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教学设计:《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焦作市实验中学 王金波
【课程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7课。隋唐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促进了科技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达到高峰奠定了基础。隋唐文化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整个单元中本课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几课隋唐政治、经济成就的结果,也对宋元时期的学习起了铺垫、承接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简而言之:学者,思也!初一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感性认识,而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课学习学生不易理解隋唐文化学习的深层含义。即隋唐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适时的引导。
本课内容学生大都接触过,相关资料课前容易收集到。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和创设问题可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信学生能够对隋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设计思路】
教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要实现“培养创新精神”的新课改目标,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唤醒学生的精神意识、激发其情感共鸣,实现知识、能力、品德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本课尝试进行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本课的内容涉及到很多科学问题,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们很多都见到过、经历过,就是没有思考过。鉴于此,我计划把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突出几个学生们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放手让学生们去活动、探究,去展示。通过新的形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探究科学的道理。对于唐朝的大诗人,孩子们是再熟悉不过了,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人来进一步了解和体味这些人物与诗作是再好不过了。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雕版印刷术以及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学生通过学习、研讨、动手、思考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并应用所学习、了解的隋唐时期我们的前辈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提高思维和动手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教学流程】
小结回顾,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提出“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复习提问,检查前段的教学效果,并进行知识的梳理,使学生们对隋唐时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简要实录】引导学生从前面所学的内容中进行概括和归纳。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接着指出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还表现在文化上。隋唐时期的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发展,辉煌灿烂,光耀四邻。
体验探究,把握要点:
【激趣导问】向学生通过大屏幕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介绍本课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把历史课本都收起来,大家共同来开个座谈会。”“今天我们要开什么会呢?”“第一:桥梁建设招标会;第二:文化传播研讨会;第三:大唐诗人推介会。”
【设计意图】这样的新形式会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
【简要实录】学生们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一片欢腾景象。
第一:桥梁建设招标会。
【课件投影】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河北洨河的情况,多媒体展示赵州桥等图片,提出几个设计预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们讨论、探究,选出最佳方案,实践科学知识。
【简要实录】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热烈的进行小组讨论。
生1:赵州桥的造型象龙一样矫健,且姿态优美。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生2:桥象一弯新月那样美。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第二:文化传播研讨会。
【课件投影】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印刷技术的发生、发展,并进一步拓展。通过讨论“雕版印刷确实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我们同学也发现了它的一些弊端,你有什么好的改进办法吗?”从而引出“活字印刷术”。
【活动设计】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设计、制作一枚印章。一人一字,接字成句。
【设计意图】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科学发展分析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简要实录】学生们动手活动气氛热烈,大家发现了问题:
生1:反写的
生2:费时
生3:雕版印刷有很大的弊病,费时费力,下一次印还要重刻,费木料。
生4:我们可以用活字,这样省事省力。
第三:大唐诗人推介会。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其特点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概括归纳历史问题。
【简要实录】师生合作,共同归纳完成。这一环节有在课前安排的各学生小组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其间穿针引线,使之免于散乱、无序。
回归课标,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式小结,更明确本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了促进了学习内容的顺应同化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建立起纵横联系的知识结构和大历史观。
【课件投影】
诗人 生活的时代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诗圣” 盛唐转衰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或气魄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 中唐 《赋得古原草送别》《秦中吟》《新乐府》等 通俗易懂
【简要实录】学生依据课标,围绕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自主活动,研究交流,提出问题,教师合理补充,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思想认识。
知识迁移、延伸拓展
【课件投影】利用网络查找焦作周边桥梁的资料及图片等,以焦作周边桥梁建筑为专题,选出自己喜欢的二、三座桥梁,做重点介绍,进行研究性课题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实践性、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学会进一步解决、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比较大胆的尝试,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筛选、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实践“诱思探究” 教学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总的来讲本节课的教学和以往的教学课相比确实生动了许多,在课后进行的学生反馈和调查来看,教学效果还是可以的。本课要特别注意各个环节时间控制,前后转承衔接。
此外,由于较大程度整合了课程资源、不唯书本,少部分学生觉得跳跃性太大。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调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进展,也是本节设计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最初上课的一两个班有的进程慢些,后面拓展应用环节不够充分;有的又因惟恐时间不足,导致前面的探究环节学生发言不够充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对知识、材料的收集和加工的能力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们活动的过程中、讲演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以诱达思”,教师要在关键时刻控时、控势,把握气氛和方向,不然可能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因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调控探究的进程和深度,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完善。