复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评价康熙帝:
2、总之,康熙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
A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鏊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康熙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2、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作用说法不正
确的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A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4.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
①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 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③尊重喇嘛教④册封达赖和班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统一。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抵抗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