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精品学案(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精品学案(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4 17: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精品学案(人教版必修2)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了解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从政治、经济和列强侵略等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
4.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知识点)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b.“实业救国”的影响。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等)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较快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日益萎缩 抗战时期 1、在沦陷区: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及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2、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1、在沦陷区民族企业或毁或被吞并2、在国统区,大量企业倒闭
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 1、美国经济侵略加剧2、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挤压民企3、国民政府的增捐加税,通货膨胀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2、发展特点
第一,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希缺、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思想观念浓厚
第二,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因素
阻碍因素:1、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希缺、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思想观念浓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最主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战争与革命不断。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因素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合作探究】
1、阅读“学思之窗”中对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介绍,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讨论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又很快衰落下去?学完短暂春天这段历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知识拓展】
“实业救国”思潮
(1)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2)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3)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4)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之所以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课堂练习】
1.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2.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3.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4.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 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下表为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7、“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8.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合作探究2
(一)有利因素:
1、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稀缺、传统的重农抑商;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战争与革命不断,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不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课堂练习】
1.C。与美商争利既反映了重庆商会的爱国思想,也反映了渴望大办实业的美好愿望。
2.D。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3.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4.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5.B。利用有效信息“民国九年”,即1920年可以排除C、D两项;利用图片中的提倡用国货等具体信息和“直接证据”的限制词排除A项,选择B项。
6.C。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机械进口稍有增长外,1870-1910年我国对棉花、金属和矿物的进口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自身工矿企业的发展,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
7.C。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专购国货以示提倡”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爱用国货运动,应该选C项。
8.A。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把握,曲线图主要反映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从产生标志看,A、C项正确,从消亡情况看,A、C项正确,只有A项符合题意。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